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盖碗茶
盖碗茶是回族日常饮用的一种茶。因为饮茶时用的茶具叫“盖碗”而得名,这种茶具是由茶碗、掌盘和盖子等三件套组成的,通常为釉下彩或粉彩的瓷制茶具,也有用铜、白银、景泰蓝或用玉制作的。还因为饮茶时左手拿着掌盘,右手拿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将浮在上面的茶叶或作料轻轻吹刮,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物相融,边饮茶边嚼芝麻,所以又叫“刮碗茶”,也将饮茶称作“刮碗子”。“掌盘”在汉族称作“茶托”,相传是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研制。开始时为木托,后来为漆制,又演变为瓷制的。盖碗茶盛行于清代师,大家贵族,宫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馆,皆用盖碗茶。盖碗茶宜于保温,故后来各
虽说盖碗茶在满汉等民族中也有流行,可是回族的“盖碗茶”却不单单是用茶叶烹煎的。在茶碗里除了炒青绿茶外,还放有冰糖、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白菊花、芝麻等,有的还要加上等。一般是加入八种,故而也称作“八宝茶”。
盖碗茶要用沸水冲泡,加入沸水后,立即加盖,大约闷泡五六分钟后才能饮用。由于盖碗茶里的食品配料较多,各种配料的味道和营养在茶汤中浸出的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完全一样的。往往第一遍是清香甘醇的茶味;第二遍因为糖分的析出,带有甜香爽口的味道;第三遍则因各种干果味道渐渐析出,就显得茶味下降。如果再注入开水,味道逐渐降低。一碗茶一般冲泡五六次之后,味道就淡多了。
这种盖碗茶对于居住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的回族来说,可以避免因为蔬菜缺乏、经常食用牛羊肉和奶制品而营养不全面的状况,从茶叶中补充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同时还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
回族的罐罐茶
居住在宁夏、甘肃、青海一带的回族人喜欢饮用“盖碗茶”,而居住在云南的回族人则喜欢喝罐罐茶。所谓罐罐茶,就是将开水注入陶土的罐子里,重新煮沸后加入茶叶,待茶泡开后,再加水将水煮沸,然后饮用。这种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个别的有加入花椒、核桃仁和食盐的,还有的将茶叶用油炒过或烘烤后再放人罐内,为的是增加一些焦香的味道。
饮用这种罐罐茶,有的是一人一罐,有的是一家人一大罐。他们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煮罐罐茶。煮罐罐茶放人的茶量一般是一罐要放七八克左右,茶量较大,而且要经过反复几次煮沸,因之茶的浓度很高,喝起来又苦又涩,让嗜茶者觉得很过瘾。不过由于饮罐罐茶是要将茶汤倒进小茶盅饮用,饮用量每次不多,有足够的时间品尝茶的味道。
当地的回族人经常用罐罐茶待客,有亲戚或朋友造访时,主人就邀请客人一起围坐在火塘边,熬制罐罐茶;与此同时主人还在火塘上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的食品,以便客人在喝罐罐茶时,作为佐食的食品。据说这种罐罐茶有助于提起精神,帮助消化,还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在云南地区的苗族、彝族也有喝罐罐茶的习惯。
白族的“三道茶”
以茶待客是我国各民族的普遍礼仪,各族敬茶礼仪也丰富多彩,互不相同。知礼好客的白族同胞待客茶礼是“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这是他们迎客的传统茶道礼仪。
所谓三道茶是这样的,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用小土罐在温火上边烤边抖,待茶发出香气时,便冲人滚烫的开水,其味清苦而幽香,给客人斟上一小盅,让其一口饮完,称之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入红糖、芝麻、核桃仁,其味香甜可口,称之为“甜茶”;第三道茶,用蜂蜜和花椒调拌,再用较浓的苦茶水冲制而成,使之甜中带苦、苦中有甜,还夹有丝丝的麻辣昧,称之为“回味茶”。在品饮每道茶时,主人和客人还吃些瓜子、松子或糕点以助兴,三道茶的烤茶、斟茶多由家族中年长有威望的人承担,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白族三道茶的来历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一位木匠为了教徒弟学会手艺与做人的道理,出师前带他去山上伐木。劳动了一天,徒弟口渴难耐.便随手摘了树叶放人口中咀嚼,徒弟感到苦涩难言。伐木结束,师傅便给他一块糖,告诉他:“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出师离别师傅时,接过师傅一碗茶,是放了蜂蜜与花椒的,徒弟边喝边品味道:“茶中有苦有甜,还有辣味。”老木匠说:“你回味得对,一苦二甜,三回味,学艺、做人一个道理。你要牢。”从此,白族便兴开了“三道茶”,并成为传统的迎客茶礼。
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区一带居住的土家族人,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茶法,这就是喝擂茶。外地人到了这里,当地人一定会用擂茶招待你,因为这是他们的一种独特的生活风俗和待客方式。
擂茶是一种饮料,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原料经混合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
据说这种擂茶起源于东汉建武年间,大约在建武二十三四年的一个盛夏,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奉命进击武陵的蛮寇,途经乌头村(即桃花源)时,染上瘟疫,将士病倒了数百人,马援自己也没有幸免。他只得下令在山边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去寻医问药。当地的一位老太太见马援的兵勇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便献出了祖传的“擂茶”秘方,来为将士们治病。将士们每日当茶饮用,染病的逐渐痊愈,健康的也避免了瘟疫的传染和强壮了身体。
初喝擂茶时有一种似辣似咸,还有茶的苦涩的感觉。喝下几口之后,就会觉得心胸舒畅,肝脾舒适,止渴生津,神情悠然。这是因为擂茶是用生姜、生茶叶和用水泡涨的生米,放在擂钵中用山楂木棒擂制成浆的。这种擂制成浆的东西,就叫“擂茶脚子”,用这种“脚子”冲的茶就叫擂茶。
冲擂茶时,先在茶碗里放上半羹匙“擂茶脚子”,再注入沸腾的开水。注水时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让水在碗里冲成旋涡,使“脚子”在旋转的水中自然冲匀。喝擂茶时要趁热喝,再配上一些油炸黄豆、花生、粑粑、糕点等小食品,会更受饮用者的欢迎。
苗族的八宝油茶
在湖南和湖北生活的苗族人喜欢喝一种八宝油茶,是由八种左右的原料配置而成的。它是将茶叶与玉米、黄豆、花生、豆腐于、粉条、茶油、花椒、生姜等料拌在一起,经过炒熟加水煮泡而成。这八种原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或身体保健的需要适当调整,也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而选用合适的原料。如果说它是一种稀释的茶食更为贴切,不过当地苗家都称之为油茶,也叫油茶汤。
制作八宝油茶的关键是炸茶。所谓“炸茶”,并非是炸茶叶,而是炸油茶的作料。这些作料有黄豆、花生米、豆腐干丁、粉条、熟玉米等,分别用茶油炸好,再装入茶碗中待用。冲茶时先在锅里放人适量的茶油,等到油热时放进适量的茶叶和花椒,翻炒到茶叶发出焦糖般的香味时,就加上点姜丝,再注入白水,直到煮沸后,将茶汤分别倒人放有作料的茶碗里,八宝茶就泡好了。
所选用的茶以绿茶为主,如龙井、毛峰、瓜片、碧螺春等都可以,用花茶也可以,只是味道不如绿茶可口。这种八宝油茶带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饮用一口,就会觉得满口生香。苗家人有句俗语说:“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这不仅说明苗家人饮用八宝茶沿袭成俗,而且还因为这种茶有解渴、充饥的作用。
苗家经常用八宝油茶待客。给客人敬八宝油茶时,要由家庭主妇双手托盘,盘中放上几碗八宝油茶汤,每碗放上一只羹匙,彬彬有礼地敬奉给客人。这种油茶汤,由于用料讲究,烹调精细,一碗到手,清香扑鼻,沁人肺腑。喝在口中,满嘴生香。饮用这样的八宝茶可以品尝到几种滋味,能给人以回肠荡气、暖心益肺的享受。不仅如此,八宝茶由于添加了多种原料,除了富有丰富的营养外,还有活血、清火、除燥、益神、和气、养颜之功效,经常饮用对身体多有滋补作用。
苗族的百抖茶
我国云南省的临沧、凤庆、云县一带的苗族有一种称作“百抖茶”的茶。所谓百抖茶,就是在烘烤茶叶时要抖上百次,这样烘烤的茶叶才好喝。这种茶味道苦,当地也叫苦茶。
苗家人在烹茶前,要用陶罐在炭火上烤茶,烤茶时他们不是用其他器物翻滚茶叶,而是手握陶罐把,边烤边抖,起码要抖上百儿八十次,就能将茶叶烤得干燥、疏松而又不至于焦煳。这就需要掌握好火候,炭火不能过旺,也不能过弱,否则不能达到上述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在另一火塘上烧山泉水。抖上百次而又火候适中的烤茶,会发出一种浓郁的醇香气味。这时将滚开的水倒进陶罐,就沏好了一罐百抖茶。这种百抖茶香气馥郁,当地有“开水冲进小茶罐,香味四溢满院落”之说。
瑶胞用油茶待客
在我国西南边陲生活的瑶族,饮茶风习很奇特,他们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开胃生津、充饥健身。这种咸油茶是由许多配料合成的,严格说来是解渴充饥的一道菜。正因如此,每当贵宾造访或婚丧嫁娶等大事时,都以喝油茶为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在村寨里,熟人来串门,或者几位老友相邀在一起聊天时,主人家都要烧油茶。一般是客人坐定一袋烟的工夫之后,主人就生起火塘,准备煮油茶的作料,相熟的来客就主动坐在火塘边,一边与主人聊天,一边帮着主人干些烧火、添水等零活儿。这样显得彼此关系密切、不见外,同时客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配制作料,使得自己吃的油茶更为可口。
瑶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要是有新结识的客人或远方贵客来访,其接待方式就比接待熟稔的客人讲究得多。贵客在堂屋坐定后,主人就请来最要好的亲戚或朋友来陪客。然后马上生火塘,煮油茶。这种油茶要一连煮三锅,一锅苦,二锅淡,三锅不苦不淡,再将三锅混合在一起倒在瓦盆里。这样调制出来的油茶适中可口,不苦不淡,再用小碗舀给贵客喝。当地有民谣说:“一碗不成(不行),两碗无意(情意),三碗四碗麻麻地(还可以),五碗六碗够情谊。”这就说明来客在主人家最少要吃三碗油茶,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瑶族青年男女相亲要用油茶招待。媒人带着小伙子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家要煮油茶款待客人。煮好油茶后,姑娘要亲自将第一碗油茶给媒人喝,然后再依照年龄的老幼依次喝油茶。如果小伙子第一次去姑娘家时,姑娘端给他的是甜油茶,就意味着姑娘认可这门亲事;要是姑娘端给小伙子的是苦油茶或淡油茶,那就暗示姑娘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姑娘家认可这门亲事,就允许小伙子第二次去姑娘家。第二次去时可以不带媒人,但要由小伙子的同伴陪着去。这次到姑娘家,仍然要喝油茶,不过这次小伙子和他的同伴不必在堂屋等着喝油茶,而是可以到火塘边与姑娘一起煮油茶。他们可以边煮茶,边说话,互相了解。煮好油茶的第一碗也要给他喝,这就意味着恋爱关系基本确定,小伙子也可以邀请姑娘去他家做客了。姑娘在小伙子家做客时,他家一定要准备最好的明前茶或谷雨茶来煮油茶,以便讨得姑娘的欢心。
维吾尔族的香茶
维吾尔族人饮用香茶是一种传统的饮茶习惯,他们饮茶不单纯是为了解渴,而是将其视为帮助进食的汤料。维族人喜欢吃馕,而馕是烤制的食品,需要有汤料辅助进食。这样,香茶就成了以茶代菜的一种帮助进食的汤料。因此,他们每日3餐都离不开香茶。这种茶较之茶叶,不仅增加了香气,还具有保健的作用,因而受到维吾尔族人的喜欢。
之所以称作香茶,是因为在烹茶时加入了一些用姜、桂皮、胡椒等磨成粉末的香料,这就使得烹出的茶汤,既有茶的醇香,又有一种鲜辣的滋味;既能焕发精神,又可以健胃,帮助消化。
维吾尔族人泡制香茶,是将煮水壶与茶壶合二为一的。在煮水壶里的水沸之后,加入几小块茯砖茶,等到再行煮沸后,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姜、桂皮、胡椒等磨成粉末的香料,置入水壶内,再煮三五分钟,一壶香茶就煮好了。他们用于煮茶的水壶是一种长颈茶壶,有铜制的,也有用陶瓷的,后来又出现了搪瓷或铝制的。由于烹茶用的是茯砖茶,化解后成为粉末,而加入的作料也是粉末,这种长颈茶壶,颈长肚大,便于砖茶和香料在壶里沉积,是完全根据维吾尔族香茶制作的茶壶。尽管如此,他们斟茶时还是在茶壶嘴上套上一个过滤网,用以防止茶汤渣流进茶杯里。
哈萨克族的酸奶茶
在新疆、甘肃居住的哈萨克族有个谚语:“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劳动有劲;三天无茶,浑身乏力,懒得起床。”可见哈萨克人是将饮茶视为每天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他们饮用的茶有马奶茶、牛奶茶和羊奶茶。就马奶茶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刚刚挤下的鲜马奶煮的奶茶;另一种是将马奶发酵后煮的奶茶。前者称奶茶,后者称酸奶茶。
他们煮奶茶的器具是铜壶或铝锅。先将壶里或锅里倒进水煮沸后,加进一些茯砖茶的碎块,再煮沸时就加入马奶或牛(羊)奶,经搅拌再煮沸时滤除掉茶渣,就成了奶茶。居住在甘肃的哈萨克人喜欢喝马奶茶和酸奶茶;而居住在新疆北部的哈萨克人则喜欢喝牛(羊)奶茶,他们在喝牛(羊)奶茶时喜欢在奶茶里加进一些盐巴,或者糖,或者核桃仁之类的东西来增加特色口味。
无论哪种奶茶营养都很丰富,既能生津解渴,又能补充因吃蔬菜少而缺乏的营养。他们喝奶茶一般是每天吃早饭、中饭和晚饭时,作为佐餐的汤料来喝的,平时感到口渴时也喝奶茶,特别是有客人造访时,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奶茶待客。当客人到来时,主人请客人进入帐篷,席地而坐。女主人接着就在客人面前铺上一块白布,端来烤羊肉、馕和奶茶。这是哈萨克人待客的基本礼节。
裕固族的摆头茶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裕固族经常饮用的一种茶叫摆头茶。其实这摆头茶名称的得来是取自饮茶的动作,在饮用这种茶时要在手里不断地摆动茶碗。
裕固族的摆头茶是一种酥油炒面茶,其构成有茯砖茶、酥油、牛奶、盐巴和炒面,严格说来就是如同面糊糊一样的饭食,但因为里面有茯砖茶,也就将它列为茶的范畴了。烹煎摆头茶时,要先将水煮沸,接着放进些揉碎的茯砖茶,熬开后,再加入牛奶、盐巴,搅拌均匀,使得茶与奶、盐融合在一起。这时还要在茶碗里放好酥油、炒面、奶酪皮等,在饮用时将调好的奶茶倒入茶碗里就成了酥油炒面茶。
这种摆头茶很稠,如果用“饮茶”二字似乎觉得不甚合适,因为它稠得不能直接喝,要端着碗在手里不停地转动,手转动一下,用嘴吹一口气,再喝一口面茶。由于刚盛在碗里的茶是热的,手转动和吹气是为了降低茶的温度。正是因为吃这种面茶时要转一下茶碗,吹一口气,喝一口茶,摆动一下头,就被叫为摆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