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22088900000030

第30章 饮食方式择吉

“民以食为天”,汉族历来有重视饮食的习尚。不同的地方,习尚不同,饮食方式也不同。人们赋予饮食方式中的种种文化内涵,反映出了一定的民俗信仰和择吉愿望。

在原始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民间以为神鬼是能够影响人们获得食物的多少的。因此,古代人常把饮食与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例如某些宗教信徒常在就餐前默诵经文或作祈祷。汉族吃饭时虽无甚明显的祈神行为,但也视吃饭为一天乃至一生中的大事,因而在饮食方式上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讲究。

日常饮食方式的禁忌

古人在丰收或捕猎到食物后常先祭祀祖先神灵,感谢神明的保佑,然后再自己食用,以表示酬谢敬奉神明。否则,神灵将不再保佑,会遭受饥荒灾祸。

旧时饮食方式上的讲究,更多是出于迷信考虑,如旧时汉族忌吃饭时抛撒米粒或吃完饭后碗底有残饭,否则要遭雷击;拿碗的手势一般是五指自然捧着,忌手托碗底,又忌用手攥着碗边,被认为是“丐帮”之相;不许倒扣碗于桌上,因为生病的人服汤药后才将碗扣于桌上,表示不再生病服药等。

当然,也有一些禁忌是符合饮食卫生与文明要求的,如《礼记曲礼上》云:“共饭不泽手”。这是说,与人同桌吃饭时,不能直接用手抓食物。吃饭时忌让饭粒掉落在地上,如不慎掉落,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饭布”上,等等,至今还为人们遵守着。

吃饭时的衣着穿戴及身姿形态也有禁忌。如汉族忌吃饭时以足践椅栏,认为如此则食必噎。又忌吃饭脱鞋、摸脚趾。还忌吃饭伸懒腰,俗谓“吃饭伸腰,天打勿饶”。

俗谓“吃饭不要闹,吃饭不要跑”。因此,吃饭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也被认为不吉。如汉族民间忌讳吃饭时看镜子,认为会口吃。忌讳边吃饭边干活,或者边吃饭边玩耍,以为是对家神的不敬。许多地方还忌吃饭时说话,民间有“吃饭不拉呱,酒醉不骑马”的谚语。

待客饮食之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热情好客而盛名,很乐意在家中款待亲朋好友。因此,在如何待客饮食方面,也形成了一些讲究。

汉族人在吃饭前要先把客人让到首席座位上,并递上热毛巾,请客人洗脸擦手。吃饭时,主人要亲自给客人布菜、敬酒。盛饭时忌勺子往外翻,一说这是犯人食牢食的舀法;一说是为了避免财水外流。宴客时,又忌茶壶、酒壶壶口向人。否则,以为会有口舌。河南一带,宴客忌问客人“吃不吃醋”,因讳“醋”字,要称醋为“忌讳”。家中来客,打荷包蛋时,忌打两个鸡蛋,恐犯“二蛋”的忌讳,“二蛋”俗谓“傻瓜”之意。一般都是打四五个鸡蛋,才显得热情。招待客人吃水果时,忌讳两人分吃一个梨,避讳“分离”(梨)二字。河南郸城一带待客忌三盘菜、八盘菜,说是“三个盘子待鳖,八个盘子待三八。”一般是菜多为好,豫北一带有“七个牒子八个碗”的说法,表明菜肴丰盛,待客心诚。宴席其间主人始终陪坐,忌讳提前离席。吃饭时,忌讳将空碗空碟收走,忌讳席未散抹桌扫地,以为这是“赶客”的举动。

作为宾客,在别人家吃饭时忌把碗转来转去,因为“转”与“赚”谐音,主人家忌由此而“嫌他人饭碗”。

这些饮食方式的讲究在民间广泛传播,家人共桌吃饭时,大人们会向儿女们传播这些讲究并督促他们履行,一般是出于卫生、节约、礼仪方面的考虑。

延伸阅读

菜肴命名趣谈

以人定名: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东坡肉、府伊面、叫化鸡、童子鸡等。

以地定名:如闽生果、川北米粉、丹东子鸡、西湖醋鱼、北京烤鸭、兰州拉面、重庆火锅、涪陵榨菜等。

以花定名:如牡丹桂鱼、蓉鸡片、桂花肉等。以药定名:如虫草金鸡、鸡丝、陈皮牛肉等。以形定名:如绣球干贝、口袋豆腐、葵花肉、金鱼蒸饺、虎皮肉、出水芙蓉鸭等。以色定名:如双黄鱼皮、红白豆腐、雪衣鱼条、翠烧梅等。以味定名:如酸辣鱿鱼、麻辣肉片、双味全鱼、酸菜鱼火锅等。以器定名:如瓦罐鸡汤、砂锅豆腐、铁板牛肉、火锅等。以油定名:如奶油菜心、鸡油菜花、红油豆腐等。以技法定名:如明炉乳猪、挂炉烤鸭、软炸鱼条、锅烧全鸭等。以调料定名:如川菜肉丝、口蘑鸡片、冬菇菜心、叉烧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