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特别爱用一个词
有些人不知是因为偷懒,不肯开动脑筋找更恰当的字眼,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不管这个字或词本身是否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有的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在他的言谈中,什么东西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盆花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等等,给别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记一些词汇,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准确而又多样化。
4过分使用夸张的手法
夸张的手法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我们不能把夸张的手法用得太过分,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你的话。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都说的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最可笑”的笑话。因此,不要到处用“非常”“最”“极”等字眼,否则,当你在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又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能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重要的”吗?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事实的人。
5谚语太多
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往往会给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有累赘感。谚语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
6太琐碎
许多人在谈话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例如,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其亲身经历。但是,许多人讲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不分主次地平铺直叙,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无头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
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趣在哪一点上,少用对话。在重要的关节上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就算了。
7滥用流行的字句
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会被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便如,“原子”这个词就被滥用了,什么东西都牵强加上“原子”,如“原子牙刷”“原子字典”,“原子”这“原子”那,使人莫名其妙。
除了上述7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声调、手势、面部表现等方面,努力使各个方面协调、得体。这样,就能让我们的话语充满智慧,大大增强自己说话的吸引力。
说话的语言要精炼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有个人说起话来废话连篇,这就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更不用说是冗长而拖沓的演讲了。
只说一句话,不允许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请看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
我国着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演讲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透过这一句话的演讲,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里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使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说话的语气要适当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说话的声和气。恰到好处地使用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譬如,有人说话总是和声细语的。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涓涓的泉水,由人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人们在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时常使用这种声和气。它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在抒发情感时,这种声和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还有人说话是高声大气的。这是一种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气质。虽然它和大吼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的欢喜或慷慨激昂的。还有其他很多种语气,恶声恶气,怪声怪气,低声下气,唉声叹气,有声无气等等。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更应该选用恰当的声和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选择用怎样的语气谈话,要取决于你所处的场合,你的谈话对象,你谈话的内容目的等各种因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事前意识到讲话语气的作用对你的谈话目的的达成是大有裨益的。
尽量让对方多说话
避免说错话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少说话。所以有时你不妨试试这种办法,就是由自己提出问题,让对方畅所欲言。他对自己的问题,必然比你更清楚。所以你应主动先问别人问题,他一定会回答出一些你不知道的答案。
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要忙着立刻打断他的话,这样做很冒险。因为当对方仍有意见尚未表达完整时,绝不会注意你说什么。所以最好维持良好的风度,耐心的仔细聆听,并且要鼓励对方充分表达他的意见。
有位在报社任职多年的小记者,后来成了一家大企业的公关主任,薪水上升了几倍。认识这位记者的人都知道,他身材矮小、口才迟钝又没有任何耀人的学历,这样的人何以在数十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呢?
原来他在接到面试通知时,立刻去图书馆资料室,了解了这家企业创办人的生平背景。
从背景资料中他发现这位企业负责人,早年进过牢狱,这位记者暗记在心。同时他知道这个大老板在出狱后,从一个路边的水果零售店起家,后来涉足建筑业,最后成为现在的大企业负责人。
这位记者在面试时,故意装糊涂地说:“我很希望在这样组织健全的大企业服务,听说您当年是只身南下闯天下,由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开始,到今日领导万人以上的企业,那是真的吗?”
那个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所以从不愿提起过去。不料这个记者能避开那面,直接把他出狱后的创业和他南下闯天下连起来。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说起自己的成功史,而且毫无愧色;甚至说到超过面谈时间,大老板还说得意犹未尽。
最奇怪的是,原本面试应该是应征的说,负责人听,现在是,这位记者几乎不用说任何与将来有关的计划,甚至连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学历也不用提到,只要当听众就行了。
听完大老板志得意满的一段话后,这位记者就换了工作,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职位。他用的方法和其他应征者不同,他花时间去研究怎样能让大老板多讲话。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鼓励别人多讲话,是说好话的一项绝招。
假如谈话的对方,不能自然地打开话匣子。你可用各种关键语,使对方的舌头润滑一点,这就是“打开交谈之扉”的秘诀。
每个人在找到体贴而值得信赖的听众时,都会想自我夸耀一番。即使是想和外人商量时,也只是希望获得安慰、鼓励、忠告或突然想起某件事情。这时,你只要以一些轻微的身体语言,像皱皱眉、露出惊愕的表情或发出叹息,便可得到他的信赖,开始把心中的话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你先确认谈话的主题,然后选择适当的钥匙,慢慢地插入锁孔,轻转一下,就可轻易地打开言语之匣。成为关键的钥匙,不外乎是下面这些话:
“要不要帮忙?”
“是怎么回事?说给我听听。”
“我们好好谈一谈。”
“我想我能为你效劳。”
如此,善加引导就能使对方步上自己铺设好的轨道,开启对方的话匣子。
什么叫口才好的人?说穿了,就是能让对方多讲话的人。
多说对方爱听的话
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是一门极深奥的学问,必须衡量当时的对象和场所,采取适当的对策。当你发现某些话题容易引起听者误会,或刺伤对方的感情时,就不可鲁莽地明言,而应该采用迂回或抽象的词汇,让对方免除下不了台的尴尬场面。
千万不要高声地叫嚷着:“哎呀!你怎么这么不中用,竟然连这点儿小事都办不好!”应该用体谅的语气,委婉地说:“处理简单的事,反而更容易出错,这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你不要耿耿于怀!”又如,不可冒昧地说:“天啊!你竟然这么显老!”应该赞美对方:“你真是驻颜有术,居然看不出丝毫的老态。”这样一来,定能宾主尽欢,双方感情倍增。
倘若有人为家中淘气的孩子而怒气冲天,你就可以告诉他,这是小孩子的通性,况且越是爱捣蛋的小孩,越是聪明伶俐,应该引以为安慰才是。至于美人迟暮,慨叹年华老去的时候,则以“自然界的生物都有老化的现象;而年龄的增长,却是人更为成熟与睿智的表现……”之类的话语来劝慰她。
总之,当你面对与上述类似的话题时,应当用男、女、老、少等一般化的词语来代替第二人称单数名词,使对方觉得有所依傍,警戒心也就自然消失了,更会下意识地赞同说话者所提出的道理。
每人几乎都有自己喜欢的词汇或语调,只要听到这些特定语,就会立刻产生共鸣,顿时瓦解心中的壁垒。例如:山东人听到乡音,马上就有陶然如醉的感觉;北京人乍闻标准的京腔,也一定会怦然心动,涌现出如逢故友的兴奋情绪。如果你想游说一位平常是麻将迷的同事,不妨在谈话时穿插一些麻将术语,引发他的兴趣;倘若对方是棒球迷,那么“全垒打”“三振出局”“接杀”“盗垒”等术语,将会产生魔咒般的效果,使他很快地和你称兄道弟。因此,活用各种专业性的术语,作为谈话时的点缀,必定会收到令你喜出望外的效果。
流行语是某些风行一时的特定语,这些词语通常都是在偶然的因素下发明的,且与原意迥然不同。比如,目前极为流行的“酷”“美眉”等特殊的字眼,乍听起来,真令人有坠入云雾中之感,怎么会想到它们是“吹牛”与“女孩”的代称呢?但是,这些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极为惊人,接触几次以后,多数人就会见怪不怪而朗朗上口了。年长者或地位高的人,若想成功地说服那些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在谈话中加入几句流行语,必定能收到画龙点睛和近似特效药的效果。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人类语言交流的实践证明:在同一个社会环境表达相同的思想内容,不同交际场合要求采取与之各自相应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此,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说话看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区分:
自己人场合和外边人场合。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嘛,一般是公事公办。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社会上认为是得体的,违反这一界限,便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了。
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给人感觉说话文绉绉,有些人讲话给人感觉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对方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来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有些小题大作,让对方感到紧张。
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一般地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你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某地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只听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番话令大家听了十分恼火,可是骂不得打不得,那场合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如果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孙子会说话,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他可以这么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拿定。”
适宜多说的场合与适宜少说的场合。对方很忙,时间很紧,跟他说事情就得简明扼要。如果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观情况,效果是不会好的。失火了,你看见后应该立即呼唤救火,等火被扑灭后,再向警方报告你发现的可疑线索。如果先跑过去向警方慢条斯理报告失火的原因,等把失火的可疑线索报告完,火势早已蔓延开来了。
善于借题发挥
要想说话动听,借题发挥是个好方法,所谓借题发挥,就是在与人交谈中,借助对方提供的话题,巧妙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对方的话题为你的论点所用。
借题发挥的关键是一个“借”字。因为所借之题是对方提供的,能否为己所用,找出有关的或者共同点的议论和问题,反映出我们运用这一对策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