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诚恳而简洁地对她说:“贵行长久以来,对敝公司的业务有极大的帮助,这种重要性我们非常了解,也非常感谢。只是,由于敝公司新近采取的措施,使得我们不得不结束此项交易,我们感到很抱歉,希望你能够体谅。”
果然,当小王明确地说出这一事实,取得了女主人谅解,她态度大方、干脆的回答说:“其实,这种情形,我早就料到终有一天会面临。你们就照着新办法去实施吧!,假如今后还有需要我们效劳的地方,欢迎随时过来。”原本认为难以启口的事情,在双方“直来直往”的情况下,得到了解决。
委婉的拒绝方式,不但可让对方感觉出你的无可奈何(他请托的事对于你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还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巧妙生动的拒绝艺术。
富有影响力的否定式
不知道你感觉到没有,否定句有时比肯定句要具有更强的影响力。一个人说“是”的时候,不一定会让你觉得印象深刻,但如果他说出一个“不”字时,你就会对他记忆深刻了。下面是由一位谈判专家讲的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以上这句话的一个有力证据。
我有个邻居,他是医生,一个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的定义是为钱而不谈论钱。当他家遭受了一场暴风雨灾后,他叫开我的门说道,“老马,帮个忙怎么样?这儿有个理赔员要来商谈索赔额,你一直处理这种事,你能不能帮我跟他谈谈?”
我说:“当然,我很乐意。你想要多少钱?”
他答道:“你看看,如果保险公司能赔偿300元就行了。”
我点点头,然后说:“请你告诉我这场暴风雨给你带来了多少损失?”他答道,“我损失了300多元,毫无疑问!”我说:“好吧,如果我给你弄到350元怎么样?”他说道:“啊,350元,是异想天开吧!”
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他的委托办成功。免得星期一早上还得跟他再商议。
半小时以后,理赔员来叫我的门了。我把他让进屋里,他打开公文包道:“李先生,我知道,像你这样的人是习惯处理大数额赔偿的,恐怕我这里没有你的大数额。第一个出价只有100元,你看怎么样?”
我沉默了一会儿没说话,但是脸上的血色全掉了。你看,我向来拟定并做好了回答任何第一个要价的话都是,“你昏了头”“你疯了?”“我不能接受!”此外,我从小就知道,既然有第一个出价就意味着还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而且当他使用“只有”一词的时候,说明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个吝啬的数字也觉得难为情。那么我作为出价的接受人又是什么感觉呢?
当我哼着鼻孔表示我的不相信后,理赔员嘟哝道,“对不起,好吧,忘掉我刚才的话吧,再多点,200元怎么样?”
我答道:“再多点?根本没有多!”
他接着说:“那么好吧,300元怎样?”
我稍顿了片刻:“300元?哎,我不知道。”
他咽了一口唾沫:“好吧,400元。”
我说:“400元?哎,我不知道。”
他说:“好吧,400元。”
我说:“400元?哎,我不知道。”
他说:“好吧,400元。”
现在我问你,你认为我这时应回答什么呢?是的,你猜对了:“400元?哎,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一直在说,“哎,我不知道”呢?因为“哎,我不知道”在奇迹般地发生作用,所以我不敢说别的话了。
索赔额最后定为950元。当我去邻居家签约,我的邻居向我问好时,我嘴里又蹦出一个“哎,我不知道。”
在这个故事里,“我”采用了一种富有影响力的否定式,而这样的方式给了理赔员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因为它们传达了真正权限的明确信息。
随机应变,巧移话题
一位美国客人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之后,在附近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烧得一手正宗湘菜,使美国客人吃得十分满意。
付款之后,客人突然发问:“如果毛泽东主席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这话甚难回答:说允许,显然不符合事实;说不允许,又有贬低否定之意;干脆不回答,也会影响交际气氛。但见老板娘略加思索后,从容回答:“如果没有毛主席,我早就饿死了,哪里还能开店呢?”多么巧妙的答话,多么敏捷的口才柔道术啊!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应是确定的,要符合逻辑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变概念的范围。然而,在某些特殊场合,人们又可以利用言语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来“偷换概念”,使对话双方话题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质含义不尽相同,以求得特殊的交际效果。
上述美国客人的问话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隐蔽的判断。老板娘听出了客人的弦外之意,便巧妙地转移话题,用毛主席缔造新中国的功绩以及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响,来回答客人旨在否定毛泽东主席的问题,既不轻慢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历史地位。
此类“话题转移”的语言技巧,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外交活动中,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东欧一批外交使节。
宴席上,客人对色、香、味俱佳的中国菜肴大为赞赏,宾主之间气氛热烈。这时,端来一道很考究的清汤,汤里的冬笋片被雕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但这些冬笋片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宾见了这种图案大吃一惊:“为什么这道菜里有法西斯标志?”周总理先向客人解释:这是我们中国的“万”字图案,象征着“吉祥万德,福寿绵长”,表示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总理夹起一片冬笋,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宴会气氛更加友好热烈,结果这道菜被吃得一干二净。
随机应变地转移话题,有时也是反驳对方的一种有效方法。英首相威尔森的竞选演说刚刚进行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打断他:“狗屎!垃圾!”把他的话贬得一钱不值。威尔森面对狂呼着的捣乱者,报以微微一笑,然后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那个捣乱者被他一下子弄得哑口无言了。
苏联着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一次在会上朗诵了自己的新作后,收到一张条子:“您说您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可您的诗里却总是‘我’‘我’,这是为什么?”诗人宣读完这张条子,随即答道:“尼古拉二世却不然,他讲话总是‘我们’‘我们’,难道你以为他倒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会场上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马雅可夫斯基抓住对方问话中的“我”,未作正面解释,而是转移话题,以反问尼古拉二世的“我们”来作答,巧妙地回击了对方。
当然,我们在运用这种“话题转移术”时应该注意到,转移了的话题与原话题应有一定的联系,像韶山那位老板娘的巧妙回答,就没有脱离谈毛泽东主席的言语范围;周总理风趣的解释;马雅可夫斯基的反驳,毕竟是对“集体主义”的评价。如果缺乏这些联系,“转移话题”就不成其为语言艺术了。
学会对心爱的人说“不”
如果你真的不想总是受到爱人随意的“打扰”,可以使用下面将要介绍的方法,它行之有效、能够帮助你的爱人改掉那些“令你烦恼的”习惯。这个方法就是——学会对心爱的人说“不”。
尽管,两人相爱就应该互相迁就,互相体谅,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顺从。无论是谁,只要其提出的条件不合理,我们都有权拒绝。
在拒绝恋人的要求时,你必须要让其明确你拒绝的是他(她)的哪一个要求。这种做法是为了让你的拒绝更具有针对性,目的只是为了让对方那些过份的或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不能“得逞”。
当然,对心爱的人说“不”要适时、适量。特别是当你那位爱人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时,假如你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你的爱人就很难一下子承受得了,从而非常容易怀疑你对他(她)的感情。所以,你必须从弱到强,一点一滴慢慢地消退掉爱人的“习惯”。
首先,你可选择自认为是比较小的不合理要求予以拒绝,选择对方刚刚形成不久的习惯进行消退。
比如,当心爱的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你从表现得不如原来上心,逐步到拒绝其要求。然后按照其“习惯”形成时间的先后,由晚到早,逐一帮其改掉。
当你感觉到上述做法有了一定的效果时,你心爱的人的不合理要求已经减少了一些时,你就应向其“摊牌”,告诉对方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你,以及最近一段时间你为何总是拒绝和拒绝的做法收到的效果。
当然,“摊牌”会有些伤人。因此你必须要根据你自己长期以来对对方的了解,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向爱人细说事情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