几个月后,王猛向苻坚上疏说:“臣以前之所以不顾艰难,从命辅政,正是因为当时大难未平,军国机密刻不容缓。于是投身军旅,驰骋疆场,宣扬皇威,努力从事,直到今日天下太平。如今陛下承皇天圣德,威风布于八方,教化兴盛,国泰民安。臣下贡献一片丹诚之心,请求陛下允许我回避贤路。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主管,岂能独任臣以加速臣下的倾败!前燕16州的事务,不是我区区一人能治理好的,希望陛下选授贤能人才。如果认为臣有一点勤劳,不忍心抛弃,乞求让臣担任一个州的长官,以效犬马之劳。目前徐州刚刚归顺,徐汝两地防务甚重。督任不能虚旷,希望陛下即日谋划处理。”
王猛深感自己全权统领6州之地,地位太高,权力太大,担心有功高震主之嫌,因而请求自削权力,以免招致意想不到的麻烦。苻坚也是一代明君,他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王猛的忠心可照日月。他没有同意王猛的请求,而是派遣亲近大臣到邺城宣旨慰问,王猛于是继续像以前那样全权处理6州事务。
后来王猛被召回长安,担任丞相。苻坚又让他处理中外军国大事,王猛久久推让,不肯接受。苻坚把王猛比作文武兼备的姜太公,说他们两人相遇是“精契神交,千载之会”,并说:“自从爱卿辅政以来,20多年,对内整治权贵,对外荡灭群凶,天下趋于安定,法度伦理刚刚建立。朕正想从容在上悠闲过日,希望爱卿全权代劳。如此重大的事情,除了寄托爱卿以外还能有谁呢?”因此坚持要王猛接受重任。几年之后,苻坚又授王猛司徒高官。王猛再次上疏,总结了自西周以来历代为臣辅政的经验教训,并强调作为大臣应当引以为鉴的原则,希望苻坚设法网罗天下英才,宣扬君王的圣德。而他自己平庸无才,官居要职,这不但会被周围远近国家取笑,而且会使前秦大国被边远残虏轻视,“陛下不量臣的才力委以重任,不符合宪典,臣没有脸面接受!虽然陛下偏爱为臣,但怎么向天下交待呢?希望陛下认真考虑臣的意见,以免陛下受到偏心的诽谤,臣当感激不尽。”但不管怎么说,苻坚坚持不听。王猛辞让再三,不得已接受了命令。从此以后,前秦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全归他一人掌握。
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政通人和,其国力蒸蒸日上,到王猛去世前,秦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十分天下,秦有其七,东晋政权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无人再敢言“北伐”。苻坚不仅自己充分信任王猛,而且还对太子宏和长乐公丕等说:“你们对待王公,要像对待我一样。”
王猛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苻坚亲自为王猛祈祷于宗庙、社稷等处,并派侍臣遍祷名山大川。但王猛病不见好,苻坚又特赦全国死罪以下罪犯。王猛勉强支撑起来,上疏说:“想不到陛下因贱臣微命而亏损天地之德,自开天辟地以来绝无此事,这真使臣既感激又不安!”听说报答恩德最好地办法是尽言直谏,请让我以垂危之命,敬献而遗诚。陛下威慑八方,德化字内,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但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主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望陛下以他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苻坚边看边流眼泪,悲恸欲绝。
这年7月,王猛病情恶化,眼看不久于人世。苻坚亲临病床探望,并询问后事。王猛费力睁开眼睛,望着苻坚,一词一句断断续续地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平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服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最大敌人,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话说完,便永远闭上了双眼。
苻坚三次临棺祭奠恸哭,对太子苻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不然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景略啊!”最后,苻坚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那样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王猛临死,嘱咐其子以20头牛耕田务农,未向苻坚提出别的要求,其清平节俭古来未有。
苻坚失去了这位兄长、老师和最得力的助手,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经常泪盈眼眶,不到半年便须发花白。半年之中,苻坚恪守王猛遗教,兢兢业业地处理国事,灭掉前凉和代国,完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东夷、西域62国和西南夷都遣使前来朝贡,原来属于东晋的南乡、襄阳等郡也被攻占。至此,前秦臻于极盛。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县人。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卒,享年65岁。元至顺四年(1333)进士及第,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应聘于朱元璋,开始政治上的通达时期。文学史上称他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而朱元璋则认为他是汉朝的张良,三国时的诸葛亮。的确,刘基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不朽功勋,他运兵如神,料事如炬,不但是明朝的开国谋臣,而且是古往今来的谋略家中值得称道的人物。
刘基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刘濠很有学问,也很有谋略,曾在宋朝做过翰林掌书。宋灭亡以后,青田县很多人组织反元起义,遭到失败,元朝廷派人携带名册去查抄起义人员,中途在刘濠家住宿。刘濠故意殷勤相待,灌醉使者,放火烧了房子,名册全部毁掉,使很多起义者免于灭门之难。
刘基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自然受到良好的熏陶。他从小就好学敏求,博览群书,而且对古人论及天文、地理、用兵打仗的书籍总是爱不释手。精心的研读使刘基受益非浅,而广泛的涉猎不仅开阔了他的胸襟,更促成了他有朝一日大展鸿图的志向。
刘基14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少年。他父亲为他请了几位老师,都因为自己觉得无力教授刘基而辞职。最后江南饱学名儒郑复初应聘,也深感刘基非同寻常。一次,郑复初与学生们探讨孔子如何周游列国,宣传道化,刘基突然说:“孔子虽然品德高尚,但是身为鲁国人,国败而难保,饱学而无用,岂不是一介没有作为的书生?大丈夫不应如此!”郑复初大惊失色,对刘基的父亲说:“这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孩子,以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果然,元至顺四年(1333),年仅23岁的刘基以其卓越的文才进士及第,衣锦还乡,做了高安县丞。
少年得志的刘基,颇想为元朝尽忠,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官场腐败,吏汉贪乱,整个社会统治已是大厦将倾。但刘基并没有感到独木难支。他一方面以身作则,为政清正,一方面与那些贪官污吏做斗争。可是,刘基碰了个灰鼻子灰脸。上任不久,即因受人嫉恨排挤到别处,又不久,因上文弹劾监察御史失职得罪上司,被排挤回家。
官场的第一次失意并没有使年青的刘基灰心丧气。回乡隐居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易经八卦,兵书战策,并广交宾朋,扩大自己的影响,随时准备东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树,不愁没凤凰。果然,刘基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干足可以与诸葛亮相比,很多人于是纷纷登门求教。刘基觉得,他出头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适值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黄岩人方国珍因被诬告通寇,杀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寇数千骚扰江浙,朝廷几次派兵都没剿灭,连江浙行省左丞孛贴木儿都被其活捉,于是朝廷决定许以高官厚禄招降方国珍。但方国珍几降几叛,弄得人心慌慌。江浙行省终于想到了刘基,举荐他为元帅府都事。
深居简出十几年的刘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现了光明。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严剿方国珍,认为方氏兄弟首先倡乱,不顾朝廷恩恤,“不诛无以惩后”,并且定下了剿除方案。方国珍早已听说刘基的才干,十分害怕,急忙派人以大量金银财宝向他行贿,刘基拒绝不受。方国珍无计可施,只好又派人贿赂京中权贵,结果元朝延决定再次招抚方国珍,授以重要官职。刘基做梦也没想到,正布置出兵呢,朝廷令下,说他擅作威福,夺去兵权不算,还把他羁管在绍兴。刘基一气之下,头发都白了一半,弃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隐居。
这次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年近四十的他,本以才自恃,颇为自负,总想通过效忠元朝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可是每每乘兴而去,却落个灰溜溜的归来,根本没有人重视他的才能。一年以后,又有一次机会,可是执政权贵怕得罪方国珍,连军队都不让刘基沾边儿。刘基只好隐居山林,写诗做赋,抒发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
也许正是由于官场失意的原因吧,隐居山林时期,刘基成了元末明初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隐居生活使他对元朝的腐败统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人民的疾苦有了较充分的了解。他虽然将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视为犯上作乱,骂起义军为群盗,可同时也看到官府镇压农民起义的军队更加残暴。在《次韵和孟伯真感兴》一诗中他写道:“五载江淮百战场,乾坤举目总堪伤,已闻盗贼多于蚁,无奈官军暴似狼……”
基于这种认识,刘基虽然感叹自己的不平际遇:身怀贾谊、屈原之忠心,张良、萧何之谋略,诸葛亮之济世才能,却不能被重用,但也已经感到元朝的末日的来临。而这,就成了以后他归附曾被他骂为“盗贼”的朱元璋的思想基础。
元末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规模越来越大。刘基却沉浸在哀愁之中,看不见自己的出路。他做为元朝的知识分子,本能地想维护元朝的统治,但是20多年宦海沉浮又使他对元朝蒙古贵族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他羡慕爱国军事家诸葛亮以身事汉,崇敬岳飞精忠报国,一丝一缕的反抗异族压迫的火焰开始在心中燃烧起来。正在这时,朱元璋领导的一支红巾军先后占领了诸暨、衢州和处州,随后又次第拔除了东南一带元军的一些孤立据点,占领了浙东大部分地区,并极力搜求各地知识分子、知名人士,希望他们出来支持自己的事业,在浙东早已颇负盛名的刘基,自然被列入了邀请的名单。
此时的刘基已年近50,他以为此生郁郁,也就要了结,加之对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愿意出山。经过朋友再三劝告,又考虑到身家性命,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才决定去应天府(今南京),观察朱元璋的作为和对自己的态度。
刘基到应天之后,心情仍然很抑郁。朱元璋召见他那天,他懒懒散散地来到朱元璋的帅府,见朱元璋只略略一拜。当朱元璋问到关于如何建立功业时,刘基随机想出了治国十八策,说得朱元璋点头称是,亲自为刘基斟茶,继续向他征求有关创业的各方面的意见。这使刘基那颗已经冷漠的心得到了温暖。
朱元璋为了笼络像刘基这样的文人,专门修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很高的待遇,而且一旦听到他们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立刻予以采纳。刘基感到终于遇到了明主,便死心塌地地追随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刘基的才能逐渐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一天,朱元璋在自己房中设酒席款待刘基,征求他对天下时局的看法。当时,各路起义军占领了元朝大部分地盘,其中势力最强盛的是西北的陈友谅和东南的张士诚。这两个人为了扩充地盘,经常骚扰朱元璋所占的领地。朱元璋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防备这两个人的掠夺上,弄得手忙脚乱。刘基听完朱元璋的述说,微微一笑。他抚摸着酒杯,款款地向朱元璋发问道:“您可知道山中猛虎的故事?”朱元璋被问得一愣:“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刘基笑道:“从前有一只猛虎,整天在山林里觅食,有两只狼也想贪些便宜,便和它争食。猛虎追那只狼,这只狼就来吃它的东西,再追这只狼,那只狼又吃它的东西。猛虎白白猎获了很多美食,最后竟饿死在山中。现在您就好像那只猛虎,而陈张二人就好像那两只狼。如果您想安安静静地独坐天下,该怎么办呢?金陵地势险要,但也不过是一只肥兔;天下之大,才是可逐之鹿,若想雄震天下,必先除去二狼,再北定中原,那时,您就可以面南背北了。”朱元璋听言,默然良久,对刘基说:“恐我不是猛虎,而张、陈乃猛虎耳。”刘基听罢,顿杯而起,朗声道:“主公此言差矣!张士诚龌龊,胸无大志,只求自保,不求进取,哪里有英雄气概?可以姑且不予理睬。陈友谅野心大,欲望高,拥精兵数10万,巨舰几百艘,处我上游,时常虎视眈眈,总欲吞没我们,确有猛虎之势,应该认真对付。然而他为人倨傲,自以为是,乃一勇之夫,做大将冲锋陷阵可以,却不是成大事的材料。主公虽然如今尚弱,但胸怀大志,如能立志起兵,应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则如虎豹突起,闻者震撼,得天下何难!”一番话说得朱元璋热血沸腾,豪兴大发,他说:“若不是先生教我,我终不过饿死之虎耳!此为天意,使先生助我!”
从此,朱元璋把刘基当成心腹谋士,事无大小,都要同刘基商量。朱元璋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和别人谈起也常把刘基比做汉初的张良。这就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
智慧金言
在政坛上,明智的掌权者,尤其是怀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们不是以暴力,而是以智慧获得治国安邦的成功。
业绩卓著,功勋经世
原文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养家,亦须以明强为本。难禁风浪四字譬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译文
至于要担当大事,全要在明强两个字上下功夫,《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之方面,主要归结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坚强的变坚强。天下的事,没有志气就不能发起去做,不坚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养家,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难禁风浪”四字说得很好,大慰我心,合乎我意。自古豪杰之士都以拥有这四字为大忌。我家祖父教导别人,也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所以男儿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强的气概。只是数万人被困在坚固城池之下,最容易暗中消磨锐气。老弟能够保持数万人的刚猛士气,长时间不至于消靡折损,这是你的过人之处,更应在此下功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