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房子一般都有两个很小的窗户。
门板和门框都是木质的,人住在里面,采光差、光线暗,常年阴暗潮湿。冬天住在里面特别冷,四处进风,尽管木质的窗棂上通常都封着透明的双层塑料薄膜,以免吹进来的风太大。春、夏、秋这三个季节,路边、山上的蛇偶尔也会通过这种房子的石头缝溜进屋子里来与人共处。山江海拔770米以上,常年多雾,早晚都很凉爽,昼夜温差大,夏天的晚上都要盖棉絮才不冷。所以,在山江村寨这种房子里生活,房子里常年要有火和烟雾,一为保暖,二为驱赶各种蚊虫和蛇。
这一类房子,是村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人居住的。但是每个寨子这种房子都至少会占三分之一强,极少数的人家在这种石房子旁边新修了砖瓦房,将石房子改造成牲口棚和厕所。
事实上,过去苗乡的大户人家也修石房子居住,但一律十分威风漂亮:清一色的十分规整的大麻石,很高的石基脚,房子宽敞高大,房体下面一截用石头、木板或者黄色的方块泥巴砖,上面一截用木板。这种房子住起来就较为舒服。
村里第二种常见的房子是年代久远的、已经有些歪斜了的木房子。这种房子住户的先人一度曾经都是四乡八里的好角色,只是后代中可能没有出过能人,年久失修,房子也就这么倾斜着,一副摇摇欲坠、败落的样子。
第三种房子就是青色水泥砖房。房子可分为一层或两层,大抵依据家中人口和主人的财力、心意而定。湘西多山,采石头很方便,因此这一带修房用的材料一般都是大块中空的青色水泥砖。钢筋和水泥都要花钱去买,因而修得起这种房子的人手头通常都有点钱。
为了修房子、娶媳妇而向亲朋好友借钱在苗乡是很正常的交际,跟人借得到钱本身就是挣面子的好机会。
零星坐落于苗乡的房子还有另外一种房子——低而矮、茅草屋顶的一间间小土坯房,有时候里面往往也住着四至六口的一户人家。
村寨里很多家户的两扇木门上都挂着锁,探过齐人高的石头围墙或水泥青砖围墙往内看,庭院里的草已经长得很深了。据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相互妥协的结果:前几年,若村里有人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就会被执>苗寨的土坯房行土政策——将房子掀瓦或者拆毁半截,一时间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搞计划生育工作的干部对工作方式稍微注意些,群众也做了些让步。由此,那种有“通天眼”的房子从此才在寨子里绝迹,取而代之的景象是一把把锁上了的门户。
村子里小路众多,弯弯拐拐。陌生人走在村里,好像走在迷宫中。据我的访谈人介绍:村落的这种布局自有它的渊源——一旦有敌人进攻,各种岔道足以使寨子里的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生存机会。此外也由于地势使然,苗族村寨大都依山而建。村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小径通向寨外,访谈人告诉我,当寨子某个方向入口处狗叫得很凶时,寨子里的人会特别留意,若有不受欢迎的外来者或不好的事情发生,就可以最快地知道信息并从其他方向逃到别的寨子报信。
这个自然村有四个土地神,各有土地庙。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去烧香和纸钱、点蜡烛、供奉煮得半熟的猪肉、猪头或者生糍粑。这四个土地神各有职责:村头一个是保佑人平安的,主人事;村子中间一个保佑牲畜无病无灾,主祸福;村尾一个保佑出外作战成功,主兵事;风水树下一个保佑村里读书人上进,主前程。以前,主人事和主兵事的土地庙最红火,现在保佑人平安和读书上进的两个土地庙修得好一些,都由村干部统一安排村里的劳力去修建这些土地庙,因为这关系到全村的福祉。
土地庙里并没有神像坐在里面,它们只是一些坐落在村口或者寨子里转弯处的、高约40厘米的用几块石头搭建起来的两层三面封闭的小石屋,迎面是一个微型的神龛,里面能够摆放祭品,侧边能插放香烛。它们的外观很不起眼,并且大部分都在树下。在其他村寨外边的田地里,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矮矮的石头神龛,一根小木棒,一端系着一条红带子,静静地矗在一旁。据说那也是土地神,可以保佑这片土地丰收。
传说一位聪明能干的苗家媳妇设计保全了自己,打败了千户,释放了牢房里欠贡的灾民。因为其聪明过人,让天上的王母娘娘心生嫉妒,于是剪下自己一缕黑发织成妖青布,精心绣上奇花异草,做成一副漂亮的花围腰。只要这花围腰往胸前一挂,人就会失去智慧愚蠢下来。但是这位苗家媳妇晓得这妖法邪术,只要用狗血冲犯,就可解邪,她用喷上狗血的花带套上花围腰往胸前一挂,变得更加聪明美丽了。据说从此苗家年轻姑娘都爱绣花围腰围在胸前。
苗族为什么带银项圈呢?传说很久以前,叭咕苗寨有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名叫银花。她绣得一手好花,长得动人,被一个山怪缠住,要讨她做当家夫人。银花父母担心女儿落入山怪魔爪,到处求卦问卜请人除妖。一个疯道士进绣房做法,临走时在银花脖子上挂了一块亮闪闪的小银镜。从此山怪再也不敢进银花家的门了。据说银器可以避邪除妖,从此苗家姑娘都要在脖子上带上漂亮的银饰,久而久之,就衍化成银项圈了。
苗族妇女头饰
二、山江苗族的服饰、饮食与经济活动
(一)服饰和饮食山江苗族妇女的一套传统装扮包括裹头巾和穿戴有民族特点的衣裤。
人们裹头使用的是一种长三四丈,宽一尺多的长布帕,一般选用大小花格、纹路较小的花帕或者黑色丝帕,用时折成三四寸宽,屏屏相叠,包在头上。民族衣服衣身大,长过腰,衣袖宽大而短,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挑纱,胸前挂一个花围腰。
裤子的裤脚较大,裤筒下边要滚边、绣花或挑纱。苗族妇女出门时,头上戴着青丝帕,身上穿着滚边绣花无领满襟,滚边绣花裤;服饰打扮还有盛装、便装之别。盛装的衣服质料较好,嵌有许多花色,费工很大;头帕上要捆扎银饰。穿着苗族服饰在盛大场合一般还要佩戴银链子和银项圈。总的来看,头帕和上衣缀满银饰,有银帽、银凤冠、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银牙钎、银挂链、银腰带等,雍容华贵,落落大方。这些衣着的色彩很鲜丽,银饰造型精美,整体看起来显得十分端庄。苗族女性平常穿着的便装比较经济简单,布料一般,也没有花饰图案,经洗耐用是最大的考虑。
山江男子的民族服装是包青色或者青花格头帕,穿对襟衣,裤子短而宽大,裤头用花带扎系,布料都是自纺的家织布。
苗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豆类、薯类为主食,其中又以大米、包谷为主,“九山半水半分田,包谷糁子过个年”是人们过去生活的写照。
人们喜嗜酸,酸菜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以做成美味可口的酸菜,甚至一些动物肉食也能加工成酸荤菜。
传说由于湘西地区不产盐,吃盐靠外地运进。盐价比金价还贵,因此大部分苗人都缺食盐,于是人们找到了以酸代盐的方法,发明了许多酸食品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待客用的腌酸鱼肉。苗族人民虽然生活较为艰苦,但款待客人时特别大方友好。
客人来家,不论他是常来或初到,一定要千方百计以酒肉相待,并且认为没有鱼肉摆到桌上,便是主人不贤惠。苗乡平时买肉买鱼不太方便,所以一般人家都用腌坛保存鱼肉。杀猪捉鱼后切成小块,和以米粉香料,加盐腌后装入坛内,然后密封坛口,或深埋土中、或将坛倒覆于浅水盘内使之不透空气。两周后,鱼肉米粉略变酸味,便可取出炒食。在苗乡,这是一种难得的美味。
苗乡有关酸食的歌谣、谚语非常多,如“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踉跄”,“三天不吃酸菜汤,眼发花来心发慌”,“瓦罐腌酸鲤,嘉宾宴上珍”等等。过去,在苗家还以家中酸菜坛子的多少来评定家境好坏,“看酸坛,知贫富”。能否做一手好酸菜,是未嫁姑娘能干的最好证明,也是小伙子考察对象的内容之一。
(二)经济活动
1.男人们的狩猎、捕鸟和编织
山江苗区的男人们倘若没有出门到凤凰县城或者更远一些的城市打工,那么在农闲季节,他们必定会相邀三五个知己好友一起去山林里狩猎、打鸟,用长长的有柄网罩捕鷃雀、赶野猪、捉黄鼠狼、野猫和篷鸡,在这个过程中寻得许多乐趣,同时也为家中的饭桌添上一两个野味肉菜品酒下饭。我在山江田野调查期间,就经常看到三五个成年男人带着两三个半大小子拿了鸟铳和长柄捕鸟网一起兴高采烈上山去打猎。那些半大小子,多半是这些男人们的孩子。
山江苗族的狩猎,主要采用装套的方式来套猎物。装套前男人们要念口传秘诀请师傅,其中之一的咒语是:“抬头望青天,师傅在眼前。
低头望地边,师傅在身边。现请师傅某人,不请何神,不祈何鬼。奉请套郎子,捕猎郎君。大哥拿刀拿枪,二哥拿椎拿棒。豺狼虎豹,山羊兽物,大山走,师傅要去小山围。大路走,师傅要去小路围。此山道路,筑城墙高万丈,安套网千百层。所有野兽,围赶前来于此孔套中。弟子某人,仅备肉酒香帛,大酬大谢。”念咒毕,用祖师诀压于套子的孔上。
未念咒前,还要烧几张香纸,十分虔诚。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狩猎野猪和山羊等。
山江苗乡的青壮年男人去山上,打鸟必用鸟枪。捕鸟则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孩子们的事情。吊鸟、钩鸟也是苗乡人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冬季时,山江苗区的人就用罩的方法来捕鸟:大雪天,在院里的平坝中或者山上的平坦开阔处用一根短棒支起一只大竹匾,在匾下撒些稻谷。短棒上缚有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操纵在捕鸟人手里,那人躲在隐蔽处。
慢慢地,各种各样的鸟悄悄飞来啄食匾下的稻谷。捕鸟人伺机将绳子一拉,匾下的鸟全被罩住了,有稻鸡、角鸡、蓝背、麻雀等。此外,人们也直接用手来捉鸟。在进行这些传统经济活动时,人们主要在于玩乐,并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这些集体活动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补充了家庭的肉食。
苗族男子忙完田地里的活以后,往往还做一些副业,编织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山江苗区的编织资源很丰富,编织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竹编、麻编、草编、藤编和棕编五种。就竹子编制的器具而言,有米筛、粉筛、灰筛、大簸、小簸、撮箕、挑箕、箩筐、斗笠、饭篓、饭盒、火笼、背篓,各种鸟笼和诱鸟吊笼等等。
背笼可根据使用目的分为柴背篓、米背篓、洗水背篓、小孩背篓。
背小孩的背篓,形似花瓶,非常轻巧美观,四岁以下的孩子,母亲外出时,一般用棉絮掂好背篓,然后把孩子放在背篓里面,让他(她)自己四处看风景或者打瞌睡。背孩子用的这种背篓,一般在新生儿“打三朝”时,由外婆家送来。因此,编织得特别好的人,就会编很多拿到集市上去卖,四乡八里的人购置了自用,或者送人情。诱鸟的吊笼设计精巧,造型美观,是苗族竹编的精制所在:高一尺,宽一尺,呈正方形,分两层,每层五间共十室,中间上下二室关“鸣子”(即养熟的鸟),四面有八宝,均有门,安踏条,野鸟一进笼,门自动关闭。这种笼可以用来引诱成群的山雀,有时一次就可以吊得十多只。就鸟笼而言,有画眉笼、山雀笼、竹鸡笼、锦鸡笼、野鸡笼、八哥笼等,画眉笼尤其精致。苗家男子,无论老少,一般都能就地取材,自己做出这些器具来满足家用。
苗族人使用自产的麻,能够编出渔网、鸟网、虾网、野猪套、山羊套、鸟套、老虎套和麻板草鞋。其中麻板草鞋最富有民族特色,这种草鞋用青线做耳,纯麻做底。青壮年穿的麻板草鞋前端鞋鼻上系一坨青线,少年穿的则系一坨彩线。过去人们在赶场和节日集会时,夏天时就会穿上这种“草鞋”,既柔和不伤脚,又耐看。现在这种草鞋基本上被年轻人抛弃,但是稍有点年纪的人,不管是上山干农活还是赶集日,都还是特别喜欢穿这种草鞋:耐穿、穿着舒服透气、制作成本也低。
苗族地区的草源丰富,人们还用草来编成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如草鞋、草袋、蒲凳卧垫、草棚肩、草人等。苗族的草棚扇,一般用秧草编,也可以用茅草编,用一根手指大的竹竿或木杆做架,以一二十根草为一把,拿草绳捆草把,沿杆成一排,每扇长达一二米,用来铺盖茅屋,既不漏雨漏草,又经久耐用。用来围绕房屋,既暖和又省工。能工巧匠还可以编织出有鼻有眼,有脚有手的草人,手拿一根竹竿,上端留几挂竹枝竹叉或吊上数片各色条布,立于田边地里,竹枝随风飘摇,不仅可以驱赶各种野鸟来危害庄稼,还可以威胁野兽,使它不敢入内。
苗族男人们手特别巧,他们可以用各种藤蔓编出藤椅、藤桌、藤架、藤篮、藤背篓等经久耐用的器具。藤篮主要有菜篮、花篮两种。花篮通常是苗族姑娘做针线时用来装丝线、花带等物,一般造型都很精巧。人们还用金银花藤编织斗笠内头带的花圈,让人感觉柔和凉爽。
棕树在山江苗区很多,棕叶也是人们的一宝。人们用棕叶编成棕蓑衣和棕叶扇。苗区的棕蓑衣呈蝴蝶形,两翅上端齐平,中间呈半圆凹形,尾呈鱼尾形,造型美观,还特别适用。雨季里人们披戴着它从事劳动生产,既避风雨又暖和。苗族的棕叶扇,单用初出未开散的棕叶编织而成。
人们将棕叶用开水煮软,放瓦上用露水漂白,扯成小片条,把两边短的扯下做纬线片,以中央长的作经线片,用原来的棕叶柄扇柄,编成小巧纯白的棕叶扇,老少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