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22383000000018

第18章 甘南的藏传佛教(5)

甘南地区在这一时期新建和改宗萨迦派的寺院很多。迭部县境内的电尕寺就是八思巴的弟子——迭部藏族僧人跋喜绕巴所建,他一度陪侍八思巴于京都,后来奉师命返乡传法,修建了该寺。碌曲县的娘仓多松多寺,也是八思巴的弟子娘·贡保罗哲创建,他于藏历第五绕迥火牛年(1277年)到达碌曲双岔,与当地村民商量后建起了萨迦派寺院。卓尼一带自从卓尼大寺建立后.相继又在洮州建成了岔道尔寺(闫家寺)、侯家寺、麻闹寺等萨迦派寺院。又将当地原有的其他派别的寺院竹当寺、车巴寺、录竹寺、禾驮寺等改宗为萨迦派,从此萨迦派在甘南藏区的发展更加兴盛起来了。

三、这一时期甘南藏传佛教的发展特点

从藏传佛教“后弘期”兴起到格鲁派崛起之间,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以卓尼萨迦派大寺的建立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这时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在甘南都有发展,分别拥有一定的信徒,并且各自建有数量不等的寺院。相比较而言,宁玛派的传播范围比较广泛。噶举派和噶当派在甘南的影响和传播范围就非常有限.萨迦派处于中间位置。后期从卓尼大寺的创建开始,甘南地区的其他藏传佛教宗派纷纷改宗萨迦派,其中噶当派和噶举派全部改宗,从而导致这两个宗派在甘南的绝迹。宁玛派在萨迦派的排斥和挤压下,生存空间大大缩小,大多数寺院不得不改宗萨迦派,只有极少数寺院继续保持宁玛派信仰,此时初步形成萨迦派一枝独秀的局面。

宁玛派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它在藏区社会中受到欢迎。

(1)藏传佛教密宗与苯教结合而形成的宁玛派重视密宗轻视显宗,僧人可以娶妻生子。密宗的最大特点是比较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这种修行方式对没有接受过系统文化教育的下层一般人来说。更适合于他们的实际宗教需求状况。同时,普通人和宗教职业人员相比.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超脱七情六欲。所以,允许僧人可以组建家庭,过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样既能享受世俗生活,又可修得正果,因此这种修行方式最能为一般普通人所接受。

(2)宁玛派组织松散,相当数量的僧侣农忙时从事生产劳动,农闲时则从事宗教活动。宁玛派宗教活动场所大多数都开设在村子中央或者附近,一般规模不大,只修建有诵经的经堂。和其他派别相比.宁玛派没有庞大而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形成一定势力的僧侣集团。这虽然失去了攫取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可能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寺院围墙是世俗与神圣的分界线,封闭式寺院对宗教的发展也有不利的一面.而且寺院的清规戒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开宗教职业者与普通信徒之间的距离。宁玛派正好避免了这些缺陷.他的组织形式和宗教活动方式始终和普通人靠得很近.拓宽了寺院以外的生存空间,所以在民间的影响根深蒂固。

(3)藏传佛教教派之间斗争的目标之一是摧毁对方有形的组织形式,宁玛派具有扎根于民间的弹性组织形式,这就避免了教派势力大起大落的被动局面。正是宁玛派自身具有的这种弹性组织体制,才决定了他犹如从石缝中间长出的小草,虽然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中,但是由于扎根于广大民众的土壤深层,所以能够在藏传佛教的历史舞台上艰难而又绵延不绝地生存下来,而不像噶当派、觉囊派等教派一样,随着寺院的改宗,有形组织形式的消失,教派同时就不存在了。宁玛派能在甘南藏区广泛传播,与它的这些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萨迦派之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非常兴盛,就是因为:

(1)萨迦派得到了蒙古和元朝政府的极力扶持。在西藏归顺蒙古的过程中,萨迦派的法王萨班通过与蒙古亲王阔端的会谈,发表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促使藏区各地的僧俗地方势力纷纷归附蒙古,帮助蒙古顺利实现了对藏区的直接管理。因此,蒙古和后来的元朝为了酬谢萨迦派,从八思巴开始,历代帝师都从这个宗派中选拔,又设立宣政院让萨迦派法王担任主管官员,在政治和经济上大力支持萨迦派。在元政府的提倡和扶持下,萨迦派在整个藏区获得了发展上的政治优势,甘南萨迦派也受到全国大气候的影响。

(2)萨迦派规定,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但生子后就再不能接近妇女:并从一开始就规定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延续,萨迦政教两权全部集中在萨迦派创始人家族的手中。萨迦派不禁止世俗生活的规定有利于把更多的普通信徒吸收到宗教职业者的行列,可以扩大萨迦派在社会上的影响。同时法王职位的世袭传承,彻底解决了宗派继承人问题,有利于萨迦派的稳定发展。当然,这两个优点后来各自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了萨迦派的衰落。因为自从萨迦派在政治上得势以后,萨迦派僧人在中央和西藏地方多据要职,声势显赫。特别是他们进入仕途以后,往往改穿蒙古官服。贪求享受,追逐利禄,形同俗人。这一派的僧人,除了少数几个在宗教史上有名气外,其他大多数是在家学法,在宗教理论上没有建树。即使晚年出家,也已经娶妻生子,所以出家、在家的分别并不太严格。正因为如此,元朝灭亡后,失去了政治支持的萨迦派便迅速衰落了。

)第四节格鲁派在甘南的崛起与壮大

格鲁派是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对藏传佛教进行整顿改革后创立起来的教派,格鲁派最初被称作“卓日窝甘丹巴”,因为宗喀巴创建卓日窝甘丹寺后.晚年常住在这个寺院讲经说法,所以称这一派为“卓日窝甘丹派”,后来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称谓“格鲁派”。对这个宗派名称的演变过程,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认为,“格鲁派或名格丹派,乃是以驻锡地而命的名。宗喀巴大师建前“卓日窝甘丹寺”,在他的晚年即长驻该寺,因此大师所建宗派遂有呼为法主甘丹人的宗派。若把词字简化应呼为噶鲁派。但不顺口,遂改呼为格鲁派,相沿成习,则成定名”。“格鲁”一词的原意是“善规”,这是从该派倡导严守戒律得来的。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宗喀巴抛弃当时藏族僧人所戴的红帽,改戴桃形尖顶的黄色僧帽。这种僧帽名叫“班健”.在印度只有获得“班智达”称号的著名僧人才能戴,但颜色不是黄色的。宗喀巴用黄帽作为重整僧规、复兴戒律的象征,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这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格鲁派兴起的背景和历程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兴起最晚而又势力最大的一个宗派。公元14世纪晚期至15世纪初期.宗喀巴针对当时西藏佛教界的混乱现象,博采众家之长,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改革佛教的运动。1409年,在帕竹政权阐化王扎巴坚赞的大力支持下,他在拉萨大昭寺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祈愿大法会。会后创建了甘丹寺,以此作为传教据点,招徒授法,创立了格鲁派。随后他的弟子相继修建了哲蚌、色拉和扎什伦布寺.合称为格鲁派在西藏的四大寺院。格鲁派逐渐健全寺院内部组织,规范学经制度.宗派教义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宗喀巴最有名的弟子是贾曹杰和克主杰。贾曹杰本名达玛仁钦,与宗喀巴原是师兄弟关系,因敬佩宗喀巴博大精深的佛学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而甘为门下弟子。贾曹杰擅长辩论,为甘丹寺(格鲁派主寺)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甘丹寺建成之后,贾曹杰出任该寺第一位“赤巴”,1430年贾曹杰把甘丹赤巴的法位传给了克主杰。克主杰本名叫格雷贝桑,是宗喀巴第二位大弟子,他精通显宗和密宗修行。格鲁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后,上层僧侣追认克主杰为班禅活佛系统第一世。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三位大德被藏传佛教信徒尊称为“师徒三尊”。

除上述两大弟子外。宗喀巴还有降钦却杰和根敦主两个著名弟子。降钦却杰本名释迦叶世,曾经被明朝永乐皇帝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1418年降钦却杰在拉萨北郊的山脚下修建了色拉寺,色拉寺仅次于哲蚌寺,哲蚌寺是格鲁派的第二大寺。后来,降钦却杰再度赴京,1434年被明朝宣宗皇帝册封为“大慈法王”。根敦主是宗喀巴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447年他在日喀则修建了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寺院扎什伦布寺。根敦主在格鲁派中的地位很高,他曾被推举为接任第三任甘丹赤巴的人选,但因忙于后藏宗教事务而未能赴任,根敦主后来被格鲁派上层僧侣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

16世纪,随着三世达赖到青海湖边与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会晤,格鲁派教法开始在蒙古族中传播,而且已经传播到西藏以外的其他藏族居住区。格鲁派与卫藏、安多和康区三大藏区的封建势力广泛联系,因此在藏区得到了全面发展。到五世达赖时,格鲁派取得了在西藏的统治地位,加强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五世达赖被清朝顺治皇帝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在西藏佛教界的地位。到了七世达赖时,格鲁派在西藏正式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设置了达赖喇嘛领导下的噶厦地方政府,僧人,尤其是高级僧人拥有特权。格鲁派戒律严格,禁止僧人娶妻生子、参加生产劳动,这就把僧俗界限划得清清楚楚。因而赢得了虔诚信徒的信任。

格鲁派有严格的学经制度和学位制度。一个格鲁派僧人要想获得最高等级甘丹赤巴,则首先要在三大寺学完显宗,考取拉然巴格西学位,然后在上下密院考取佐然巴,再依次升为格郭和喇嘛翁则。三年后可升堪布,再三年后升任上、下密院的堪苏。上密院堪苏可按年资升补夏孜却杰的职位,下密院的堪苏可按年资升补降孜却杰的职位。上下密院堪苏七年一届,双方轮流担任格鲁派主寺——甘丹寺赤巴的宝座。一个学经僧人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再加上一帆风顺,升到甘丹赤巴最少也要50年。登上甘丹赤巴的人,离世后便是活佛,具有转世资格,在藏传佛教信徒中具有崇高威望。

格鲁派除了前后藏四大寺院外,还有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通称“格鲁派六大寺院”。在活佛转世系统中,除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外,还有内蒙古的章嘉活佛、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这四人被人们尊称为“黄教四大活佛系统”。

二、格鲁派在甘南的早期传播

格鲁派在卫藏地区盛行后,很快传人安多藏区。在西藏学法的格鲁派安多籍僧人纷纷返回家乡传教建寺,青海民和县境内的弘化寺就是格鲁派在安多地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明朝永乐年间,应明成祖朱棣的邀请,宗喀巴派遣他的弟子释迦也失代替他人朝觐见明朝永乐皇帝。觐见时,释迦也失受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朝宣德年间,释迦也失再度入朝,又受封为“大慈法王”,并被宣宗“留之京师”。正统四年(1439年),释迦也失在北京圆寂,明英宗“敕建渗金铜塔,藏其佛骨。七年.奉敕河州建寺,赐名鸿(弘)化”。民和在明朝初年是河州卫的辖地。因此有史籍中河州建寺的记载,实际上具体寺址在民和县境内。当时住持寺院的是释迦也失的弟子张星吉藏卜,由于受到明朝中央政府的扶持,弘化寺成为明代安多地区最有影响的格鲁派寺院之一,明末清初,弘化寺的属寺就达到10座。

(一)改宗格鲁派的热潮

甘南藏区格鲁派最早的寺院是由萨迦派卓尼大寺改宗而来的。卓尼第二代土司赞普(土司名字)的三弟任钦龙布年轻时受其兄派遣去拉萨朝圣学经,当时格鲁派刚刚兴起,风靡整个藏区,宗喀巴创立的教义、教理深得藏传佛教信徒的欢迎。任钦龙布跟随格鲁派的高僧学习该派经典教义。他先后以噶丹赤哇益喜桑波、东月班丹、桑波华巴等为师学习格鲁派经文.并认真研读宗喀巴和他的著名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的论著,掌握了格鲁派显宗和密宗的基本要义。他在离开西藏之前,特地拜访了益喜桑波大师,向他再次请教了格鲁派的精髓。回到卓尼后.任钦龙布在藏历第八绕迥土兔年、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将卓尼大寺由萨迦派改宗为格鲁派,并亲自担任第一任法台。虽然当时依靠土司的力量强行改宗,但是依然遭到了数千名萨迦派僧人的激烈反对,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才实现了改宗的目的。

德尔隆寺是建于公元1222年的一座噶举派的寺院.寺院一直由创建者年保拉杰拜的后裔掌管。16世纪中期,年波·释迦嘉模参(即年保释迦坚参)前往西藏朝觐,他拜见了二世达赖喇嘛更敦嘉措,随后又到哲蚌寺学习格鲁派的教法。后来返回故里,在藏历第九绕迥土马年(1558年)将帕旺静修院与达宗静修院合并于德尔隆寺,并建造了能容纳500人的大经堂,遂将该寺改为格鲁派寺院。此外,迭部县的电尕寺和碌曲县的娘仓多松多寺原来分别是八思巴的两个弟子所建的萨迦派寺院.这一时期也先后改宗格鲁派了。卓尼的知知寺是建于13世纪中期的萨迦派寺院.格鲁派在甘南流行时,卓尼第十代土司罗桑东珠(1682—1692年在职)和卓尼大寺的古雅活佛维修了该寺,搜集了许多佛经,修建了佛塔,重新塑造了佛像.后来就演变成格鲁派寺院。这时洮州萨迦派寺院垂巴寺、岔道尔寺(闫家寺)、侯家寺、麻闹寺等许多寺院都纷纷改宗格鲁派。

除了藏传佛教其他宗派改宗格鲁派外.这时还有苯教寺院改信格鲁派的现象。位于迭部县西南达拉乡次哇村东达拉河西岸的苟吉寺,原来是一座苯教寺院。改信格鲁派风潮传来后,经过洛让桑旦和云道扎西的改造,在藏历第十绕迥土猴年、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改变为信奉格鲁派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