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28

第28章 同室操戈,举兵问鼎帝王梦(5)

索额图是太子一党领袖,康熙帝念其有功于朝廷,迟迟不忍下手。想当年,索额图帮康熙帝出谋设计,将跋扈的鳌拜擒伏诛杀。后来平三藩之乱,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索额图都立有大功。但胤礽的言行使康熙帝日益不满,索额图的做法也令他不能再容忍。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冬,康熙帝南巡,太子从行。但刚走到德州,胤礽就病了,康熙帝将他留在德州治病,召大学士索额图前往侍奉。康熙帝这样安排,目的是欲抓索额图的小辫子以乘机治罪。太子病很快好了,索额图奉太子回京。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有人告发索额图暗助太子潜谋大事。康熙帝立即将他逮捕拘押,经过调查,虽然没有证据,最后还是以在德州时索额图乘马至太子中门方下为罪名,将索额图斩首弃市,其妻妾子孙全部没官为奴。因受牵连被杀的大臣也有好几位。

太子的亲信被杀的杀,被革职的革职,胤礽对康熙帝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父子关系急剧恶化。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胤礽随康熙帝巡狩塞外,康熙帝怀疑胤礽有加害自己之意。九月初四,康熙帝到达布尔哈苏台,先召诸王大臣到行宫,然后令胤礽跪在旁边,下诏废太子胤礽。罪状就是胤礽想为索额图报仇,每夜逼近布城窥视,有加害之意。“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若真如康熙帝所说,问题确实相当严重,但也不能排除康熙帝疑忌太重的因素在内。因为一年前康熙帝就暗示胤礽要有大事发生,实际就是要废太子,只是胤礽没能理解。所以此次借巡幸之机,以太子图谋不轨为由,将他废掉。

康熙帝对诸王大臣说:“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了。像这样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的天下,断不能托付给此人。”说罢,失声痛哭,扑倒在地。众位大臣赶紧上前扶起,康熙帝定了定神说:“胤礽不肖,使朕心中愤懑,以至于此。”于是传旨将胤礽拘押,杀索额图之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其亲信数人,将东宫官属全部发遣盛京。回京之后,康熙帝发布废太子诏,这样,当了三十三年皇太子的胤礽,终于被废。

胤礽被废点燃了众皇子的希望之火

胤礽被废主要是康熙帝怀疑他参与了索额图的篡权阴谋。皇太子被废后,其他皇子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且都在积极活动。此时康熙帝心绪很坏,关于皇储之事他需要认真考虑一番,于是特传谕旨:“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宥。”

胤礽被废,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以至于被拘押之后,忽患狂疾。用现代医学观点看,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但这件事对康熙帝的打击似乎更加沉重。胤礽是他年轻时一手册立,并一向是他的希望所在,为培养胤礽他付出了半生心血,一旦废黜,确实可惜。而且,胤礽被废无疑宣布他的皇嗣制度改革的失败,这对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但由于胤礽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他过于失望,他废黜胤礽实出无奈,其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当众历数胤礽罪状后,失声痛哭,而且因愤懑而仆地。后来颁布废太子诏书之前,他又反复强调储位重大,不可轻移,再次“呜咽不已”。太子被废之后,他六夜不能安睡,一提起太子,便泣不成声。他在亲自撰写的昭告天地、宗庙、社稷的文告中,也充满了不胜痛切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他说:“不知臣有何罪,生了胤礽这样的儿子,不孝不义,暴虐悃淫,若非鬼魅附身,狂易成疾,生血气者岂忍为之?”

康熙帝对胤礽的言行品德虽然很失望,但他又不太愿意从太子自身找原因,所以他总是怀疑胤礽是鬼魅附身才导致行为狂悖。这充分反映了康熙帝既对胤礽不满,又不愿承认自己培养失败的矛盾心理。

胤礽被废之后,使众皇子的希望之火点燃了。胤禔是最早蓄意夺取太子地位的人。康熙帝宣布废黜胤礽时,胤禔就打起了立嫡不成必立长的算盘。他竟赤裸裸地要求杀掉胤礽,说:“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现在要杀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康熙帝大惊,没想到胤禔为得储君之位竟要杀自己的兄弟,大怒,骂胤禔为乱臣贼子,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是吴三桂再世,下令将胤禔关起来。

夺储活动最猖獗的是皇八子胤禩,胤禩既有才能,又会笼络人心,此刻王公大臣多保举他。胤禔被关起来以后,告发了胤禩的阴谋。原来胤礽还没被废之前,胤禩让相士张明德给自己看相,然后宣扬自己是大贵之相。他还让张明德找人暗杀太子。康熙帝得知后大怒,将张明德凌迟处死,胤禩被革去贝勒爵位,拘禁起来。

胤禔被关起来以后,皇三子胤祉又告发他令蒙古喇嘛巴汉格隆诅咒胤礽,并用妖术镇压。康熙帝令廷臣严讯,罪证确凿,康熙帝下令革胤禔王爵,囚禁起来。

胤禔、胤禩等人欲争太子之位的丑行,使康熙帝对自己废黜太子的决定产生了怀疑。废黜太子之前,康熙帝不止一次地听过胤禔、胤禩说太子的坏话,这都多少影响了康熙帝对胤礽的看法。看清了胤禔和胤禩的嘴脸后,康熙帝认为他们所言全是蓄意陷害,这样,康熙帝自欺欺人,认为胤礽的狂悖行为都是鬼迷心窍的结果,便决定再给胤礽一个机会,当然也是再给自己一个机会。

太子结党,二度被废

康熙帝想再立胤礽为太子,便召胤礽及诸王大臣说:“近日太皇太后及皇后都梦见太子被冤的事。而且锁拿太子之日,天色忽暗。朕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这段话似乎是说上天已经垂兆,太子被废是冤枉的,接着又说:“朕详加体察,太子平日虽有暴怒捶挞下人之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尝干预国政。前此狂疾,皆由胤禔压魅所致,以致本性汨没耳。每念前事,不释于心。因召至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可矣,特奏请太后释之,诚朕之福,亦诸臣之福也。”又对胤礽说,“古放太甲,卒成令主,汝其勉之。”

这段话既为胤礽以往不法行为开脱,又为自己重立胤礽找到了借口。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康熙帝下诏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虽然康熙帝说胤礽已经悔改,能够恪尽子职,唯诚唯谨,但实际上胤礽并没有多少改变。其废而复立的主要原因是康熙帝不愿承认自己培养皇太子的失败,欲再搏一次。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他对胤礽的那份眷爱。

但正所谓朽木不可雕也,胤礽的恶劣习性并没有丝毫的改变,终于二度被废,然涉嫌谄附太子而被杀被贬的官员却非止一人。

胤礽第二次被立为太子,康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并对胤礽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真正地洗心革面,做一个仁孝太子。应该说形势对胤礽是非常有利的,来自诸位兄弟的威胁也已大大消减了,争储最积极的胤禔和胤禩都受到了沉重打击。胤禔因诅咒压魅太子在前,欲杀太子在后,被革去王爵,囚禁于宗人府,已被清除出政治舞台。而皇八子胤禩也曾欲谋害太子,而又援结党派争立储位,正好犯了康熙帝的大忌,认为他阴险,“密结党羽,大背臣道”。所以胤禩虽然还有些势力,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有高度警惕,已不太可能立他为太子。尚有势力争储的只有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但此时他们只是在暗中积蓄力量,还没有能力与胤礽公开对垒。如果胤礽稍有政治远谋,能够韬光养晦,争取弥合与父皇之间的感情裂痕,取得父皇的信任,其太子地位可以说固若金汤。

康熙帝希望胤礽得到锻炼,将来成为一个有为的天子,但却不能容忍太子结党威胁自己的皇权,太子过早地觊觎皇权,在康熙帝看来这就是最大的不孝。胤礽重登太子宝座,不仅没有很好地反省,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反而依然如故。他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照旧招纳旧部,一些贪图日后荣华富贵的官员也迅速投入其中,太子周围很快就形成了包括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都统鄂缮等人在内的新太子党,加上原先太子党官员在内,势力迅速膨胀,直接威胁着康熙帝的皇权,再次犯了康熙帝的大忌。皇帝与太子之间的裂痕不仅不能弥合,反而日益加深,渐有不可收拾之势。

为了巩固皇权,康熙帝再次采取坚决措施,严厉打击太子党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康熙帝在畅春园召见诸王大臣,以“谄附太子,援结党羽”的罪名,将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一并收监,处托合齐磔刑(分裂尸体),他的儿子都统舒起及尚书耿额、齐世武均处以绞刑,鄂缮被革爵夺官。其他一干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康熙帝对群臣说:“我们父子之间,本来没有什么,都是这些人从中挑拨生事。”后来,合齐死在狱中,康熙帝命将他挫骨扬灰,不准收葬。太子的随从得麟,也受牵连被处磔刑,而且将他父亲福陵关防官阿哈占开棺戮尸。

胤礽复立之后,不仅结纳党派,而且日常生活也大讲排场,饮食服饰陈设等比康熙帝规格还高,令康熙帝大为不满。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四月,康熙帝再次指责胤礽结党妄行,图谋不轨,尤属无耻之甚。九月,下令将胤礽再次拘押起来。十月,颁诏废黜胤礽太子之位。康熙帝认为他作恶已极,“断非能改”,将他囚禁于咸安宫。

胤礽再次被废,固然是其咎由自取,但对康熙帝而言,是个惨痛的失败。他不得不承认过早公开预立皇太子,弊病很多,不可轻立。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他在一道上谕中说:“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太子,太宗皇帝也未预立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哪能不出事呢?……今众皇子学问见识,谁也不比谁差,俱已成年,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吗?”所以,康熙帝得出结论:立皇太子之事不可轻定。“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为此他对诸皇子进行长期考察,严禁群臣再言立太子之事。

对权力的贪欲足以淹没一切

胤礽第二次被废,康熙帝对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但一些心向太子的大臣以及胤礽本人仍不死心,图谋再立。

就在康熙帝宣布废太子的诏书下发后,立即就有人上书,说前次废太子是有人暗中作祟,要假借万岁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希望这次能谨慎决断,别为奸人所误。这实际是反对废太子,只是不敢明言而已。

胤礽本人也私下活动,不久就发生了“矾书案件”。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四月,厄鲁特蒙古策旺阿拉布坦起兵反叛,西北吃紧,康熙帝打算在众皇子中选一人代父出征。被监禁的胤礽听说此事之后,他亲自用矾水写密信一封,让为其福晋治病的医生贺孟带给正红旗都统公普奇,希望他保举自己为大将军。这事被皇八子胤禩的同党辅国公阿布兰知道了,胤禩也想得到这个位子,以便为争立太子创造条件,他立即让阿布兰告发了此事。康熙帝憎恨朝臣暗中与废太子勾结,下令将贺孟斩首,将公普奇交部重处。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五月,大学士王掞上密折建议立储君,洋洋千言,说:“希望皇上深念国本之重,考虑多少年来您所钟爱又苦心栽培的人,手颁诏谕,早定储位,则是宗庙社稷之幸,臣民之幸啊!”王掞虽未明言复立胤礽,但其意所属一目了然。后来,他又在朝廷议论推选抚远大将军时,再次举荐废太子胤礽,惹得康熙帝很不高兴,将他哄出朝堂。

自从胤礽二度被废之后,皇子们为了争夺储君之位,对胤礽落井下石者大有人在,目的是防止他东山再起。翰林院检讨朱天保上书为胤礽鸣不平,他说:“皇太子虽然因为狂疾而被废,但其不良品性的养成,皆因身边小人所致,如若挑选硕德名臣,像赵申乔这样的人辅导他,其善良的品性就会很快显现出来,我们将看到太子圣而益圣、贤而益贤。否则恐藩臣觊觎储位,皇家骨肉相残,就会接踵而至,无可复言。”康熙帝看了朱天保的疏奏后,感慨良久。内大臣阿灵阿是胤禩一党,朱天保建议再立胤礽,他们肯定不同意。在胤禩的授意下,阿灵阿弹劾朱天保,说其别有用心,是为了“异日宠荣耳”。康熙帝也认为朱天保取媚于胤礽,将朱天保和他姐夫戴保处斩,他的父亲侍郎朱都讷也被处死,十几人受牵连而被革职。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正月,王掞趁入贺万寿节之机,再次劝康熙帝早立储君。御史陶彝、柴谦等十二人也先后上疏请立太子。康熙帝很不高兴,严厉斥责王掞说:“朕六十年大庆,王掞等人不高兴,认为朕已衰迈,说应该立太子。王掞是视清朝之安危与他们汉人没有关系,所以才如此。”又说,“王掞的祖父王锡爵在明神宗时,就力请立朱常洛为太子,结果没多久神宗就死了,以致天下大乱。王锡爵就是亡明之贼,应该剖棺斩首,以祭神宗之陵。王锡爵已灭了明朝,王掞也想把我当成明神宗,想动摇清朝啊!”康熙帝的一番话说明他绝对不会再立胤礽为太子了。

王掞与陶彝、柴谦等十三人被发往西北边陲军前效力,因王掞年迈,又让他儿子奕清代为前往,时称十三忠臣一孝子。

当时,朝臣请立太子的奏章很多,康熙帝都认为是不入耳之言,非常反感,常常“酷罚示威”。为了使朝臣彻底放弃对胤礽的幻想,康熙帝在给诸臣谕旨中说:“二阿哥再次册立为皇太子,教训数十年不能成就,朕为宗庙社稷及朕身计,故严行禁锢。所以不杀者,恐如汉武帝之后悔,致后人滋其口舌也。朕并无可悔之处,见今时常遣人存问,赍赐佳物,其子朕为抚养,凡次皆为父子之私情,不能自已,所谓姑息之爱也,人何得以此生疑耶?”

看来康熙帝心意已决,所以胤礽及其追随者的一切努力,只能徒劳。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临终之时,才遗诏皇四子胤禛为皇太子,承继大统,是为雍正帝。二三十年的扑朔迷离的储位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雍正帝即位之后,即封胤礽之子弘哲为理郡王,又下诏在祁县(今属山西)郑家庄,修盖房舍,将胤礽移居于此囚禁。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十二月,长期遭受监禁的胤礽得病而死,是年五十岁。

胤礽自幼得立太子,却又两遭废立,终生监禁,下场实属可悲。这主要是其暴戾不仁、任情胡为所致,但其中也隐含了康熙帝的猜疑与众皇子大臣之间的倾轧。而这一切说明: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对权力的贪欲足以淹没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