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祖的励精图治下,永乐年间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其时宇内富庶,赋人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地方府县仓廪蓄积丰富,仓底陈粮达到腐烂不可食用的程度,可见明成祖整治得非常得法。
明成祖朱棣虽然以武力起家,但他更重视用道德教化来稳固统治,他主张恩威并施,使人心服口服,从而获得盛世局面。
在解决民族关系的问题上,成祖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卓有成效的是“改土归流”。
沐氏镇守云南,开始于洪武时沐英、沐春父子。沐春死后,其弟沐晟继续镇守云南。沐晟与封在昆明的岷王不和,成祖了解此矛盾后,徙封了岷王。沐晟请求皇上发兵征讨车里(云南南部以景洪为中心的大片地方),成祖多次下令斥责沐晟政事烦扰,号令纷更,要求沐晟怀柔车里,不可轻易兴兵,注意云南民族地区的安定。
洪武时期,由于贵州的水西女土司奢香向往中原文化和太祖招抚政策得当,而且“开赤水之道,通龙场之驿”,贵州与外界的联系加强。成祖即位后,命令熟悉贵州情况的大将镇远侯顾成守贵州。因顾成是一介武夫,成祖一再告诫他不可穷兵黩武,喜功好事,而应该老成持重,顺情而治。后来因为贵州思州、思南二田姓土司互相仇杀,屡禁不止,成祖密令顾成携精干将校潜入,将二田姓土司擒拿,贵州改土归流的条件成熟。公元1413年,明成祖设置了贵州布政司,从此贵州作为一个省区成为明朝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成祖还补救了太祖晚年因急躁处理而遗留的若干南方交通不便地区的民族问题。在那些地方恢复土司设置,使之与朝廷关系正常化。如设置贵州西部的普安安抚司,恢复因吴面儿反抗而废去的古州、五开为中心湘黔交界处的湖耳等14个蛮夷长官司和鄂西、思州、九溪等土司。
明成祖是一位难得的明君。公元1416年,当全国内政大有进展,北征取得许多捷音的时候,礼部尚书上表请封禅泰山,此时的明成祖并未侈心膨胀,他明确表示:“今天下虽无事,四方仍多水旱疾疫,安敢自谓太平?”又说封禅之事并不是《六经》上所记载的古礼,不必一定要去遵循。百官连连奏庆云见、甘露降等祥瑞请贺,他都不准,唯独南阳献上“瑞麦”,他觉得高兴,他希望这是他统治的国家出现丰收年的吉兆。
明成祖文治武功不仅在明代诸帝王中是一个佼佼者,而且就是与颇有作为的历代明君相比也毫不逊色。事实证明,明成祖不愧为一代明君,他迅速地操纵了明初的残局,并且屡屡推出重大举措,如修万里长城、委派郑和下西洋等等,均在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他即位之初,对先朝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并且利用科举制来笼络地主知识分子,他选择官吏力求因材而用,这些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十分注重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认为“家给人足”是天下治平的根本。因此在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防止农民破产。此外,还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保证军粮的供给,派人到江南治水,疏浚吴淞。通过这些措施,他执政时期的经济成为明代的最高峰。
康熙:一代圣君,光照日月
康熙皇帝是清朝众多皇帝中最出色的帝王。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削撤三藩,大小事务都由他一人处理,南收台湾,北拒沙俄。在位61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中华帝国的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发展,奠定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
康熙是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他8岁丧父,同年登上帝位,10岁丧母,少年天子成了孤儿。虽然身份是皇帝,但是他真正执掌政权还有一段艰险的斗争之路要走。
康熙的父亲顺治帝去世前曾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共同辅佐幼主康熙。奸臣欺主年少,在他的周围很快出现了一股以辅政大臣鳌拜为首的邪恶势力。
鳌拜原在四名辅政大臣中名列第四,但是,索尼年老早逝,遏必隆早被鳌拜收买过去,苏克萨哈则被鳌拜诬陷致死。从此以后,鳌拜在朝中大权独揽,结党营私,迫害异己,根本不把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朝中大事多由他说了算,稍不顺意,他就在皇帝面前挥舞拳头,大吵大闹。康熙早就想动手把他除掉,但鳌拜手中握有重权,在各个部门里都安插有他的亲信,弄不好会天下大乱,葬送整个大清的基业。
少年康熙,聪敏过人,他表面上不动声色,读书学习,研究历代帝王治国之道。实际上,他已经开始策划铲除鳌拜集团的准备。康熙表面上对鳌拜非常顺从尊重,并且不断给他加封“一等公”、“太师”的尊号,以此麻痹鳌拜。据说,有一次有人密告康熙说,鳌拜久不上朝,暗地里图谋不轨。康熙立即带人直奔鳌拜府邸。鳌拜府邸的卫士见皇帝驾到,急忙要去禀报,被康熙喝住。康熙和侍卫径自进入鳌拜寝殿,鳌拜见皇帝突然来临,顿时神色紧张,忙行叩见之礼。康熙用眼色让侍卫搜查鳌拜的睡床,翻开席子,发现一把锋利的匕首。鳌拜见状,有点狗急跳墙的样子,正要发作,不料康熙帝却毫不在意地笑笑,说道:“刀不离身,是咱们满人的旧俗,辅政大臣时时不忘祖训,实在可嘉可奖!”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就这样缓和下来了。只是从这次以后,康熙帝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
几天以后,康熙传谕要鳌拜到御花园观赏牡丹。鳌拜像往日一样,大摇大摆地进午门,过太和殿,正要向御花园走去,迎面碰见了康熙皇帝,他赶快上前叩拜。没料到康熙却严厉谴责他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图谋不轨的罪行,并立即命令一帮训练有素的摔跤能手将他捆了个结结实实。接着公布了他的三十条大罪状,投入监狱。与此同时,康熙快速做出部署,逮捕并且处决了一大批鳌拜的死党。以鳌拜为首的这股邪恶势力,终于从政治舞台上被铲除下去。这一年,康熙皇帝才刚刚16岁。从此以后,正如康熙皇帝自己所说的那样:“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
撤藩的机会终于来了
“三藩”是指靠引领清兵入关,镇压农民起义起家,投靠清廷的三个汉族军阀。一个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一个是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还有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也最为跋扈。他在云、贵经营十多年,手中军事力量雄厚,兵员达十余万之多。云、贵地区成为了他的独立王国。当时朝廷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上“听王节制”四个字。吴三桂可以随意提拔官吏,朝廷所选的文武官员到云南,都被他收买了。在经济上,他垄断了地方财权,中央户部不得过问他的财政收支。同时,他还大肆兼并土地,不仅将云南明代黔国公沐氏的田庄全部据为己有,还将已归农民耕种的明代卫所军田占为己有。盘踞在广东、福建的尚可喜、耿精忠,也都是各霸一方,大搞独立王国,根本不听朝廷调遣。
“三藩”的存在严重地威胁着清朝政权的统一,同时,朝廷每年还要供给他们两千余万两黄金的兵饷,在经济上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迫使康熙帝不得不考虑撤藩的问题。
撤藩的机会终于来了。公元1673年三月,尚可喜因年老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并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爵位,留守广东。年轻的康熙皇帝抓住这一时机,只同意尚可喜回辽东养老,不同意尚之信留守广东,并决定撤藩。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云南和福建。吴三桂和耿精忠为了试探康熙皇帝的真意,也假意上书请求撤藩。康熙帝收到他们的上书后,召群臣商议。不少大臣慑于吴三桂的军威,怕引起大乱,都主张不要撤,只有少数大臣主张撤藩。康熙自有主张,断然下令撤藩。他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撤藩令下达以后,吴三桂率先发动叛乱。他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以恢复明朝做幌子,招拢人心。但当初可是这位“冲天一怒为红颜”的藩王,引领清军入关,亡了明朝的天下,谁还肯相信他是为了复兴明朝呢?所以,响应的人很少。公元1674年三月,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在福州发动叛乱。公元1676年二月,尚之信也在广东开始叛乱。其他与吴三桂有联系的汉族将领也纷纷开始叛乱,一时之间,叛乱之火几乎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一些大臣竟然提议处死主张撤藩的大臣,以讨好吴三桂。康熙不理会这些不切实际的建议,立即开始部署兵力,准备武力平叛。他先是捕杀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长子和孙子,以表平叛的决心,接着下令停止撤销平南、靖南二藩,将吴三桂孤立起来;调遣八旗精兵驻守湖北荆州,阻止叛军渡江;派兵进入江西,切断吴三桂与耿精忠的联系;稳住西北局势,先以精兵击败陕西提督王辅臣,然后又恢复他的官爵。这样,吴三桂完全陷入了军事上的孤立。
年轻的康熙帝在这一重大事件面前,毫不慌乱,善于谋略,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经过长达8年的武力征讨,至公元1681年,“三藩”叛乱终于全面平息。
东南收复台湾,西北平息叛乱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将军卫温进驻台湾。元代,中国政府在澎湖列岛设立巡检司,专门管理台湾和澎湖诸岛。可是到了明末,荷兰殖民者趁大陆混乱之机,派兵占领台湾,统治了38年之久。直到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才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死后,他的儿子郑经据守台湾。平定三藩之乱的军事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康熙立刻做出了收复台湾的决定。
公元1681年,郑经在台湾死去,他的儿子郑克塽袭位。台湾内部政局不稳,此时正是统一台湾的大好时机。于是,康熙一面下令在福建沿海集结兵力,打造船只,一面命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充分做好准备,制定作战计划。为了首攻必胜,康熙帝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进行准备,并于公元1683年批准了施琅的作战计划。就在当年六月十六日,施琅率领战船三百艘和经过多次水战演习的两万多士兵,从福州出发,挥师直捣台湾的门户——澎湖岛。两军在澎湖海域进行了七天七夜的激烈海战,清军终于击溃了郑克塽的守军,占领了澎湖岛。郑克塽集团人心惶惶,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外逃,有人主张抵抗。正在这时,康熙指示前线的施琅,展开政治攻势,力争和平收复台湾,转告郑克塽等人,只要他们投降,朝廷可以既往不咎,并且给予优厚待遇。于是,郑克塽率部投降了清朝。
台湾统一以后,康熙对前来投降的郑氏政权的官员将士采取了宽大政策。封郑克塽为正黄旗汉军公,康熙帝还特别下诏说,郑克塽的父亲郑经和祖父郑成功不是“乱臣贼子,可以归葬南安”。
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在台湾正式设立了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同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副将两员,驻兵八千。并不断将沿海一带的居民移往台湾,大大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使东南海疆的防御得到巩固。
东南刚刚稳定,西北又起叛乱。公元1690年,噶尔丹率领两万多叛军从呼伦河一带南下,攻入内蒙古地区,很快就打到离北京只有几百华里的乌珠穆沁。一时间,叛乱席卷了西北广大地区,严重威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要不要平息噶尔丹的叛乱,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西北地区荒凉落后,放弃不治最好,出军征战,不一定能打得过噶尔丹。连当年曾建议康熙统一台湾的李光地,都阻止康熙前去平叛。大家都认为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不容易,一时间,反对康熙出征的人在朝廷内占到了多数。
但是,年轻的康熙帝目光远大,坚决反对国家的分裂,反对放弃西北地区,认为只有武力平叛,才能最终停止战争,只有从根本上铲除叛乱,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姑息养奸,必将引起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公元1690年六月,康熙帝毅然决定,御驾亲征。八月,两军在离古北口400多华里的乌兰布通相遇。噶尔丹将成万头骆驼缚足俯伏于地,驼背上加以箱垛,蒙上温毡,排长队,形成“驼城阵”,自立其中,企图阻挡清军进攻。康熙帝命令清军用炮火猛击“驼城阵”。经过一番激烈拼战,噶尔丹大败而逃,主力几乎被清军全歼。
噶尔丹诡计多端,为了保住性命,他改变了态度,向康熙修书投降,保证对清朝臣服,永不反叛。但是,康熙看穿了噶尔丹的阴谋,他向将帅指出:“噶尔丹不可信任,如不加防备,万一有事就要反悔。”
果然,公元1695年,噶尔丹又率领3万人马沿克鲁伦河大举向南进犯。面对又一次燃起的叛乱战火,康熙决定再次亲征。他运筹帷幄,分兵三路:一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防范东翼;一路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军西进,切断噶尔丹的归路;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直迎叛军主力。当年五月,康熙率领的中路军与叛军主力在克鲁伦河遭遇。战斗刚一打响,叛军全军溃散,仓皇而逃。康熙率军穷追不舍,连赶5日,叛军逃到昭莫多时,与费扬古的西路军相遇。经过一番激战,噶尔丹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噶尔丹只带数骑逃去。
为了消除隐患,康熙抓住战机不放,公元1697年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在清军的重兵包围之中,众叛亲离,自己也一病死去。至此,噶尔丹发动的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终于被康熙平息下去了。
康熙在危难中登上帝位,在清除鳌拜后才独掌权柄,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战争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清。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息噶尔丹叛乱,在历次战争中都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他还平定了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分裂势力的动乱,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同时,康熙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如治理黄淮河流,奖励垦荒,蠲免赋税,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编纂《明史》、《全唐诗》等;在所有的文化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他本人对西方科技的学习,他是中国古代唯一懂得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皇帝。因此人们说他,虽然不像历代开国君主那样流血拼命、新开基业,却也雄才大略、武功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