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发现与传奇故事
22613300000080

第80章 丁肇中与“胶子”

科学的探索从来都是曲折的,大自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唯有不怕艰难的人才有希望看到真理的曙光。

1973年,轰击核子的实验仍在继续,但这一回人们改用中微子代替电子作为炮弹。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荷,只受弱作用力支配的点状粒子。实验得到了预想不到的结果:核子的一半动量在反应中“消失”了。富有经验的物理学家们指出:“小偷”是隐藏在强子里的一种新物质,它很可能就是使夸克胶合在一起,造成夸克禁闭的——胶子。

1978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高能物理会上,几位物理学家报告说,他们分析了中微子、电子与核子相互作用的实验数据,并经过周密的计算,完全证实了理论上预言的胶子对夸克的作用。这对于正在探索基本粒子结构的科学家来说,鼓舞极大。

如何进一步证实胶子的存在呢?理论学家预言,当两个能量足够大的正、负电子相撞后,有可能看到一种称为胶子喷注的奇特现象。

华裔美籍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带领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二十几位科研人员,加入到国际探测胶子的行列中。1980年4月,在汉堡附近的西德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中心,佩特拉正、负电子对撞机启动了。它可能提供的最大总能量为三百八十亿电子伏,足以用来观察胶子特有的喷注现象。国际合作组的同仁们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着。

丁肇中教授曾因发现J/ψ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金。他一向重视探测器,因为它是物理学家的眼睛。他领导的小组为这项试验特制了一架叫“马克——捷”的大型综合探测器,由几百件各种类型的探测器、上千台电子仪器、几百台电子计算机组成。经过将近四个月的周密观察,他们找到了四百四十六起有价值的强子事例。在进一步作了大量分析、计算以后,断定其中一些强子是由胶子放射出来的。在佩特拉机上工作的其它几个实验小组,也发现了胶子存在的类似证据。

丁肇中等科学家对胶子存在的进一步证实,意味着人类的探索已开始进入强子的内部,它将使高能物理研究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