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上卷)
22490100000088

第88章 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1)

苏联解体,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定》,独联体宣告成立。此后,除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余新独立国家陆续加入独联体。

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在经济、军事安全、民族、语言、文化、宗教、地域、地缘政治乃至国内政治问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相互需求的一面,这点构成了独联体得以成立的基础,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这点决定了独联体暂时还只能是一松散的联盟并存在进一步分化趋势。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独联体内部签署了总数2000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多边或双边文件,宣布致力于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和“军事政治空间”,最终实现一体化。但在实际上,由于各国刚刚成为独立的利益实体,确立主权是它们的首要任务,加之经济的普遍衰败使各国不得不以自保为目标,寻求经济自立,这使它们貌合神离,所签文件的效力极其有限。截止目前,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面前的路坎坷不平。

俄罗斯视独联体国家为“近邻国家”,是自己的“利益范围”。在对西方的幻想破灭之后,俄国人已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确保独联体这一势力范围对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俄罗斯保障自身安全和逐鹿国际政治舞台的本钱所在。因此,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对独联体政策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

(第一节)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概述

俄罗斯与独联体成员国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分家和政治军事关系初步整合时期。

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不堪帝国重负,已无力充当“经济奶牛”角色。苏联解体前俄罗斯每年向其他加盟共和国提供的经济支持约370亿卢布,按当时比价,将近600亿美元。叶利钦写道:俄罗斯人有一个幻想,即“摆脱了对‘小兄弟们’的经济责任这一重负,俄国经济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甩包袱”思想一度支配着俄罗斯人的行为,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之初的1992年这一思想的影响尤为突出。

独联体刚成立十几天,俄罗斯在未与其他成员国协商的情况下,突然放开了物价,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私有化。一时间物价飞涨,货币严重贬值,原有的经济联系被打乱。由于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尚未独立发行货币,卢布仍是惟一的流通货币,俄罗斯的举动对它们造成猛烈冲击,使原本恶化的经济几近于瘫痪。为了保护自身,这些国家被迫采取一系列反措施,如发行临时货币、禁止本国产品外运、建立边界和海关等等。1992年成为独联体各国经济自立门户年。

俄罗斯不顾他人的行为破坏了统一的经济空间,割裂了原有的紧密经济联系,造成“一损俱损”的后果。

按照“在谁境内归谁所有”这一心照不宣的原则,各国竞相瓜分了原苏联遗产。原苏联遗产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因此它所获最丰。争议最大的是散布在各国的原苏联军队的分割问题,俄罗斯坚持对这些军队的领导权。由于这些军队的高级将领和大量士兵是俄罗斯人,不可能对其他民族国家宣誓效忠,而排斥俄罗斯人意味着武装力量的瓦解,重建军队又耗资不菲,因此除乌克兰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实现军事独立外,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均向俄罗斯作出让步。俄罗斯以独联体联合武装力量形式,实际控制了原苏联绝大部分军队,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这些军队驻地国的军权。根据有关国际协定,原来部署在其他成员国的战略武器或就地销毁,或撤入俄罗斯境内。

1992年5月,俄罗斯与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实现军事一体化。此后,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陆续加入这一条约组织,乌克兰、莫尔多瓦和土库曼斯坦则始终拒绝参加。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成为九国集团,俄罗斯向入约国提供安全保证。

苏联解体使原先被掩盖的民族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着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归属问题,以及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地区和阿布哈兹地区、莫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和塔吉克斯坦,均发生尖锐的民族对立和武装冲突,原苏联地区一时间狼烟四起。俄罗斯采取了偏袒与自己关系较好一方、压另一方屈从的做法。在纳卡冲突中,俄罗斯暗中支持已加入独联体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亚美尼亚,使阿塞拜疆在军事上陷入被动,不得不接受俄罗斯的要求,加入独联体及其集体安全条约。在俄罗斯的支持下,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分离主义武装攻占阿布哈兹全境,格鲁吉亚政府被迫低头,与俄罗斯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并加入独联体及其集体安全条约。在莫尔多瓦与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的冲突中,俄罗斯驻摩尔多瓦第14集团军袒护后者,使其成为“国中之国”,迫使莫尔多瓦接受停火,并于1994年(最后一个)加入独联体。从1992年下半年起,俄罗斯积极推动独联体集体维和行动,7月独联体国家元首会议决定建立解决独联体国家内部和国家间武装冲突机制,成立独联体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冲突地区。此后,独联体国家元首会议还先后通过了《防止和解决独联体境内冲突的构想》、《独联体维和部队条例》等文件。

随着维和部队的进入,各地区武装冲突逐渐平息或降温。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维和行动对控制热点地区局势、防止冲突升级和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俄军在这些国家的留驻合法化,保持了俄罗斯的政治影响。

1992年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尚无明确的纲领。经济上“甩包袱”,政治上促使各国加入独联体,军事上借助集体安全条约推动军事一体化、借助维和确保控制,是这一时期俄罗斯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二阶段:1993~1995年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纲领形成时期。

1993年最重要的事件是通过了《独联体章程》,对独联体进行了一系列组织建设,结束了它无组织章程、无执行机制的不确定状态,标志着独联体开始向规范的地区性国际组织转变。在经济上,成立了独联体跨国银行和调节有价证券跨国市场,确定俄罗斯卢布为成员国之间的结算单位;签署了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宣言,强调加强在关税、货币政策、立法、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促进资金、商品、劳务在独联体范围内自由流动,争取建立类似欧盟的经济合作机制;通过《独联体经济联盟条约》,规定独联体各国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1993年下半年,北约开始酝酿东扩,接着提出包括原苏联地区国家在内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引起俄罗斯的警惕。1994年1月至2月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连续发表讲话和文章阐述对独联体国家的政策。其要点有三:(1)防止外来势力填补真空。科济列夫认为:“存在着对俄罗斯利益的很大威胁,对付这些威胁的惟一途径就是加强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军事合作,否则敌对势力就有可能填补这个真空”。(2)要求国际社会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的特殊地位。科济列夫强调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域内“起着特殊作用,负有特殊使命”,并把西方是否支持俄罗斯的这种“特殊作用”提到是否愿与俄罗斯建立真正伙伴关系的高度。他说:“俄罗斯在原苏联国家中必定要起特殊作用……。是否支持俄罗斯调解原苏联地区的冲突,是对‘冷战’老对手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牢靠性的检验”。他还强调俄罗斯维和部队驻扎在独联体其他国家境内“完全具有合法的基础”,以此要求把俄罗斯的维和行动变成联合国委托行为,纳入联合国的国际维和战略,成为国际承认的合法行为。(3)强调在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中“维护讲俄语居民的权利具有中心意义”。在新修订的俄罗斯军事学说中,原苏联地区被宣布为“俄罗斯的切身利益地区”。科济列夫的讲话和文章标志着俄罗斯在独联体开始实行以加强军事控制为核心的强硬政策,这被外界概括为“科济列夫主义”。哈萨克斯坦人指出:“科济列夫主义”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十分相似,其实质就是将原苏联地区视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1994年成立独联体跨国经济委员会。1995年成立独联体跨国货币委员会。同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建海关联盟,要求三国在经济改革、外贸、金融、货币和价格立法等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1996年3月和1998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先后加入海关联盟。

1995年9月叶利钦批准《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明确以“多种速度和多种层次”推进独联体一体化是俄罗斯政策的基本任务。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纲领化。自此,俄罗斯开始大力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1996年后推进一体化时期。

这期间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政策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签署四国一体化条约。1996年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签署加深经济和人文领域一体化条约,声明四国将实行比独联体其他成员国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加强政治合作,协调对外政策,并为建立一体化国家共同体而努力。叶利钦说:四国条约的签署表明“俄罗斯找到了主权独立国家一体化的新形式”。——与白俄罗斯建立了国家联盟。1996年4月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建立国家共同体条约,规定成立最高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跨议会大会三个超国家机构,两国在经济政策和外交上相互协调,制定军事建设的共同原则。叶利钦说俄白共同体是“独联体一体化的最高形式”。1997年4月俄白两国签署联盟条约,规定“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学、文化和其他领域的兄弟关系、友谊与全面合作”。叶利钦说:“俄白联盟的核心在于经济领域。联盟的建立有助于两国的生产合作,并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医疗服务等方面向统一标准过渡。”作为一体化经验总结和实施方针,1996年5月叶利钦在独联体首脑会议上提出加深一体化三原则:独联体各国保留主权;消除封闭状态,独联体一体化核心完全开放;灵活建立管理机构。——修复与乌克兰的关系。乌克兰是独联体内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俄乌两国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独联体未来的走向。苏联解体后,因黑海舰队分割、克里米亚归属、经济利益、对西方政策等问题,俄乌关系长期不和。从1996年起,俄罗斯调整了对乌克兰政策,承认克里米亚是乌克兰领土,通过艰苦谈判使黑海舰队分割问题得以解决,并达成租借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20年协议使俄罗斯在黑海的地位得到保存。

1997年5月叶利钦访乌,通过相互让步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和“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条约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与第三国缔结反对另一方的条约,不得利用自己的领土损害另一方的安全”;“双方将采取有效措施协调经济改革战略,在互利的基础上加深经济一体化”。叶利钦说,此次访问“解决了所有打算解决的问题”,“从今天起谁都不欠谁什么了”。俄乌两国虽在独联体一体化特别是军事一体化问题上、以及对西方政策方面仍有重大战略分歧,但恢复了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俄罗斯与独联体成员国的关系历经风风雨雨,逐步建立起了独联体合作机制,构筑了军事、经济、政治一体化框架,确立了一体化核心组织,并通过俄白联盟条约树立了具有示范作用的“独联体一体化最高形式”。但是,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如下问题。(1)进入独联体一体化核心圈子的国家太少。进入这一圈子的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六国。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莫尔多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六国则有意与俄罗斯保持距离,游离在核心圈子之外。(2)军事一体化基础不牢。最早于1992年建立的独联体九国军事一体化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对一些成员国来说,当时加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是一种被迫的权宜之计。

1999年5月该条约期满,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三国拒绝续签,使独联体军事一体化受到沉重打击。(3)经济合作水平低。长期经济危机使独联体各国特别是俄罗斯的经济政策往往带有应付危机的紧急措施性质,经济危机和政策多变使各国经济难以协调,阻碍了共同市场的建设,影响了经济一体化的深化。(4)俄白联盟条约的示范作用极其有限。

这一方面是由于该条约所带来的好处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签定联盟条约后受到西方的刻意打压,外部环境严重恶化,这对独联体其他国家有警示作用。因此,俄白联盟这种“一体化最高形式”还仅仅是俄白两国的二重唱。

(第二节)俄罗斯对独联体战略

1994年12月北约正式启动东扩计划,这成为促使俄罗斯加强对独联体国家控制的催化剂。1995年9月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战略方针》,以国家文件形式确立了对独联体政策的框架和基本任务。这一战略方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目标和主要任务

(1)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在俄罗斯政策中占有优先地位,这是因为,俄罗斯在经济、国防、安全和保护俄罗斯人的权利方面的主要切身利益都集中在独联体境内;(2)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有助于在国际社会中占有应有地位的一体化的经济和政治联合体;(3)俄罗斯的主要任务有四——保障政治、军事、经济、人文和法制稳定,促使独联体国家成为政治和经济稳定、对俄罗斯奉行友好政策的国家,增强俄罗斯在苏联后空间建立新的国家间政治和经济关系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加快独联体内的一体化进程。

(二)关于经济合作

(1)把经济互利合作视为解决同独联体国家相互关系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解决这一任务时,应把经济联盟框架内的多边关系和双边关系相结合;(2)把发展经贸联系看作稳定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经济形势和走出危机的重要手段;(3)从组织上加强独联体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逐渐扩大海关联盟,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渐把经济联盟其他成员国吸收进海关联盟;(4)发展和完善经济合作的极为重要的条件是使支付结算关系正常化;(5)有效地发展生产和科技合作,组成有生命力的一体化机构;(6)使各国的法律和经济条件相互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