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西北菌草栽培双孢蘑菇原理与实践
22357500000022

第22章 双孢蘑菇栽培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2)

(2)褐色石膏霉:覆土表面产生大而浓密的近似圆形的菌斑,初为白色,但随着菌龄的增加而变成褐色粉末状,它也能在堆肥中生长,它能产生无数由细胞团组成的孢子,也称小菌核。

3、发病条件:

(1)白色石膏霉:病菌源于带菌的堆肥和覆土,在pH值8.2以上的环境下生长特别好,培养料发酵不好,容易发生此病,有时和鬼伞同时发生。菌丝生长旺盛的菌床,此病不易发生。

(2)褐色石膏霉:堆肥发酵不好,堆肥石膏加得太少,发粘、含水量太高。

4、防治方法:(1)做好菇房和覆土的消毒工作;(2)在培养料中多加些石膏,改善培养料的通气性和控制好pH值(Ph值7—7.5);(3)二次发酵前堆肥不能太湿,二次发酵的时间和温度要达到要求。(4)菇床等可能感染病原菌的地方,要严格清洗,并用五氯酚钠溶液浸泡。(5)发病初期,对白色菌斑可用2%的福尔马林溶液或1:200倍克霉灵处理,也可用过磷酸钙盖在菌斑上,使生长环境pH值下降,抑制石膏霉的生长。

(二)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us(Diehl.et lamb.)]又称狄氏裸囊菌,脑菌,假块菌,是双孢蘑菇为害最大的竞争性杂菌之一,它不仅跟蘑菇菌丝争夺养分和空间,还会侵害蘑菇菌丝,造成菌丝死亡。

1、病原菌: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散囊菌科、德氏菌属、小孢德氏菌。

2、症状:胡桃肉状菌的子实体出现在培养料和覆土层的交接处,形状如核桃肉状,或如小牛的脑髓状。菌丝为黄白色,很难与蘑菇菌丝相区别,有时形成浓密的菌束,菌丝长入堆肥内部的地方,蘑菇菌丝就会消失,蘑菇子实体也不能生长。子实体初期在堆肥中形成,后期在覆土中形成,起初的子实体为白色,后逐渐转变为红褐色,形成不规则的形似胡桃肉状的菌团,含有大量的孢子,并散出刺激性的漂白粉气味。生长在覆土表面和内部的幼嫩胡桃肉状菌可能被误认为是死的、稍有畸形的小蘑菇。

3、发病条件:胡桃肉状菌孢子萌发需要28℃以上,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萌发后菌丝在低温下生长,但低于15—16℃时生长几乎停止。因此,在冬季栽培场很少胡桃肉状菌,只有在夏季炎热时,这种病才会发生。胡桃肉状菌抗逆性很强,潮湿的孢子在60℃高温30分钟才能杀死,高温条件下,胡桃肉状菌菌丝快速萌发。菌种、覆土、培养料、空气等是病菌传播的媒介。

4、防治方法:(1)生产周期结束清理菇房前,菇房内通入高温蒸汽,70℃保持12小时。(2)堆肥发酵要放在混凝土地面上进行,不能放在泥土的地面上堆置。(3)从发病菇床上清除出病菌子实体,并在其孢子成熟前(子实体转褐前)摘除,并用火烧掉,防止病菌孢子传播扩散;(4)堆肥二次发酵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巴氏消毒温度和时间要适宜。(5)菌丝生长阶段和覆土后,温度不能高于26—27℃,出菇期间温度必须保持在16—18℃。(6)不用已知含有胡桃肉状菌的覆土。(7)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菇床、工具等,必须用2%的五氯酚钠溶液处理。(8)堆肥第一次翻堆时拌入0.2—0.3%的50%多菌灵溶液或用0.5%的硫酸铜溶液喷洒堆肥。

(三)绿霉(包括颜色基本上为绿色的:绿色木霉、曲霉的一些种、青霉的一些种、枝孢霉的一些种、穗霉等)

1、病原菌:都属于半知菌类。

2、症状:感染后,感染部位都呈绿色,上面会产生大量的孢子。往往发生在菌种制作时,培养基被感染,或播种后谷粒菌种上、死亡的蘑菇菌丝、死亡的菇蕾上生长,也发生在发酵不好的堆肥中,给栽培造成很大损失。这些绿霉属于竞争性真菌,也称为“杂草霉”,即和农作物地里的杂草一样,和农作物争水分、营养。这些绿霉菌和蘑菇争营养和水分、阻碍蘑菇菌丝的生长。

3、发病条件:(1)环境卫生条件差,菌种制作时没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培养基灭菌不彻底。(2)播种后菇床湿度太大,通风不够。(3)堆肥的二次发酵时间不够、温度不合理,堆肥中存在大量可溶性的、易吸收降解的碳水化合物。(4)菇房空气没有过虑,含有大量的绿霉菌孢子。

4、防治方法:(1)堆肥一次发酵时温度要达到75—82℃,二次发酵要符合要求,腐熟时间要长,使堆肥中的可溶性的、易吸收降解的碳水化合物,充分转化成不利于绿霉菌生长而有利于蘑菇菌丝生长的选择性堆肥。(2)选用生活力强、无污染的菌种。(3)播种后菇床上面盖报纸时,纸面不能积水。(4)防止通风时造成空气污染,空气要过滤。(5)覆土的Ph值要在7—7.5。(6)保持菇床的清洁,经常清除死菇蕾和菇柄。(7)菇房通风要好,覆土喷水管理采取干湿交替。(8)菇房清料前要用蒸汽消毒菇房。

三、主要存在于覆土上面和内部的有害真菌

(一)疣孢霉病:(Mycogone perniciosa)又称褐腐病,湿泡病、水泡病,是种寄生性真菌引起的病害。

1、病原菌:半知菌亚门、菌盖疣孢霉。为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2、症状:病菌侵染蘑菇的幼菇后,长成不像蘑菇的异形物,包裹着子实体,形成白色瘤状菌组织,不形成菌盖,在蘑菇子实体上容易发现疣孢霉,感染处由于生成暗色的厚垣孢子而变为乳褐色。随着菌龄的增长,细菌使病菇腐败而从乳褐色处流出褐色汁液,这时湿泡破裂散发出恶臭。有时,在较大的蘑菇上出现瘤状物,把带有瘤状物的蘑菇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在蘑菇上很快长出白色卷曲绒毛状疣孢霉,被感染的蘑菇有时很像马勃。疣孢霉是蘑菇栽培中经常发生、危害最大的病菌之一。感染疣孢霉后,有时菇床上连一个正常、健康的蘑菇都没有。

3、发病传播条件:疣孢霉栖息于土壤中,手、工具、蝇类都可能是带菌者。无病菇房靠近有病菇房,如没有执行预防措施,把装有病菇的容器放置几天,就会导致无病菇房感染疣孢霉。大体上在1立方米覆土上有一个湿泡,由于它的孢子通过空气传播,就会大量的蘑菇得病。消毒后的覆土堆放在病菇房边上、或堆放在采完菇而未经全面清洁消毒的地板上时、会引起感染。在10-30℃之间孢子萌发生长,其孢子在55℃4小时62℃2小时即死亡,可通过土壤和植物残体搬运和昆虫传播,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旧菇房、旧菇架和带菌的覆土材料,发病率高。采菇、喷水等操作也可传播。从感染疣孢霉到可看到明显症状时间大约为10-12天。一旦发现疣孢霉时,就已经浸染到覆土的中心部位,给防除带来很大困难。如果感染到蘑菇原基,会抑制子实体的发生,造成大量减产,损失惨重。

4、防治方法:控制疣孢霉非常困难,由于疣孢霉生长在土壤中,深入到覆土层内部。所以防治的方法以预防为主。(1)做好菇房的消毒,清理病房时菇床喷甲醛溶液,用蒸汽消毒,70-75℃持续12小时,以后通风干燥。(2)覆土要绝对没有疣孢霉,土壤的消毒,选取离地面20cm以下的土壤做覆土,覆土经太阳曝晒消毒,覆土要用甲醛或直接用蒸汽彻底消毒。(3)染病区药剂处理防止孢子菌丝随水传播。(4)把子实体碎片、菇根等废弃物立即清出菇房,烧掉。(5)在菇床上得病的子实体少时,用食盐厚厚地盖在病菇上,然后用浸入硫酸铜溶液的铲子挖除掉。或在发病处注上甲醛溶液,撒上石灰,在第二天再挖掉整个病斑。(6)第一周采收后喷3毫升/升的氯水。(7)消毒后的覆土应储藏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不能再污染。(8)在覆土作业中,使用的工具要消毒。(9)菇房的温度和湿度要低点。(10)病症出现时,在覆土表面喷0.5%的福尔马林,待福尔马林气体挥发后,喷杀虫剂,防止菇蝇等传播媒介;喷疣孢净杀灭。在各菇床间喷代森锌。

(二)蛛网病或轮指孢霉(Dactylium):

1、病原菌:病原菌:主要是粉红菌寄生(Hypomyces.rosellus),树枝状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s)。

2、症状:在覆土表面和子实体上长出粗糙的白色蛛网状菌丝,所以叫蛛网病。病原菌能迅速地定植在蘑菇和周围的覆土上,会浸染任何发育阶段的蘑菇,覆土表面上可能出现近似圆形浓密的白色菌丝区,但没有明显的病害征兆。到一定时候,病原菌菌丝会变水红色或红色,蛛网状菌丝变为菌丝垫。染病后造成蘑菇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发病的子实体最后变褐、腐烂。发病条件:病菌寄生在土壤中,由空气、土壤和培养料、喷水、采菇等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害发生。

3、发病条件:(1)分生孢子是唯一常见的孢子形式,病原菌的孢子和菌丝碎片都可进行传播致病,(2)病原菌存在于土壤中,覆土、管理工人、水等途径都可传播。

4、防治方法:(1)菇房和覆土要彻底消毒。(2)发病初期应立刻小心的去除病菇及其周围的覆土。也可用食盐覆盖整个发病区和周围无病的覆土。严格限制采菇人员的流动范围,防止污染的覆土带到健康的菇上;(3)药物防治:用500倍的甲基托布津喷洒。

(三)肉桂色霉菌(硬皮盘菌Peziza ostracoderma)

1、病原菌:子囊菌类。

2、症状:在覆土后不久,遇到覆土太湿、温度高时,在覆土上面生长细绒毛状的白色霉,但不形成菌膜,几天后,污染的中心部形成褐色,边缘是绒毛状的菌丝,喷水后形成大量的褐色孢子,发生大量的孢子尘。和褐色石膏霉的区别是:褐色石膏霉的褐色斑点为粗糙颗粒,且不会产生孢子尘。感染褐霉后,推迟蘑菇的采收,但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大量发生后,会消耗堆肥的营养,使蘑菇畸形,造成减产。后来蘑菇菌丝会把褐霉感染的部位吃掉,褐霉形成的斑块也会消失。有时覆土上的褐霉病斑会被腐生线虫吃掉。在褐霉生长后期,可以在以前生长过褐霉的地方,观察到杯子形状的东西,直径1—3厘米,这是褐霉的有性器官,叫硬皮盘菌(子囊盘),子囊盘中有子囊孢子。子囊盘出现后,褐霉菌丝明显消失。

3、发病条件:(1)只生长在没有其它竞争者的地方,如用高浓度甲醛彻底消毒和用65℃蒸汽长时间消毒的覆土或其它环境中。(2)当菌丝生长弱时,褐霉会大量发生。蘑菇菌丝在覆土中生长时,褐霉开始消失。(2)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褐霉发生。

4、防治方法:(1)不要把覆土用蒸汽或甲醛完全灭菌(除非绝对必要外)。(2)刚覆土的菇房必须要用代森锌进行消毒。(3)覆土湿度不要太大,菇房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不要太高。

(四)蛛网霉(树枝状轮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s)又叫湿腐病、菌被病。

1、病原菌:子囊菌纲、树枝状轮指孢霉。

2、症状:首先发生在死菇和蘑菇碎片上面,菌丝开始为白色,生长浓密时形成像羊毛一样的网膜,菌丝在蘑菇上面生长非常迅速,一夜之间,就把扩展到菇床表面或子实体上,把蘑菇包围起来,菌丝厚度可达1—2厘米,像覆盖一层白色棉絮一样。被包围的蘑菇开始变为黄褐色,呈褐色软腐状态,不散发出臭味,然后倒地死亡。这种病菌的一个小点斑点,如不重视,就很快在菇床上大面积蔓延。菌丝体在刚发生时呈绒毛状的小斑点,一到几天后就生长成一大丛,迅速地覆盖着蘑菇。能很好地和其它霉菌区别开来。菌丝在更成熟、生长很快的时期菌丝丛一般是红紫色,在后期有时变为黄色。孢子干燥,能形成孢子尘进行传播。

3、发病条件:(1)覆土、风、管理工人、工具等都是可能的传播途径。(2)菇房内高温高湿环境。

4、防治方法:(1)用蒸汽或甲醛彻底消毒覆土,认真做好堆肥的巴氏消毒工作。(2)发现小病斑时,立即用食盐覆盖病斑或甲醛浸湿病斑,待病斑处用甲醛溶液浸湿后,再撒上石灰。(3)用五氯硝基苯溶液喷淋在菌斑上。(4)定期清理菇床,除去每潮菇留下的菇柄、死菇和幼菇。(5)出菇期间,菇房温度和湿度不能太高。(6)为了预防,在每潮菇之间用代森锌喷洒,一周一次。(7)菇床没有经过蒸汽消毒的,在清理时要先喷湿,防止孢子扩散。

(五)干泡病(轮枝霉病Verticillium spp)又叫褐斑病、干腐病、萎缩病。

1、病原菌:半知菌亚门、轮枝霉属。

2、症状:蘑菇菇蕾感染发病后,其症状和疣孢霉的湿泡病的症状相似,整个子实体不分化,变成不规则的菌块组织。直径1—2厘米,白色,质地较干。后期菌块干缩、表面没有褐色汁液,不散发出臭味,不粘滑。子实体菇蕾感染时,形成典型的洋葱形;子实体中后期感染时,菌柄粗大、菌皮开裂反卷,菌盖边缘不完整,菌盖上出现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在潮湿条件下,染病的子实体表面生长出灰白色菌丝或霉状物。菌盖上的病斑形状及大小不一,病斑数量可达几十个,稍凹陷,病斑边缘颜色深,病斑上的灰色霉层较明显。

3、发病条件:(1)病原菌生活在土壤、有机物中、野生菇子实体中。(2)浸染途径包括:覆土、老菇房的表土、床架、空气、昆虫、喷水、管理工人、工具等。螨类是传播的主要昆虫。(3)蘑菇菌丝生长旺盛时病菌受到抑制,而生长弱时有利于病菌繁殖。

4、防治方法:预防方法基本和湿泡病相同。要做好螨类的防治工作。发生后,小心清除发病的子实体,防止病原菌孢子扩散。停止喷水,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溶液。

(六)蘑菇褶霉病(Cephalosporium lamellaecola F.E.Smith.)。又叫头孢霉病。

1、病原菌:半知菌亚门、褶生头孢霉菌核康氏头孢霉菌。

2、症状:褶霉病主要侵害蘑菇的菌褶。发病初期,菌褶颜色变黑,发病菌褶连成一块,尔后病灶向菌柄和菌盖蔓延,后期在病灶处出现白色的病原菌丝体。患病后的菇体发僵,停止生长。近年来褶霉病在福建漳洲产菇区有上升趋势,对产量和品质构成很大的威胁。

3、发病条件:土壤带菌是发病的初侵染源,菇房残留病菌是再侵染源。在出菇温度(12-25℃)和湿度较大的菇房内极易发生褶霉病害。病菌孢子又随水、空气、昆虫及人为的传播扩大发病范围及加重病害程度。

4、防治方法:参照湿泡病的防治方法。

(第五节)危害双孢蘑菇的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细菌对蘑菇造成的最大危害时是在蘑菇子实体的菌盖部位产生黄褐色的斑点,或发生干僵病。

(一)细菌性斑点病(托拉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 paine),又称锈斑病。

1、病原菌:托拉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i paine。

2、症状:发病时菌盖表面产生渴色病斑,发病初期,在菇盖表面产生许多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后来相互合并形成较大的褐色病斑,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毫米,病斑颜色由浅褐色—深褐色—黑褐色。发病严重时蘑菇可能变成畸形、菌盖剥裂。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有一薄层菌脓,感染细菌的蘑菇子实体有油粘的感觉。病斑一般仅限于表层,子实体表皮下的菌肉极少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