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利益与政治
22210400000037

第37章 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1)

通过对利益效用与政治效应的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某一主体因利益效用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对其他主体所产生的影响。第二,各个主体因利益效用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结果有可能是良性的,有可能是非良性的。因此,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任何社会的政治统治者对利益效用所产生的政治效应的影响都不会置若罔闻,也不会袖手旁观,顺其自然,而是积极地防止和避免因利益效用所产生的政治效应的影响把自己和社会毁灭掉,也都在把政治效应的影响控制在自己所需要的秩序的范围以内,以求其政治统治的稳定发展。因为没有秩序,就不会有利益效用在社会中的最终体现,也不会有社会利益的存在和发展。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则是社会控制的任务和结果。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呢?是一种什么样的控制呢?因为我们研究的是利益与政治的问题,所以,秩序与控制的问题,表现在利益与政治的范畴,就是良好的利益秩序与高明的政治控制。正是依靠各种高明的政治控制,使利益和意识彼此不同的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利益秩序,从而使整个社会在文明与稳定的状态下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研究的着眼点转到利益秩序与政治控制的问题上来。但是,要对这个问题要作深入浅出的了解,我们不妨先从利益秩序和政治控制的基本理论说起。

一、关于利益秩序的基本理论

什么是利益秩序呢?所谓利益秩序,就是社会中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化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它包含着三层内容:其一是在社会中各主体之间围绕着利益而发生的关系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运动的特点,没有这种互动的利益关系,就不会有秩序的存在,秩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利益秩序存在的前提是各个主体之间利益互动关系的存在。其二是处理利益关系的规范能够得以正常施行和维护,这就是利益关系的规范化。在特定的社会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保持相对稳定,并且成为一种利益秩序维持下去,就必须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或者制度;同时,它还必须使这些规范或制度得到广泛的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即利益秩序。其三,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便表现出有条不紊的状况或局面。以上三点,构成了利益秩序的基本内容。但是,自从国家产生以来,任何社会都是统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因而利益秩序也都是由当时的统治阶级调控的利益秩序,都是符合统治者意志和愿望的利益秩序。这是利益秩序不容忽视的阶级本质性。

弄清了利益秩序的本质和内容,我们再来研究有关利益秩序的其他问题。

1.利益秩序的表现形式。从表现形式上说,各个主体之间由利益关系所决定的利益秩序表现为:利益竞争秩序、利益表达秩序、利益综合秩序、利益分配秩序、利益实现秩序和利益保障秩序等等。利益竞争秩序,即是各个主体之间为了实现和保护其利益而进行的争胜活动的秩序。例如,主体之间因利益而展开的竞争,是公平、自由式的竞争秩序,还是非公平或者垄断式的竞争秩序。

利益表达秩序,是指主体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表达其利益要求和意愿的秩序。利益综合秩序,即是对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和意愿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秩序,例如,是通过民主方式进行利益综合还是其他方式进行利益综合。利益分配秩序,即在对利益进行权威性的调控时所形成的秩序,例如,是依法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利益秩序还是专断的剥夺式的利益分配秩序。利益实现秩序,即是指各个主体利益的获得是在合法的正当的状态下进行的,还是在非法的不正当的状态下进行的。利益保障秩序,它是指各个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或者规定,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而获取救助和补贴的秩序。例如,主体得到的社会保障(如救助、福利、保障和优抚等)是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利均等、保障全面、管理严格的秩序下进行的,还是在歧视、不平等或者虐待的状态进行的,如此等等。这些构成了利益秩序的基本范畴。它们之间,不仅反映的是利益秩序的本质特性和内容,而且是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结,一环套一环,在相互渗透中互相促进,从而构成了利益秩序的有机统一。任何社会,只要有国家政权存在,它们的利益秩序都是由此构成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其区别只不过在于当时社会的阶级本质不同,利益秩序所代表和表现出的服务倾向不同罢了。

2.利益秩序与其他秩序的关系。这是从关系论的意义上认识利益秩序的。从整个社会秩序来讲,利益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一种。除此而外,社会秩序还包括其他秩序,诸如经济活动秩序、治安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法律秩序、道德秩序等。这些秩序各有其内容和特点,它们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文明和进步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与其他社会秩序比较起来,利益秩序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秩序。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因为人们活动和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动力,所以,利益秩序在社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他秩序都必须以利益秩序为核心,都不得不服从于利益秩序。如果一个社会控制不好利益秩序,那么,其他一切秩序即使不是处于混乱的状态,至少也是不安宁的状态。第二,其他秩序都是利益秩序的表现,随着利益秩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例如,当一个社会的利益秩序处于尖锐冲突或者激烈斗争的状态时,它的生活秩序、工作秩序是不会稳定的。反之,当社会利益秩序处于平衡协调发展的状态时,这个国家的利益秩序就会表现出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状态。当然,利益秩序也受其他秩序的影响,其他秩序对利益秩序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例如政治秩序、法律秩序等等。但是,在一个社会中,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秩序则是利益秩序。这一点则是无可置疑的。

3.利益秩序的时空性。这是从过程论的意义上认识利益秩序的。具体地说,就是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来看,在不同的条件下,利益秩序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的统一。动态性是指各个主体之间由于利益关系的互动关系以及主体本身追求利益的活动的不断变化,因此,利益秩序也随之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例如,主体之间,过去利益秩序不好,现在的利益秩序则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个国家或地区利益秩序稳定,那个国家或地区的利益秩序混乱等。静态性是指利益秩序的稳定性。它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有序调控,从而使各个主体按照一定的规范去谋求和实现其利益,这时表现出的则是相对稳定的利益秩序。如果我们观察或者反思一下各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就不难发现,利益秩序就是这种动态性和静态性的有机统一,动态之中包含着静态,静态之中包含着动态,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认识这个问题,对于主体调控利益关系和利益秩序至关重要。

在我们对利益秩序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之后,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有关政治控制的基本理论。

二、关于政治控制的基本理论

什么是政治控制呢?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所谓政治控制,就是指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对因利益效用所产生的政治效应实施调控从而保证利益秩序协调稳定发展的活动过程。它蕴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政治控制是政治统治者所进行的活动,而不是随便某个人或者某一政治主体都可以进行政治控制的活动,能上升到政治控制地位的只能是经过实力对比而取得统治权的政治主体,这是政治控制的性质问题。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政治控制的只能是取得统治权的资产阶级的这一集团或那一集团,而绝不会是其他阶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进行政治控制的只能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先锋队的政党,而不能是代表其他阶级利益的政党来进行政治控制。例如,在今天的中国,进行政治控制的只能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其他任何政党。其他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所进行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控制、团结各界的重要渠道;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所进行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其二,政治控制的对象是因利益效用而产生的政治效应。政治效应在前面我们已有论述,它是主体因对利益的价值认识而在政治行为上所产生的反应,政治控制就是要对这种政治反应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使主体的政治行为不能越出统治者所需要的范围和程度,或者不能任意进行政治活动引起社会的政治动乱,以保证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的实现。

其三,政治控制的目标是利益秩序的协调稳定。因为,在特定社会中,任何利益秩序不管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实质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的利益秩序,这种利益秩序,所反映的都是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所以,政治调控的目标始终是有利于统治者的利益秩序稳定协调的发展。否则,那就不是政治控制,而是政治动乱。

其四,政治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政治活动过程。由于各个主体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因为利益效用而产生不同的政治效应,而变化发展的政治效应又会不断引起利益秩序的变化,因此,政治调控必然要不断适应这些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如此一来,政治控制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同时,政治控制是否有效,能否达到既定目标,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所以政治控制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这也就是政治控制动态性的体现。掌握了政治控制上述的四层内容,可以说我们对政治控制有了一个起码的理解。但是,这还不够,要深入理解政治控制,我们还必须弄清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