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22127400000026

第26章 小网民,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1)

解读网络“虚拟性爱”

在网络中和人交往,与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完全是两回事。网络交往是使用者利用符号方式进行的虚拟交往。由于网络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难以分辨,尽管有时与真实的交往很相似或者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借助网络交谈、聊天、谈情说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如同写信、打电话一样;但网络交往与真实空间的情感交流还是不同的。从“性爱”这一话题就可说明其中的道理。

在网络中进行的性爱行为,可称作“虚拟性爱”。在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这种行为呈日益增多的趋势。虚拟性爱凭借一定模拟、感觉设备的虚拟性体验,可以产生在很多方面类似真实的效果,但没有实质性接触,不能产生肉体上的直接冲击。比尔?盖茨说:“性体验赤裸裸的内容和信息本身一样古老。将新技术应用于这最古老的欲望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无需在此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巴比伦人用楔形石板留下了色情诗句;而首次利用印刷机做出的东西中就有色情书画;磁带录像机成为常见的家庭工具,大量的录像片及图片故事通过这一工具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其中不乏一些儿童不宜的录像片;如今色情CD-ROM也跟着时代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Internet与法国微型电话系统的联机服务和电子公告板上,张贴着很多客户订购他们的色情定向服务的订单。依据历史上出现过的种种模式为导向,虚拟性体验便是高级虚拟现实文件的早期市场。”

网络是跨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的,因此网络的交往和跨越并不需要办理护照、出入关手续,只要电脑在线,手机在“手”,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信息技术构筑的“地球村”中享受信息带来的愉悦和轻松。当然,网络色情信息的传播与交往也将无限制、无阻隔地在“地球村”中显现出超地域、超国界的性质。这就意味着谁都可以通过网络尽享世界色情“成果”。阅读各种各样的色情文字,欣赏形形色色的色情图片和电影,享受各种各样的色情服务。除此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与网上的其他国家或种族的人们,来一次轰轰烈烈的网恋,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建立一桩“网婚”,甚至进行虚拟性爱活动……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网络色情活动的开放性。

对于“虚拟性爱”,也就是网恋和网婚,人们持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有人认为,爱情与婚姻是神圣的,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男女双方都应保持忠诚,对对方全身心投入,而一些正处于热恋中或已经结婚的男女,竟然大搞“虚拟性爱”,与另一个他(她)谈情说爱,甚至过起夫妻生活,这种“精神上的外遇”、“虚拟的背叛”,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把爱情和婚姻当成了儿戏,这种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而且,一些恋爱中的或已婚男女由于搞网恋、网婚,导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也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网恋、网婚可以让人们达到理想中的爱情境界,可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和残缺,甚至将一些有些爱情、婚姻的不稳定的力量虚拟地加以释放;网恋、网婚可以为患有恋爱、婚姻恐惧症的年轻男女,提供虚拟演练的机会,积累相关的经验,甚至可以拓展交友、择偶的范围和空间;而且,网恋、网婚并不真实,不过是一场非实质性的“游戏”,类似于小孩子的“过家家”,不必为此负太多的责任。

虚拟性爱的出现,对传统的爱情婚姻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虚拟性爱包含着大量虚构的、想像的、不真实的成分,有时网恋、网婚可视为精神上的想像通过网络的宣泄,因此,必须注意区分虚拟色情与现实色情的关系。对待虚拟性的网络色情,应有与现实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方式。例如,父女、母子、姐弟等以虚拟身份(符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网恋”、“网婚”,大可不必扣上“乱伦”之类的帽子。

相反,也不要过分沉醉于网上交友、网恋、网婚,整天与网络上虚拟的对象打交道,觉得只有虚拟世界中的那个他(或她)才是可爱的,而觉得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恋人、打交道太累、太没意思,从而影响实际生活中的情感关系,与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

网恋结恶果

网络的出现是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结果,它必然会对人类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们带来一些诱惑和危险。许多孩子迷恋于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结识所谓的“朋友”或“知己”,有的还在同伴面前炫耀,看谁结交的网友多。他们在根本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便敞开心扉,与对方约会见面,甚至大胆邀请对方上门会面,这都是非常危险的。

林小梅是某职高二年级的一名女生,自幼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长大,母女关系很好。由于缺少父爱,进入青春期后,她对异性同学有一种特殊的好感。上初三时,她曾有过一段失败的早恋经历,不但影响了学习成绩,最后只考上了职校,而且遭到了极大的精神打击,以至于不再相信现实生活中还有真正的爱情。为了寻求安慰,她想到了上网交友,把“聊友”作为自己的情感宣泄的对象,希望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寻找到理想中的爱情。

在网上,她遇到一位名叫“快乐王子”的网友,两人很快进入对方的私聊室。初次接触,聊得十分投机。从此,每当不开心时,她就向他诉说心里的不快,而他总能想方设法为她排忧解难。天长日久,小梅对“快乐王子”的好感越来越强,每天都要和他聊天,一日不见便有如隔三秋之感。后来,两人开始在网上谈情说爱,逐渐确立了“网恋”关系。

有一次聊天时,“快乐王子”突然提出要与小梅见面,这使小梅犹豫起来,她担心自己再次陷入感情的泥潭中。于是将此事告诉了母亲,希望母亲能给她一个好的建议。母亲对女儿的“网恋”行为一直持反对意见,现在女儿对自己如此信任却让她为难起来:一方面怕女儿上当受骗,网恋毕竟是不可靠的,况且女儿正在读书;另一方面也想让女儿亲自尝试一下,否则她很难将网络的虚拟爱情与现实生活区分开来。最后,母亲同意女儿赴约,不过见面时要有母亲在远处适当“保护”。

一对网络恋人见面后,“快乐王子”称自己是某某警官学校的学生,并且出示了学生证。小梅被眼前这位男生英俊的外表所吸引,在交谈中便流露出了要与他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的想法。然而,她遭到了对方的拒绝。根据直觉进行判断,小梅觉得原因是对方嫌自己长得不够漂亮,这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快乐王子”虽然仪表堂堂,但是言语显得有些粗鲁,与网上的那个他简直判若两人。除了这些,小梅还从谈话中得知他已经有了女朋友,这一点“快乐王子”以前从未提起过。顿时,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涌上心头。就这样,第一次约会变成了最后一次约会。这件事使小梅不由联想到初恋的失败,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相貌太平凡,可能永远不会有男孩子喜欢,这些观念总是会萦绕在她的脑海里。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对她的刺激很大,再也无心读书,最后辍学回家,跟母亲做起了小买卖。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还是一只猫”,网上交友私密性很高,你不仅可以隐匿姓名、年龄、社会地位等,还可以提供虚假的个人资料,这种“身份丧失”很容易引发道德责任感缺失,甚至违法犯罪。网络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感情骗子,网络聊天可以是一个交流真实看法、沟通思想的渠道,却不适合谈情说爱。所以,在任何类型的公共论坛中,如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或“灌水”(发帖子),千万不要随便向对方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其他任何能帮助暗示别人判定你实际身份的信息,在注册个人信息时,也应注意区别选择,尽量挑选规模大、声望高的网站。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聊天时往往会伪装自己,用很夸张和偏激的语言来打动对方,有时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博取对方的同情;有时还会给自己起一个特别能引人注意的名字……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有时就易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感动。

欲擒故纵是网络感情骗子善用的伎俩,为了骗取对方的芳心,常常假装向你倾诉痛苦的回忆或伤心的经历。当你想去关心帮助他(她)时,他(她)又常常脸色一变,拒你于千里之外。他们总会给对方机会,似乎是你帮助了他,进而提出会面的请求,其实这一切都是早就设计好的圈套。

我们的生活过于匆忙和封闭,空间日益被隔离、被异化,因此,网络交往这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情感表达与交往模式,使人们获得了一种相对自由且能充分表达自我、宣泄情感的途径。就网络色情交往而言,最典型的方式就是网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过无数个网恋故事,网上关于网恋的文字也是数不胜数,尾随而来的还有网站开辟的专门栏目或频道讨论网恋。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第一次亲密接触》是E时代的文学经典,甚至在各大图书馆、书店都有销售。它向人们展示了网恋异样的魅力和无限多的可能性。无论怎样,网络故事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喜爱,甚至有许多网民将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网名。

从理论上看,网恋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没人能分得清这究竟是不是感情。实际上,我们有必要区分网络恋爱和纯粹的网恋。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和明显的不同。

从网络恋爱的角度看,网络只是一种谈情说爱的工具。网络为那些寻找心上人的网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信息,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他们借助互联网中的ICQ、E-mail或BBS来一次感天动地的网络爱情,但最终的结果又将如何,还要通过双方互贴照片,互听声音,互见对方的“庐山真面目”。他们的网络恋爱还是逃不过现实生活中对婚姻的诠释,再完美的网络恋爱,也还是要受到现实生活影响的。

而纯粹的网恋才是真正的网恋,是“不走出网络”的网恋,它存在于网上,并且仅仅存在于网上。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目的。他们最信奉的一条原则就是:网下的任何行为都意味着“见光死”。难怪一些网络男女疯狂地叫嚣:“宁要网对网的幸福,不要面对面的痛苦。”他们非常理智,能清楚地区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正如一位幽默的网上朋友说的一样:“你真的很相信网上恋爱会给你带来现实生活的真实和幸福吗?也许和你谈情说爱的是一只正在挖鼻孔、喜欢坐在树上吃香蕉、无所事事的名叫杰克的非洲猩猩!”是啊,网上的他可能有另一个名字,另一些习惯,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姿态,另一些语言,还会有另外的人际关系,另外的归属,甚至另外的家,遵循的法则也与你大相径庭。这种网恋的主人公并不打算混淆不同世界的区别,也没有把不同世界的色情事件随意搬移的想法。他们的真实身份也许永远都是个谜。

如果有人说,前者是传统的恋爱,那么纯粹的网恋就是新型的恋爱形式,所有传统的恋爱方式和游戏规则,在这里都不适用。当然,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他们之间不用面对现实世界的结果,他们并不需要真实、专一、忠诚,可以用虚假的身份同时与多个人进行网恋。这并不高尚,但似乎也无可厚非。人们更关心的是参与游戏的人是否遵守了游戏规则。

通过纯粹的网恋拥有深厚感情基础男女双方,可在相应的网站上申请虚拟结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婚”。网络婚姻同样需要双方同时申请“登记”,也有现实生活中婚姻的步骤,如发喜帖,办喜宴,拜天地,进入悬挂着《结婚证》的虚拟洞房,接着在洞房中抒情、缠绵;甚至可以借助相应的技术条件,来一次虚拟性爱活动,直至虚拟地“生儿育女”,抚育孩子……一旦“感情破裂”,双方还可以虚拟离婚,再婚,生活中的任何情感需要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

有些人对虚拟性爱心存好感,认为这种形式的性爱是“卫生的”,因为绝对不用担心感染性病、艾滋病等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不用承担任何后果,因为不会怀孕,不会爆出绯闻;是完全自我的,因为不用操心对方的感受,并且不必把自己完全呈现给对方;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在网上任何人都拥有属于网络世界的更多的性自由。

目前,“网婚”已呈蔓延之势,据报道,2001年参与“网婚”的人数已达到10多万人,不少网站均开辟了虚拟婚姻社区。在一个名为“网上人家”的虚拟社区里,曾注册用户数为39720人,虚拟家庭总数达到2721家。截止20045年3月17日,已经有80万“居民”的著名网站“第九城GAMENOW”,“网婚”人数已达到36312人,而且“登记处”的门口还排着长长的队伍。“网婚”的出现,在国内外还引发了许多冲突、甚至有人为此被告上了法庭。如2004年3月22日北京晚报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鲜事,一位哈尔滨女性因发现丈夫在网上另外有“家”有“妻”生“儿”育“女”,一怒之下,居然以“重婚”罪将丈夫告上法庭。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论网恋还是网婚,它们对一个人的现实生活都会造成或轻或重、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因此奉劝大家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增强自制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远离网恋、网婚,做一个与网恋、网婚毫无干系的绝缘体。

网上聊天:不可全抛一片心

上网聊天是孩子们所钟爱的活动,不论老朋友、新朋友还是“陌生人”,大家以为彼此都不知晓对方真实的身份,便无话不说、无事不谈,毫无戒备。事实上,大多数孩子都不知道,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是十分危险的。那些在对话中泄漏的信息,单独来看没有什么危害,但如果综合在一起,对方再经认真分析与调查,就能掌握你的真实情况,进而与你发生某种关系,影响你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状况。

下面的例子就是一个生动的教材。

玛丽娅是刚上初一的小姑娘,这天放学回家,她连忙丢开书包,连饭也不吃就冲到了电脑跟前。一分钟后,以“棒球少年”的名字登录网络聊天室,去寻找好友“多面手”。很快地,两人连线了。

棒跑少年:“多面手”,你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赢了!

多面手:太棒了,棒球少年!比分是多少?

棒球少年:9比7。我接到了最后一个球,决胜局在本垒,这使我们闯进了决赛。

多面手:太令人高兴了!下周跟谁比?

棒球少年:伦道夫市队,就是虎之队,他们是去年的州冠军。这次两军交锋,一定是场激战!

多面手:以前的游击手呢?

棒球少年:她搬到加州去了,教练说最好的游击手都是金发的,所以我得到了!

多面手:太好了,祝贺你!我要走了。妈妈叫我吃饭了,明天见!

棒球少年:好吧,再见!

玛丽娅与另几个“好友”聊了一会儿就下线了。“多面手”是她最喜欢的网友,14岁,与玛丽娅一样,也住在弗吉尼亚。他也打棒球,不过他打一垒,长大后想到有名的球队去打球。玛丽娅希望自己长大时,也可以参加有名的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