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百姓经济学
21973100000017

第17章 非常环境下的国际国内投资(1)

在投资环境的国际因素中,国际政治形势和政治格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格局都会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分析、认识和改善国际环境因素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利用了外资的大气候、大前提。

一、国际贸易一体化下的贸易与投资

所谓贸易投资一体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合为一体的一种国际经济现象。这种一体化不仅表现为贸易流向和投资流向的高度一致性、时间上的同步性,而且表现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互补共存、互动发展的格局。从狭义上看,是指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以要素分工为特点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和全球化经营,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跨国公司的安排下,围绕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价值链,表现出相互依存、联合作用、共生增长的一体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发展潮流,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间经济日益融合,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技术、高级人才得以全面、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同时使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

(1)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只要各个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比较优势已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资本、技术和高级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比较优势已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而利用比较优势的能力,则集中于不同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分布情况。资本实力雄厚或者技术、管理、制度上有竞争优势的跨国企业越多的国家,其利用国外比较优势获利的能力就越强。

因此,所谓经济一体化,实质是跨国企业依靠竞争优势,借助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整合。竞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基础。一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能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他国资源。

(2)国际贸易格局由公司间、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直接投资中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战略,并因此促进了国际贸易向产业内、企业内贸易的发展。

第一,横向购并战略。这在近六七年来的国际汽车、石化、信息等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横向购并,使原来生产同类产品(不同型号)的跨国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分工而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分支机构之间的公司内贸易。

第二,垂直一体化战略。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方式。在直接的股权控制模式中,跨国公司往往自己投资从事研究与开发或者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确保技术领先的优势。对于普通、标准零部件,则采用全球采购的虚拟一体化模式,以降低成本。这种战略导致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对应于前者,精密零部件在公司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应于后者,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第三,研发国际化战略。跨国公司的研发已经不再一味地局限于母国,当地研发(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新产品不再像20世纪90年代前那样有一个生命周期,从而使原来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中产业梯度转移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转移理论遇到挑战,并且给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技术赶超提出了新的课题。

(3)国际贸易动态利益取代静态利益,成为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衡量标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强调的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国际贸易还有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动态利益,包括通过国际贸易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金积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引进和吸收先进理念和制度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动态利益的地位上升,应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重要着眼点。

第一,国际投资的收益将逐步超过贸易的收益。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虽然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但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国际投资收益不能再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加以体现。这是因为国际投资活动是跨国公司借助资本这一纽带所进行的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为了利用某一东道国的要素优势(如优质劳动力),它可能到该国投资设厂,但中间零部件、机器设备则可能来自他国而非母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出口收益则记在东道国的贸易收支上,跨国公司得到的是投资收益(利润)。如果跨国公司将利润汇回母国,则资本输出国得到了投资收益。

第二,外汇增加额、原产国贸易额比进出口额更能反映国际贸易收益。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及资源的全球流动,一国的出口产品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出口产品不仅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应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追求。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在一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出口的企业,不仅有“本国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出口收入并不为出口国所独享。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它们不可避免地会使用转移价格手段转移利润,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直接贸易利益将大打折扣。但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十分显著,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现代理念的普及和社会现代化等。

(4)国家对外贸易政策自主性减少,贸易保护政策效果下降

在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网络的形成、各国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使得贸易保护政策实施环境发生变化,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自主贸易保护政策难有生存余地。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市场相互开放,要求各国对跨国企业给予“国民待遇”,允许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否则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将会中断。因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贸易对方国的利益,遵循国际惯例,双边、诸边和多边因素对一国外贸政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单边保护越来越困难。

二、危机下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的实体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独善其身。面临如此困境,各国政府以及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显示出转向贸易保护的倾向。虽然这或许是可以预料的,但仍然值得我们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

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高达8190亿美元的美国新经济刺激方案规定,受美国政府资金支持的新经济项目,必须使用美国生产的钢铁产品。而即将在美国参议院讨论的该方案把必须是“美国制造”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经济刺激计划项目所需的各种制成品。

更有甚者,美国国会参议院2月6日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又加入一项议案,限制接受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美国银行雇用外国员工。从购买美国货到雇用美国人,美国给世界各国救市带了一个接一个的坏头,升起了一片又一片贸易保护主义的阴云。购美国货,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伎俩;雇用美国人,不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而且涉嫌就业歧视。

当然,美国购美国货、雇用美国人的政策是有其背后原因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作为美国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出现问题后,美国的钢铁业也陷入困境。这些实体经济都是就业量较大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陷入困境,美国就业形势随之恶化。美国劳工部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减少59.8万个,失业率上升至7.6%,为过去16年来的最高点。为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大规模注资等措施,但至今仍不见好转。

美国保护政策出台后,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集中炮轰,但是不同国家也陆续出台或考虑出台一些针对本国某些特定产业的救市计划,如法国与意大利考虑对其汽车业实施帮助措施;俄罗斯提高了对一些产品征收的进口关税,并对本国产品提供补贴;土耳其增加了对糖的进口关税;美国和欧盟也对产自中国的一些产品增加进口关税。而印度则通过限制措施,减少从中国进口钢材和纺织品。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偶尔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杂音,大多数的政府仍然坚持其对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支持。因为贸易保护往往是“损人不利已”的下下策。比如说,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尤其是相对较小的经济体,其本国的生产与消费都对贸易有相当程度的依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同时也就意味着一国经济的相对专业化,只靠本国的企业,无法满足其消费者对产品及其多样性的需求。因此,即使可以通过提高关税以及限制数量达到减少进口的目的,此类措施对本国企业的帮助作用也是有限的。同样的,只靠本国市场,也无法消化一个国家中企业的全部产出。因此,如果这类措施招致其贸易伙伴的报复性贸易保护措施,该国企业的出口则避免不了遭受严重打击。其结果终将是两败俱伤。

亚洲地区的国家和经济体,包括地处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还有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其经济对贸易都有很高程度的依赖,也因此一向重视推动区域内和地区间的贸易发展。近年来,虽然这些国家的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相当的程度上仍然依赖来自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外部需求。因此,这些区域内的政府也势将对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更重要的是,作为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亚洲地区,应该努力把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转化为机遇。除了进一步推动并且深化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更要同时加速区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尽快地从以生产与出口带动增长转向以消费来带动增长。

三、危机下的国际投资机遇

2008年9月,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银行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国际性金融危机。

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金融危机对各行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是“现金为王”,大家把钱都存起来了。几个月前还居高不下的贵金属价格现在已经回落,急需囤积现金的投资者不得不忍痛割爱了。即使是有利的投资也被用来填补不良投资造成的损失,一场大抛售之后收益将所剩无几。

这种情况会持续吗?专家预言,虽然短期内的抛售似乎不会结束,但一段时间后精明的投资者必定会觉得价格太低就开始买进了,转机就会出现。早期的购买者买到了最便宜的资产,其他人带着准备好的现金开始从一旁挤进去。这种模式在历史上已经重复过多次,毫无疑问,这次又将被重演。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有没有一个行业能够脱颖而出?有没有一种投资方式能够不受危机的影响,反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够化危机为机会,展现稳健、成熟的投资价值?答案是肯定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够不败?

(1)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产品类企业;

(2)科技型生产企业,在技术上有竞争优势且产品有社会需求。

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重大的投资机遇在哪里?

(1)如果世界经济在2010年或者2011年开始复苏,那么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估计会提前半年启动;

(2)2009年下半年将是收购兼并重新瓜分市场的年代,估计各类重大收购兼并的题材股票将会有所行动;

(3)被人们冷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当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加上可交换债券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可能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四、危机下的国内投资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有人彷徨无助,有人无所是从。在这种大环境中,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经济寒冬下的一切,并同时以敏锐的嗅觉感知到那寒冬背后的一个个机会,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被萧条的经济压迫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在危机下,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在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又会蕴含哪些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