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景语境:
(5)一位哲学老师在讲台上讲:“快乐在于对某种事物的追求而不在于把它追到手。”一学生发问:“那您试过在雨夜追赶最后一班公交车而没追到的那种快乐吗?”
(6)语文课上,老师让小明用“长城”造句。小明答:“长城很长。”老师不悦:“不行,再造一个!”小明更不开心,把头一扭:“凭什么,我又不是秦始皇!”
小明不愿意再回答,故意混乱语言环境,偷换概念,把造句的“造”偷换成造长城的“造”。
(7)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卫国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就问:“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马?”车夫说:“借来的。”新娘对仆人说:“鞭打两边拉套的马,中间驾辕的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车到了新郎家门口,扶新娘下车时,她又对送新娘的老妇说:“把灶火灭了,以防失火。”
进了新房,看见舂米的左臼,说:“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室内往来的人。”主人觉得她可笑。
新娘这几次说的话,都是切中要害的话,然而不免被人笑话,这是因为新娘刚过门,就说这些,失之过早了。
注重时间性,才能达到语言的得体表达。所谓时过境迁。
(8)有一学生,这天老师教给他三个字“你、我、他”,并用它们造句。“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老师;他,他是你的同学。”
学生回家后高兴地把这些告诉了父亲,指看父亲说:“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老师。”他又指了指他的母亲,“她,她是你的同学。”父亲听了很气愤:“我怎么是你的学生呢?我,我是你的父亲;你,你是我的儿子;她,她是你的妈。”
受了委屈的学生来到学校,责怪老师:“老师,您教错了,应该是这样的:你,你是我的儿子;我,我是你的父亲;她,她是你的妈。”
语言表达完全正确,没有什么语法错误,但是处处感到不切题,主要是没有考虑语境的对象问题。
(9)一外科医生到KFC吃早餐,排队点吃的东东时,发现吧台里的服务员总是下意识地摸摸屁股,便关心的问:“有痔疮吗?”服务员很委婉地小声说:“先生!请您按单子里的点好吗?”
“有痔疮吗”不合场景,应该在医院的时候问,在饭馆问,自然会引发误会。即便是好心。
经济搞上去,把人口降下来。”挂在公墓门口,令人反感。
(10)某学生翻墙被校长捉住,校长问:“你为什么翻墙?”学生指着上衣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这么高的墙你怎么翻过去的?”学生指着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校长生气说:“翻墙的滋味怎样?”学生指着鞋:“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次日,学生从正门出,校长惊奇道:“今天怎么不翻了?”学生指着全身说:“安踏,我选择我喜欢!”校长大怒:“我要记你大过!”学生不满,问:“为什么?我又没犯错!”校长冷笑道:“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作主!”广告语溢出到生活中来,
把广告语挪移到生活中来,虽则充满诙谐。但不适合校长和违反纪律的学生谈话的场合。
(11)《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文理不通的国王,偏偏要显露自己写诗的“才华”。一天,他写了一首诗要阿凡提品评,阿凡提扫了一眼说:“陛下,即使您不写诗,别人也不会因此小看您。还是请您只管当您的国王吧。”国王大怒,令卫士将阿凡提关进了驴圈。一星期后,国王又写了几首诗,挑了一手得意之作,又把阿凡提传到殿前来品评,阿凡提看了一眼,转身就走。国王喝道:“到哪里去?”阿凡提深深施了一礼说:“到驴圈去,陛下。”结果搞得国王哭笑不得,把他放了。第二次表达效果好,还是指国王的诗作不好。只是顾及到语境因素没有冒犯皇上的尊严,因此得到宽恕。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12)有一位夫人,站在丈夫坟前正伤心垂泪,她原先的好友向她走来,劝慰她:唉,对于你丈夫的不幸亡故,我深感痛惜,对于你的不幸遭遇,我深表同情。不过,你不要难过,人死了就算了,不能跟阎王争斗啊!再说,你不哭才迷人,一哭就满脸的双眼皮了。!悲伤的场合岂容开玩笑。是对死者的不尊,也是对生者的挑衅。
(13)一位老同学在地方上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区长。我出差到地方,想给他打一个电话,电话挂通了三次,但总机的值班小姐都说:“对不起,占线。”等在我旁边的战友问我:“你怎么跟小姐说的?”“我第一次说请给我转一下╳╳,第二次说请您给转一下╳╳,第三次说麻烦您,给转一下╳╳。”
听我说完,战友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转╳╳!”粗声粗气,我听来都害怕。真奇怪,电话立即通了。(姜玉海《客气不得》,《中国青年1997年第2期》)
虽然是在伪装身份进行交际,但却是场合的需要。接线员所处的场合是需要权威性的人物和话语的。
(14)有一个小伙子,平时总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语,令人生厌。这天,她姐姐生了小孩,父亲同他前去祝贺,并特别叮嘱他,千万不要在席间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他答应了。席间,她只是吃,不说话,姐姐问他为什么不吭声,他说:“姐,我可是什么都没说,以后外甥抽风遭雷打,可不管我什么事!”
话题根据情感语调而来的,如:表扬好人好事用赞颂的话和语调,实际是指话语的对象,受话人所处的场合是好还是坏。说话的内容是好还是坏。
(15)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他说什么,荷担去了。
(16)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说话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炫耀学问。一天夜里,他睡觉时被蝎子蛰了,便摇头晃脑喊着:“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了几遍,他的妻子怎么也听不明白,他又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痛得实在熬不住了,一急之下,脱口吼道:“老婆子,快点灯,蝎子蛰了我啊!”
交际失败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交际双方文化水平的差异。
(17)全家人驾车郊游。儿子坐在靠窗处。
“妈妈,妈妈!看,母牛!”
“弟弟,弟弟!看,山羊!”
“爸爸,爸爸!看,金发女郎!”
这个孩子熟谙投其所好的原理,完全理解了说话针对对象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18)母亲正在和儿子谈论他的女朋友。母亲问:”她为什么喜欢你?
“那很简单,”儿子谦虚他说,“她认为我英俊、能干、聪明、风趣……”“那你为什么喜欢她呢?”“我就是喜欢她认为我英俊、能干、聪明、风趣说话不能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该考虑到交际参与者的情况,她们想谈什么。这样才能有利于交际。
(19)小丽爱读世界文学名着,见人就像谈这方面的知识。一次,她碰见了表弟小王。就攀谈了起来,她问:你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小王不假思索地说:“我看过,不就是爸爸厂里的工人叔叔用高炉将废铁、毛刚熔炼成的吗?”小丽又问:“你喜欢《红与黑》吗?”小王摇头说:“我不喜欢红色,它太刺眼。我不喜欢黑色,它太暗淡阴森。我最爱绿色,它蕴含着无限生机,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感受。”
小丽没有想到小王的的情况,从第一次的访问上就应该看出来,小王不擅长谈名着。但是小丽紧接着,又提了第二个关于名着的问题。应该换话题,谈小王熟悉的。这样谈话才能顺利进行下去。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20)某工科学生读小诗《钉子》“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丢了一个国家。此生拍案而起,愤然曰:‘有如此荒唐糊涂之人,也不算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经过这么多步骤,每步的概率又小,整个过程简直是不可能事件。”
(21)大街上走过一对夫妻。夫奇瘦,妻奇胖。A君(政治系)说:南北对话。B君(中文系)说:绝代双骄。C君(历史系):历史决不能在下一代重演。
(22)上劳动课,各系均在草坪边上立一警告牌以警路人。政教系曰“践踏草坪者可耻。”生物系曰“它吃的是二氧化碳,吐出来是氧气,你还忍心伤害它吗?”中文系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音乐系曰“张学友呼吁‘每天爱我多一点’”
是说话者受专业影响在同一场景有不同的语言,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
(23)眼药水广告:
滴此眼药水后,将眼睛转动几下,可使眼药水遍布全球。
“全球”这个词如果没有上文做限制,就不知道此词指的是眼球。
(24)有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不屑地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车中的人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所谓骑自行车的骂开小汽车的,开小轿车的骂骑自行车的。这是说话者的立场不同,所说的话就不同。
俗话说的好“屁股决定大脑。”意思是人们总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发表意见。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是最好的诠释,人的言语总是站在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说对自己好的,用语言掩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余光中的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有这样一句话:“同一个人,过街时讨厌汽车,开车时却讨厌行人。”
(25)数学家乘船出海旅行,他问水手“你会数学吗?
“不会。”水手说。
“你真是白活了半辈子。”数学家讥讽道。
不久,海上刮起了飓风,困传眼看就要下沉了,水手问数学家:“你会游泳吗?”
“不会。”数学家告诉他。水手对数学家说:“现在,你这一辈子白活了。”
一般说话,首先考虑到语境问题,说别人想听的,而不是说自己想说的。这位数学家没有考虑交际者情况的谈话显然失败了,遭到了水手的反讽。
(26)有一天,拿破仑去郊外打猎,忽然听见远处有人大喊“救命”!拿破仑忙走过去,看见一年轻人掉落河中,正在挣扎求救。此时,拿破仑立刻掏出枪来,大声斥喝道:“喂,混小子,赶快给我爬上来,要不我就一枪毙了你!”那年轻人一件是拿破仑,又听到刚才的话,吓得使出吃奶的劲儿爬上岸来。他气愤地责问:“刚才你不但不下河救我,为什么还骂我,还要毙了我?”拿破仑笑着说:“如果我刚才不骂你,不吓唬你,你能爬上岸吗?”
语境有变更词义的作用。骂詈语本是骂人的话,但在非敌意的语境中表现出疼爱、昵爱、亲密的意义来。
(27)两个朋友,这天在一座餐厅门口相遇,其中一个说:快祝贺我吧,我终于为女儿订婚了。
祝贺你,新郎是谁?,左耳有点聋的比尔。
一个好小子,你给他多少嫁妆?
快别问这个,我吧整个米特尔街和半个牛宁街都叫给他了,以后,我再也不能去那里乞讨了。
如果没有下文的“我再也不能去那里乞讨了。”的补充提示,不仅幽默效果就没有了,而且句义不完整,容易产生歧义。
(28)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张三一听大怒,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因为张三不知晓路上有猪,此时他面对的语境是别人在莫名其妙的骂他。因此回骂了去。这是货车司机说话没有考虑到语境问题,导致他的提醒不仅无效,而且招来张三的怒火。
(29)一拿青年踩了老人一脚,不仅不道歉还若无其事,老人瞪了他一眼,男青年蛮横的说,咋你还能把我吃了。——老人答道:“不敢,我是回民。
民族文化特点在其中,隐含有骂对方是“猪”的意思。
(30)神了,你简直跟诸葛亮一样。别做事后诸葛亮。
他是个葛朗台,别理他。
词语的意义在语境的作用下产生变化。本是人名,在语境中,诸葛亮语义变成了像诸葛亮一样聪明,有智慧的人。葛朗台在语境的作用下,指特别吝啬的人。
考虑对象问题说话,成功的典范是《围城第7章》里的高校长。
(31)“高松年身为校长,对学校里三院十系的学问,样样都通——这个“通”就像“火车畅通”,“肠胃通顺”的“通”,几句门面话从耳朵里进去直通到嘴里出来,一点不在脑子里停留。今天政治学会开成立会,恭请演讲,他会畅论国际关系,把法西斯主义跟共产主义比较,归根结底是中国现行的政制最好。明天文学研究会举行联欢会,他训话里除掉说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以外,还要勉励在坐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呃——法国的——罗索(声音又像“噜口苏”,意思是卢梭),德国的歌德,美国的——美国的文学家太多了。”后天物理学会迎新会上,他那时候没有原子弹可讲,只可以呼唤几声相对论,害得隔了大海洋的爱因斯坦右耳朵发烧,连打喷嚏。此外他还会跟军事教官闲谈,说一两个“他妈的”!那教官惊喜得刮目相看,引为同道。今天是几个熟人吃便饭,并且有女人,他当然谑浪笑傲,另有适应。”虽然是在讽刺高校长,但从高校长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语言表达各有不同,可以看出,高校长的交际是成功的。
语义在语境中发生变化有时候体现在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比如贬词褒用和褒词贬用。
(32)“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在此,“狠心贼”是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并无恶意,相反,是表现女人们对丈夫的爱恋的亲呢的深情。
(3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把“包身工”当猪锣一样对待的人还够“慈祥”吗?“慈祥”正是他们残酷的写照,在语境作用下,慈祥的意义变了。
注释: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p5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p17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P3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索振羽《语用学教程》p7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曾剑平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外语与外语教学》p492003第5期
6索振羽《语用学教程》p1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