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实施愉快教学
22376000000016

第16章 愉快的创造与创造的愉快(3)

在讲这些规律、章法时,要紧紧抓住课文内容,不能脱离课文另搞一套。我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认为用起、承、转、合的规律、方法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条理,不仅能使学生尽快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他们初步掌握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使他们的思维逐步具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批判性,同时具有一定速度、广度和难度,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良好品质。

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各种思维能力是互相联系,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这些能力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割开,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2.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与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3.要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语言,反过来,学生语言得到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思维的发展。

4.培养思维品质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创造性思维。

5.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6.适当地利用变式,迁移、联想和直观手段,促进思维发展,巩固思维成果。

7.注意小学数学提出的对小学生是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可要求过高,操之过急。

8.在教学时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要引导学生思维,不要包办代替学生思维。

开启中学生创造思维九法

一、缺点列举法

即潜心寻觅和列举某种产品的弱点和弊端,作为新的研究点,设法制作新产品。例如,常德一小学生春游时,带去的菠萝罐筒拆不开,他发现这个产品的缺点后,便进行思考,想办法,他在盖面上压上一铁丝圈,要开罐筒时,只要拉铁丝,盖面就脱了。由于使用方便,销路很广,获得了专利权。又如电插座改革,变“直插式”,为“钩插式”;拖鞋改革,由“一头穿”为“两头穿”;老花眼镜改革,由只看近处变为远近都能看,等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事实、理论等方面加以发挥和修改。总之,教师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周围开始观察,寻找缺点,设法改进,这样思路打开了,落后的东西便成为先进东西的创造基础。

二、希望点列举法

即根据人们的希望,进行列举,设计新产品,满足社会所需。例如,为了使用方便,钢笔由一用改为两用(既是钢笔,又是圆珠笔)由一色改为几色(红蓝两色均有);为了适应人体的形态,服装改革成可伸可缩;为了携带方便,茶杯形状改革,使其可长可短。这样瞄准了一个希望点,认真构思,往往可产生崭新的设想。

三、特殊列举法

即把一个用品的功能列出来,并根据功能进行改革,设计新产品,提高使用价值。例如,单功能圆规改革成用两脚画圆。用一脚侧面画直线的多功能圆规。

四、模仿创造法

运用联想和对比,把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根据原有产品的样式或功能,进行模仿,往往取得出人意料的成果。例如,根据电风扇的功能模仿制成排气扇;利用光控器制成光控幻灯机;运用怀表的功能模仿制成手表。

五、检核列举法

对现有产品进行检核,从材料、功能、结构、形态、组合、方法等方面作为检核内容,借此进行扩散思维,形成新的构思。

1.现有发明有没有其他用途?例如:由“电吹风”到“烘干机”;由“沙发椅”到“沙发睡床”。

2.现有发明能否引入其他场合?例如:由“保温瓶”到“保温杯”;由“激光武器”到“激光打孔器”,运用激光输送信息(通过光信号变化),运用激光搞尿道结石的微爆炸技术。

3.现有发明可否改变形状、颜色、音响、味道、制作方法?例如,由“滚柱轴承”到“滚珠轴承”;由“闹钟”到“会唱歌的钟”;由“普通酒瓶”到“花瓶式酒瓶”;由“黑色黑板”到“蓝色黑板”或“绿色黑板”。

4.现有产品能否扩大适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例如,由“平板玻璃”到“花纹玻璃”、“防弹玻璃”;由“磁铁”到“磁性黑板”,由“反光镜”到“潜望镜”。

5.现有产品能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例如,由“普通收录机”到“袖珍收录机”;由“小提袋”到“钱包式小提袋”。

6.现有产品有没有代用品?例如,由“金耳环”到“假金耳环”;由“铁桶”到“塑料桶”;由“木板”到“锯木屑胶合板”。

7.现有产品能否更换型号或顺序?例如,由“毛笔”到“排笔”;由普通的“推门而入”到“推拉门”。

8.现有产品能否倒过来用?例如,“电风扇”—“排气扇”:“耳机”—“话筒”;“上天火箭”—“入地火箭”。

9.现有产品能否组合在一起?例如,橡皮、铅笔组合成带橡皮头的铅笔;放像机、录像机组合成录放像机;圆珠笔、水笔组合成带圆蕊的水笔;梳与肥皂盒组成带梳的肥皂盒;算盘与文具盒组合成能算数的文具盒。

六、质疑探索法

就是对旧知识和已有的东西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然后进行探索,确立正确的结论。例如,“蝉”有几对翅膀?报纸上说有一对,有个学生不相信,进行质疑,尔后发现蝉有两对翅膀,否定了原来的结论;又如,“蚂蚁能摔死吗?”“蚕一年剥几次皮?”“小蜗牛是用什么呼吸的?”等等,这样质疑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七、求新探索法

不满足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还想寻找一种更新的办法,提出一个更新的见解,为此,尽量去探索新事物,容易作出创造性的成就。例如,上海有个“考不倒的中学生”车晓东,有一次,他当堂就用三种新方法解答了加拿大第七届“笛卡儿数学竞赛”中的一道难题;“含羞草为什么会含羞?”是物理接触还是化学刺激而产生的影响?书上介绍了一些。一个小学生还想寻找新的结论,因此他进行了小实验,有意改变不同的环境,采用光、热、水及化学药品等多种因素进行刺激,观察外界环境变化与含羞草“含羞”的关系,积累了大量数据,最后总结成文。这样获得了突破性的发现。

八、求异探索法

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遇到问题倒过来想一想,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往往能出成果。例如,算术加减法顺序是从右到左,而“速算法”的发明者史丰收,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从左到右,从高位算起的新方法,获得成功。篮球架一般是固定的,但小学五年级学生方黎发明了“多用升降篮球架”,使用价值就大大提高。电动机一般是用转动轴带动其他机械。达到能量传输、转化目的的,而耒阳市一中谢平同学制作的地球“两转仪”,(此作品获湖南省1989年青少年科技小作品一等奖),他把电动机装在地球仪里面,将转动轴固定,而把外壳与地球仪的外壳联在一起,让外壳带动地球自转,其奥秘是一般人难以想到的,这就是求异探索法的成果。

九、智力激励法

即召开智力激励会议,激发人们去思索,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下面介绍一种“三菱式”智力激励法的程序与方法:

1.对象:十人以下;

2.时间:两小时;

3.过程:

(1)主持人提出问题,例如,如何对“书包”进行改革?以此为题让参赛者思考;(2)每人提出设想:

(3)轮流发表设想(每人限五个);

(4)把设想写成提案及详细说明;

(5)相互咨询,修正提案;

(6)主持人把提案用图表示,当众公布,让大家评议定论。

这样提供了良好的创造环境,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既有利于培养人才,又易出成果。

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只要教师善于启迪,善于诱导,创造型人才必然会脱颖而出。

创造性思维的快速训练五步课堂程式

快速思维训练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前提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得好:“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当前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努力培养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发现,掌握他所尚未知晓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独特见解中,也就是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方探索,加强快速思维训练对于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快速思维训练一反过去“思维定势”的应试模式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欲望和趣味,亢奋地进入角色,观察力、想像力和表达力得以尽情的发挥。

太原机械学院附中黄之禧教师以一节“观察思维训练”课为例,对这一程式作了总结和介绍:

训练的步骤:

一、细观察

即约用五分钟的时间观察一个同学的外貌、神态和表情。这步的关键是教师必须善于根据训练目的和要求创设情景,激发欲望,使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尽快进入想象和创造的亢奋状态。此时被观察者或举止大方,或含蓄内向,或反常异样等等,激起观察者依据自我的生活阅历去寻找被观察者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统一。

二、快思维

即约用十分钟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快速的系统化整理成文。此时,是学生思维暴露的最佳时期,教师就应及时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寻找其观察中的干扰和创见,巧妙地给予诱导和鼓励。

三、速听记

即采用同桌或前后四人一组形式约用五分钟的时间交流初稿。这里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比发现,引起对观察映象的二次重现,为创造性思维升华奠定基础。

四、巧归纳

这一步是学生观察、想象和创造的升华,其兴奋进入高潮。约用十分钟时间充裕地让学生对其初稿进行再加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此时学生中易出现的两种不良倾向,教师一定要及时点拨导向,其一是对比中因羞于自己观察表达的浅陋而泯灭自己的创见:其二是消极的思维定势限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升华。对前者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增强自信,对后者则正确疏导摆脱困境巧取人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自我创造的乐趣,正如孟子说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君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五、善表达

这一环节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赢得群体的鉴赏,与此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所以这一步计划要十五分钟左右。尽管这样也难以满足学生欲将自己创造展示于群体的心理,教师必须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以心理的满足和平衡。

创造性思维的协同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它不单是指某一种思维形式,而是指有灵感思维参与的综合运用的多种思维形式,并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思维活动。不过,对在校求学的儿童与青少年来说,当有特殊的涵义。因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思维能力尚不成熟,自然不能创造惊天动地的奇迹,只要他们不模仿、不抄袭,愿用独立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不与人雷同,这便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体现。

所谓协同培养主要指的是要依据协同学中协同效应的原理,揭示小学各科教学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外部条件(如指导书、参考资料、活动场所等),以使这种联系强化,使它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互相补充、同步运行、协调使用,进而优化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协同培养是可能的。先从各科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中蕴含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和材料,这些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方法。换言之,小学各科的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因子,都有在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再从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一般的教学实践中已基本存在一种“自发”的协同培养,所总结出来的“从教材的语句、思路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积极发掘出其创造思维因素.进行有效训练”,“抓住教材中‘扩点’补充、延伸,进行创造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扩散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疑点训练评价能力”,“借插图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借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借图发展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等思想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我们的实验中,用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整体规划、设计,完全有可能促成“自觉”的协同效应,即“有意识”的协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