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社会保障概论
22492000000035

第35章 养老保险(9)

如果让他们适当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领域,可进一步提高盈利率。再次,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为了确保农民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县级基金管理部门要放弃基金投资和管理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基金管理机构来管理。

为了促进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及各地区都规定了集体补贴的办法。有些地区按交费额进行补贴,这在集体财力比较发达的村庄和乡镇比较普遍。大部分乡镇规定了按职业与职务给予补助的办法。相对来说,收入比较高、投保金额大、属于特殊职业的村民,得到的集体补贴比较高,而一般的普通农民得到的集体补贴比较少。为了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发挥其社会互助共济职能,有能力进行补助的乡村,应尽可能采取按人头补助的办法。避免“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使补贴制度更公平。

(四)理顺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涉及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问题。比如,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市郊农民可能转移到城镇,其养老保险也应向城镇养老保险体系转轨。另外,对于目前已经进城的广大农民工来说,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更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另外,在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也将提上日程。如何在农村“五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值得认真研究。

四、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老年社会救济

农村的老年人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集体组织实施的对特殊困难的“三无”老年人实行的社会救济制度,具体地说,就是“五保”制度。所谓“五保”,就是由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基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儿,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供养制度。我国农村的“五保”制度始建于1956年合作化时期。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历史时期内,这一制度对于保证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提供社会化的养老功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五保”

制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在敬老院供养,住进敬老院的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是由其所在的村集体组织提供粮食和资金,由乡镇企业收入、乡村提留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补贴;至1995年,全国有敬老院2.8万所,入院老人有30多万人,占农村五保老人的13%。另一种方式是对老年人分散供养,即由村级基层组织负责给予照顾。至1996年,全国农村国家和集体救济的社会散居孤寡老人有190.8万人,虽然这部分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很小,但是占全国同类老年人的比重却高达92%;1996年,全国农村“五保户”临时救济费为4678.8万元,占农村整个社会救济支出的13.5%。

(二)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是由计划生育部门组织的,一般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或通过银行开办保险业务,保险对象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

我国农村各级组织为了进一步解除农民计划生育户的后顾之忧,1985年开始在辽宁省、福建省的部分地区率先创办了计划生育养老保险。

目前,全国各省区的农村都开展了一些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底,全国累计投保人数已超过4500万人,投保金额在40亿元左右。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的实施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合作,由该公司主管,委托各地计划生育协会代办;二是由地方政府决定或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条例,成立计划生育养老基金会,将所筹集的资金存入银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以备日后保证养老金的支付;三是开展合作养老保险的“绿色养老保险”,即由集体和群众个人集资,由计划生育部门和计划生育协会统一组织和协调,开展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能使资金增值的产业,将增值部分作为计划生育群众的养老保险之用。也有一些地方利用资源优势,划出一块山地、草场等,由集体和个人投资开发,其收益用于养老。

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各地不尽相同。多数地区采用财政拨一点、乡镇集体筹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办法。也有一些地方的保险资金完全由财政支付或从计划生育处罚费中支出。

(三)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是近几年来社区服务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对社区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容易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日常衣食住行料理;定期体检;医疗保健服务;健身娱乐;精神、心理健康;应急服务等。目前在农村开展的社区养老服务,按照服务对象是否付费,可分为以下两种:

1.福利性社区养老服务

农村“五保户”供养,是这种社区养老服务的最普遍、最典型方式。

对农村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国家明确规定,由三级政府筹集经费,实行五保:一是保吃,提供粮、油及零花费用;二是保穿,提供衣服被褥等必需品;三是保住;四是保医;五是保葬。1998年底,全国五保户总数为282.8万人,供养经费主要由县、乡、村三级组织提供。除了“五保户”由基层组织供养外,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村,通过每月向老年人发放退休金,免费提供各种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等方式,来集体负责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2.社区有偿养老服务

一般是对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按照其需要所提供的一种服务。敬老院集中供养,是一种典型的有偿养老服务。1998年底,在全国农村共办有18612个敬老院,收养老人269267人,办有273个光荣院,收养退伍老兵6123人。全国平均每2.5个乡镇有一个敬老院。在经济比较发达、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珠江三角洲地区、江浙地区等地,不但每个乡镇平均有一个敬老院,而且建立了专门的社区医院、社区卫生保健站、社区食堂、娱乐场所、托老所、老年公寓等设施和网络,提供相关的老年生活服务。

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之后的替代机构,它可以较好地解决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而子女精力和时间不足的矛盾,解决分散居住和集中服务、专业服务的矛盾,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养老模式。

本章提要

1.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主体内容,也是一个国家老年社会保障的核心。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使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具有普遍性和可测性的特点。影响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主要因素是退休制度和人口老龄化程度。

2.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给付。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现阶段养老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几个层次。

3.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是一个难题。如何把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现代社会化养老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中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

关键术语

老年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农村养老保险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养老保险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2.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怎样理解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的关系?

4.谈谈对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