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审视竞争:竞争概念
竞争这个词,并不是产生于经济领域。过去,人们更多是用之来形容动植物界的优胜劣汰。后来,人们观察到在商品经济中也存在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因而才将之引入经济范畴中。中外学者对竞争的定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综合之,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下面的概念:竞争,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社会集团、各社会成员之间为了争夺更好的购买、生产、销售等商品生产和流通条件,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有几点必须注意:(1)竞争是与商品紧密联系的。原因很简单,竞争是因为交换的困难才产生的,而只有商品是纯粹为交换而生产的。(2)竞争是不同集团、不同成员之间经济利益的争夺。这个命题,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不同集团、成员的利益无法统一到一起呢?结论似乎只能是,目前,人类仍有自私的一面,而利益是有限的。但根据我们的基本观点,这种有限性只是在横向上存在,而在纵向上,由于新的机会来临,新的利益会产生,因而它又是无限的。(3)经济利益的争夺形式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而非直接抢占。这也就是说竞争为什么是门“艺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论这项“艺术”多么高超,它在给些人带来好处时,总让另一些人倒霉,而且数量未必比前者少。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只有竞争,价值规律才能成为‘唯一的调节者”。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样承认,竞争使价格作为产出量的杠杆而发挥作用。一种商品当市场供给小、价格高、利润大,于是进入的厂商增多,商品供应量增加,价格下降,利润减少,迫使实力不济的企业退出竞争,于是供应量又减少,价格又上涨。正因为如此,竞争做为经济的一种调节方法,备受学者推崇。但是,这种说法只有理论上的意义,而在现实中却行不通。中国长虹电视机1997年产量600万台,预计到1999年将增至900万台,TCL电视机厂也决定将生产规模扩大到500万台,还有康佳,还有熊猫等等厂家也在发展。在竞争中,的确有大量企业退出,但存下的企业,却以巨大的规模垄断了市场。企业的目标很明确,只有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把价格往下压,才能让实力不济的对手无法承受,企业才能生存。但问题是全国年产3000万台的总生产能力,需要多少家庭去消费呢?显然,国内市场已渐趋饱和,而国际市场中,面对日本等国,我们的市场又有多大呢?因而竞争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不是没有,但作用却的确有限。
一、竞争的形式
竞争的形式,有以下划分:
1.卖者与卖者的竞争。这种竞争出现于买方市场,即商品供过于求。销售者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希望尽快将商品卖出去,于是通过各种手法,加速购买。这种竞争中,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降价。在中国市场中也充塞着各种折扣广告之类的东西,消费者们莫不以此高兴,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最终的获益者。但从全社会看,降价的单位必然减少利润,而这些单位的员工必然也受到影响。这些员工也是消费者的一部分,单纯的降价,无非是将利益从社会的一边移到了另一边。
2.买者与买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出现于卖方市场,即商品供小于求。由于商品的有限而买者又必须购买,于是双方就可能互相抬价,以获得商品。这种竞争本质上和上面讲的卖者与卖者的竞争是一致的。受损的是买者,获益的是卖者,而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也只是一种转移。
3.卖者与买者的竞争。理论上,商品应该等价交换。可是人的本性决定了买卖双方都想以不等价的交换而从中获得好处。于是就存在一个谁控制谁的问题。如果卖方的产品独一无二,而买方又非买不可,于是买方受控于卖方;反过来买方极少,而卖方又不容产品积压,于是买方控制了卖方。谁输谁赢一望而知。
二、竞争的内容
竞争的内容,主要有:
1.价格竞争,是指以相对于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出售产品,其理论基础是“薄利多销”但是这种古典的理论现在似乎并不管用了。价低不一定就让消费者认为物有价值。相反,有的东西代表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别的东西。例如,派克钢笔在价格昂贵时,销路很好,利润很高,可是一旦其进入中低档笔市场,其代表的“身份”“地位”“富有”“品味”等内在无形价值在人们心中破灭,于是销路未见大开,反而失去了大批肯出高价的顾客,利润一落千丈。同样,价格大战对社会财富的增加没有任何好处,实在是损人不利己的事,企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采用的。遗憾的是,我国一些企业不了解竞争的教训,又狭义地理解竞争就是价格大战,于是动辄挑起价格大战,搞得市场一片混乱,结果自己未必得益,整个产业更是损失惨重。说到底,价格竞争是最激烈的武器,同时也是竞争中最没有艺术,不讲道义的手段。一个企业没有在产业中树立绝对的优势,价格大战始终是弊大于利的。
2.品种竞争,是指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多更全的产品品种销售。采用这种战略的思路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顾客为基础的,认为产品品种越多,可满足的人就越多,于是扩大了销售,增加了利润。但是多品种是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为限的,在不同品种的产品间转换,需要“转换时间”,这时流水线要调整,生产要暂停。这种停止,哪怕是极短的,也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从而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况且,杂而不专,使产品质量下降的情况也不少见。再进一步,单一产品的专业化服务并不见得就很差。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不提供订票,很少有空中小姐服务,甚至连集中的行李架都没有,但它却以高效、安全、准时为优势,名列美国各大航空公司之四,且其利润率是最高的。由此可见,品种竞争将带来生产的负担,将以效率为代价。其效果如何,企业必须慎重考虑。
3.服务竞争。对服务行业企业来说,服务本身就是产品,其竞争与前述二者没有太大区别。我们关心的主要是生产性企业对顾客的服务。海尔集团如今能名列中国著名企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其良好的售后服务。他们也许会将产品送到你的家门,也许没事就打电话问你是否满意。消费者在受到这种礼遇时,一般都会十分高兴。但是服务并不代表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好用与否,还要看本身的质量。海尔商标的产品可以比别的产品价高100—200元,就是靠服务让顾客满意,而其代价是庞大的销售员工队伍与巨额费用。如果不是竞争,消费者也许不必多付一两百元,海尔也将提高利润率,但是竞争的压力迫使这一切可能发生。消费者不再关心产品质量,生产者也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消费者是否愿支付更多的钱以买得“放心”是消费者的事儿。但从社会的理性讲,这种竞争行为真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吗?企业真的就那么愿意这般地费心维持这样不得已而建立的系统么?
4.技术竞争,是指企业以比对手更好的产品销售。当然好的产品来自于先进的设备、工艺、原材料。不可否认,技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技术意味着什么呢?技术可以有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纵向,一种是横向。一个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横向的技术着眼于改进产品本身,改进缺陷,增加新功能。但是,这种改进能持续到什么时候呢?我们可以造出会计算的电话,和摔不坏的电视机,可谁会要用电话计算,谁又会没事将电视机往地上摔呢?横向技术可以造出完善的、几乎神奇的产品,但是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呢?谁也不会希望一种产品“大而全”什么都可以干。特定产品的改进是有限度的,不能期望一种产品永远流行,我们必须主动地淘汰,主动地推进产品质的飞跃。这就是纵向的技术。只有用纵向的技术,企业才能摆脱对手,才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发展。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创新。
5.广告竞争。企业之所以不惜工本,要通过种种广告媒介,比其他对手更广泛、更频繁地向用户介绍本企业的产品,是为了要在用户心中造成更深的印象,提高被用户选中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广告似乎只对处于消费品市场的企业才有效果,而对生产资料市场中的企业来说,作用不大。原因很简单,消费品广告的接受者很广泛,吸收力强,而生产资料广告则由于接受者集中,大部分效果无法被吸收,将金钱错投在不适当的对象身上,造成浪费。但是,消费者决不能以为自己获益良多,其实,企业的广告费用最终会分摊到消费者头上。一双耐克鞋,50%的利润被迈克尔·乔丹拿走,使得最大获益者不是耐克公司,也不是消费者。不可能人人都相信耐克鞋穿着就最舒服,但是人人都知道耐克鞋,而不知道最好的鞋在哪里,这就是问题所在。更进一步,假若说广告产生初期还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那现在广告已经做为一种攻击性武器在使用。我们这里先提醒大家,广告除了宣传功能外,还能混淆视听,使人们产生错觉,不知如何判断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