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22088900000016

第16章 吃粽子讨吉祥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旧时,粽子主要用作祭祀品,用以祭祀社稷神,祈求年丰。

农历五月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粽子,古时又叫“角黍”、“筒”。中国端午节吃粽子历史悠久,西晋周处《风土记》载:“端午进筒,一名角黍,以菰叶裹。”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庚家粽子,白莹如玉。”北宋诗人陆游《过邻家》诗云:“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诗中的“

”即“粽”。

粽子的由来

粽子开始主要是作祭祀用的,用来祭祀社稷(土神与谷神)和先祖神灵的。我们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

那么古人为何要把粽子包成牛头的形状呢?

这是因为周代先民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以祈求年丰。古人认为,动物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所以上古祭祀神灵所供奉之物,均以角为贵,来表示祝福。《诗经周颂

良耙》:“杀时牡,有

其角,以似以续,续之古人。”如果译成现代白话为:杀了那头大公牛,弯弯双角美无比。用以祭祀社稷神,前人传统后人继。诗中反映出周代人们以带角的牛来祭祀社稷的习俗。古时早期的棕子包成角形称“角黍”,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以赋予粽子祭祀的意义。

到了战国时期,因屈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粽子又成了祭祀屈原的物品。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提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人们用粽子来纪念屈原,实际是用传统的方式表达对心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制的细长的像毛笔样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胸中会有神来之笔,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粽子与求婚

粽子,也是节日期间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尤其是未婚男子求婚的一种重头礼物。在江汉平原,青年男子如果定于下半年完婚,端午送礼就分外隆重。若是女方的亲族本房多,每家必送一份。那就得肩挑一大担,扁担都压成弓形了。未婚男子在送礼品时除了粽子等物外,还有一把鹅毛扇,它是表示下半年娶亲的信物,非送不可。民间风俗,未婚女婿送的鹅毛扇,即羽毛扇,采用各种鸟禽羽毛为原料精制而成。

古代女子也有用粽子来传情的。“竹叶青青白糯香,添上红心鸡蛋黄。”这是古代女子特别为情人所包制的一种蛋黄粽,吃起来别有风味,象征粽香青白,红心不改。

两千多年来,粽子在中国大江南北,按各地习惯、物产不同,形成各种特色的粽子,品种繁多,按形状分有菱形、锥形、笔形、筒形等,样式各异;按口味分有火腿、鸡丁、椰蓉、红枣、果脯、豆沙等,风味独特。粽子包裹时多用荷叶、煎叶、竹笋叶、芦叶等,用这些植物叶所包的粽子煮熟后,清香四溢,芬芳宜人,吃起来香糯甜美,清火去热,不生邪气。所以,粽子成为历代人们喜食的一种传统节日吉祥食品。

延伸阅读

何为“九子粽”?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由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娘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