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鼓励孩子100金句
22270500000002

第2章 早期教育篇(2)

有时他会好奇地蹲在汽车旁边,想看它肚子饿了吃什么。有时他会好奇地拿手去触摸电视屏幕上的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有冷或者热的感觉。他还发现电扇之所以会转,电视之所以有画面有声音,是因为有一根神奇的线连着它。因为有一天他曾经试验过,他将电线插销拔了后,电视就全黑了。母亲看见了,满脸惊慌地跑过来,大声地呵斥他,打他的手,说动插销会死人的。那时他还不知道死是什么意思,但知道那一定很可怕,要不然,母亲不会那么惊慌那么害怕。

你这类事情发生几次,每次都会遭到爸爸妈妈的打骂。慢慢地,张军对家里的东西不敢碰不敢摸,不敢有好奇,不敢问“为什么”,他成了一个循规蹈矩、听话的“乖孩子”。

张军长大后,思想懒惰,想像力贫乏,动手能力也特别差,这时妈妈意识到这些都是自己扼杀孩子天性的结果,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案例分析

孩子缺乏想像力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试想如果张军当初动插座时,妈妈给他讲清有关电的一些原理,并鼓励他大胆想像的行为,而不是呵斥、打手,说不准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呢?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想像力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父母可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啊!

要想使您的孩子想像力丰富,必须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你画了一只有翅膀的昆虫,孩子却把它看成是一只蜜蜂,你千万不要责备他。家长责备容易熄灭孩子想象的火花。

无论孩子想象多么幼稚、可笑,家长也必须用心倾听。比如孩子在讲故事时,说小鸟长了鸭爪,父母不该及时指出错误,而应该鼓励孩子的大胆想象,如“小鸟长了鸭爪,哈哈,你好厉害,真敢想。”如果父母常把孩子的幻想或颇具独创性的想法,看做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加以批评,而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判断,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破坏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

父母禁语

“你胡说什么呀,故事不是那样的!”

请父母允许孩子“异想天开”吧。有时候,孩子在想象中把父母讲给他听的故事,改变了某些情节,父母听了不要粗鲁地指责,强行“纠正”。如果听了孩子有独创性的新编故事,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我真为你高兴,想不到你的想像力这样的丰富”。而不能用“你胡说什么呀,故事不是那样的!”来扼杀孩子的想像力。

“成天就瞎想!”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需要对他人保持必要的尊重和礼貌,这是每个具有社会经验的成人都知道的常识。试想一下,如果你对某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方劈头盖脸一句:“成天就瞎想!”你的感受会怎么样呢?

亲子沟通的心法

尊重孩子的想法,亲子沟通的前提。

7.“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改掉这个毛病。”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爱咬手指头

大多数孩子有吸吮手指头的习惯,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在婴儿时期偶尔短时的吸吮手指,这种现象很正常,但如果长时间吸吮手指,尤其是孩子到2~3岁以后还吸吮手指,家长就应该重视,找出原因。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改变吸吮手指的坏习惯。

案例分析

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好,心理上没有安全感,经常受精神刺激,如父母经常吵架,使孩子产生孤独和恐惧心理,感情无所寄托,很容易再次重复儿时咬指头的毛病。反复多次后,就逐渐形成了顽固性的习惯。

要想让孩子改掉坏毛病,鼓励还是您手上的法宝,“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改掉这个毛病。”给孩子以自信,让他在愉快中改掉。

有的孩子咬手指只是一种无聊的消遣,手闲着没事做时就放在嘴里咬。对于这些孩子可以让他做一些更好的事情,比如给他一个不显眼的小东西——一块光滑的小石头、一个橡皮球或一个小块粘土,让他在要咬手指时就玩它们。

家长还应给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温暖、宽松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自由地生活,并得到应有的保护。如果孩子是看电视时才咬手指,那么就规定她只有手里拿着东西时或他保证不咬手指时才能看电视。如果她看电视时控制住了咬手指的欲望,她可以赢得一次额外的看电视的时间。

父母禁语

“你这孩子,怎么又咬指头了!”

对于孩子,家长不应用“你这孩子,怎么又咬指头了!”训斥,要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告诉孩子:“宝贝,吸吮手指既有害于人体的健康,又是不文明的行为,应当改正这个毛病,爸爸妈妈也相信你能改掉的。”讲的时候要注意语气、方法、态度,不要让孩子有负疚感,并让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掉缺点。有的孩子还会发生啃咬指甲,不自觉的挤眉弄眼、不自觉的发出怪声等行动。家长发现此类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要营造温馨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和气氛,帮孩子减轻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老毛病又犯了!”

孩子咬指头已成了习惯性动作,父母说:“老毛病又犯了!”意即提醒孩子不要再咬指头了,其实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大人越是制止,孩子心里越老想着,因此会情不自禁地再去犯老毛病。

亲子沟通心法

对孩子要有信心。

8.“来,我们一起拆……”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把玩具拆散了

伟伟把刚买的电动小汽车拆坏了,妈妈看到后十分恼怒,可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拆玩具的现象一般在5、6岁的男孩子中较常见。在一般情况下,儿童的拆玩具行为表明一种探究性活动。这种活动即使在动物里也是经常发生的,例如把一种陌生的物品放在一只狗跟前,它会围着这个物品绕来绕去,嗅嗅,碰碰。幼儿的探究活动当然比动物的高级多了。他们往往对玩具会动、会响感到好奇,于是就想把它拆开看看。

案例分析

父母第一次看见孩子拆玩具时,千万不要呵斥、批评,而应该问清原因,尽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不必鼓励他们拆玩具,而是应该把孩子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导到生活中其他很多有趣的现象上来。例如,有关大气压、水面张力、空气弹性这些既简单又常见的小实验,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兴趣。他们也许不懂其“所以然”,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却早早地印下了许多个“为什么”,等待以后回答。

家长应鼓励孩子的行为,为他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果发现孩子喜欢拆玩具,在购买玩具的时候就多给孩子买一些简单、易拆装的玩具,让孩子在拆装玩具中增长知识,培养兴趣。

“来,我们一起拆……”家长可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玩具或物品,如电灯、收录机等,尽量别让孩子接触;对于一些结构性能比较复杂,容易损毁的玩具,可以由家长亲自动手拆装给孩子看或者告诉孩子,这些东西不能随便乱拆,否则就会弄坏。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又满足了好奇心,就不会随意乱拆玩具和物品了。

父母禁语

“这么好的玩具拆坏了,多可惜呀!”

当你看到孩子拆玩具时,最好不要去严厉制止他,因为这时正好为你创设了一个开展家庭教育的情境。首先,你可以告诉孩子哪个部位能拆,哪个部位不能拆。然后,你可以指导他把拆开的玩具重新组合起来,使其复原,并让孩子知道这是他的责任,不能一拆了事。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跟孩子讲清楚,不是所有的玩具都可以拆开,有些玩具一旦拆开就坏掉了,因此,如果想拆玩具,应征得父母的同意。而不是用“这么好的玩具拆坏了,多可惜呀”来训斥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你可以为他们专门准备一些组合式、拼装式、内置式的玩具,供他们拆装。

从小喜欢拆玩具的孩子往往具有比较强的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将来读书时也会比较擅长于分析问题和数学解题,作为父母应该多加引导才是。

“不许再拆玩具!”

家长粗暴地制止孩子的行为,会使他产生“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心理,进百委屈沮丧,导致对父母的报复:专门给你拆,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孩子的观点与成人不同,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在他们看来都很有趣。比如蚂蚁搬家、枣子生虫、鸭子跌跤等,因此他们对一些玩具的原理、构造也会觉得神秘,想开来看个究竟,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家长应提供各种条件满足孩子才对,怎能用“不许再拆玩具”这样的话来严厉制止呢?

亲子沟通心法

多用“我们”,让孩子感到你很亲切。

9.“宝贝,今天你做得很不错,以后要继续努力哟!”

金句使用背景

——当孩子不愿意洗澡

明明的两只手好像从来没有沾过肥皂。“该去洗澡了!”每次妈妈闻到她这8岁儿子的气味,就忍不住要说他。

“好吧,睡觉前我会去洗!”明明顺从地回答。可是,从浴室出来,明明的头发湿了,脏衣服也换成睡衣了,那股味道却仍然留在身上。

“你闻起来和你洗澡前没两样你确定你洗过了吗?”妈妈大声质问他。

“当然洗了呀!”明明赶紧离开,丢下一句肯定的回答。

明明的父母发现,他们的儿子似乎不知道该如何洗澡。第二天晚上,他们把明明叫到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