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说到位全集
22186800000011

第11章 说话要把握好分寸(1)

看准机会再说话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3层意思:

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

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

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这3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因为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要受到诸如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同样地,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

战国时,楚王的宠臣安陵君能说善道,很受楚王器重。但他并不遇事张口就说,而是很讲究说话的时机。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对他说:

“您没有一寸土地,又没有至亲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跪拜,无不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不无忧虑地指出:“用钱财相交的人,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的处境太危险了。”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拜问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提起这话。

江乙又去见安陵君,说:“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此时楚王到云梦打猎,一箭射死了一头狂怒奔来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千秋万岁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此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臣进宫就与大王同共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如果大王千秋万岁之后,我愿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对他更加宠信了。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此时,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于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插话要找准时机

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我们提倡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做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这样既让说者知道你在听他说,又让他感觉你在尊重他,使他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万事都有所忌,都要把握分寸。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仅容易弄错了对方说话的意图,还有失礼貌。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若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还有不少人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唯唯诺诺的样子,哼哼哈哈,好像什么都听进去了,可等到别人说完,他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了什么?”这种态度,对于说话者来说是有失礼节的事。

所以说,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显然,对方对你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这时,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他的思路,使他忘了要讲些什么。

刘栋在镇上盖了一套三层的楼房,当该房子的第三层刚封顶时,几个朋友在他家吃饭。席间,突然来了一位专门安装铝合金门窗的个体户,与刘栋一见面就递了张名片。其实这个个体户的店铺门面也在本镇,虽和刘栋平时也见过面,但因没有业务往来,他们都不认识。后经与那个体户交谈,他们彼此变得非常熟悉。轮到刘栋做决定是否将铝合金门窗的业务让这位个体户做时,刘栋说:“虽然我们以前不认识,但通过我们刚才的一席话,得知你对铝合金门窗安装的经验丰富,假如我房子的门窗让你来安装,我相信你能安装,也相信你能做得很好。但是在你今天来之前,我们厂里一名下岗钳工已向我提起过,说他下岗了,门窗安装之事让他来做……”

刘栋的话还未说完,那个体户便插话了:

“你是说那东跑西走的张宇吧?他最近是给几家安装了门窗,但他那‘小米加步枪’式的做法怎能与我比?”

哎!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便让刘栋顿时改变了主意,接着说:

“不错,他尽管是手工作业,没有你那先进的设备,而且他目前已下岗在家,资金不够丰厚,只能慢慢完善。但出于同事之间的交情,我不能不让他做!”

就这样,那个体户只得怏怏离开了。

之后,刘栋对别人说:“那个体户没听懂我的意思,把我的话给打断了。本来,我是暗示他,做铝合金门窗的人很多,不止他一个上门来请求安装。我已打听到了他做门窗多年,安装熟练,且很美观,但他的报价很高,我只是想杀杀他的价格,可他的一番言论甚至攻击了我同事张宇的人品,我宁愿找别人,也不要让他来安装我的门窗。”

一个精明而有教养的人与人交谈时,即使对方长篇大论地说个不休,也绝不会插嘴。贸然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是不礼貌的事,而且什么事也不易谈成。

同时,你还应注意一点,当别人谈话时,不要静悄悄地站在他们身旁,好像在偷听一样。你要尽可能找个适当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或者大方地、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就能很自然地打破这个情况。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题,以免出现尴尬的气氛。

说话要有个眼力劲儿。有一位中层经理,他获得了一个外调到别的城市工作的更好机会。但是,其妻子表示反对,因为她在目前居住的城市里有一笔业务要做下去。所以这位中层经理面对老板的谈话不好作答,他对此犹豫不决。当他的上司问他:“你妻子同意你去外地工作吗?”他只好回答:“我正在努力这么做,请您再给我一点时间。”

但当他一看到老板脸上的表情时,就马上从老板的脸上读出,这既是一个与私人生活有关的问题,也是一件认真的公事商谈。于是他马上坦率地补充道:“请您给我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保证明天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当天晚上,他和妻子正面谈论了这个问题。最后他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他接受公司的这次外调安排,他的妻子留下来继续其生意,他们做一段时间的分居夫妻,每个周末相聚一次。因此,第二天一上班,这位经理就告诉老板:“我接受公司给予的这次机会。”

这位中层经理说话很有眼力劲儿,当他看到老板的表情时,知道老板对自己的话不是很满意,于是马上改口换了另一种说法,为自己赢得了更好的工作机会。

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同某人在一起,说话很愉快;有时同某人在一起,感到很烦,本来很感兴趣的话题却不想谈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方说话不讨人喜欢,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也问,所以让我们觉得厌烦。说话要讲究轻重、曲直,更要有个眼力劲,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该问哪些不该问。

问题是展开话题的钥匙。所以说话有眼力劲就要做到问话要讨人喜欢。

有些问题,当你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时,是可以继续问下去的,但有一些问题就不宜再问。

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他如果只说地区而不说具体地址,你就不宜再问在几路几号。如果他愿意让你知道的话,他一定会自动详细说明的,而且还会补充上一句,邀请你去坐坐,否则便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也不必再追问了。举一反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也一样不宜追问,以免引起对方不快。

不可问对方同行的营业情况。同行相忌,这是一般人的毛病。因为他回答你时,若不是对其同行过于谦逊的赞扬,便是恶意的诋毁。在一个人面前提及另外一个和他站在对立地位的人或物总是不明智的。

此外,在日常交际中,不可问及别人衣饰的价钱;不可问女子的年龄(除非她是6岁或60岁左右的时候);不可问别人的收入;不可详问别人的家世;不可问别人用钱的方法;不可问别人工作的秘密,如化学品的制造方法,等等。

凡别人不知道或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询问。问话的目的在于引起双方的兴趣,而不是使任何一方没趣。若能让答者起劲,同时也能增加你的见识,那是使用问话的最高本领。

一位社交家说:“倘若我不能在任何一个见面的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那就是我处世的失败。”

这句话很发人深省,因为虚怀若谷的人,往往是受人欢迎的。记住,问话不仅能打开对方的话匣,而且你可以从中增益学问。

该说话时就说话

沉默是金,并不是说要一味沉默不语;掌握时机,该说话的时候就不要沉默。比如父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这时你可以保持沉默,如果他们各自的怒火都平息下来了,陷入双方互不理睬的僵局时,保持沉默就不是明智之举了,这时你就应该说些劝解话,让他们重归于好。又比如,领导遇到尴尬情况了,就需要你站出来为领导打圆场,同事有矛盾了,需要你开口化干戈为玉帛,等等。掌握说话时机,该说话时就说话,才能让你为人处世更游刃有余。

该说话时就说话,不该说话时就千万别开口,以免遭灭顶之灾。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说明此理:

阴曹地府,正见阎罗王升堂问事。

有几个鬼抬上一个人,说:“这人在阳世,干尽了缺德事。”

阎王命令道:“用500亿万斤柴火烧煮。”

牛头鬼上来押解。那人私下里探头问牛头鬼:“你既然主管牢狱,为啥穿着这么破烂的豹皮裤子呀?”

牛头鬼说:“阴间没有豹皮,如果阳间有人焚化才能得到。”

那人立即说:“我舅家专门打猎,这种皮子多着呢。如果你肯怜悯我,减少些柴,我能够活着回去,定为你焚化10张豹皮。”

牛头鬼大喜,答应减去“亿万”两字。烧煮时也只是形式而已。

待那人将归时,牛头鬼叮嘱道:“可千万不要忘了豹皮呀!”

那人回头对牛头鬼说:“我有一诗要赠送给你:牛头狱主要知闻,权在阎王不在君,减扣官柴犹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牛头鬼大怒,把他叉入滚沸的水锅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来。

奉劝别人的话是应该说,但如果没有到该说的时候说出来,无疑会让事情变糟。

所以,说话时千万要记住:掌握时机,该说话时再说话,该说时一定要说。

说话要点到为止

事情有缓急,说话有轻重。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对问题缺乏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时性起,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了一些既伤害他人,也不利自己的话。

有一对夫妻吵架,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最后丈夫指着妻子厉声说:“你真懒,衣服不洗,碗也不刷,你以为你是千金小姐呢,什么都不会,脾气还挺大,要你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妻子一气之下割脉自尽,丈夫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类说“过”了、说“绝”了的话,虽然有一些是言不由衷的气话,但是对方听来,却很伤心,故常常引起争吵、嫉恨,甚至反目成仇。俗话说“过火饭不要吃,过头话不要说”,“话不要说绝,路不要走绝”,正是对上述不良谈吐的告诫。

如果听话人是一个非常明白事理的人,你说的话就不必太重,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一点即透,因为对方就像一面灵通的“响鼓”,鼓槌轻轻一点,就能产生明确的反应。对这样的人,你何必用语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

赵明是工厂的一名班组长,最近他的班组调来一个名叫王楠的人,别人对王楠的评语是:时常迟到,工作不努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早退。过去的班长对王楠都束手无策。第一天上班,王楠就迟到了5分钟,中午又早5分钟离开班组去吃饭,下班铃声响前的10分钟,他已准备好下班,次日也一样。赵明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王楠缺乏时间观念,但工作效率却极佳,而且成品优良,在质管部门都能顺利通过。于是,赵明对王楠微笑着说:“如果你时间观念和你的工作效率同样优秀,那么你将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以后赵明每天都跟王楠说这句话。时间久了,王楠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了,心想:过去的班长可能早就对我大发雷霆了,至少会斥责几句,但现在的班长毫无动静。

感到不安的王楠,终于决定在第三周星期一准时上班,站在门口的赵明看到他,便以更愉快的语气和他打招呼,然后对换上工作服的王楠说:“谢谢你今天能准时上班,我一直期待这一天,这段日子以来你的成绩很好,如果你发挥潜力,一定会得优良奖。”

赵明对待王楠的迟到,没有采取喋喋不休的方式批评,而是点到为止,让其自动改正错误。

小宋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他不满某些社会现象,爱发牢骚,甚至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也甩开教学内容,大发其牢骚。很显然,他缺乏教师这个角色应有的心理意识。校长了解这种情况后,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校长说:“你对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反感,对教师经济待遇低表示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心中有气,尽管对我发吧,但是请你千万不要在课堂上发牢骚。少年的心灵本是纯真幼稚的,他们对有些事缺乏完全的了解和认识,你与其发牢骚,何不把那份精力用来给学生讲讲如何振兴祖国?这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做的。”听了校长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小宋认识到当教师确实不能随意把这种牢骚满腹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不然,对学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说他在课堂上发牢骚了。

同样,校长如果不把握说话的轻重,直接说:“你这样做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不配做一个教师。”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