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22127400000011

第11章 家长,与孩子同时进步(7)

我们在关注青少年网络行为冲突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差异与网络行为之间的协调程度。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冲突,归根到底与他们现实社会生活的状况相关。因此,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特征,才是解决网络冲突的最好办法。

以实际行动感化孩子

网络的诱惑之大,竟使许多孩子置父母、学业于不顾,一心到网吧上网冲浪,聊天交友,由此引出了一场“母亲与网吧抢女儿”的闹剧。

陶忆一直是个乖孩子,可是自从上了初中,她开始迷上了网络聊天,经常逃课去上网,有时还拉其他同学一同下水。妈妈徐新华每天最怕的就是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因为学校一来电话就预示着女儿又“犯事”了。

在制止女儿上网的过程中,徐新华女士曾花费2年多时间进行拯救女儿的行动。徐女士买了一张当地网吧分布图,每天奔波于这些网吧。开始的时候,每找到女儿一次,就把女儿带回家,进行一番教育。但是女儿的反叛思想越来越强烈,开始在网吧里和妈妈吵架,然后逃到另外一家网吧,最严重的一次竟然连逃5家网吧。

母女的斗争一直在继续,不论刮风打雷还是阴天下雨,妈妈仍旧一如既往地每天去找女儿。有一次,半夜去找女儿遭到歹徒抢劫,抢被抢了,人被伤了,住进了医院。但女儿并没有被妈妈的行为所打动,就连孩子的奶奶都对妈妈说:“别管了,这孩子已经没救了。”但徐新华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我永远不能放弃。”

妈妈的行为没有感动女儿,却感到了女儿的一些朋友,她们都无偿当起了妈妈的内线,只要发现陶忆的行踪马上就通知她。为了躲避妈妈,陶忆离家出走,跑到农村上网。从此,城里的网吧再也看不到女儿的身影。徐新华着急了,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在网上和女儿取得联系。可在此之前,徐新华对电脑一窍不通,摸都没摸过。但是为了女儿,她决定学习上网。她从侄子那里要了一个OICQ,开始学习上网聊天。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给女儿留言,只会一个指头打字的她经常一不小心又把所有的留言删掉。每天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一想到女儿,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不怕。妈妈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她的行为感动了女儿,女儿回家了,答应妈妈好好学习。

但女儿的成绩差得太多,尤其是理科,根本追不上去,于是失去了信心。妈妈说,理科不行就在文科上多下工夫,一天学不会的用两天去学,并鼓励女儿一定要有信心。可是女儿不学,妈妈就收集大量的令人感动的文章,读给女儿听。让女儿挑出自己朗诵时的毛病,给女儿做示范。妈妈还采取激将法,让女儿帮自己修改文章,结果女儿修改过的文章很快被采用。女儿找到了自信。妈妈的坚持没有白费,后来女儿在全国青少年才艺展示大赛中取得了朗诵组第二名的好成绩。

徐新华女士永不放弃的精神令人钦佩,令人折服,令人感动。她的女儿回来了,但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仍然迷失在网络中。如何拯救所有沉迷在网络里的孩子呢?

上网是孩子对新奇事物探索的一种渴望,网上的许多信息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的,家长不能一味地堵截。孩子上网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上网成瘾。所以家长一定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还要找到孩子痴迷的真正原因,用其它方法转移他们注意力。孩子总会走一点弯路,我们要帮助他们,拯救他们,永远不要放弃。

溺爱,让孩子沦为“网虫”

宁宁年仅十岁,却称得上是个“老网虫”了,玩游戏已经达到了四个年头,会玩的游戏有几百种。他可以在电脑前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整天不吃不喝都不成问题。因为瘦得厉害,街坊们都叫他“豆芽菜”。宁宁说,睡觉的时候,他常常梦见自己在玩游戏,“因为做梦玩游戏不花钱。”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让宁宁达到如此痴迷的程度?

宁宁六岁的时候,爸爸带他玩了一次电子游戏,从此就上了瘾。最初宁宁只是偶尔跟着大人玩一玩,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宁宁迷上了网络游戏,原因是隔壁的居民楼里陆陆续续出现了几间网吧,在家门口就能上网为他提供了地利之便。宁宁的外公告诉记者,刚开始,宁宁没有钱,只能站着看别人玩,很可怜。自己觉得不忍心,就给宁宁一些钱让他去玩。

没想到,外公一时的错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二年级时,外公规定宁宁只能在周末玩一会儿,每天给他两块零花钱。但从三年级开始,宁宁一放学就跑得不见踪影,为了避免被外公外婆找到,附近的网吧已不再是宁宁惟一的去处。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找外孙成了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老两口一个累得中风三次,一个关节炎犯了不知多少回。

有一天,外婆挨个网吧找宁宁,两个小时后,唉声叹气地回来了,埋怨道:“我一共找了十一家,楼上楼下找,累得腰酸腿疼,头晕眼花,浑身一点儿劲都没有了。这个野孩子,跑哪儿玩去了。”

过了两个小时,宁宁自己回来了。

刚一进门,外公就问:“宁宁,去哪儿了?”

“网吧。”宁宁兴奋地回答。

“今天玩的什么游戏?”

“反恐。”

“又是反恐。”

“我还打麻将了。”宁宁得意地说。

“麻将!”,外公惊问,“你不会打麻将啊!”

“电脑麻将,”宁宁摇摇头说,“瞎打。”

外公并没有责怪外孙出去玩,但有件事让他产生了怀疑:宁宁天天玩游戏,钱是从哪儿来的?后来外公发现,宁宁去打游戏的钱都是不吃早点钱省下的。由于担心孩子损坏身体,他想了一个办法:吃两块钱的早点,就奖他一块钱。

结果宁宁向外公外婆开出了条件——吃得越多,奖得也要多。就这样,宁宁把“奖励”得来的钱又拿去玩游戏。宁宁的外婆说:“没办法,我就买来早点看着他吃。他从早到晚,恨不得一日三餐都不吃,瘦得像根豆芽菜。”

为了防止宁宁把钱拿去打游戏,外公又想出了另外一招:“要钱可以,买吃的绝对给钱,但我要看超市打印的条子,如果在小卖部买东西,那就把东西拿来给我看。”一开始,宁宁按外公说的做了。可是很快,外公这一招又被宁宁破解了。小卖部的老板告诉宁宁的外公,宁宁每次买了东西,过一会儿就全退了,说是外婆不让买。退回来的钱,宁宁又拿去打游戏。

眼看经济封锁行不通,老两口又实施了“棍棒”教育方针。外婆说,皮带、竹条打断了好几根,都没有用,时间一长又想起网吧了,就是中了毒一样。

因为宁宁经常逃课去上网,所以在实施棍棒教育的同时,外公外婆还想方设法对宁宁进行物质刺激,只要宁宁上学,就发给他“出勤奖”。奖励办法是,外公外婆提供“奖金”,由老师出面给宁宁发奖,只要到校上课,就发给一块钱的出勤费。

慢慢地,宁宁知道了钱是外公外婆给的,不是老师给的,“既然外婆给了钱,我肯定要啊,不要不就浪费了吗?”

外婆说:“老师说这种办法有点效果,于是我们就把奖金由最开始的一块钱变成两元、三元、四元,老师最后告诉我们,说是孩子自己向她提出来的。”办法显然失效了,奖金到了手,宁宁照旧去上网。实施半年后,外公不得不宣布取消课堂奖励制度。“想控制他少逃学,不得已给了钱,他又去网吧玩游戏了,真的是顾此失彼,救了这头,救不了那头;救了那头,又救不了这头。”

一气之下,外公从经济上对宁宁实行了严格的控制。但是,令老人更加气愤的是,为了上网玩游戏,宁宁居然学会了从家里偷钱。

由于宁宁的爸爸妈妈忙于做生意,宁宁生下来第十天就交给了外公外婆抚养。后来宁宁父母离异,孩子判给了妈妈。宁宁的妈妈在南方开了一家公司,宁宁每年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十天。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落在了外公外婆身上,他们也觉得,自己虽然用了很多办法,但是效果越来越不明显。

从三年级开始,宁宁逃课去网吧玩游戏。为了盯住他,宁宁的班里多了一个60多岁的陪读生。外婆说:“为了阻止他上网,我陪读了一年,每天和他一起上课,和他一起回来,一直到晚上。”可外婆的陪读生涯只有一年就结束了,“四年级他就不要我陪了,一陪,他就闹。”

这个暑假,宁宁几乎每天都去网吧,结果眼睛出现了问题,这让老两口心急如焚。医生说,宁宁的眼睛是因为营养欠缺,体质差,又长期受强光刺激导致的。医生一再告诫家长,电脑游戏千万不能玩,不然宁宁的眼睛就要瞎了。

老两口希望宁宁能多去参加一些其它的活动,转移一下注意力。其实暑假期间,宁宁的学校每天都安排兴趣活动,学生们可以自愿参加。有一天,学校里安排的活动是下围棋。据围棋老师说,暑假期间,宁宁一次都没有来过。

外公说,宁宁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很少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学校和家长协议好了,春游、郊游、外出活动,都不让宁宁去。

老师说,因为不知道宁宁会在课堂上有什么反应,怕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所以就主动跟家长提出让宁宁不要参与公开课。

对于游戏的魅力,除了游戏本身的刺激性与趣味性外,宁宁又说出了另一个原因:把游戏玩好,可以得到别人的夸赞,还能交到朋友。

有一次,一位叔叔问宁宁为什么那么爱玩游戏时,宁宁回答:“玩得好的话,有人夸我。”

“希望有人夸你?”叔叔感到纳闷,“好,那我问你,在学校里有人夸你吗?”

“夸是批评的一半。”宁宁不好意思地说。

叔叔又问:“玩游戏的时候呢?”

一听这话,宁宁来了兴致:“100个人中有99个夸我。”

宁宁还说,他觉得电脑里的朋友是最好的,在现实生活中,周围根本没有那样的朋友。

为了寻找宁宁,外公曾经绘制了一张周围黑网吧的地图,向当地报社求助。老人认为宁宁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主要原因就是周边这些黑网吧的存在,甚至一些正规的网吧也在违反规定接纳未成年人。

根据老人提供的地图,记者来到宁宁家附近的网吧和游戏厅。记者发现,在一个几平米大的房间内,摆满了十台电脑,里面基本上都是未成年人在上网玩游戏。宁宁的外公说,这里平日都是铁门把关,非常隐蔽。而在一些正规网吧里面,也都有未成年人的身影,无需查看身份证和询问年龄,孩子就可以随便进出。接到记者举报后,武昌区公平交易局联合区公安分局对这里的黑网吧进行了查处。令人惊讶的是,在黑网吧里上网的孩子,年龄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年龄小的才九岁。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武昌区文化局副局长戴勤谨表示,暑期前期进行的专项整治,一共取缔了十四家黑网吧。但目前,不少黑网吧依然存在。“由于利益的驱动,它们甘愿铤而走险,跟政府管理部门打隐蔽战,打时间差,这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正规的网吧不允许未成年人入内,另一方面,黑网吧又是严厉打击的对象。为解决今年暑假未成年学生的去处问题,武汉市文化局推动了一项“阳光电子阅览室”活动。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很多学生都反映,和外面的网吧相比,这里环境较好,网上内容比较健康,针对的主要是学生,人员不像外面的网吧那么复杂。

武汉市目前已经开放了14家阳光电子阅览室,都是建在各区的图书馆内。但是宁宁全家并不知道这项活动的开展。听外公介绍,宁宁很小的时候,最擅长的就是捏泥人。宁宁主动要求向记者展示这一特长,果然,一会儿功夫,一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就出现了。

十岁的宁宁是聪明可爱的,他为什么会对那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如此沉迷?记者准备结束采访时,与宁宁进行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你有没有想过出去游泳,打球?”

宁宁说:“没有,因为他们两个说这忙那忙。那一次,我想下象棋,外公说他很忙,过了一会儿,居然躺着睡着了,这还叫忙!”

外婆忙在一旁解释道:“外公年纪大了,累了。”

宁宁反驳道:“我跟外婆说,外婆也说很忙,过一会儿却在看报纸,这还叫忙!我也不想去。去了没意思。”

记者问:“你什么地方都不想去,那么网吧呢?”

宁宁说:“网吧还可以,但有时也没有意思。”

“为什么?”

“老是玩那个游戏,玩腻了,不想玩了。”

“那你准备干吗?”

“在家看碟。”

……

由此案例可以看出,孩子频频出入网吧,迷恋网络游戏,与大人的溺爱有直接关系。一些家长心疼孩子,常给许多零花钱,甚至支持孩子去上网,这就使孩子与网络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因此,家长要想管好孩子,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