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说到位全集
22186800000015

第15章 说话要把握好分寸(5)

有个老头神经衰弱,稍有响动,就很难入睡。恰好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将鞋子“噔噔”踢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好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青年下班回来,习惯地把脚一甩,突然记起老头的话,于是轻轻脱下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子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

笑话说完,小青年们哄堂大笑之后,悟出了笑话的所指,以后就注意改正了。

2模糊批评

某个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上班吹牛谈天……”这里单位领导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好的”“个别”“有的”等。这样既照顾了存在问题的同志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通常这种说法比直接点名批评效果更好。

3安慰式批评

年轻的莫泊桑向着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经验。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听完说:“你这首诗,句子虽然疙里疙瘩,像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比这还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喝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又如:王佳的作文写得一塌糊涂,老师很生气,但在批评王佳时,老师却是这样说的:“你的作文写得不是很好,文不对题,里面还有许多的病句。但是,作文的开头写得不错,方法挺新颖的。”老师在批评中夹杂了安慰和鼓励,让被批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接受。

4指出错时也指明对

大多数批评者,往往是把重点放在指出对方“错”的地方,但却不能清楚指明“对”应怎么做。有的人批评时说:“你非这样不可吗?”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没有实际内容,只是纯粹表示个人不满意。又如一位丈夫埋怨妻子说:“家里一团糟,又有客人要来,你怎么只管坐在那儿化妆?”这种话也不会起作用,他只说了一半,没有说妻子应该做什么。

又如:小明每次接电话时都非常没礼貌。“喂,谁呀?你找谁?”妈妈听了,及时纠正:“不能这样接电话,这样说容易让人认为你没有礼貌,很没修养。你应该说:‘您好,请问是哪一位?’”这样批评,对方容易接受。既指明了错误所在,又指出了如何做才是对的,使对方有明确的改正目标。

5别忘了用“我”字

一位女工对其工友说:“你这套时装都过时了,真难看。”这种方式不能被对方接受,这只能是她个人的主观意见,他人不见得有同感。

正确的表达方式,应当说明是你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这样,对方听得比较顺耳,甚至还可能有兴趣了解一下你为什么有此看法。

6克制“我”的情绪

在批评之前你首先要观察自己,你觉得自己的心情紧张吗?对对方心存不满吗?把你的感受——愤怒、埋怨、责怪、嫉妒等先清理一下,不要将这些情绪带到批评的语言之中。

有经验的批评家认为,未开口批评人家之前,先检讨一下自己所持的是什么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不好是很难掩饰的,这样会影响批评的效果。

批评要因人而异

当我们发现并指出别人的“错”时(其实也许只是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而已),就会出现批评了。批评是针对人的工作,因此,批评方式的选择就应该考虑到被批评对象的各种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1确定年龄阶段

同样的问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批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批评者在开展批评工作之前,要确定其年龄段,正确地加以区分。对年龄大一些的人,一般应采用商榷式的语言;对年龄相近的人,由于共同点多一些就可以自由交谈;对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可以用一些开导性语言使其加深认识。同时,批评时还要注意称谓。对年长些的人应加上谦语:如以“老”字做词缀(“老王同志”“王老”),以职务为后缀(“张主任”“李所长”)等等,这样显得较郑重,有礼貌。对年龄相近的人的称谓则可以随便一些,可直呼其名,也可叫一些常用的称呼,若彼此还不是很熟悉,则称呼可郑重一些。

总之,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的特点不尽相同,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在选择批评方式的时候,要有所区别。

2区别职业、级别

三百六十行,每行都有每行的职业特点,也有相应的批评要求,就是在同一行业中,不同的工种、不同的级别的人也有所区别。对那些工作能手和初学者的要求不一样,批评也不能相同,而对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和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批评也不应该采取同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对那些工作能手和行政级别相对高些的人,要求也相对严格一些,批评也要严厉一些。

例如:某纺织厂的小王和小郑同在一个纺纱车间,小王比小郑早两年入厂,小郑则刚刚入厂。在生产操作中她们出现了相同的错误。车间张主任狠狠地批评了小王,但对小郑则只是指出了她操作的不当,还安慰她不要着急。小王很不服气,找张主任交换意见。张主任对她解释说:“这种错误出现在你身上是不应该的,你不存在操作上不懂的问题,问题出现在工作态度上,你技术很熟练,所以对你的要求自然要严格一些。”

3分清知识结构

不同人的知识结构、阅历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其知识、阅历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来展开批评。有几十年工龄的老同志,你一声轻叹,就会勾起他对过去的回忆,从而激发其心中的共鸣;受过高等教育的下级,可能因你对某些艰深理论的熟谙而产生由衷的敬意;一句粗话出口,会使还不习惯集体劳作的社会青年感到“来者不善”……知识、阅历深的人需要讲清道理,有时只需蜻蜓点水,对方便心领神会,而不需要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去做工作。相反,对知识、阅历浅的人必须分析、讲清利害关系,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如何,而不理会其中的奥秘究竟怎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词句,只能使他们如入五里云雾,辨不出东西南北。较为传统的老同志不喜欢那些开放性的词句,五光十色的世界令他们目不暇接,莫不如通过对往日的回忆给他们安慰。年轻人讨厌那些陈腐的说教和诡秘的人际关系,他们需要理解,喜欢直来直去。可见,不同知识结构、不同阅历的人,他们在接受批评时的心理状况是有很大差别的。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使他们既接受了批评,又有正中下怀、如遇知己之感,是批评工作的一门艺术。

4摸清心理情况

心理,主要指人的气质、性格、对工作的兴趣和自我更正能力,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批评者必须首先摸清对方的情况,在心理上占上风,否则将不会成功。

按照心理学的分类,人的气质主要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批评者应该根据各种类型人的不同特点来决定使用何种批评方式。胆汁质的人情绪外露,一点即爆。批评者在批评这种类型的人时不宜使用带有更多情感色彩的语言,但又不能因怕起“火”而不敢点,而是要摆出事实和道理,不给其以任何发作的借口。多血质的人较随和,但因其性情体验不深而要特别在逻辑和道理上下功夫。黏液质的人虽然稳重但生气不足,因此要适当给予情感刺激,激发其朝气和前进的活力。至于抑郁质的人,由于心细而内向,所以批评的语言宜点到为妥,并尽量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增加情感上的认同。诚然,现实中人的气质类型并非如此分明,更多的是混合型。所以我们在批评他人时可以针对不同状况,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艺术,以达到批评目的。

当代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外倾型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内倾型孤僻、恬静、处事谨慎。对于前者可以直截了当,谈话要干净利落;后者需要委婉,措辞要注意斟酌。至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格类型的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那些对改进工作有浓厚兴趣的人,大多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批评指正;相反,那种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必须多费口舌调动或激发其改进工作的兴趣;对于那些无视批评、屡教不改的人,在严厉批评的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纪律或行政措施加以督促,以儆效尤。假如对方有很强的自我更正能力,那么批评者只需用中性、平静的语言提醒他注意就可以了;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对于那些能力弱的人,自然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必要时直至调换其工作。

可见,批评不是简单的指正,而是一门复杂的语言艺术,只有做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批评的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忠言未必逆耳

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判断,真的希望能有人告诉我们:哪个地方好,哪个地方不好,差在了哪里。真的希望能有一名良师益友忠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错误。

但为什么有的意见、有的忠告我们不爱听,甚至听后还感到难受、气愤,自信心、自尊心受挫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批评方式使我们心生反感而无法接受。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上糖衣,就改变了苦涩的口感,使患者容易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了效用,疾病就治好了。善于批评的批评者,即使批评他人,也能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都爱听。例如:一位老师在讲课时,发现两个学生在打瞌睡,他把话停了下来,先把两个同学叫醒,接着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听说有一个长脖子企鹅,在跟它的师傅学筑巢时,总爱把头和长长的脖子贴到地面去待一会。师傅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我这是对师傅的礼貌。”由此,我深受启发。有的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总喜欢把头贴到桌子上,可能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吧?老师说完,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那两个睡觉的同学满脸羞愧,上课再也不打瞌睡了。这位老师采取了讲故事的批评方式,对错误的现象作了幽默式类比,取得了良好的批评效果。有时我们要对人批评的话,在批评以前,不妨先给人家一番赞誉,使人先尝一点甜头,然后你再说批评的话,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有一天,某机关王主任对女打字员说:“你打字的速度真是越来越快了。”那位打字员突然听到主任对她这样夸奖,受宠若惊,脸都红起来了。王主任接下去又说道:“可是,我希望你今后打字的时候,对标点符号再注意一些会更好。”

王主任如果不这么说,而直接叫她对标点符号要特别注意,她心里就会觉得今天受了上司的责备,并感到十分羞愧,也许为此会好几天都不愉快。她也许还要为自己辩护,说她自己是很小心的,因为原稿上有错误或是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她不能负这个错误的全部责任。这样一来,王主任的规劝不但未起到效果,说不定还会由此惹来一些麻烦呢!

我们来回想一下,有时我们受到批评,甚至是非常严厉的批评,我们都会点头接受,并且心悦诚服;而有的时候,即使碰我们一根毫毛,稍微点我们一下,我们也会跳起来反驳。当你仔细分析和比较之后,你就会发现,在二者之间有一个根本的不同点。这一根本的不同点,就在于别人对我们的同情与了解的深刻程度。

我们始终欢迎的是那些了解我们,而又非常同情我们的人。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批评,对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现象——

批评者:善意的批评动机与担心伤害对方的矛盾。

被批评者:希望得到他人赐教与唯恐遭受批评的矛盾。

如何化解这种悖论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批评的口才技巧。

如果说赞美是生命的阳光,那么,批评则是人生的雨露,二者犹如促人前行的两轮,催人奋飞的两翼。它们异能同功,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人的进步和发展。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若有过失,即需旁人指点评说。纵使原有自知之明,也难免敝帚自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善意的批评来鞭策自己。

批评也要讲艺术

批评的言语不同于赞美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它涉及一个人的心理、情绪、自尊心、思想状态等诸多因素。所以,由于批评不当而招致对方怨恨的事例是很多的,如果因语言不当而招对方怨恨,那么批评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其效果还适得其反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批评具有责任与艺术两种性质。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提出的批评才可能公平、有力、正确、中肯而不招人怨。那么,要使批评具有艺术性,我们必须掌握并运用好以下几种方法:

1先欣赏后批评

美国前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任职期间,在一个周末,曾对他的一位女秘书说:“你穿的这套衣服很漂亮,你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女子。”柯立芝生性比较沉默寡言,这大概是他有生以来对一位秘书的最热情的赞辞了。这对于那位秘书来说太意外了,太不寻常了,使得她不知所措。柯立芝接着说:“好啦,别愣在那儿,我这样说只是让你高兴。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标点符号再注意点。”

他使用的方式似乎不太含蓄,但是,他运用的心理原理却相当高明。人们在听不太愉快的事之前,听到对自己优点的赞扬,这样做能让对方容易接受一些。如果我们能够更含蓄一些表达,效果会更好。

2用恰当的连接词

汉语词汇丰富,很可能由于一个词的不同就可以造成语气的改变。许多人在批评别人前注意到先诚心诚意表扬了别人,但是他接下来用了一个转折词,下面就是一大通批评。比如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但是,如果你对英语不偏科,在上面多下点功夫,那会更好的!”在这种情况下,那学生在“但是”之前是接受的,但是在“但是”之后他就会开始对老师表扬的诚意产生怀疑了。甚至认为,表扬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却是对他偏科的批评,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就达不到我们批评目的,并且让别人产生曲解。他可以这样说:“你这学期的成绩有所提高,我真为你高兴。如果你下学期继续认真努力,那你英语成绩会像其他科目一样好的。”这样,他会接受表扬,因为后面没有说出他的失败。而又间接提醒他应注意的问题。

所以,建议你在批评别人时,尽可能把转折关系改成递进关系,这样效果会更好。

3以身作则暗示

敏感的人对直截了当的批评是深恶痛绝的,那么我们可以间接地提醒他们注意错误,这样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上同学都不知道做值日生的责任,所以有一个星期无人执行值日职责。但是班主任崔老师只是向大家说:“今后一周我做值日生。”于是,每天放学时,我们看到老师打扫教室,摆正桌椅,关好门窗等。以后再让我们值日时,我们都按照老师的做法来做,大家都做得很好。就这样,我们在没有受到批评的情况下学会了做值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