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老北京民间传说
21989400000002

第2章 老北京的牌楼旧事(2)

有种说法是这样的:历代帝王庙这里有神灵守护,而每天车来车往的,实在打扰神灵的清静。正是因为此惹恼了他们,所以这里才频频发生交通事故。可也有人说,这座牌楼所在的位置影响了现代化交通发展,因此才要迁走它,这和神灵报复之类的说法并无关系。

尽管后一种说法的支持者比较多,不过,这景德街牌楼附近的邪乎事仍是不少。有一位公交车司机李师傅,他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说明这景德街牌楼是怎么“成精”的。

一天傍晚,老李师傅下班回家,溜达着路过这景德街牌楼,当时周围十分安静,李师傅就听一个声音说:“这是哪年月了啊?都到大晚上了还这么吵。”“陛下,如今已经不比昔日了。我们且在这里安安静静地看这北京城是如何旧貌换新颜的吧。”这两句话虽说诡异,但李师傅却是听得真真的。

还有一次,李师傅站在景德街牌楼这里等个熟人,那是傍晚六七点钟的时候,也许是因为那天天气寒冷,人们都早早回家了吧,街上显得特别清净,可在这牌楼附近还是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开始李师傅很害怕,但渐渐地李师傅听明白了,这些对话者里面有君王,也有大臣,有时他们感叹命运反复无常,有时他们议论旧朝的兴衰成败。李师傅后来倒觉得不害怕了,不过是一些过世的“人”闲来无事聊家常罢了。

关于景德街牌楼的趣事还有很多。有一位老师傅,他绘声绘色地对大家说起他在景德街牌楼附近的经历:那天他下夜班回家,骑自行车经过这里,本来是十分熟悉的路,却在一瞬间找不到方向了。“当时我心里这个急啊,我就纳闷儿了,我天天上下班路过的地方,怎么突然一下就转向了呢?”这位老师傅心里越急,就越找不到方向,然后“桄榔”一声,连人带车一起撞到了牌楼上。有些人宽慰他说是因为天黑,再加上工作劳累,才会这样的,可这老师傅却说:“那不应该啊。我在这里上班都多少年了,每天工作量都是一样的,怎么那天就能这么巧,还转向了呢?”

于是,这景德街牌楼附近“鬼打墙”的事也就越传越邪乎。人们不管怎么加倍小心,撞到牌楼而导致受伤的事儿还是屡屡发生。1953年夏,这座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的牌楼终于光荣“下岗”了,后来被安置在首都博物馆的大厅里,成为首博最大的一件展品。

隆裕皇后大婚时为何要用纸糊的牌楼?

北京城里那么多牌楼,甭管是因为城市改建光荣下岗的,还是被当做保护文物而留在原地的,其建筑材料不外是石制、木制或彩色琉璃的,可您听说过用彩纸糊成的牌楼吗?

有人也许会说,这个怎么没见过啊?人家出殡时就有!这是老辈子的规矩了。

可现在我们要说的却是在结婚时使用的彩纸糊制成的牌楼,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结婚时用的,而是大清的一位皇后在大婚典礼上用过的。

这件稀奇事儿就发生在光绪皇帝与隆裕皇后大婚的时候。大家想想,那彩牌楼都是出殡时才用的,堂堂的大清皇帝、皇后大婚这本是件喜庆事儿啊,怎么能用这玩意儿啊?这多不吉祥啊!不过,再怎么不吉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得用彩纸糊成的牌楼,这其中就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了。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大婚是要穿过太和门的,从御道进入皇宫,这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可在光绪十四年(1888),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发生在贞度门,这大火一直烧到太和门。若是在平常那还好说,大不了是动用库银重新修建,可那会儿不行了,因为没几天就是光绪大婚的日子了。

现修一座,那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有人想了个法子:就用彩纸糊一座太和门吧。这个主意搁到平时那就犯了杀头之罪,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办了。于是,隆裕皇后只能委委屈屈地坐在轿辇中穿过用彩纸糊成的太和门牌楼。

若非当时情况不允许,无论如何,隆裕皇后都不会同意这个办法的。当时有人就说,从这太和门的彩牌楼下穿过,皇后以后的日子不会太好过,因为大婚时候用出殡时的东西,那不就是给自己找倒霉吗?可当时那确实是没办法,才采取了这个下策。

婚后的隆裕皇后果然生活很不幸福,经常遭到光绪的冷漠对待,她因为孤苦无依的宫廷生活而痛苦万分。因此隆裕皇后便对那座临时糊成的彩牌楼而耿耿于怀,认为正是这座太和门彩牌楼给自己带来了晦气,让自己婚姻生活不美满。为了能驱走晦气,隆裕皇后还请高僧进宫做过种种法事,希望能通过诵经祈福给自己带来好运气,得到皇帝的喜爱。据说隆裕皇后还秘密地请来一位活佛,希望通过活佛的帮助摆脱灰暗的生活。然而这位活佛却说,隆裕皇后的婚姻生活不美满,是因为她的命格根本不适合做皇后。若是换作别人,这宫廷就是生养自己的活泉,而对于隆裕皇后来说,在宫廷里就只能忍受孤苦寂寞。这与那彩牌楼没有任何关系,若是她能自己想通,将来必定有大福报。

刚开始,隆裕皇后并不肯轻易放弃皇后宝座,仍然对通过祈福而过上美满的生活抱有希望。然而,残酷的现实让隆裕皇后认识到,这皇后的日子过得实在窝心,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主动放弃后位,签署了退位诏书,这一举动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许,也赢得了民众的爱戴。这也正好应了那位活佛的话,她日后果然得到了极大的福报,那便是当局为她办了一场异常风光的葬礼,而北京城的市民几乎倾巢出动前来送葬。隆裕皇后生前的日子过得苦闷异常,这死后的荣耀即便无限风光,又有什么用呢?

慈祥庵牌楼的辛酸荣辱

慈祥庵是田义墓的另一个名字,它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是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太监墓。那里有精美的石刻,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那里埋葬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明朝万历皇帝身边的当红大太监田义(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十几位明清太监)。虽说田义是残废之身,六根不全之人,他更无子嗣之望,但却能在生前死后领受着皇恩,可见此人确实不同寻常。

这位宦官行当中的翘楚,本是陕西华阴人,他打小便聪慧灵透,举止不凡,经常被村里的老人夸奖,一位老伯伯还说:“这娃,以后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可是,田义因为家境贫寒,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九岁时便净身进宫谋差事,之后又有幸被选入明朝专门培养宦官的内书堂去学习。由于田义聪敏机灵,做事灵活,因此在嘉靖、隆庆时便很得信任,及至万历皇帝登基之后,田义做事干练、为人忠实的品行得到万历的喜爱,于是,还真应了当年村中老人的话了,田义果然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并赐给他蟒衣玉带。田义在得到皇帝的重用之后,便也愈发地尽心尽力去做事。在田义历任的各种职务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历经三朝的宦官真可谓是权倾朝野的“无名宰相”。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田义其人到底有多大能耐,竟然能在生前死后得到种种恩宠,而且在死后还得到皇帝辍朝三日的“待遇”。其实,史书中关于田义的记载并不多,但在这不多的记叙中,我们也能对田义其人的品行做派得窥一二。

某日,万历忽然抱病,便召内阁首辅沈一贯前来商议免除百姓矿税之事,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朝中大臣也欢喜拥护,可没想到,这万历皇帝转瞬之间又变了主意,认为废除矿税对朝廷不利,于是生出反悔之心。就当他要收回废除矿税的命令时,田义在旁据理力争,认为皇帝乃九五之尊,既然已经下旨要厚待于民,怎么能随便收回成命呢?万历听后十分恼火,几次都想下手杀了田义,但田义并不胆怯,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在田义与万历争论时,中使已经将此前拟好的谕旨收回了。田义见到沈一贯之后便向他吐口水,说:“假如你能稍作抗争,矿税也就可以免去了,既然这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你为何要怕皇上怪罪呢?”

万历年间有位叫吴宝秀的人,其人刚直正气,因遭陷害被打入大牢,吴妻愤而自尽。此事被田义知道后,便屡屡向万历进言,万历都不理会。然而,万历越不理会,田义便越加恭敬地陈说吴之冤情。当晚宫中出现一身穿白衣的女子,来到皇太后的寝宫前,陈述自家冤屈,宫中人等闻听其言,无不落泪哀怜。皇太后便向万历说起吴妻冤魂前来陈说冤情之事,万历终于下旨,吴宝秀因此而得以平冤。事后有人说是田义为搭救吴宝秀而找人扮演了“鬼魂”,也有人说是吴妻的鬼魂得知田义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为吴宝秀求情,便决意来宫中帮助田义。但不论怎样,这都说明田义并非邪恶奸佞之辈,在宦官这个群体里已经很难得了。

尽管田义在生前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他却没有沾染上那些铺张浪费、仗势欺人的恶棍行径,因此他能在死后得到万历的特批而赏赐一座石牌楼,也在情理之中了。

田义死后,有十几位太监因仰慕田义的品行,便追随他葬在了陵墓附近,由此形成了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太监墓葬群。太监是古代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后代,因为身体残缺不全,死后不能进入祖坟,只能孤零零地埋在地下。不过在田义墓这里,这些没有子嗣的人却并不孤单,每当夜晚来临,便是他们聊天解闷儿的时候。以前住在这附近的人经常能在夜半听到一些叹息声或抱怨声,在明清交替之际,一些躲避战乱的人暂时住在慈祥庵里,还能在午夜看到晃来晃去的身影,可是,这些死去的人从不给活人找麻烦。

清末时,有个饱受饥寒痛苦的乞丐在慈祥庵落脚之后便沉沉睡去,可是等他醒来时却发现面前摆放着一些食物。在感激之余,这名乞丐却觉得很奇怪,不知是哪位好心人的慷慨施舍。住在附近的老者告诉他,在田义墓这里获得帮助的并不只有他一人,很多流浪者都在这里有过类似的“待遇”。

如今,慈祥庵牌楼的顶部虽然已经毁坏不存,但“古华阴渭川田公寿域”这九个字却还完好地保存在石制牌楼上。尽管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但后世人对田义的敬意丝毫未减,虽然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的杜撰,但从中也可看出人们对田义忠于职守、正直善良的品性的由衷钦佩。

给洋人立议和牌楼为哪般?

在如今的中山公园里,矗立着这么一座牌楼,它不为某个功臣所立,也不是为了纪念什么文化名人。这个牌楼是给一名德国人立的,而且这“议和牌楼”不仅没有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反而还成为了大清朝的耻辱柱。

这个牌楼叫“议和牌楼”,也叫“克林德牌楼”“和使牌楼”。克林德本是一位德国男爵,也是一名外交官,曾担任德意志帝国的驻华公使,可是他却无视国际法,命人大肆屠杀义和团成员,从而激起了很多老百姓的愤怒。

1900年6月,克林德带领翻译柯达士前往总理衙门交涉一些事情,途中被正在巡逻的神机营队员章京恩海开枪打死。这件事情成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导火线之一。同年8月,打死克林德的章京恩海被德国判处死刑,12月31日被处斩于东单牌楼,也就是克林德被杀的地方。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杀的地方为其树立一座品级相当的石制牌楼。就这样,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克林德牌楼立起来了,同时大清朝的尊严也不存在了。

制作这牌楼的过程并不顺利。仿佛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故意和工匠们捣乱一般,刚刚雕刻好的花纹转眼间又变得模糊一团。明明刻上去了几个工工整整的大字,几天后便成为乱糟糟的一堆符号了。由于这石牌楼迟迟没有建造完毕,因此德国便不高兴了,认为清政府这是在有意拖延。负责石牌楼建造的大臣也不好交差,只得向上头据实禀明情况,清廷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而很多老百姓倒是不屑地说:“不过是一块婊子牌坊,那么着急做什么?”

清政府慑于列强的凶悍,不得不督促着工匠想办法加快进度。一位老工匠看出了些门道,便和自己的徒弟说:“你明天去这附近的寺庙里拜一拜,就说‘现在上头催得紧,保佑我们尽快完工吧’。拜完之后就马上回来。”这小徒弟一口应允着,心里却感觉很是奇怪。

第二天,小徒弟做完这些事回来,听到一个工匠说:“昨天才刚给牌匾上刷了漆,今天不知道怎么,被人用刀子划过了。”

这时听老工匠说:“这下就好了,这下就好了。”大家却不明白这话里的含义。不过说也奇怪,自从这小徒弟去庙里拜了三拜之后,大家做工的进度果然快了许多,主要是没人来给他们捣乱了。就这样,一座石牌楼花了大约两年时间,终于算是竣工了。清政府也算是交了差,可这牌楼树立在东单北大街上,很多老北京看了都觉得这是国耻一般。

那么,究竟是谁在和工匠们过不去,一再从中捣乱呢?有人说是当地的土地公公,他憎恶在自己的土地上矗立起这么一个玩意儿来。也有人说是被克林德杀害过的中国人的冤魂在刻意捣乱。尽管众说纷纭,不过这石牌楼最终还是立起来了,直到1918年,才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将其拆除并迁往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如今这牌楼还矗立在公园大门前,只不过名称变了,变成了“保卫和平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