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权衡利弊,以理服人
要想征服听众,老练的演讲者知道不能急于求成。正如玛克?安东尼那样,他知道要耐心而谨慎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而不感情用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该怎样恰当运用这一技巧。
假设,你要发表一个演说,号召建立一所新学校。那些有小孩在上学的家长有望支持你,你最大的困难会来自那些没有小孩在上学的纳税者。他们要么是没有小孩;要么是小孩已长大成人,不用上学;要么是已把小孩送往了私立学校。
要使没有小孩上学的家长支持你,你所可能采取的办法之一是“划分阵营”,即把同意建校的人当成朋友,把不同意的当成对手,甚至是敌人看待。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间的意见不一时,这种可悲的做法又确实通常发生。在这条路上,到处是误解、怀疑、对抗和冲突,万一走向极端,它能像当年美国南北方在种族隔离问题上所产生冲突那样,给人留下深深的裂痕。如果你也实行“划分阵营”的方法,冲突定会发生。朋友可能会和朋友吵;各种组织也可能会相互指责。当然,有小孩上学的父母有可能会投你一票,但是你却似乎不大可能再得到其他人的支持。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死路。
现在,让我们试一试另一条路子,即权衡利弊,以理服人。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建校的利与弊,得与失,对不同意建校的纳税者晓以利害,让他们改变立场,拥护你。我们知道,一旦你提出了建校的主张,所有的投票者便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心里进行掂量,在天平的一端,是改善受教育的机会;在天平的另一端,是纳税。对于我们中的任何人来说,纳税本来就是件令人头痛的事,因此,我们不会太乐意把砝码加在改善教育机会的一端。然而,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也都希望我们的后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有的人来说这尤其显得紧迫与重要。因此,尽管不少人会把砝码放在纳税的一头,但是经过权衡和比较,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倾向于改善教育机会。这样,我们真正的挑战便是如何才能增加改善教育机会一端的重量。演讲时,重点目标应放在那些不同意建校的人的身上,在对他们表示理解的同时,着重向他们阐明建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逐渐引导他们转向支持你。例如,你可以说:
“要是你走进现在的学校去看一看,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怎样一幅景象呢?教室拥挤,体育馆人满为患,实验室里设备简陋……建立一所新的学校已刻不容缓,因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
还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当你真正相信你自己的观点时,你才能谈得上真正去说服你的听众。而且,除非你真正感到你的演讲对听众有用,否则你不可能真正使你的观点吸引听众;除非你能真正充分意识到任何问题都有两个对立面,任何通情达理的人都会选择其中的一面,否则你不可能真正说服你的听众;除非你真正心胸开阔,无偏见,否则你不可能真正说服你的听众;除非,你的情感是真正诚挚的,你的演讲引发了听众的共鸣,否则,你就不可能真正说服你的听众。
采用不同的句式使演讲产生不同的音韵美效果
作为主要以有声语言来达意抒情的演讲语言,不仅要求准确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还十分讲究节奏韵律之美。精彩的演讲,其语言形式虽不同于诗文,但其表现出的音韵美,却如和谐的乐曲一样,有着动人的魅力,完全可和诗文一争高低。
怎样才能使演讲语言收到音韵美的效果呢?俗话说:“一句话,百样说。”其方法很多,但最主要、也最易掌握的,还是句式的掉换和搭配。下面分析一些着名演讲家的演讲词,从中不难看出:采用不同的句式,可以收到不同的音韵美效果。
(1)句式整齐匀称美
句式整齐是指使用整句,即整齐的对偶句、排比句等。这种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音节匀称,讲起来富有节奏感,听起来悦耳。
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3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着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讲道:“……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上的时候。”
这段话用排比句,表达演讲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使表达的内容波澜起伏、气势雄伟,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在表现形式上,也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使听众更好地了解演讲的主旨。
(2)整散结合错落美
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功能。整句匀称,排列工整,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赏心悦耳;散句自由,结构灵活,讲起来不受束缚,听起来亲切自然。但是如果整个演讲都用整句,或一“散”到底,都会显得单调呆板、枯燥乏味,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交错使用,灵活搭配,就会使语言的韵律、节奏变化多姿,产生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整齐错落美。
比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的句式,就是以整齐为主,掺用了一些散句。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的句式与文章内在的起伏感情相应。文章的开篇写道:“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首句是散句,铿锵有力,直接诉说心中对关东原野热烈的爱。第二句句式整齐,感情更深沉,描述故乡母亲般的呼唤。散整句式的变换与抒情角度的变化相称,显得非常和谐与匹配。
在演讲中把整散句式巧妙搭配,参差变化,既防止了行文呆板,又不致使语言“漫坡放羊”过于松散。听这样的演讲,犹如听弹奏《十面埋伏》,其韵律起伏跌宕,节奏错落有致。
(3)长短相间参差美
在演讲中,一般不宜使用长句。因为长句词数多,结构复杂,如果掌握不好,不仅讲起来费劲,还容易使语意支离破碎,听众也不易把握和理解。然而长句也有长句的好处,它容易把内容表达得周详而充实,把各种关系表达得准确而严密。如果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在短句中恰当地夹上一两个长句,既可使内容表达得具体,感情表达得充沛,又可形成音韵的参差美。
比如,仍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为例: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段话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抓住听众的心。
(4)有问有答抑扬美
在演讲中,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引起听众的注意,演讲者常使用有问有答的设问句式。
比如,丘吉尔在《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演讲有这样一段: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
这段演讲词用的就是问答句式,不仅显出了层次,强化了语意,而且造成了音韵上的抑扬美。问句简单,语气平淡,语势呈“抑”,音韵显“扬”;“答”的部分正相反,具体细致的问答,使语势高“扬”,音韵呼应问句的“扬”为之一“抑”,讲起来声调形成了高低升降、抑扬顿挫之势,构成了演讲语言的音乐美,增加了语言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5)先略后详层递美
在一些着名演讲词中,还有一种先略后详的句式,即对一种意思分层表达,先略叙主干,接着再用详述进行内容的补充强调,使语意由浅入深,而使音律和节奏形成一种由简到繁、由弱到强的层递美。
比如,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中说道:“他的全部的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
丘吉尔在《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说:“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不可变更的目标。”
以上两例,前面的是简单叙述,意思单薄,语词一般。作为后补部分的详述,内容充实详尽,语气强烈,给听众一种美的享受。
(6)句式回环反复美
“回环”句式是指运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形成的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在《老子》中就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息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等充满辩证法的回环句。运用回环,可以在叙事、摹景、议论、抒情时,巧妙地表述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使话语新颖奇妙,充溢着机智和雅趣。
毛泽东就非常善用回环句式。比如,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他写道:“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在《论持久战》中,他写道:“政治越能改进,抗战越能坚持;抗战越能坚持,政治越能改进。”
前一例是一种首尾相连、上递下接,且用相同词语衔接的“顶真”句式,似反复又不同于反复,读起来有一种如链条般的环环相扣、翠屏重叠的美感。而后一例不仅首尾相连,而且构成了一种封闭型的圆环式。使韵律旋转回环,听起来给人一种比“顶真”更为新鲜、奇巧的反复美。
总之,根据演讲内容的特点,调动起一切不同的句型,巧妙搭配,不但可使演讲者言之上口,听众听之顺耳,而且可以更好地抒情广义、壮势美文,增强表达效果。
在演讲中讲好故事,扣住听众的心弦
在演讲中,适时插入一个好故事,更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讲故事,有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每一个故事都应该包括这五项内容,才算表达清楚。何时的表述要注意开门见山,警示性地引起听众注意;何地的表述要尽快地进入场景,这样才会突出你想表达的主题;何人的表述要有名有姓,有名有姓才显得真实,也方便听众理清思路;何事的表述应注意具体化,描述细节化;何故的表述相对不太重要,是对听众地一个心理释放。
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对何事的讲解,换句话说也就是重现场景。重现场景的一个技巧就是注重细节,表述要具体,这才能使听众以一个一致性的画面进入情节,限制听众的随意思考。为此,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不要用模糊的概念
“可能是甲,可能是乙”,“好像是1988年”等句子,模糊的概念可能会转移听众的一部分注意力,也会使你的故事的真实性显得有点下降。相比之下,直接确定为甲,或是直接说是1988年,故事则显得更有说服力。
(2)不要用解释性的语言,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
在描述故事的天气时,如果你说“那天因为天气很热,所以我穿得很少”,就不如“那天天气太热,我只穿了个裤衩”;“因为台子有八米高,所以我站在上面发抖”,也不如“我站在八米高的台子上,双腿发抖”——这样不会使人的思维走岔路。
(3)讲故事时,不要有谦虚的开场白。
这样无疑会打击听众的信心,认为从你的讲话中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你自己连这个自信都没有,如何让听众有这个自信?一般情况下,一个话语罗唆的人往往是讲半天话还在兜圈子,这时听众已经听烦了,大量的圈外活动使听众的心理期待数次落空。这时,你的讲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把握好第一句
在讲故事之前,第一句话的语音语调语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第一句话较有力,那么首先会吸引听众的吸引力,再者下面的故事陈述就会流畅得多。所以,在讲话之前,要吸一口气,稳一下自己的心神,然后再开始;不要慌慌张张地开始。
(5)尽量用生动的事实进行描述
在讲一个事情或心理的效果时,尽量使用事实来侧面反衬,这样给听众的印象是生动的、形象的、记忆深刻的,比如描述害怕,说事后发现衣服湿透了,则更加逼真。
(6)避免使用抽象化的语言
如果你想陈述你的学习成绩,如果你说你“总是优秀”,就是一个笼统概念;你要说,你考试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7)运用恰当的比喻
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省略你十分钟的描述,如“长得像卓别林”,下面关于长相的话就不用说了,人物也活了。
(8)尽量把故事讲得一波三折
一位女副市长,在给市政机关女同胞做“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的演讲中,讲了一则《贤惠的妻子与马虎的丈夫》的故事:
丈夫上街,妻子叫他回来时别忘了买袋盐回家。丈夫满口答应后就匆匆地走了。好抽烟的丈夫一来到商场,尽看五花八门的香烟。一位年轻的女售货员笑吟吟地对他说:“先生,别忘了买袋盐带回家。”这位丈夫觉得好生奇怪,怎么不叫我买烟,却替卖盐的吆喝生意?不过,他还是很感谢她的提醒,不然,他真的把买盐的事忘了。他夹着烟在商场里穿行,突然,一位老太太在他后背轻轻一拍:“年轻人,别忘了买袋盐带回家。”“老人家,你怎么知道我要买盐?”他刚才就已经觉得蹊跷,现在终于忍不住想问个明白。老太太一指他的后背:“瞧,你的背上不是贴着纸条,上面写着呢!”他脱下衣服一看,原来,妻子在他的背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好心人,请提醒我的丈夫买袋盐带回家!”
这个故事不长,但讲的过程却悬念迭起,让听众疑窦丛生:两位素不相识的人,怎么知道提醒“丈夫”要买盐?心急火燎地要听下去。待到“谜底”揭开,原来如此,你不能不“扑哧”笑出声来。
这种叙事的方法是:前面不动声色,从容自如地铺垫、渲染,讲到结尾处,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让你开怀解疑,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叙事安排,如同中国传统相声的“三番四抖”的艺术,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悬念推出来,产生“包袱”,最后一抖落,响亮响亮的,听众的笑声已经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了。在笑声中,听众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故事里妻子的贤惠、丈夫的“可爱”、路人的善良了。
从这位演讲者讲的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演讲叙事做到一波三折,方能扣人心弦。如果平铺直叙、记流水账的话,这个故事可以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