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每天读一点中国史
22063700000017

第17章 隋唐五代时期(2)

原本在613年之前,农民起义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自从杨玄感起兵反对隋朝之后,起义运动就蔓延到了大江南北,全国性的起义开始爆发。对此,隋炀帝并没有妥协或缓和民众情绪的意思,而是采用更加残暴的统治方法,发配男丁修建大兴城,并下令全国各郡县都修城或筑城,并纵容官吏更加残酷地迫害百姓。隋炀帝的残暴使得民众更加坚定了起义的决心,虽然当时隋朝的兵力还算强大,足以对抗农民起义,但政治的腐朽堕落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决定了隋朝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614年,隋炀帝又再次全国大规模征兵,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三次侵略战争。民众也纷纷揭竿而起,共同反对隋朝的统治。

农民起义让隋炀帝感到了恐慌,于是在616年,隋炀帝不听众人劝阻,一意孤行离开了洛阳,逃往江都。这表示隋朝的统治实际上已经走向了解体,而就在这一年,起义军的力量又再次有所壮大。同年,隋朝的官员们也趁乱占地割据称雄,成为另外一股推翻隋朝统治的势力。

617年,朔方郡的守将杀了隋朝官员自称为大丞相,与突厥勾结夺取了雕阴等郡,自称梁帝,并接受突厥的赐封,称大度毗伽可汗。马邑郡军官刘武周也杀了隋朝官员,接受了突厥的赐封,称为定杨可汗。军士郭子和也同样杀死隋朝官员,自称永乐王,从突厥处受封为屋利设。金城郡军官薛举驱逐了隋官员,自称秦帝。武威郡军官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巴陵郡军官董景珍等推萧铣为主,后萧铣于618年称梁帝。

农民起义和官员割据使得隋朝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隋炀帝无法收拾残局,于是在逃到江都之后愈发的荒淫无度,昼夜昏醉。他时常担忧自己的命运,但却从没想过做出什么抵抗,反而愈发自暴自弃,但他也是绝不肯束手就擒的。618年,隋炀帝想要迁都丹阳,下令让民众给他修建宫室,引起了极度的不满,在宇文化及等官员的煽动之下,数万卫士跟随其杀入宫中,最终将隋炀帝缢杀。

此后,宇文化及占据六宫,过上了同隋炀帝一样淫乱奢侈的生活。后宇文化及于619年被窦建德所杀。

李渊世袭封唐国公,于617年听从次子李世民的建议起兵攻打长安。李渊入关之后开仓赈济贫民,得到了民众的支持。618年,在隋炀帝死后,李渊自立为皇帝,定都长安,建立了繁盛的唐朝。

在建立这个新朝代之后,李渊决议要通过兼并来获得全国的统一,在此兼并战争中,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当时,唐朝的四周存在着许多的势力和政权,有所谓敌对势力以及游离势力。面对游离势力,唐朝采用宽容的态度来进行招降,而对于敌对势力,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消灭,很快唐朝就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割据势力在经过大混战之后或投降唐朝,或被唐所消灭。而农民起义军们,有的在与隋朝的抗争中战败,有的则自相吞并,之后一部分投降了唐朝,另一部分则被消灭。由隋炀帝所引发的这场空前大混战,表现出了空前的破坏力。农民起义虽然最终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但显然最终的胜利果实依然落在了兼并势力的豪强手中。人民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终究算是对历史起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二、中国发展鼎盛时期——唐

唐朝是中国社会空前繁荣强大的朝代,从兴盛一直到衰亡,共历经了二百九十年。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从统治阶级内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变化来看,大体能够分为三个阶段。618年至741年的一百二十四年是唐朝初期,其主要矛盾是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腐朽和进步之间的博弈,由于进步倾向起着主导作用,故而能够保持着长期的强盛。742年至820年的七十九年是唐朝中期,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最终中央集权势力取得了相对的胜利,故而基本还能保持国家的统一。而821年至907年的87年是唐朝末期,其主要矛盾是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之间的矛盾,由于最终宦官势力占据了优势,导致中央集权势力就此趋于衰落。

初唐时期的政治概况

唐高祖李渊凭借着周、隋大贵族的身份,在隋朝末年起兵取得关中,建立了唐朝。唐朝的开国之君虽然是唐高祖,但大部分的事业实际上都是其子李世民,即之后的唐太宗所做。

唐太宗见证了隋朝的兴亡,他深知,要巩固自己的权位,就必须得到天下民众的顺从和归心,正是因为认清了这一事实,他才能取得贞观之治的盛况,被称为英明神武的封建皇帝。

中国是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存的国家,因此,各民族间的矛盾以及阶级间的矛盾一直都是影响国内和平的根源。为此,唐太宗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和这些矛盾,维持社会的平稳发展,这些措施中最为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纳谏,另一个就是用人。

所谓纳谏,就是指倾听不同的意见,客观地评判是非,择善而从。唐太宗可以说是封建帝王中最善于纳谏的一个人了。他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在大臣中,魏征在这方面尤为突出。魏征十分敢于据理力争,即使惹得唐太宗龙颜大怒,他也依然会继续阐述自己的道理,并不因此而退缩。据说唐太宗有一次退朝回到皇宫的时候,大怒说:“早晚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当时长孙皇后就问唐太宗要杀的人是谁,唐太宗说:“当然就是魏征那个老匹夫,他时常当众羞辱我!”结果长孙皇后一听,竟然道贺说:“有魏征如此忠直的大臣,说明陛下是英明的君主啊!”

唐太宗出身大贵族,又是一员武将,性格非常硬朗,脾气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他能够容忍魏征的直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害怕亡国。而魏征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往往会引据隋朝的事情来作为自己的论据。

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魏征对于唐太宗就如同一面镜子,虽然总是直言不讳地映照出一切的缺点,但却是能够帮助唐太宗避免犯错的忠实臣子。

作为一个君主,是否能够知人善用是评判其贤愚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识人也能用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

纳谏和用人是唐太宗取得成功的两大主要原因。他还利用当时的人才,对隋朝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了唐朝的制度。唐朝的官制最初沿袭了隋朝的制度,选拔官员的制度也大体上沿袭了隋朝的制度——科举。

隋朝时期轻视儒学,到唐高祖即位的时候,开始设立京师和地方学校,用以招揽士人。唐太宗尤其提倡儒学,在唐太宗时期,学校极盛,唐太宗召集天下的名儒来做官员,还经常到国子监听讲学。但正是由于这样的重视,使得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再考求异说。

在唐太宗以后,唐朝的考试法有了一些修改,考试的方式也越来越困难。科举作为一种取士的制度在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定了下来。

唐朝时期的重要制度都是在贞观时期制定的,这些制度在沿袭隋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修改,更适合于当时社会的需要。

唐高宗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在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下被选为太子。649年,唐高宗继位为皇帝。654年,他从寺庙里迎娶了唐太宗的幼妾武氏入宫。655年,他废除了皇后王氏,正式册立武氏为皇后。

唐高宗是个没有什么主意的人,性格昏懦,但他此前有长孙无忌等一系列贞观老臣的扶助,后又有刚强机智的武则天参与朝政,故而他并没有成为危害唐朝统治的昏庸之君。武则天通晓文史,学识渊博,又多权谋,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更是突破了当时的惯例,登上帝位成为皇帝,建立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创举。

武则天夺取政权的道路充满阻碍,她任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为自己效力,坚执刑赏大权。她利用酷吏来对反抗的唐朝旧臣进行严酷镇压,并严密控制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武则天还招揽了大批想要做官的人,以此收买小地主的人心。由于武则天本身明察善断,刑赏分明,故而朝廷上也有着一批甘愿为她效力的能臣,使得她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皇帝。

武则天将李姓的唐朝变为武姓的周朝,自然想过传位给武姓的人,但朝臣们却始终认为,国家始终是李姓的国家。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策之等人率领群臣拥立唐中宗为帝。

唐中宗在群臣的拥护下成为皇帝之后却并不信任这些朝臣,他所信任的是他的妻子韦皇后。韦皇后一直希望成为另一个武则天,但她却没有武则天那样的政治才能,只有一系列的暴行。仗着昏庸懦弱的唐中宗的信任,韦皇后和武三思勾结起来,形成了两家外戚合作的腐朽政治集团,逐渐霸占了朝纲。

707年,皇太子李重俊率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杀了武三思等人,之后唐中宗杀了李重俊,韦皇后借此机会大肃朝政,驱逐宰相魏元忠,陷害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唐中宗尚存仁慈,不愿牵连他们,故而李旦和太平公主得以保命。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开始暗中准备,决意一举消灭韦、武集团势力。

710年,韦皇后和其女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唐中宗,韦皇后准备学习武则天,临朝称制。在唐中宗被杀之后,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皇宫,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举消灭了韦、武集团。此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

唐睿宗也是一个昏庸懦弱的人,由于他取得帝位是倚靠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力量,故而唐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并允许太平公主干预朝政。朝廷的大小事务,唐睿宗都不敢自己做决定,总要问过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必然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同时也使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开始争夺权位。

712年,唐睿宗让位给李隆基,唐玄宗正式即帝位。713年,唐玄宗杀太平公主,将其党羽清扫出朝政,唐朝政权全部由唐玄宗所掌握。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算得上是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相比唐太宗和武则天来说始终存在更多的弱点和不足。唐朝在开元时期达到了极盛的顶点,也是在开元时期开始由盛转衰。

中唐时期的政治概况

唐玄宗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皇帝,在他所统治的开元时期,唐朝社会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他也曾施行过一系列有利于和平以及符合民众愿望的政事。但另一方面,他也存在着骄傲和奢侈两种恶性,而这些恶性随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也越来越严重地显现出来。

唐玄宗做了二十五年的皇帝之后便一心只想要纵欲享乐,而懒得处理大小政事了。他任用奸佞小人李林甫为宰相,并且对他保持着始终的信任。744年,唐玄宗册封杨玉环为贵妃,专宠杨氏,沉湎于声色之中,政事上则依靠李林甫。李林甫死了以后,唐玄宗任用杨国忠为相。杨国忠也和李林甫一般,是个善于曲意逢迎的无赖,在掌握大权之后,无恶不作,搜刮民财,加速了唐朝祸乱的爆发。

唐玄宗除了生活上奢侈浪费以外,更大的浪费其实在于对边境的管理方面。唐玄宗在边境上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和经略使,在各镇以及一些小地方也屯驻兵马,军队的开销非常大,军费中的极大部分都被浪费了。

唐玄宗自恃强盛,非常好战,安禄山在边境生事邀功反而得到唐玄宗的宠爱,而王忠嗣持重安边却遭到了黜逐。在唐玄宗的积极培养下,以安禄山为首的一伙叛乱者就这样崛起了。

安禄山是个野心家,一直野心勃勃想要谋夺权位,在得到唐玄宗的宠信之后,安禄山在谋反活动上得到了很大的便利。他私自制造大量的官员服饰,准备用赏官授爵的方式来收买人心。755年,安禄山认为发动叛乱的时机已经到了,以奉旨率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为名正式在范阳发动了叛乱。

在确信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之后,唐玄宗仓促布置防御,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去讨伐安禄山。哥舒翰屯兵潼关,安禄山本来打算攻打潼关,但突然听说河北有变,故而没有马上攻打潼关。次年五月,哥舒翰战败,潼关陷落。唐玄宗、杨国忠等率领着随从仓皇逃出西京,前往成都避难。

唐玄宗等人在逃出西京以后,行至马嵬坡时,在随行兵士逼迫下杀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在除去杨氏兄妹俩之后,唐玄宗才再次得到兵士们的拥护,去往成都。而太子李亨则留在马嵬坡主持军事。在李亨继承皇位,成为唐肃宗之后,唐朝就以唐肃宗为首展开了统一与割据斗争的新局面。

唐肃宗即位的时候,身边文武官员竟不到三十人,其中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政治人才。直到李沁出现,唐肃宗才拥有了得力的助手。李沁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经历了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三个皇帝,无论君主如何猜忌昏庸,他都有办法作出贡献和补救,无论奸佞如何嫉妒陷害,他也都能够运用智慧来躲避祸患。李沁可称为是封建时代表现十分突出的忠臣智士。

757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发生了分裂。这原本是唐军进攻的一个大好机会,然而唐肃宗却只求早日收复两京,得以享受做皇帝的尊荣,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于是和叛军硬碰硬,进行了错误的军事战略指导。

唐朝军队的屡次失败并没有让唐肃宗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失败是由于唐军实力不济。为了获得胜利,唐肃宗完全不顾自己的尊严,竭力讨好回纥,乞求回纥的帮助。当唐军攻入西京以后,李沁便决意隐居衡山,以求得自保。而叛军失去西京以后军心涣散,后史思明集合了溃军,杀死安庆绪,将其所有土地和人马据为己有,自称大燕皇帝。

759年,史思明大军先夺取了汴州,之后又得到了郑州,此后史思明又夺取了河阳、怀州等重要地点,更决意乘胜夺取陕州,进而攻向西京。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自称皇帝。

762年,唐肃宗死,唐代宗即位。唐代宗同样是个无能之辈,只能向回纥继续乞求帮助。768年,唐代宗将李沁招来京师,再次任用。

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李适即位。唐德宗是个昏君,且不同于唐肃宗和唐代宗,他疑心重,性情急躁,是个刚愎自用的人。他猜忌功臣,姑息养奸,对财物贪得无厌。805年,唐德宗死,唐顺宗即位。唐顺宗由于中风而不能说话,一切事务都由亲信代为处理。后唐顺宗病死,唐宪宗即位为皇帝,唐朝由中期开始向后期过渡。

唐宪宗亲信宦官,他的军队中也有许多的宦官将领,宦官在宪宗时期拥有很高的军权。宪宗英明果断,希望能恢复唐王朝的统一,采用强硬的措施对待藩镇的割据,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和镇海等节度使,使得唐王朝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但在取得一些成功之后,宪宗的进取心也开始减弱,宪宗在晚年,只一心追求长生不老,并开始沉迷于丹药,性情变得暴烈,对身边的宦官动辄责罚,甚至诛杀,最后,宪宗被宦官陈志宏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