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大碗茶
所谓的北京大碗茶,其实是指北方地区的一种饮茶方式。由于北方人豪爽、粗犷,在饮茶方面也带有这种性格的烙印。在北方地区许多地方的通衢大道的两侧、车船码头、集市或熙熙攘攘的闹市区,几乎不难遇到摆摊设点的茶亭。在路边支起个白布篷,摆上一张简陋的木桌和几把小凳。茶亭主人用大碗卖茶,价钱便宜,便于过往的行人就地饮用。因为在北京前门大街多有这样的茶摊,就被人们称作北京大碗茶。
大碗茶是普通百姓用于解渴的饮用茶,它具有平民性和大众化的特点。首先,大碗茶使用的茶叶是北方人喜欢饮用的花茶,而且多是廉价花茶。当然,有的茶馆,如北京前门的老舍茶馆,名义上也是大碗茶,但实际上已与大碗茶的本意有了明显的区别。其次,大碗茶的饮用者多为普通百姓,过往行人。他们对饮茶的要求不高,饮茶不是为了品茶,而是为了解渴,因此不甚注意茶叶的质量,只要便宜就好。再次,茶摊的设备简陋,一张木桌,几条木凳,一个大茶桶,十几个粗瓷大碗,再加上一个防雨、防晒的布篷,就是一个标准的茶摊。最后,这种大碗茶多用茶桶冲泡,即,用烧开的沸水注入大茶桶中,或将泡好的茶水续在茶桶里,始终保持可口的温度,便于过路者及时饮用。目前也有用电水壶烧水泡茶的,只是尚未普及。
这种大碗茶经济实惠,方便快捷,温度可口,深受北方老百姓的欢迎。
羊城的早茶
羊城是广州的别名,这里所说的羊城早茶,是泛指广东人的饮早茶。广东人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每天早晨,尤其是节假日的早晨,喜欢到茶楼饮茶。茶楼在早晨5时就开始迎接茶客,一直到上午10时才终止。
广东人饮茶并不是单纯地饮茶,而是边饮茶边吃点心。他们吃的点心也不是一般的糕点、饼干之类,而是花样繁多,既有皮蛋粥、香米粥,糯米粥等,又有饺子、水晶包、面条等,此外,他们饮茶时还有小菜,如牛腩、凤爪之类。其实,他们的饮早茶就是到茶楼去吃早餐。这是广东早茶的特点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将茶楼作为生活消遣、会友谈天和社会交往的场所。在广东城市和乡镇,都设有茶楼,人们喜欢到茶楼饮茶,而不愿意在家里饮茶。这是因为到了茶楼便于边饮茶边聊天,是一种适意的消遣。一些或乡邻,或亲朋,或素昧平生者,围桌而坐。在饮茶品点的同时,畅谈天下大事,邻里纠葛,传闻逸事,觉得非常开心。改革开放以来,茶楼更多了一道风景,那就是来这里洽谈生意、约定会友的越来越多。在装潢典雅、幽静的环境里,会友聊天,洽谈生意,显得宽松、适意,常常是在消遣中就完成了很重要的事情。
第三个特点是广东的早茶以暖胃的红茶为主,也饮乌龙茶和铁观音。茶具更是讲究,茶壶一般是紫砂的袖珍壶,茶盅恰似酒盅一般,都使用带漏孔的储水托盘。饮用的茶水都经过茶网过滤,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再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其情缱绻,其乐陶陶。
第四个特点是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为了表示感谢,一般不是用言语表达谢意,而是沿用了乾隆下江南时在茶楼饮茶,侍从叩指谢恩的方法,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成都的茶馆和盖碗茶
成都处于巴蜀腹地,是我国最古老的茶乡之一。或许因为是个茶乡,自古以来,巴蜀人就养成了饮茶的习惯。他们饮茶如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馆去饮。这样的社会需求就使得四川出现了一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事实确也如此,据说成都的大小茶馆就有五六百座。这些茶馆有的豪华,有的简陋,有大有小,的确是巴蜀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蒙满民族习用的盖碗。饮盖碗茶通常有五道程序:即,温水洗碗,保持清洁;放人茶叶,茶种自选;沸水沏茶,盖碗闷茶;揭开碗盖,端盘闻香;左手端盘,右手提盖。严格执行这五道程序,就能饮用到标准的盖碗茶的味道。
成都茶馆在茶客桌上不备茶壶,而是由茶博士用紫铜茶壶轮流给茶客斟茶。茶博士是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速度快而惊人,桌上滴水不漏。还有的技艺更为高超,绝活迭出,斟茶的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隔山望海等五花八门的斟茶方式,往往给茶客以意外的惊奇,赞叹不已。
成都茶馆的“摆龙门阵”是蜚声宇内的。历史上巴蜀大地天然闭塞,老百姓信息不灵通,这样,茶馆就成了“传播信息”的场所。他们到茶馆,不单是饮茶,还为了了解外地的信息和街谈巷议的奇闻逸事。他们早晨起来,闲来无事到茶馆摆开龙门阵。茶馆里有竹凳,也有躺椅,可坐,可躺,十分舒服,边饮茶,边摆龙门阵,觉得非常舒适与惬意。
巴蜀人喜欢饮沱茶,这种茶味道浓烈,清香持久,一碗茶可以喝半天,既经济又实惠。
巴蜀茶馆是个五方杂会的地方。在过去,既有“袍哥”在这里相聚,又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良莠共存,彼此互不干扰。如今的茶馆除了一些喜欢摆龙门阵的人之外,还有来这里洽谈生意、会见朋友的,更是给传统的茶馆赋予了时代的光华。
潮汕地区的功夫茶
功夫茶,流行于福建、广东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的潮州和汕头地区流行的功夫茶。这种功夫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已形成了融精神、礼仪、沏泡、巡茶和品茶为一体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如今,饮功夫茶是集品茶、保健、社交于一身,并将生活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既有古老风韵又有现代意识的休闲方式,已传播和推广到我国和华人世界的各个角落。
功夫茶之所以备受欢迎,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消遣外,还与人们扩大交往、会见亲朋,以及商务洽谈有关。饮用功夫茶还对于身心保健有积极作用。三两知己,聚会茶馆,品尝香茗,谈笑风生,悠闲惬意,就会使人气定神闲,精神愉悦,对于消除烦恼,消解压力,健脾开胃,解酒除腻,也大有裨益。
由于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巧、巡茶艺术、品评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所以对茶具、水质、茶叶、冲泡和饮法都很有讲究和严格要求。
首先是茶具。功夫茶所用的茶具,包括茶炉、水壶、茶壶、茶池、茶盅、嗅盅及几件附属用具。过去的茶炉是烧炭火,如今都改用电炉;水壶是用于烧开水的壶;茶壶,小巧玲珑,大不过拳头,多为紫砂或潮州泥制作的袖珍壶;茶盅只有酒盏般大小;嗅盅是用来闷茶,然后嗅茶香的器具,比茶盅稍大一圈,以便盖在茶盅上;茶池或圆或方,圆者为鼓形,方者似空匣。表层如盘,散布着很多小孔,以便冲洗茶盏时将水漏下。
其次是水质。泡功夫茶,不用普通的水,而是特地去汲山上的清泉;烧开水不用木柴,而是薪炭。水刚刚开时被称为“蟹眼水”(水花涌起像蟹眼似的),冲茶用的就是这样的开水。
第三是茶叶。功夫茶的茶叶多用铁观音茶,每次放人的茶叶要占茶壶容积的七成,一两茶叶只能泡四五次茶。只有这种极浓的功夫茶才能显示出它的浓香味道来。
第四是冲泡。功夫茶的冲泡,要求技巧高超。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用来洗盏之用"谓之“开茶”或“洗茶”。冲入第二道水,茶叶的性味才逐渐散发出来。接着是“行茶”,又称“关公巡城”,就是以盛有精茗的小壶巡回梭于杯盏之间,直到每个杯盏斟至七分满,二泡之茶水恰好大体用完。最后是点余津,又称“韩信点兵”,就是将壶中余茶一点一抬头地点入各杯盏中,含有主客相聚、巡回圆满之意。这时再用嗅盅盖住茶盅片刻,拿起嗅盅放到鼻孔处嗅香气。
在饮用时,主人双手捧茶盏依长幼次第奉于客前。饮者不能一饮落肚,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充分体味茶香后再将茶咽下。然后再闻茶香,还要向主人“亮杯底”,表示真诚领受主人厚谊和对主人高超技艺的赞美。经过几巡之后,将茶壶里的茶叶用竹夹夹出,请茶客“赏茶”。如果茶叶片回到自然的本质,就意味着茶叶的味道已尽,这道功夫茶也就完成了使命。
功夫茶所用的茶是乌龙茶,它的香气有高低、长短、强弱、纯浊的不同。饮茶时绝对不能一口吞下,要用舌头在口腔中吮吸打转,充分体味茶的滋味。凡是滋味醇厚、清香爽口、馥郁绵长者则为乌龙茶的上品。
潮汕地区的女子茶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除了功夫茶享誉世界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女子茶。这种茶主要流行于汕头西部的葵潭、普宁一带,因而也叫葵潭女子茶。
据说在早年间的潮汕地区,有一位开风气之先的女子,受到新潮思想的影响,追求男女平等。她见到许多男人经常围桌而坐,品着功夫茶,高谈阔论,很是羡慕。同时也深感男女不平等,女子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她便想打破传统的桎梏,也要以茶会友。
有一天她邀请了几位女同伴聚在一起,烹茶畅聊。因为她们是在自家聚会,不懂得烹茶技术,所以没有烹好茶。消息传出后,受到男人们的讥笑。这位要强的女子不甘心失败,经过反复实践和暗地里求师指教,她吸取了土家族擂茶的特点,创制出一套烹茶技艺——女子茶,赢得了男人们的赞许。
女子茶是将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放进带齿的缶钵里,再用石榴木特制的擂茶槌,将茶叶擂成粉末,然后再拌以炒熟的油麻、花生、黄豆和香菜、蒜头,以及适量的盐和糖,再以沸水冲泡,就成了独具风味的女子茶。这种茶甜中有咸,香中有辣,与擂茶口味相近似,因而也叫“妈妈擂茶”。
这是一种女子的专用茶,男人没有这种口福。在潮汕地区每逢春节或元宵节,家里有女客造访时,女主人往往都烹制女子茶款待客人。
武当山的太极养生功夫茶
武当山地区环境优美,阳光充足,气候湿润,适合茶树生长;同时,这样优美的环境也吸引着很多道人来此修炼。这些道人在修炼之余,还精心探讨饮茶养生之术,形成了武当山道茶的独特技艺。这种道茶曾与武夷岩茶、西湖龙井等齐名,风行很久,在明清时代就有武当山“朝廷贡品茶”盛名于世。然而历经历史的淘洗,武当道茶渐渐衰落。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十堰市茶叶协会负责人王富国先生,为了弘扬武当养生茶的制茶技艺,走访了很多武当道人和茶叶名士,挖掘、搜集、整理出一套武当养生茶的制茶技艺——武当太极养生功夫茶。这种功夫茶是以武当内家三十六功法之一的太极乾坤球功为基础,运用古代道人内家捋、挤、按、揉等功法,通过对茶叶的晾青、摇青、杀青等过程,将茶叶打包成球形,再用紧包、揉包功法发酵,使得这种茶叶达到半发酵的程度,从而制成了武当养生功夫茶。
武当太极养生功夫茶既不同于不发酵的绿茶,也有别于全发酵的红茶,它的外形、色泽非常美观,烹煎后茶汤金黄,醇香盈鼻,馨香持久,被誉为“醇香七泡有余”的佳茗。
武当太极养生功夫茶,承继了道家传统的制茶工艺。古代道人精心研究养生之术,期待益寿延年,因而注意寻求对养生有助的各类物质。有多种矿物质,如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机化学成分,具有祛病、保健、养生、益寿的功效,所以就被道人吸纳其中,研制成养生道茶。用现代的科学观点分析,武当道茶具有提神醒脑、增加食欲,分解脂肪的功效,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昆明的九道茶
九道茶在饮茶时有九道程序,又流行于我国云南的昆明一带,故而称昆明九道茶。这种饮茶方式复杂,而且充满着温馨,一般是用于接待客人,所以又称迎宾茶。这九道茶的程序是:
第一道选茶。九道茶多用普洱茶。由主人家的小辈将各类普洱茶的样品,放在小茶盘,供宾客选用。如在茶楼,茶博士就在请宾客观察茶的形、色和闻香之时,讲述茶的特色,增加宾客的饮茶知识。
第二道温杯。用开水冲洗、洁净茶具,同时也提高茶具的温度,以便茶叶中的物质充分溢出。
第三道放茶。将宾客选好的茶叶投放进茶壶内。
第四道注水。用煮沸的开水倒进壶内,但不要倒满壶,要留有三四成的空间。最讲究的家庭多用山泉水煮沸泡茶。
第五道浸茶。盖上壶盖,闷上四五分钟,以便茶中的物质能溶于水。
第六道匀茶。再将开水注入壶内,稍稍冲淡壶内茶水,使得茶味浓淡可口。
第七道斟茶。将壶中茶水,依次从左到右斟入茶杯里。
第八道敬茶。由主人家的小辈手捧茶杯,敬献给宾客。在茶楼则由茶博士依年龄长幼依次敬献给宾客。
第九道品茶。宾客接过茶杯后,要先闻闻茶香,这不仅是对名茶的欣赏、体味,也是利用茶的香气来清心、通窍。然后再小口饮用,以便仔细品味,享受饮茶的乐趣。品茶时切忌大口“驴饮”,这样做不但不能品尝道名茶的味道,还显得很没有修养,更不能享受到品茶的温馨与惬意。
秦淮河上的水上茶舫
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南京钞库街出现的第一座茶馆算起,南京的茶馆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南京的茶馆不仅有坐商,而且在夫子庙旁的秦淮河一带,还有一种独特的形式,就是水上茶舫。
这种水上茶舫一般流行于每年的5月到10月。每当华灯初上,画舫游弋,桨声灯影,笙歌彻夜,浪漫温馨,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茶舫内置有茶桌、藤椅。茶客坐在其间,推开雕花窗,面对秦淮河的习习凉风,在品茗的同时也得以纳凉。
这里的茶舫备有小吃,如小笼肉包、“蟹壳黄”烧饼、千丝等,还有的茶舫备有羊肉面、拉面和薄饼等,这些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很受茶客欢迎。此外,有的茶舫还有清唱的艺人,或唱流行歌曲或唱京剧及地方戏曲,更增添了饮茶的情趣。
茶舫上的茶博士斟茶也给人一种享受。他们一般是右手执大铜壶把,在离桌面一米左右的高处,对准茶盅倾注茶汤,只见壶嘴猛然向下伸来,霎时间茶盅里的茶汤刚好八九成满,绝无一滴水洒落下来,茶客更不必担心茶汤会烫着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饮茶的确是一种文化的享受。
江苏周庄的阿婆茶
江苏周庄一带流行一种阿婆茶。所谓阿婆是当地俗语,是指中老年妇女。阿婆茶,顾名思义,就是中老年妇女们常常饮用的茶。这种饮茶方式由来已久,原本是深宅大院里的已婚妇女,拘于封建礼教,不能随便出门,在家里又百无聊赖,于是聚在一起饮茶消遣。后来这种饮茶方式走出深宅大院,深入到民间,就成为当地百姓的一种饮茶消遣方式了。
阿婆茶分为家庭型和茶楼型两种。家庭型的阿婆茶是由某位阿婆做东,事先约好几位饮萘的好友,在约定的日子,大家都聚在东道主家,一起饮茶、聊天,茶楼型的阿婆茶的相约方式,与家庭型一样,只是聚会的地点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某个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