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
22097200000022

第22章 道教与女性(6)

正如禁啸一样,歌啸也是在古老巫术咒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咒语本来也是对自然声的一种模拟。最初,它是有音而无字的。自法术的角度看,古人对自然声的模拟表现了“复制”或“控制”自然物的心理。禁啸一类当大致保持了这种法术特点。但是,当模拟自然声的咒语由于人体心律(归根结底,这是宇宙自然节律的一种表现)的作用而带上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时,便逐渐分化出具有乐曲基本特征的一个支流。一方面,它被赋予某种规范性而与儒家乐教相结合,甚至成为该乐教的一种内容。如《诗经·江有汜》中“其啸也歌”便体现了这种特色。另一方面,它以相对自由的旋律出现,成为巫师招魂的一种形式。《楚辞》中有《招魂》一篇云:“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楚地巫师行招魂仪式时是歌啸合用的,它表现了招魂施行者对激情的自由和狂热的抒发,这种歌近似于呼喊啸叫。在道经中有关女仙女修者所唱的啸歌当是古老招魂歌啸的演变。由于这类歌啸在应用时还配有一些“道具”和各种动作,声形并茂,于是,表演者和接受者都可分别进入啸境。这样,在精神上便暂时离开了平日的感受,摆脱了一些不良信号的干扰。这种境界的形成,至少有宁心和休息的作用。技艺较高超者亦当可达到特别的气功入静状态,从而产生一些料想不到的效应。

作为女仙或女修者的特技,啸法与存想在表现形式上虽然几乎是相反的,但从运行指向上看,二者则又有相通处,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复归自然的精神。《上清明堂元真经诀》在对存想诸术进行总结时指出:“是以龙吟万渊,故景云落霄;虎啸灵丘,故冲风四振。阳燧招明而朱火郁起;方诸罕阴而玄流甚溢。自然而然,不觉所测。况学者方栖心注玄,精研道根,秽累豁于中陶,真正存乎三宫。”作者将存想最终所形成的意境和一些具体啸技相提并论,充分体现了殊途而同归的旨趣。存想的过程是自然而然,不加雕琢的,它可以采五晨之散晖,服六醴之霞浆,啸法何曾不是如此?事实上,除了“深溪虎之啸”外,其他还有许多啸的具体技艺都是效法自然的结果。例如,“淫润清洁”、“若龙游戏”的流云啸,“清楚轻切,既断又续”的高柳蝉啸,“点蝶蟋蟀,铁窍琼绝”的空林夜鬼啸,“幽谷森林,声应数里之外”的巫峡猿啸,“宽绰浩渺”,“洪洞不绝”的下鸿鹄啸,“飞射哀咽,蒙鸿弥远”的古木鸢啸……,这些无不是对自然界中奇特声响的模拟。由于啸在来源上与自然界休戚相关,当修行者把它当作练气养生的一种技艺时,便易产生与自然化为一体的精神感受。

七、女丹的诞生及修炼决窍

“女丹”修法,又称“坤诀”,“太阴练形”之道等等,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气功法术。在全真道“北七真”唯一女性孙不二著、济一子傅金铨校订的《坤诀》中,女丹之法被当作“升天之阶级”,“渡世之梯航”。(“全真道”是金大定“公元1161~1189年”间王重阳所创的一个道派。“北七真”是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分别是: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这虽然只是一种理想性认识,但却表明了女丹在道教女修者当中得到高度重视,占有特殊地位。

作为调养人体内精、气、神的一种方术,女丹这个名称具有象征意义。本来,“丹”指由一些天然矿物石合炼而成的药,其基本原料是铅汞。由此初炼而成者叫“丹头”,继续再炼即可成服食的“金丹”。道教在继承这种由先秦方士发明的金丹术时,进一步把它与古老的导引行气等内功形式结合起来。从天人一体的观念出发,道教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它和大宇宙是相对应的。大宇宙所有的东西,小宇宙也具备。因此,内功锻练也被看作一种炼丹的过程。如果把天然矿物烧炼而成的丹称作“外丹”,由人体内精气神合炼而成的丹则可以叫“内丹”。

在早期道教中,内外丹尚未有明确的区分。素有“万古丹经王”之称的《周易参同契》甚至连内外丹的概念都没有使用,但它却巧妙地通过《易》学范畴把练气与烧丹的原理表达出来了。其《上篇》云:“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作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为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作者既点出了炼丹用的器具——偃月炉,以及原料——铅汞,又暗示了魂魄相守的练气方式与外丹制炼相合的原理。《参同契》认为烧丹练气都必须效法日月星辰的运行,做到“动静有常,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气相得。”(《中篇》)

随着道教活动的深入,内外丹的学说逐步形成。《通幽诀》说:“诀曰: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这不仅明确地将内外丹作了区分,而且还指出了不同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著道教将二者看成绝对相互排斥的东西。事实上,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一直作为基本原则在内外丹理论中贯穿着。因此,在内容上的相互借鉴,在概念术语上的同一性,也就成为内外丹发展史上的基本特征之一。“女丹术”属于“内丹术”的一种,其产生和发展自然不会脱离内外丹理论演化的总规律。正像其他许多内丹书籍里借用了外丹的基本术语一样,女丹学说关于基本程序和操持方式的表达,也沿袭了外丹术已有的主要概念。了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们就难以明了女丹经籍中的奥秘。

“女丹”这个名称出现较晚,但女性修内丹者则早已有之。傅金铨辑《女丹诗集前编》录有吴采鸾仙姑诗三首,其第一首云:“心如一片玉壶冰,未许纤尘半点侵,霾却玉壶全不管,瑶池直上最高层。”此诗正是作者修炼内丹时那种专心守一、坐忘得气景象的写照。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五有吴采鸾之传,谓其为吴猛女。吴猛其人,《晋书》有传,故吴采鸾当为晋代人。再说,为上清派所尊奉的《黄庭经》是一部修内丹的秘笈,书中已有三丹田的概念,在内丹史上有突出的地位,而该书自魏华存开始,一直为女修者所重。可见,女性修内丹于魏晋间当已秘行。至唐代更有发展,著名者有汾州刺史崔恭少女——月华君崔少玄、严州唐广真等。宋元阶段,女性修内丹者辈出。其中影响较大的当推孙不二。孙氏乃金代人,为宁海豪族孙中翊之幼女,全真道第二代掌教人马钰之妻。金世宗大定年间,孙氏与其夫马钰相继出家,师事王重阳,尝随王重阳上街乞化,悟修丹妙理,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一书(上引《坤诀》即录自此书)。该书中有“坤道工夫次第”之论,有“女工内丹”之诗,初步建立了女丹的学说。明清时期,道教组织相对衰落,但对某些具体方术的探讨则并非停滞不前。在女丹方面,许多重要典籍基本上形成于这一阶段。光绪丙午(1906年),成都二仙庵道院于重刊《道藏辑要》之际,增刻贺龙骥辑《女丹合编》,是编收入了《坤元经》一卷;《坤诀》一卷;《女修程途》一卷;《壶天性果女丹十则》一卷;《女金丹》二卷;《樵阳经女工修炼》一卷;《坤宁经》一卷;《女工练己还丹图说》一卷;《女丹撮要》一卷;《女丹汇解》一卷;《女真丹诀》一卷;《女丹要言》一卷;《西池集》一卷;《女丹诗集》前后篇;《九品莲华经》附《入坤元觉路》一卷;《旁门录》一卷;《男女丹工异同辨》一卷,凡十八种。又,郃宝书、汪丙炎、万宝同校定的《古书隐楼藏书》中收有《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泥丸李祖师女宗双修》两书,亦属女丹经籍之列。这些典籍都是我们探索女丹奥秘,研究女丹功法的宝贵资料。

女丹书籍的不断增加和汇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修者的要求和愿望以及修行实践活动的一些情况。贺龙骧在《女丹合编通俗序》中指出:“先君尝语家慈曰:女修一事,少女行之可以化气,老妇行之可以祛病,孀妇行之而守节之心更见坚固。若成仙成佛,又在女流功德之大小,工夫之浅深,不可同年而语也。此家慈所以乐此凡三十年不倦也。厥后吾嫂、吾侄女、吾妾、吾女、吾族亲诸姑伯姊相继乐此也,甚不乏人。”这就说明女丹之法虽创于道门,但在民间女性当中奉行者也大有人在,尤其是那些“守节”者更奉此为至宝。竹阳女史颜泽寰在《男女丹工异同辨序》里谈到:她少年时,母即守节,姐妹三人与母相依为命。不久,二妹病亡,三妹许人待嫁(古有女子年未长先定亲的习俗)。泽寰不忍母孀居寂苦,乃立志守贞奉母,年十二,随母持斋,互以劝善歌自娱。庚子(1900年)夏,京都事变,泽寰奉母命避峨嵋山潜修(峨嵋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早期则为道教圣地,今尚存有道教“第七洞天”遗址)。这种经历使她有机会接触到有关女丹典籍,并在实践中有所建树。

就来源上看,道教中的女丹经籍也与佛教有关。贺龙骥在回忆自己搜罗女丹经时,谈到他曾由雪岑上人处得到《摩尼烛坤集》一部,约七十余种。颜泽寰也谈及此,并称“释藏(即佛教经书总集)。深邃,详性略命”。(关于性命问题,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均有专论,然主张不同。道教全真派主张性命双修。该派元代后有南北宗之分,北宗释“性”为元精,“命”为元神。南宗释“性”为至神一灵;释“命”为至精一气。从广义上看:修性包括伦理方面内容。)可知二人所得《摩尼烛坤集》即出佛家之手。另外,颜泽寰还谈到她在峨帽山曾看到《摩尼伽人经》、《摩登夫女经》、《寄孤长者女经》、《北丘尼傅》、《善女人传》等。在《女丹合编》所收各书中也常常可以见到作者引用佛教修行的言论。可见,本属于道门的女丹之法,在与佛教理论相结合而获得某些发展之后,又回到道教中来了。

从要领和基本程序上看,女丹修炼和男丹修炼有其一致处,这表现在:两者都把人体比做一个炉鼎,头为鼎,腹为炉,如天在上而地在下;把体内的精、气、神当作合成内丹的原始物质和必备条件,把调整呼吸的节奏和力度,看作是掌握炼丹“火候”的方式。在炼外丹时需进火加温,才能使原始矿物石和某些药物得到分解和新的合成。炼内丹也需要“火力”作用。“神”就是火,呼吸之外气就是风。炼丹冯风以煽火,火以炼精,风火同用,神气相依,两不分离,凝神于气穴当中,从而内脏之精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这个一般原理是男女丹所共有的。

不过,女丹之所以成为一种方术形式出现,就在于它有许多男丹修炼所没有的特点。而这种相异处,又是受男女两性生理特征制约的。最关键之处是:女子有经血。道教清修派认为:若经血缠绵不断,则丹不成。故修女丹者第一关必须断经血,这叫做“斩赤龙”。因经血是红色的,故以“赤龙”譬之。

如何“斩赤龙”呢?这就得弄清楚赤龙的机理和出现的信息。按照道教医学的解释,女子受生之时,先得母之“铅炁”一两,生右肾,牵一条丝于上而生双目,牵一条丝于下而生金丹(这是说内金丹本来就有,降生长成之后的修炼不过是一种再现活动而已)。自此以后,十二日生“癸水”(道教以“壬癸”代表经水)一铢,一百八十日生癸水一两。尔后每十五日生癸水一铢,一年生癸水一两。至十四岁生癸水十四两于血海中,同前胎内带来一两(指铅炁),共成一斤之数,三百八十四铢,合周天三百八十四度,于是“天癸”降而经行。(《黄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七损八益”之说。清高士宗《直解》称,女子以“七”为纪,二七(十四岁)而来潮:男子以八为纪,二八(十六岁)精满而溢。这是古人据《易》理的一种逻辑推测,今人女子来经岁数有所不同。在城市中由于社会交往等等因素,女子来潮略早。)这叫做“阳变为阴”。如此至四十九岁而“天癸”尽。天癸既降,不可人为妄运,否则“杀人”。所以“斩赤龙”就得抓住一个特别时机,这就是经未行而信至之候。所谓“信”又叫“月信”,即经血将来的一种信息:或腰腿疼痛,或头目不安,不思饮食等等。此时即可“行功”。过两日半经至则需停练。再过两日半后,以“白绫”试之,其色黄金,即运气以斩之。

如何运气呢?这又得弄清气穴之所在。与男子修炼不同,气穴不是脐下(下丹田),而是两乳之间一寸三分。之所以将此作为气穴,是因为这是阴血之本源。故斩赤龙必须从根上着手。具体的方法是:先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然后将意念注入气穴,双手交叉捧乳,分而揉之,先缓后急,先轻后重,或为一百四十四遍,或为三百六十遍均可,随之将气自下丹田处微微吸起二十四口。这一招恰好与男丹修法相反,男丹用意吸气乃先由上而下引,女丹则先由下而上。接着仍以双手轻捧乳房,凝神返照。久而久之,神气充足,真阳旺盛,经水自绝,乳房实而不虚。依此修持不断,日后有“火珠”驰骤血海,浑身微颤,此时不可惊惧。当赤龙斩,身微颤后,即可接行“小还丹功法”,引气于任督脉上运行,练一月而小周天(小还丹)之数足。(任脉、督脉是经络中奇经八脉之二。任脉贯通于胸前中线,督脉沿脊背升降,二者交会于头顶之百会穴。)若真气感动,小丹结成,则每逢入室静坐时有遍体火发之感,宜静默守中,讷言不语,听其自然,霎时当可见一火珠如豆大从明堂(两眉间)射出一丈多高,似闪电一般。这就是“筑基”已成,“药”产之状。以下功夫同于男性修丹之法,分为胎息、脱胎、乳哺、面壁诸阶段。这些说法也都是比喻,其核心乃在于调整呼吸,顺乎自然。

以斩赤龙为基本特色的女丹炼法,在道教清修派看来,本属秘诀,故涉及于此的经籍往往并未全然叙明,留有未露之“天机”,外人即使得其宝经,仍难下手。该丹法的施行,若有名师指点,则可出神入化。《樵阳经女工修炼》描述其效果说:“面如桃花肤似雪,到此赤龙永断绝。清静法身本无尘,功满飞升朝玉阙。”或闻弦歌丝竹之声;或暗室生白;“他人之心,毫无隔绝,触景便知。”这即是今日许多人所说的透视、遥感、心灵感应之类特异功能的写照。但是女丹的修炼,若无人指点,则有危险。因为经血之行,本来乃是正常事,欲令其不行而化气,由气而化神,由神而入虚,美固为美,倘不注意,则亦可能导致不治之症。因此,女子千万不可随意施练,宜有十分慎重态度才是。

女丹修炼在原则上更体现了“逆”法的精神。遍览道典,几乎所有的女丹经都强调“逆”的方向性。《女金丹》下卷《口诀》谓:“丹道用逆,故泰之卦象,坤居上而乾居下,乃能天地交而万物通。”按泰卦六爻,下三爻为阳,上三爻为阴,阳上行而阴下降,故成天地相交之象。引气如此,用意亦不例外。

按,女丹修炼与房中术也有一些瓜葛。此两者都有一个“采补”的问题,但如何“采补”的方式则不同。女丹修持理论认为:男子外阳而内阴,女子外阴而内阳。男子夺外阳而点内丹;女子夺内阳而点外丹。所谓“夺”也就是“采”,即要求自采自补,以自身之阳补自身之阴。这是自我调整思想的一种体现。另外,女丹修炼更加要求去七情六欲,虚极静笃,这与房中术也是不同的。之所以有这种差异,仍是由多元道派的不同主张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