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22489800000061

第61章 资本国际化及其发展(2)

2.巨型垄断组织占有室前庞犬的主产力,而国内市场又难以容纳。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大型石油公司所拥有的生产力,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如不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就会使利润率大幅度下降。

3.国际分工的发展,使一国的个别分工,尤其是其中的纵向零部件分工,发展为犬规模的国际分工。这不仅可以使零部件在国外生产,又可以使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就地吸收。这样,跨国公司就可以在成本最低的国家生产出零部件,在最有技术和市场的国家组装出产品就地销售,以实现在全球最佳地点配置生产力。

4.垄断公司可以利用跨国投资来实现追逐最犬利润的微观动机。

如利用分工优势,接近原料产地和廉价劳动力或熟练劳动力供给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绕过关税壁垒,便于售后服务,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输出技术,利用自身各种优势进行非股权控制等等。

S.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汪发展,为跨国投资的增长提供了保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垄断资本通过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直接参与和大力支持跨国投资就是其实施干预的方式之一。一方面,政府采取各种形式积极扩大国家对外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为扩大私人对外投资铺平道路。如政府对私人资本从国外取得的利润给予减免税的待遇,鼓励在国外继续投资。对跨国投资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由国家出面组织国际垄断问盟或区域性的经济组织,签订各种国际条约和协定,为私人资本在更大范围的自由进出和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对私人海外投资的安全性提供保证,对受到损失的国家给予补偿等等。

6.战后旧的殖民体系的解体,新的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特别是跨国直按投资的扩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为了在失去政治统治后继续维持在海外的既得的殖民利益,控制、占有经济资源和商品销售市场,便扩大向亚非拉国家的资本输出。问时,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尽管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政治统治,但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不可能迅速根本改变,这些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外国的资本和先进技术,这又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提供了客观条件。

7.新科技革命引起了交通和通讯技术的犬发展,使商品成本降低,使跨国公司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进行有效的全球诣挥和管理,从而为跨国直按投资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战后跨国投资的特点

战后,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投资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一)产业资本投资的主要流向发生了变化

战前,资本输出的主要对象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殖民地附属国。

战后,垄断资本的投资流向己转向发达国家之间。据统计,1938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中,输出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占70%,输向发达国家的占30%。战后,这种比例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70年代以后,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下降为30%,输出到发达国家的比例则上升到70%,到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进一步上升为7S%。以美国为例,私人对外直接投资中,输往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战前为S0%,其中,仅拉丁美洲就占43%,而战后,则主要投向西欧、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80年代初期,美国对外私人投资输往发达国家的比例己近80%。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西欧各国主要投资于北美、懊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在80年代以来,重点投资于北美和西欧。在欧共体内部,英国主要投资于美国,而德国主要投资于欧洲。

引起资本投资流向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垄断所有的高新技术,因此相对落后的部门和行业便成为外国资本投资的领域,它们凭借着技术和竟争的优势,可以获得高于国内的利润。(2)发达国家的市场具有较高的消费尖端产品和耐用高级消费品的能力,井且市场容量也大,便于大规模投资。(3)投资环境好,如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较多的熟练技术工人,较完善的金融市场等等。(4)许多发达国家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来投资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采取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措施,从而促使了发达国家之间对外直接投资的V向流动。(5)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的瓦解。那些取得了政治上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地采取限制外资的政策,再加上这些国家政局不稳、通货膨胀、缺乏理想的投资环境等原因,影响了发达国家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二)跨国投资的部门发生了变化

战前,西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很大一部分是投在采掘业和公用事业,特别是投在矿产品、石油和初级加工业,对制造业投资比重很少。战后,在采掘业、交通运输业、通讯和公用事业等部门的投资减少,在制造业部门的投资迅速增加,比重上升。在制造业中的投资工向高技术行业转移,对微电子、计算机、制药、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投资显著增长。以美国为例,19S0年在国外的直接投资中,有9.6%投向采掘业和冶炼业,到1979年下降为3.7%。

问期,对制造业的投资从32.S%上升到43.4%,198S年,在欧洲共问体各国制造业的投资中,一般都占美国在该国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在法国占9S.4%,在原联邦德国占63.7%,在意大利占63.4%。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己转向制造业,但比重却远远低于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井且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

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迅猛增长,占其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存量)70年代初仅为1/4,198S年高达40%。在80年代上半期直接投资的流量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更超出一半。除了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外,工业跨国公司也日益投资于与金融和贸易相关的行业,以便发挥生产、贸易和金融多部门横向一体化的优势。这一趋势说明,一些大型工业跨国公司在国际领域里也己发展成为多种经营的混合联合垄断组织了。

(三)大型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中的兼并和合作趋势在加强

战前,企业之间的兼井,主要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的,国际企业之间的兼井几乎是绝无仅有。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及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国际企业之间的兼井也随之增多,但直到70年代,这种兼井尚属少数,随着80年代资本主义兼井高潮的兴起,国际企业兼井也成为这次高潮中的一大特点。80年代以来,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大型跨国公司的兼井事件迭起。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资料,1980~1987年间,外国跨国公司兼井以美国为基地的公司的成交额高达1069亿美元。问期,外国跨国公司兼井美国资产在S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公司共44家,最大的兼井为英国石油公司于1987年对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兼井,成交额达76.S亿美元。1984年,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兼井美国壳牌石油公司,成交额为S2.7亿美元。1986年,加拿大布朗夫曼家族购买了美国杜邦家族的核心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的多数股权,成交额为28.S亿美元。1990年,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购了美国国际计算机公司80%的股票。对美国公司的最大兼井者依次为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从1980~1987年,美国兼井外国企业的成交额为244.1亿美元,仅1989年兼井西欧公司的成交额便达1S8亿美元。最大的兼井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兼井英国美洲虎汽车公司,交易额达18亿欧洲货币单位。在西欧内部,由于1992年底要实现统一大市场,各国跨国公司为了加强竟争,大力兼井他国企业。1986年,意大利的奥利维蒂兼井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办公室设备公司,成交额为4.8亿美元,而大众汽车公司兼井了西班牙国营汽车公用AEAT。瑞典的ASEA与瑞士的布朗鲍维利(都为重型电机公司)合井,总金额达4S亿美元。

80年代出现的各国企业兼井的高潮,主要是由如下因素引起的:

(1)垄断发展的要求。随着垄断的发展和垄断资本的膨胀,使得货币资本在国内日益脱高产业资本而大量的相对过剩,它们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国内无法容纳的资本,转而输往国外,参与国际竟争,以扩展自己在国际范围内的垄断势力。与国际联合投资相比,国际间的企业兼井是扩展垄断势力,充分利用对方企业的多种优势,从中得到利益的理想方式。(2)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发展的要求。当今的世界经济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分工大大加强,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不断深化,各国企业间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最优条件,以达到最佳组合的协作关系,从而达到成本低,利润高,市场范围大,协作关系广的目的,以便在彼此联合中扩展势力范围,占领世界市场。过去这种协作关系,是通过相互协议、联合投资等方式进行的,但这种方式己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专业化要求,协作关系存在着市场、价格、规模等方面的分歧,联合投资又涉及到利润分配的矛盾。于是,兼井就成为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与协作的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在一些专业化与协作关系程度高的部门,兼井活动就更为活跃。

(3)获取先进技术的需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协作,这种协作只有在彼此之间都能够获取利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可是,在市场激烈竟争的情况下,尖端技术的转让,一般来说,主要靠购买许可证的办法。但这种办法没有充分保证,也不可能获得最新的、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于是,垄断资本家采取了单刀直入的办法,通过兼井手段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从而掌握了其他企业的最新技术。目前,日本资本工是通过兼井美国企业大量涌进美国,这成为吸收美国高科技的一种重要手段。

80年代以来,各国跨国公司的合作,特别在高科技领域里的合作也显著加强。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的资料,在1983~198S年期间,1S1家各国大型跨国公司在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科学仪器等领域签订了大量合作协定。跨国公司之所以合作,主要是为了以下目的:(1)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竟争。如欧洲跨国公司联合生产空中客车以打破美国波音公司的飞机垄断。(2)共问垄断市场。如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与意大利都灵电话服务公司和日本的电报电话公司,签订了关于计算机通讯的协定。(3)为开发新产品共问出资,共担风险。如波音公司与日本一个公司集团合作研制新一代节油飞机,其费用为40亿美元,日本公司分担1/4。(4)其他具体目的。如互相学习先进工艺和管理经验、推销商品和增加就业等等。

(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非股权控制趋势在加强

在过去,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都力图拥有全部股权,而不愿与外国投资者或东道国合资合营。因拥有全部股权,便于对企业进行控制,防止技术和经营秘密外泄,避免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但是,这些年来,面对东道国经济主权意识的提高,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股权控制己经放松,独资或拥有多数股权的子公司逐渐减少,非股权控制工在加强。非股权控制又称“工业合作”,包括许可证交易、经营合问、销售合问、产品分成合问和技术援助合问等。跨国公司通过非股权控制,既可节约资本,增加技术和商品销售,又可在实际上控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企业。

三、跨国公司的国外参与战略

跨国公司是战后最主要的私人国际垄断组织,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当代资本主义跨国公司是进行全球性的生产和经营,以多国籍工人为剥削对象和世界市场为角逐目标,通过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超国家的康采恩式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的国际经济活动是通过其国外参与战略实现的。

所谓国外参与,就是跨国公司把资本、产品、技术、管理或其他资产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的系统的经营活动,也就是跨国公司在国际上扩张的形式。跨国公司的国外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股权参与和非股权参与。

(一)股权参与

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新建企业或者收买和参与当地原有企业的股份,使之成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

股权参与有三种形式,即投资设厂(建立新的企业)、兼井当地原有企业和合营。

从股权占有份额的角度来看,投资建厂和兼井都是属于跨国公司拥有全部股权之列。通过这两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企业,跨国公司控制了其全部股份,从而确立了对它们完全的控制权,东道国把这类企业叫做独资企业。通常所说的合营企业是指跨国公司拥有该企业的股份在9S%以下的所有外资企业,其中按跨国公司占股份比重的大小分为多数股权(S0%~94%)、对等股权(S0%)和少数股权(49%以下)。合营企业就是由跨国公司一方提供资金、设备(往往是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井培训人员,按国际市场价格折算成投资股份。东道国主要是提供地皮、厂房、动力、辅助设施、原村料和劳动力,按协议价格折算成投资股份。

如果合营企业是按公司法的原则组织起来由股东提供的资本,经营管理方式按股东间的协议执行,V方按参股比重分取利润,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就是合资企业。

跨国公司对股权参与形式的选择一般取决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跨国公司自身的条件,资本大小、技术水平、产品特点和竟争地位等。二是东道国有关跨国公司股权份额的政策规定。跨国公司为了保证对于公司的控制,一般尽量采用全部股权的参与形式。在它的资本规模、技术力量和产品特点占优势的情况下,也往往能够实行全部顾全的参与战略,但对规模较小、产品和技术相对落后或者刚刚进入国际市场的跨国公司而言,一般采取的是少数股权、合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