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22088900000072

第72章 寿宴上的择吉文化

摆寿宴是祝寿择吉中的重头戏,一碗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祈寿表现。从古至今,这一习俗依然保留在整个中国的祝寿文化中,抛开迷信的成分,祈求和祝福长寿的美好心愿是这一吉俗得以流传的真正原因。

寿宴的丰简,要依做寿者的家境和社会地位而定。贫困之家,无力大办宴席,只能吃顿寿面,或者自家人略备薄酒表示一下。稍微富裕的人家,大多设普通酒席,大户人家的寿宴,则是上等酒席,宴客数可达十桌乃至上百桌,山珍海味俱全。

吃寿面的吉俗

寿宴上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寿面。

拜寿仪式结束后,厨房内的女眷们便开始忙乱起来。她们将长长的面条放入沸腾的锅中烧煮,等到熟后再将其盛碗装盘,端上餐桌供做寿者及所有参加祝寿礼仪活动的亲友们享用。做寿吃面的习俗保留在中国各个地区,每有老人做寿时,家中的亲友要聚集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仿佛只有如此才算真正体现出做寿意味。

由于做寿吃面的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祈寿的表现,因此伴随着吃面的种种规仪礼数也由此产生。譬如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时,先要用筷子将面条从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口中问道:“长不长?”其他人则应答道:“长”。然后再将面条放入各人碗中。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之前,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碗内的面条挑上几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后再说一声“添福添寿”之类的话。吃寿面时,最忌讳的是将面条碰断,因为这样人们便以为会折损寿命。有的地方盛面条时还有不能盛满等禁忌,因为“满寿”是不吉利的。

寿宴中的择吉文化

在做寿的时候仅仅吃上一碗寿面,是不能满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享乐思想较为浓重的上层人士的需要的,一些生活条件较富裕之人在做过寿后,往往还要在家中或饭店里摆设宴席,开怀痛饮。当然,寿宴上的择吉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宴席上的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并且,菜点的总数要取九或九的倍数,以暗喻老人高寿之意。如寿宴上可以出现“三鲜(仙)猴头”、“三三大盘”、“六烤”、“六六翻新”、“罗汉(十八)大会”、“韭(九)黄鸡丝”等菜式。寿宴上使用的盘、碟及碗等都要用吉祥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一些讨口彩的成语、俗话,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三星高照、金玉满堂、岁岁平安等。酒席上,宾客讲话要有所避忌,不能有关于死、丧、老以及相关的字眼出现。

寿宴上也有一些禁忌,如忌喝米汤和粘粥,据说喝了米汤和粘粥要一年糊涂。寿宴上也忌用豆腐,因为豆腐里外皆白,只能用于丧宴。做寿有尊老敬老并祈望寿者高寿永康之意,故忌含带孝意的豆腐入席。寿宴上忌用圆桌,因为圆桌有人生画圆终止的意味。寿宴上忌吃饺子、包子,意在害怕家里平日多生气,使老人成为“气包”。不过这点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地方在寿日早上吃面,晚上吃寿包、寿饺。

寿宴也是要讲究座次的。首席当然是老寿星,与寿星同桌的可安排寿星的长辈或平辈至亲,然后优先安排姑爷,即女婿。按照习俗,儿子、女儿不能跟寿星同桌,不过,若有空位,可以在陪客的赞同下,让老寿星的长孙过来陪同,因为民间有谚云:“老儿子、大孙子,是老爷子的命根子。”

还有不少地方,给老人做寿时要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有未到的要送上门去。席散以后,要向四邻分送馒头、金团,称“结缘馒头”。对前来祝寿的亲友,要回赠绘有“松鹤图”的“寿碗”,或印有祝寿之诗的“寿巾”等物作纪念,高龄寿星做大寿时如果没有回赠寿碗,散席后客人可悄悄把吃饭的碗“偷”走,俗称“偷碗”,对此主人决不责怪,也不询问,寿数越高,“偷碗”的越多,据说老寿星的碗拿回家给自己家人用,会添福添寿。

延伸阅读

吃寿面的传说

为什么做寿时一定要吃寿面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汉武帝有一次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有很大关系,谁的寿命长,那么他的人中一定也很长。此时东方朔便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八百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他的面孔更是不知有多长了?”此说本是讽刺汉武帝的戏言,但经过长期流传以后,人们却真的以为人中长、面孔长的人寿命会长。由于“面孔”的“面”与“面条”的“面”谐音,后来人们普遍以为吃了面条会使人长寿,于是吃寿面的习俗就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