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22127400000005

第5章 家长,与孩子同时进步(1)

对孩子“网”开一面

中国父母有一项弱点,在看待事物时总是能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忽视好的一面。即使承认好的一面,也担心不好的一面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于是对这种事物一棍子打死,全面封杀,阻止孩子与之接触。对互联网就是如此。

许多家长很清楚,利用互联网确实可以查找到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料,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但他们担心孩子上网后,会被网络世界的花花绿绿所诱惑,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家长们的这种顾虑是极其必要的,但不能因怕出车祸就不让孩子上马路,因怕噎着就不让孩子吃饭,要知道,那种做法虽然确保了孩子的安全,但与此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发展机会。至于如何解决问题,“网络妈妈”刘焕荣告诉我们:请对孩子“网”开一面!

刘焕荣讲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家长通过QQ与刘焕荣进行了真情对话,她说:“网络妈妈,我10岁的儿子沉迷网络,你能帮帮我吗?能不能和我儿子说几句话?”而就在这时,刘焕荣通过镜头,看到了正在房间里活蹦乱跳着玩耍的孩子冲过来,大声地对刘焕荣呼叫:“网络妈妈,我没有沉迷网络。”接着孩子要求用自己的QQ号与刘焕荣聊天,他说:“网络妈妈,我没有沉迷网络,我平时不玩的,只是周五、周六、周日上两个小时。可是妈妈总认为我迷恋网络,我很烦恼。”

刘焕荣安慰孩子说:“我没说你迷恋网络,不要害怕,上网不是坏事,只是兴趣要多样化,多多学习和利用网络知识就好。”随后,刘焕荣发了几个少年网站和关于学习的网址给他。

几天后,有几个请求刘焕荣添加其为好友的小学生发信息说:“我是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救救我吧!”但当刘焕荣与他们交谈时,发现事实并不像某些家长和孩子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她了解到,这些学生都只是在周末上一会儿网,并且时间不是很长。刘焕荣问他们为何认为自己是网络痴迷者,他们都说,是因为家长经常说他们是“网络痴迷者”。学生们还说,如果考试不好,老师就会告状,回家就要挨打,他们问刘焕荣,自己是不是沉迷网络了。

对于这种现象,有些父母的确是冤枉了孩子。他们受舆论影响,一看到孩子上网就大喊“我的孩子沉迷网络”,而事实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允许和教会孩子使用电脑、了解网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千万不能轻易给孩子扣上“沉迷网络”的帽子,也不能随意对孩子说上网有多大害处,或将那些负面宣传说给孩子听,孩子分辨力较弱,往往会被吓坏,心理上产生负罪感,压抑自己的情绪,精神紧张,进而影响生长发育。此外,孩子也可能因对网络认识不足而产生偏见。

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一些青少年对网络交往的态度是很不成熟的,多少有点稀里糊涂和玩世不恭,面对这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家长又该怎样对待呢?刘焕荣告诉我们:

——切忌“挡”和“断”

首先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子分享他们的网络经验,理解网络交往中的基本文化现象和心理,有必要时可以与学校或网络上的研究学习、综合实践课等结合起来,让孩子自身对网络交往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进行网络交往一开始是源于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抱着一种去亲身体会的心理。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类:一类为上网成瘾者,另一类为非成瘾者。是否容易上瘾,往往又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因素有关。那些性格内向、曾经遭受过打击或挫折、家庭不和睦、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学习成绩下降或来到一个新环境,对周围的人和生活方式等不适应,以及那些希望得到他人重视又十分孤独的孩子,比起其他的青少年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因为他们似乎可以从网络中获得一时的安慰和相互认同来排解现实生活的苦恼。所谓的关怀及其近似于肉麻的“肺腑之言”,让一些不得志或平时不受关注的青少年朋友,在网络上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同,自己的价值似乎得到了所谓的体现和升华,或从中获得廉价的安慰。种种原因使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漫无目的地遨游,给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有过的自由感和轻松感,完全逃离家长的指责与唠叨、老师的批评与教导、同学的冷落与嘲笑,尽管这一避风港只是暂时的。相对而言,那些非成瘾者往往较为客观,对于他们来说,网络只是一场篮球赛,娱乐的同时也调节了生活的情趣。

从某种程度来说,上网是否成瘾和上网是否影响学习有一定的关系。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兴趣,在上网时会提醒自己尽量不耽误学习,这样既获得了娱乐又没有影响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还获得了一种自信乃至成就感,他们善于处理学习与娱乐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另一些青少年朋友,上网的目的不太端正,也不是很明确,结果虚拟世界使他们得到暂时的摆脱,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虚拟生活比真实生活更好的感觉,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后难免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至于如何协调学习和娱乐的关系,也许在一开始他们会想想,但到后来根本不去关心了。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之中,主动与孩子沟通,分享他们的网络经验,设法使其融入到寓教娱乐的良性循环之中,摆脱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与孩子一起客观地评论网络是非

家长要和青少年朋友一起对网络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即不要以为网络是高科技,就一定是最先进最文明的净土,也不必对那些网站做出空洞的指责。其实,文化和精神文明是建立在自身努力和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的,如果疏于管理,越是先进的科技,造成的危害越大。

和孩子一起正视网络的利弊,就不难做出理智的判断。不要一味指责网络中的某些做法如何如何低劣,实际上,里面有太多的猫腻就是为了吸引眼球,极尽所能地调动人们的胃口。更有甚者,说某某网站或栏目就是网上街头小报,只会胡乱地利用各种欲盖弥彰的谐音,将人们正常的情感和生理需求演变成病态和肉麻的消费。一句话,网站就是为了挣钱而存在的,并没有想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些对网络作用和真实面目的误解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确实有很多年轻人因为对网络的痴迷而荒废了学业。

因此,关于孩子可不可以上网,可不可以去非青少年专用的聊天室这一问题,有关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对孩子应该“网”开一面,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监护人陪伴,如果家长没有时间,就必须请道德、学识和社会经验健全的人代为陪伴。对上网的利弊我们要一分为二,当然每个青少年和家长必须明确的是,在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和恰当指导的情况下,上网带来的后果将会得不偿失。这跟读书看电视一样,试想,如果书店里什么坏书都有,影视节目中全是不健康的节目,作为家长,让孩子一个人去书店或独自在家中观看节目,难道这是负责任的做法吗?因此家长要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融入孩子的网络世界,一家人共同评论网络的优缺点,切忌孩子单独上网。此外,你要真想掌握信息技术,就该认真钻研一下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特别是利用网络检索信息和知识来将成绩提升上去。因为很多信息检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网上的信息和知识可利用性不明确,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进行判断。和孩子一起探索信息检索的捷径,当然最重要的是,是否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还要看它的效果如何,不论是网校,还是网络图书馆,如果使孩子身心愉悦的同时,又能增加其课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交往方法

对待孩子们的网络效方法,家长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努力寻找一种现实可行的办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想得过于简单,更不要以命令的口吻让孩子执行。尽管孩子们实际上或多或少地认同你的观点,但是你不科学的指出方式很容易把心理上存在逆反思想的孩子们推向对立,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往往想尽一切方法说服你的言辞,甚至会用大量网络交往中感人的案例来与你争辩,而这种争辩会有意识无意识地使他们处于更加对立的立场,甚至为了产生这种对立的效果,做出一些他们本来并不认可的行为。家长朋友应该记住,劝说孩子驱利避害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就是让他们自己清醒地意识到某种情形的存在,并明确表达出他们自己发现的正确看法:“哦,我明白了,原来网络交往不过如此……”必要时,你要把孩子当领导对待,像平时设法让领导主动表态那样,做一个聪明的引导者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家长还应该看到,青少年朋友作为“美丽新世界”里的网络公民,应该有礼貌、有规矩,更应该懂得如何隐秘在一个“陌生人”的国度里,保护自己,关心别人。未来的孩子注定要在网络里与人交往、生活、学习、游戏,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跟孩子一起学习,进而达成一种基本共识。

关于如何看待孩子上网这一问题,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网络是孩子心灵的补偿,父母要理解他们的乐趣。我支持孩子在网上跟朋友交流,有时我还参与他们的聊天。通过慢慢地了解,我发现他们说得最多的话题是一些发生在学校里的趣事或喜爱的歌曲,有时还互发小信息、小笑话等。他们还讨论习题的解法,当然免不了为有做不完的作业、受了来自老师(同学)的委屈发点牢骚。我挺理解孩子的,他们平时在学校压力很大,不可能经常和同学交流感受,加上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无形的压力使孩子的生活圈子被缩小了许多。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没有同龄伙伴可以交心,父母又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时间长了,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孤僻。网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补偿,他们能够找到自由交流的空间,和朋友们沟通,倾诉烦恼,分享喜悦。我支持孩子适度、正当地上网。

作为家长,在尽到自身责任的同时,应对孩子“网”开一面。

权衡“上网”利弊,不可因噎废食

有这样一位朋友,他的儿子正在读初一,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他给儿子买了台电脑。但他不懂电脑,近来看到有关报道才知道,上网也有不好的一面,于是采取了自认为简单有效的管理办法——平时把键盘和鼠标锁起来,等到儿子上网时,再把键盘和鼠标打开。可见,青少年的上网安全问题已成为父母心头的牵挂。

这位朋友的做法也许有点绝对,但一想到媒体披露的那些未成年人因使用互联网不当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事例,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为害怕被食物噎着就不去吃它,不能因为网络有不好的一面而否认它好的一面。

现在,许多家长对网络和计算机感到十分“恐惧”。尤其在假期来临之际,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受到危害,就在计算机中设置密码,或干脆将计算机锁起来,或切断网络联系,唯恐孩子与网络有划不清的界限;而且,多数家长对网吧也是深恶痛绝,有的甚至把网络和“黄赌毒”并列为对青少年的四大危害。网络真的是洪水猛兽吗?这需要家长朋友们正视互联网的存在。

互联网是个完整的大社区,与现实生活中的社区一样,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安全的地方,也有危险的地方。坏人哪里都有,现实中有,网上也有,现实中的坏人比例不比网上的少。在现实中,有人会用手中的凶器犯罪;在网络中,也有人利用这-技术和媒介做违法的事情。如果让我们阐述这个世界上的不良习性,恐怕一天也讲不完。关键在于我们要在认识和了解这些危险的同时,找出正确方法来避免这些危险出现或进一步恶化,如何保护自己以及保护他人,而不是逃避危险或因为害怕危险的来临而闭门不出。

有些家长经常这样说:“我认为最安全的办法莫过于不让孩子上网,不是吗?”

不让孩子上网,只有一个结果是肯定的,就是你的孩子将在互联网的认知以及应用上落后于他人,失去与人类史上最高明的教育和沟通工具亲密接触的机会。你不会让你6岁的孩子一个人到街上乱跑,你知道有许多危险,上网也是如此,只是相对而言。你比较清楚小孩子一个人在街上跑会遇到什么危险,而可能对孩子独自上网随意浏览的内容一无所知。有很多办法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更安全地使用互联网,这不会比你通常所做的更难。一旦你搞清楚了一切,你就知道该怎样约束孩子了。

面对家长的迷茫,专家如是说:计算机、互联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已经给我们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和改变。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得益于网络的广泛延伸和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孩子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一流老师以一流的教学方式教授的一流教学内容。

其实,孩子在网络中所面临的危害远比现实世界要小。网络像其他许多事物一样,家长应该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如果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看到媒体对网吧乃至网络的“骂声一片”,就产生疑惑、甚至“恐惧心理”,势必影响了网络正常作用的发挥。

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对于计算机、网络这一E时代的新生事物,家长们应当主动接近并了解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不可因噎废食。在网络世界遨游的孩子们更需要精心呵护,需要家长感情和精力的投入。

其实,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上网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开明的。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女士有一位15岁的孩子,在谈及孩子上网利弊这一点时,她对记者说:“现在孩子对网络好奇的心和低辩别力很容易使他们迷失在网络中,但因噎废食却是不明智的选择,正确引导孩子利用网络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当务之急。”为了找到与孩子交流的好办法,自己也正在学习有关网络的知识,同时呼吁学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帮助孩子找到正确使用网络的道路。

刘先生的儿子有一段时间沉迷网络,而且爱上成人网站。他同妻子商讨认为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对生理知识比较感兴趣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宽容地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并一起陪孩子上网,告诉他有关知识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某些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在他们的帮助下,儿子在“触网”的过程中得到健康成长,去年考上了天津大学。她认为,网络本身并不坏,它包罗万象也并没有错,关键是掌握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并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引导教育,使孩子不会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