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再次迎来了世界性的社会转轨高潮,它主要由两大社会实体群构成:一是中国从70年代末期起进入改革开放发展阶段,到了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不断增多,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性进程。此后,与中国相邻的越南也走上基本相同的发展道路。二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苏联为核心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动荡并随之瓦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解体,组成苏维埃联盟的15个加盟共和国分裂成为各自独立的国家(有的结成独联体),这些总计二十几个原社会主义国家亦纷纷走上社会转轨道路。在这两大社会实体群中,中国和俄罗斯因人口、领土面积、资源情况和国际影响等因素而成为两个最大的社会转轨实验场,也最具有可比性和相互借鉴性。因此,俄罗斯的社会转轨一直受到我们中国人的关注。

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轨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都放弃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不同点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以经济为中心、渐进改革的发展道路,并取得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显著成就;俄罗斯则率先放弃了社会主义,仿效西方建立了三权分立政治制度,走上了以政治变革为先导继而推动激进经济改革的发展道路,但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总体上未见增长反而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未见改善反而普遍恶化。何以会出现这种行为方式和效果的差别?这种差别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两国不同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或警示意义何在?迄今为止这种比较性研究在我国尚属空白。作为比较研究的第一步,需要对相互比较的客体进行系统研究。我国学者已对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做出阶段性总结,但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研究还很零散,缺乏系统。正因为缺乏深入的比较研究,以致包括国外和国内的一些人认为:尽管俄罗斯社会转轨目前的效果不理想,但是政治制度改革的“进步”为它今后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中国由于没有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其发展将会受制于制度因素而逐渐放慢。在这些人看来,对于中俄不同发展道路孰优孰劣问题现在还远不到下结论的时候。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俄罗斯发展道路研究就不单是国别问题研究,对我们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因此,此项研究被列为我国社会科学界的重大课题,并由本书作者集体共同承担。本书是第一部由我国学者撰写的全面、系统研究俄罗斯社会转轨道路的著作。

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算起,新俄罗斯作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一员已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实践为时已不算短,因此目前对俄罗斯发展道路进行阶段性总结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过去的十年里,俄罗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92—1999年的八年为“叶利钦时代”,2000年进入“普京时代”。由于普京时代刚刚开始,尽管在发展思路上普京已显露出与叶利钦有很大的不同,但就目前而言,俄罗斯的新一轮变革仅初现端倪,其前景如何还需观察。因此,在对过去的十年进行总结时,我们将重点放在叶利钦时代,兼而对普京的政策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和论证。

过去十年中俄罗斯的社会转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政治转制,二是经济转型。这一社会转轨过程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是不无痛苦的。在经济上,与苏联解体前的俄罗斯相比,1999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大约40%,降幅远远大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大危机,甚至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经济所造成的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普遍贫困。

在政治上,在向西方式民主制度转变之中和之后,相伴而来的是激烈的社会冲突、民族纷争、权力拼杀、阴谋和流血,俄罗斯成了政治角逐的大舞台,政局持续动荡。在国际上,俄国人最初希冀通过加入西方阵营来实现自身利益,但西方却对俄罗斯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压力,并从地缘政治上对俄罗斯进行挤压。在与西方的利益碰撞中俄罗斯一再受到打击,饱受欺凌之苦,与苏联的鼎盛时期相比,俄罗斯民族的国际地位急剧衰落。

俄罗斯社会转轨实验及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成本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因而成为国际性讨论的热门话题,各国的评论和俄罗斯学者的反思文章汗牛充栋。而尤为重要的是,十年来俄罗斯所经受的曲折复杂、激烈斗争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活生生的史料。本书限于篇幅,不可能像史学研究那样,用多卷本形式反映这一历程的方方面面直至细微末节,而只能从大处着眼,力求给读者一个明快、客观的认识。因此,本书注重分析俄罗斯社会转轨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揭示其因果,从中得出可资汲取的教训,这样做无疑增加了本书的难度。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收集大量原始资料,洞悉俄罗斯十年发展的全过程,熟知各种学术观点,而且要具备相当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抽象能力。好在本书作者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均有20年左右研究苏联、俄罗斯的历史,对苏联剧变和俄罗斯社会转轨历程不仅长期跟踪、素有研究,而且还亲身感受过其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这种难得的学术积淀和学养素质为本书的质量提供了坚实保证。

在全书结构上我们做了如下处理。

一、在写作上本书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回答俄罗斯在这十年里做了什么、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的结果如何,目的是要说明俄罗斯的变化和变化结果。我们将围绕俄罗斯发展变化的主干线进行论述,以避免过多的枝节。社会发展尽管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其中的利益因素(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及由利益因素所形成的社会主流意识仍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发展变化的主干线。坚持了这一点,就不会为舞台上的角色说了什么所左右,而集中注意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即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第二个层次是对一些更深层问题的思考:(1)俄罗斯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俄罗斯何以走上这样的发展道路,其中是否存在必然性?(2)如何解释“叶利钦现象”?对俄罗斯巨大而惨烈的变化,身为总统的叶利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支持率长期处于低点,但他却在俄罗斯的舞台上屹立八年而不倒,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很罕见的。(3)相对于经济改革,俄罗斯的政治变革率先“达标”,即建立起三权分立的宪政民主制度。这种政治超前于经济的做法为什么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民主的条件和限度何在?对转轨社会来说实行西方式民主是否就是治世良方?(4)俄罗斯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是如何设计的?它为什么会带来经济崩溃的严重后果,原因何在?这种经济改革对今后俄罗斯的发展有何影响?(5)西方奉行从地缘政治上挤压俄罗斯的战略,寻求单极世界是对美国行为的解释,构建地缘政治平衡是对欧洲国家行为的解释,但这些似乎还不足以回答西方世界为什么不能与已实现西方式民主改造的俄罗斯和睦相处?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教训何在?

这些思考所涉及的已不单单是俄罗斯本身的问题,实际上还涉及世界发展的宏观问题。本书作为一部研究俄罗斯十年史的著作,不可能全面回答带有世界全局性的问题,而只能做出有关俄罗斯的解释,一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尽管如此,这些思考却对本书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促使我们更深入地考察问题,不轻率下结论,排除“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非此即彼的思维和写作模式。例如,我们对俄罗斯的道路持批判态度,但我们更加强调导致俄罗斯道路的各种因素,揭示其必然逻辑。这点正是本书与其他(多以文章形式表现的)同类研究的区别所在。

二、我们采用先分别后集中的讨论方式。

本书分为政治与社会篇、经济篇、外交篇和总论四个部分。我们先从政治与社会、经济、外交领域对俄罗斯的变化做了分门别类的考察,对这些领域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在总论部分里集中探讨由俄罗斯十年巨变所反映出来的重要理论问题。这种讨论方式不仅可以使读者对个别领域中的问题有所认识并得到理论解答,而且还可以推动读者与我们一道对俄罗斯变化的总体性、宏观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下面对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做一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