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愉快教学
22376000000011

第11章 愉快启发提问的技巧(2)

所谓思维价值,关键是提问的难易程度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作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具体提问方案来。比如《枫桥夜泊》一诗,写的是诗人经过一天的旅途劳苦,来到姑苏城外,傍着枫桥。晚宿孤舟,对秋江夜景,大有客居寂寞之感。教学时,不宜先以“作者写了他自己的什么心境”一问来难住学生,也不宜先以“这诗写了件什么事”一问使其一掠而过。这样提问,一难一易,都没有什么思维价值。要取得较好的思维价值,应当先简要释题,让学生带着“诗人夜泊枫桥时耳闻目睹了哪些景物”的问题吟咏诗句: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析这些描写,并按其所见将“落月、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及按其所闻“乌啼、钟声”板书出来;然后以“愁眠”为起点,发问:“想想看,当一个人独在异乡,夜宿孤舟时,他的心境该是怎样的?”至此,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就能正确领悟出作者客居他乡,寂聊愁苦的心境来。

三、要力求精当

“精”指的是要精炼扼要,言简意明;“当”指的是得当。所提的问题,恰是重点、难点。

四、要富于思考

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

五、要紧扣文脉

要紧扣文章的思路,主要有两种思维方法:(1)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层、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2)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层、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这两者可以有机结合,构成:整体一部分整体。

六、要讲究实效

包括两方面:一是要从教材和儿童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二是要符合儿童思维特征: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

七、要掌握时机

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

八、要能促使学生去读、去品

文章是读懂的,文味是品出来的,我们之所以要提问,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文章读懂,把文与道都学到手。因此,提问的又一个重要尺度是:能促使学生去认真看书,刻苦攻读,禁绝来自他们当中的闭目应付,空话敷衍。如教学《粜米》(十册9课),在分析研究课文时,就应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研读有关句、段,正确认识文中所介绍的事物与初步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粜米》是什么意思?(析题)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农民丰收了才去粜米?“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一小段说明了什么?哪些地方作了农民虽然“愤激”但又非粜米不可的描写?这样各项教学要求就可能落到实处。

九、要服从于“整体形象”

课堂提问,应该服从文章的“思路”。这便是“整体形象”的基本出发点。“整体形象”,主要应通过两大特点来体现:一是从局部而言,要看得出此一“问”与彼一“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着一种联珠、鱼咬尾的味道。二是就全文而论,通观整个提问,不散、不乱,如捻珠子个个连牵,像粗细协调的一根根琴弦。

课堂愉快提问优化设计十要素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然而,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些肤浅、平庸的提问,零打碎敲、毫无联系的提问,单调、陈旧、八股式的提问,如“牵牛”、似“钓鱼”,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就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学生智能的宗旨背道而驰。废止不恰当的提问,实现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不但要研究问题的类型、表达和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探讨提问优化设计的标准与原则。

优化了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能有助于实现各项具体目标;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的统一。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优化了的课堂提问应使学生处于以下几种心理状态:(1)有一部分答案,但不完整;(2)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没有答案;(3)虽一时不能回答,但有回答的自信心。孔子提倡教学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几种心理状态正是处于“愤”与“悱”的境地,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目标的明确性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以达到如下目的。

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对所学知识的评估:

3.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学习:

4.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使他们对自己和他们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感觉;6.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7.引发并坚持课堂讨论。

要想达到上面的提问目的,可以明显地看出,好的课堂提问不是随机随意提出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二、层次的清晰性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

三、时机的选择性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突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有哪些呢?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

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选准了“最佳时机”。一般是: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等。

再次,教学进程也是把握时机的决策因素。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

四、方式的灵活性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如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便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化解疑难。

五、内容的针对性

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因而是学生在学习上融汇贯通的枢纽,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提问来说,掌握重点尤其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提问,一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二不要频繁、烦琐,才能够以最短时间,创造最佳效果。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的,即使是发散性的问题,其答案也应在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的不确定或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对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提一些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记忆性问题;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提一些综合应用、分析理解、总结评价之类的认知性问题。

六、诱导的启发性

提问的内容是否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提问过浅,则学生无须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过淡,则学生无意动脑。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对教学提问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教学提问必须有效地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启发式提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析疑解难式、求同提异式、辨析判断式、归纳总结式等。

提问的形式也是可以创造的。凡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都是可取的。只要教师胸中有“本”(班级学情),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七、难易的适度性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力戒那些“对不对”之类的过于简单的提问。但提问也不可过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学情而把握难易的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愉与乐趣。

教师的提问要依据学生心理、年龄、学习的实际(包括文化素质、智力发展水平),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偏高,内容复杂难度甚大,学生望而生畏;过轻,内容太简,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教学提问只有在与学生个人努力发生共鸣的情况下,才是值得称赞的。赞科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这对我们提问具有启发性:一是提问要“适中”,二是提问要有“难度”。因此,优化课堂提问,必须根据学生智力做到深浅难易、范围大小都恰如其分。还应该注意讲究层次性。

八、对象的广泛性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胃口的需要。为了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宜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或学生个别解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自由竞相抢答,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更不要只向几位冒尖生发问,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

九、角度的新颖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情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就要注意趣味性。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使学生心理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和谐发展。

根据教学需要,提问的题型可灵活变换,从而给学生新鲜之感。或选择型、或判断型、或归类型、或辨识型、或配伍型、或填充型、或简答型等。

根据教学需要,提问的内容照样可以随时变换,从而给学生新鲜之感。或引趣性、或铺垫性、或迁移性、或探究性、或激疑性、或解惑性、或悟理性、或导谬性、或检测性、或训练性等。

十、学生的参与性

积极参与是构成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方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否浓厚是反映学生学习“人心”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理论和实践表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靠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优势,以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已成为过时黄花。为了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增强师生的共同活动,大力调动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提问不妨有所改革,以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讲演式、辩论式、咨询式、调查式、汇报式等均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

愉快提问设计的十二种形式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缺乏科学性的提问,是无益于启发学生思维的。如果提问太简单、太零碎,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提问太深奥、太空泛,又会使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怎么回答,这些都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较科学的课堂提问,应注意量力性原则。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提较易的问题,答对了予以鼓励,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提较难的问题,答好了,不但对他本人有促进作用,对全班同学也有启发。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针对性,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应心中有数,这一节课该提问谁,下一节课该提问谁;这个问题该问谁,那个问题该问谁;谁该问得详,谁该问得略;复习旧知识问谁,学习新知识问谁,等等,都必须十分明确。以上这些便是通常所说的“量力性原则”。

科学的课堂提问,常用如下形式:

一、铺垫式

解决某一颇有难度的问题时,先提问,将有关知识加以回忆或提示,使之强化,成为通向未知的铺路石,让学生沿着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去思考答案。这种提问既强化了已知知识,又降低了未知的难度,加速了新感知材料同原有材料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倾向性。

二、阶梯式

几个问题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每个问题是一级台阶,或者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准备,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或者前面是一般性问题,后面是一般性问题的演绎或应用;或者前面的材料是引起问题的原因,后面问题是前面材料的结果。这种提问,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程序性,对于培养学生前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之沿着某个方向深入探讨,以获得对某个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

三、指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