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的博弈—帝道与臣道的较量
22353900000005

第5章 雄才大略,开国问鼎(5)

在政治体制方面,李渊继承了隋制,又有一些发展。唐朝中央建立的政治体制概括地说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执行机关。下属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每部又分四司来作为办事机关。礼部掌管官吏的选用、考核与奖惩。户部掌户籍和赋税。吏部掌礼仪和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刑狱。工部掌土木工程。中书省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是决策机关。门下省则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不合适的驳回修改。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职责是监督、弹劾文武百官。地方的政权机构由州、县两级组成。即长官分别是刺史和县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县,考核官员政绩,还负责举荐人才。县令要负责一县的各种事务,官很小,却是最繁忙的官员。县以下是乡、里。

唐朝赋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顷,包括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笃疾、残疾的人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对于贵族田地也有限制: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数从一百顷到五顷。在职的官员从一品到九品,授田数从三十顷到二顷。此外,各级的官员还有职分田,用地租补充,作为俸禄的一部分。均田制对土地的买卖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贵族的永业田和赐田可以买卖,百姓在贫穷无力办理丧事时可以卖永业田,从人多地少往人少地多地区搬迁时也可以出卖永业田。实施均田制之后,又实行了租庸调制:受田的农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这是租。每年交绢二丈、绵三两,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是调。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不服役可以折算为每天绢三尺,这是庸。假如官府额外加了役期,加够十五天则免调,加三十天免租调。每年的加役最多三十天。唐朝的租庸调制与隋朝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条件放宽了很多,更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对皇位争夺战睁只眼闭只眼

公元619年,李渊听信裴寂的谗言,错杀大将刘文静。刘文静最早参与李渊晋阳起兵之谋,在唐朝建立与开国过程中,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李渊称帝后,大封功臣,刘文静对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与裴寂发生矛盾。有一天,刘文静酒后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机陷害,说刘文静欲反朝廷,李渊竟信其言,杀死刘文静。李渊赏罚不明,加深了臣子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李渊统治后期,他广纳妃嫔,安于后宫享乐。有的妃子挑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时,李渊却不及早有效地制止,反而听信谗言,致使兄弟之间兵戎相见。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李渊的思想开始松懈下来,安于享乐,对政治事务不再关心,这直接导致了皇储问题的产生。

李渊想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但又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兄弟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亲自为儿子李世民送行,还许诺得胜回来后立他为太子。但李世民回来之后,李渊又反悔,并听信后妃们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直接导致了兄弟之间的不和,成了激烈争夺太子之位的导火线。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早就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公元626年夏,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推荐齐王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不料这一密谋被李世民得知。在这紧急关头,李世民先发制人,密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诘问。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当太子、齐王途经玄武门时,李世民及部下将其杀死,并让心腹尉迟敬德带甲入宫报告李渊。此时李渊正和大臣萧瑀、裴寂坐在一只小龙船上,荡漾在南海池中,他见尉迟敬德全身武装立在岸边,十分惊骇。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造反,秦王已把他们处死,特派自己前来保驾,李渊听后惊得目瞪口呆。旁边的萧瑀等赶忙劝李渊把国事都托付给秦王,尉迟敬德也敦促李渊下诏,令诸军悉受秦王节制,以便制止东宫和齐王府军队的骚乱。李渊无奈,只好写下诏书,命令所有军队悉听秦王处置,并诏立李世民为太子。此时,全国局势基本上已被李世民所控制,李渊无奈,表示愿早些退位。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正式登上皇帝位,从此李渊徙居太安宫,过着太上皇的生活。

李渊当了太上皇后,自知权力已被李世民掌握,自己心灰意懒,也就不再干预政事。李世民对李渊表面上也以隆礼相敬,尽量满足他的享乐需要,并在长安城东北修建大明宫,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所。李渊也明白李世民的用意,也就知趣而退,居于大明宫安乐度日。

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死,时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

李渊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终成一代开国帝王,建立了大唐帝国。在政权建设方面,李渊为唐太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和纳谏方面李渊也给儿子作出了榜样。他在总结隋朝用人方面的过失后说:隋末之所以无道,是因为上下互相蒙蔽,皇上不知改正错误,臣子不思为国尽忠,最终使国家危难。他处变不惊,运筹帷幄,计谋超绝,在平定乱世时重用武将,守成治国依靠文臣,使他们各尽其才。在政治体制方面,李渊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发展。而且李渊时期的租庸调制与隋朝的税赋制度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条件放宽了很多,这样更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在隋朝末年,炀帝无道,随意破坏法制,致使用法混乱。李渊占领长安之后,与百姓约法十二条,除了杀人、叛逆处死外,其他苛刻刑律全部废除。李渊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在唐朝,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基本定型,后来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学习中国文化主要是学习唐朝的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内容。

唐高祖在诸多方面都给唐太宗开创了新局面,所以贞观之治的取得,不应该忽视李渊的重要作用。

赵匡胤:运用计谋加强中央集权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为了弱枝强干,他杯酒释兵权,并派京、朝文官任地方知县、知州等,但最终他还是猝死于烛影斧声之中,给历史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无解的悬案。

“我们愿意听你的”

赵匡胤出生于贫苦之家,在他幼年时,父亲赵弘殷曾经一度携带妻儿外出逃难。少年时代,赵匡胤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在习武方面也表现出过人之处。几年下来,他已是一个弓马娴熟、小有名气的骑手了。

公元945年,赵匡胤结婚成家。成家之后,他毅然离家外出,决心闯荡出一番事业。赵匡胤先是去投奔父亲几位先前的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遭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在外面流浪了两年,赵匡胤虽没有干成什么大事,但却磨炼了意志和性格,眼界也变得开阔了。

公元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邺都,投军于后汉枢密使郭威的手下,做了一名普通士兵。次年,郭威发动兵变,灭掉了后汉,建立起后周王朝。赵匡胤因战功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即周世宗。周世宗的即位,为赵匡胤施展才华和抱负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一方面是因为赵匡胤是周世宗称帝前的亲信将领,自然会受到重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周世宗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英明君主,他后来所积极从事的统一中国的事业,为赵匡胤等一班有才华的文武大臣提供了用武之地。

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重要职务。同年二月,北汉对后周发动进攻,赵匡胤随周世宗前往迎敌。双方部队在高平相遇,遂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徵畏敌如虎,一见阵势不好,竟临阵逃脱,一时间后周军队阵脚大乱,情形十分危急。此时的赵匡胤却很冷静,在他的建议下,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分为两部,一部由张永德指挥,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矢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支由赵匡胤亲自率领,从左翼直扑敌阵。北汉军队抵挡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终于转败为胜。

赵匡胤以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战后,他不但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候,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而且还被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在赵匡胤亲自主持下,后周禁军完成了汰除老弱、调选精壮和组建殿前司诸军的工作。

赵匡胤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开始在军队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自己麾下的“委心”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诸军任中基层将领,同时又以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高级将领结拜为义社十兄弟,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势力圈子。

从公元956年到958年,周世宗对南唐前后发起过3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15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整个战役中,赵匡胤表现得最为突出,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自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不仅注重在军队中交结武将,也开始对文人比较重视了。赵普、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等人都是在这前后被他招致在麾下成为心腹幕僚的。除此之外,赵匡胤自己也开始留意研读经史,一改从前那种不喜读书的草莽作风。

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去世。年仅7岁的独生子柴宗训即位。后周王朝随即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一时间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一些忠于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是出在赵匡胤那里,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执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杀掉。

赵匡胤及其麾下心腹文武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亲信担任。

经过近半年的部署准备,赵匡胤觉得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动手了。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柴宗训征求了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出发后,前进中的后周部队,突然接到命令,在离京城汴梁东北五十多里的陈桥驿驻扎下来。将校们一个个神情严肃、紧张,街上岗哨林立,一队队士兵穿梭般地来往巡行,气氛显得非同寻常。

不久,很快就有人在军队中宣传开了:“主上年幼,未能亲政,我们这些人出生入死为国家打仗,他能知道吗?”“有道理,我们的点检为人仗义,英武盖世,不如先拥戴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对,咱们一块找点检去!”顿时,群情激昂,有人带头呼喊着、叫嚷着,围住了点检赵匡胤的大帐。

当时,天刚蒙蒙亮,赵匡胤被呼喊声吵醒。他披衣走出大帐,见一群将校个个手执兵器,列队于帐前,他们齐声喊道:“诸将无主,愿拥戴点检为天子!”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开口,已被群兵簇拥到厅堂。这时,有人把一件早已预备好的黄袍罩在赵匡胤的身上,然后众人口呼“万岁”,拜跪于地上。赵匡胤还想再推辞,参与其谋的赵普上前说道:“主帅素来爱兵如子,此次拥立如不应允,这些将校兵士将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死无葬身之地,主帅还是应允了吧!”“对!应允了吧!”全体将校齐声呼喊着。见此情景,赵匡胤装得无可奈何地说:“你们立我为天子,必须听我的命令,否则我不应允!”将士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听你的!”

“那好,现在我宣布两条纪律:第一,返回京城,不得抢掠,扰乱百姓;第二,少帝和太后都是我所侍奉的,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平辈,你们不能伤害他们,以往改朝换代,都要大杀大抢,你们不能这样,如有违反,格杀勿论!”

当天下午,赵匡胤率领部队返回汴梁。京城中早有人接应,文武百官列于殿前,欢迎新皇帝登基。因为赵匡胤所领的军队驻扎地为宋州,于是改国号为宋。至此,大宋王朝就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弱枝强干,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以和平的方式代周立宋,是他非常高明的地方,因为他要稳定局势,继承周世宗所未完成的内政改革和统一事业。赵匡胤一上台,立即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改革活动。

五代时期,是个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谁拥有强大的兵力,谁就可以实现他的野心。在大分裂的50多年间,军校拥立、弑君篡位、互相攻伐、战场厮杀的现象,从未间断过。赵匡胤也是靠着自己手里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登上帝位的。他当年作为一个军人,也参与过拥立周太祖郭威的行动。因此,他一上台,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手中握有重兵的将帅,防止兵变的发生,以便永保皇权。

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召见谋臣赵普,向他问道:“自从唐亡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战争不止,生灵涂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使天下战火永息,兵不再战,为国家作长久打算,应当怎么办?”赵普回答说:“过去的动乱,只是由于方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若想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太难,只要削夺其兵权,管制他们的谷钱,收了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了。”赵普这一番话,使赵匡胤惊叹不已。赵匡胤很快又说道:“卿言过重,这些弟兄跟随我多年,他们绝对不会背叛我,你太多虑了。”赵普又说:“我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你,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也由不得他们了。”赵匡胤听后,联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兵将拥立的场面,顿觉不寒而栗。而且拥立自己的那些将帅和弟兄,有的是禁军的高级将领,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还有的自恃拥立有功,已经出现不服管制的迹象。至此,赵匡胤终于下决心削弱他们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