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
22615200000012

第12章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3)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冬,项羽带兵在荥阳这个地方把汉王刘邦团团围住,双方打起了持久战,楚军兵力雄厚,出奇兵截断了刘邦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的通道,众所周知,粮草是兵家取胜的保证,时间一长,汉军粮草匮乏,逐渐支撑不下去了。刘邦急得在军营中来回转圈,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刘邦有个谋士叫郦食其的,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想当初,商汤讨伐夏桀,将其灭亡后把杞国这个地方封给了夏朝的后人。周武王讨伐商纣将其灭亡后把宋国这个地方封给了商朝的后人。如今,秦朝施行暴政、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让他们没有一点立足的地方。如果陛下您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六国的君臣百姓们一定都会对陛下您的恩惠感恩戴德,天下没有不归顺服从的。由于仰慕您的道义,大家都甘愿做陛下您的臣民。这样,随着恩德道义的推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称霸了,就不要说楚王项羽了,他也一定会整好衣冠,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您了。这样,您还担心荥阳的包围解除不了吗?”这其实是一种顾前不顾后的做法,虽然能解决一时的难题,但又会使天下回到群雄逐鹿的战国动乱年代。但惊慌失措的刘邦早已经没了主意,听到这个方法可行,拍手称赞,火速命人刻制印玺,让郦食其马上巡行各地去进行分封,来一解当前的窘境。

这时张良的及时出现,又避免了一场致命错误的发生。此时,张良恰巧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边吃饭,边把谋士郦食其所提的实行分封六国的主张讲给张良听,并且得意地问他:“这条计策很不错吧。”不料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追问:“这是谁给您出的主意啊?如果要是按照他说的这样做,你的大事就完了。”刘邦不明白,问:“这是因为什么呢?”

张良顺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说:“请允许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为您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势。”他说:“首先,昔日商汤讨伐夏桀而把夏朝的后代封于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并把商朝的后代封于宋国,那是因为其后两者的力量都不足以和他们抗衡,他们能随时致后两者于死地,您认为您现在能控制项羽并致其于死地吗?”汉王答道:“不能。”张良说:“第二,昔日周武王攻人商朝的都城后,对商容的德行大加表彰,于是后人常用“武王式商容之间”的典故来表示周武王拜见贤良之人的急切之心,接着,他又重新修筑比干的坟墓,释放了关在狱中的箕子,其用意是稳同刚刚取得的政权,用来鞭策本朝的臣民,您现在是表彰贤人的时候吗?”汉王答道:“不是。”张良接着分析:“第三,周武王曾发放巨桥粮仓的存粮,散发鹿台府库的钱财,以来赏赐那些贫苦的民众,但他用的都是敌国的积蓄,可是您现在的粮草自己都不够度日,您认为您有能力来救济那些贫苦的民众吗?”汉王答道:“没有。”张良又说:“第四,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把兵车废止不用,改为人们坐的车具,又把兵器倒置存放,用以昭告天下,与民休息,不再使用武力。可如今陛下您作战正酣,战况吃紧,您能像周武王那样做吗?”汉王答道:“不行。”张良又说:“第五,周武王将战马都赶到华山的南面去放牧,表示天下已经转入到太平的年代,没有再使用它们的地方了,但您现在正激战不休,您能让战马也到华山的南面去吃草吗?”汉王答道:“不行。”张良继续说:“第六,周武王把牛都赶到桃林的北面去放牧,以此表明不再靠它们运输作战用的粮草了。如今,您也能效仿周武王,不再靠牛群运输、积聚粮草了吗?”汉王答道:“不能。”张良又说:“第七,再说那些天下靠游说诸侯生活的士人,他们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舍弃了祖坟,告别了老友,来追随您四处奔波。但他们日夜追随您的原斟也只是想得到一块小小的封地。假如您现在恢复六国的后代的封地,那些四处游说的士人一定会各自回去侍奉他们的君主,陪伴他们的亲人,返回他们的故居,如果是这样,那陛下您又和谁一起夺取天下呢?”张良继续说:“第八,当前的唯一大计就是使楚国不再强大,如果您封赏的六国的后代又屈服于楚国而追随楚国,请问,您如何让他们来臣服于您呢?如果您真的采用郦食其的这个计谋,那您的大事也就完了。”听到这里,汉王刘邦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郦食其:“这个笨书呆子,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细细看来,张良的分析,真是环环相扣,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他看到了古今形势的不同,没有用古代的办法来套现在的形势,而是根据当前的形势制定出符合现在战况的军事指导思想。这次关键性的阻挡分封,为刘邦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为其日后在楚汉争霸中取得胜利,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减少了不少阻力。不可否认,在认清形势、制定政策、指导作战方面,张良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洞察形势的谋略家。

抚韩安彭垓下决战

汉四年(公元前203),正当刘邦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以破竹之势,迅速攻克了魏、代、赵、燕和齐五国,占领了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取得了北面战场的全面胜利,完成了对成皋楚军的战略包围,有力地支持了刘邦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为刘邦最后取得胜利、建立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取得了丰硕的战争果实,韩信派人禀告刘邦,要求封赏,说:“齐人生性狡诈,反复无常,齐地南边又与楚相邻,这里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您能允许我自立为假(代理)齐王。”刘邦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等人马被围困在这里很长时间了,日夜盼着他前来相助,想不到他却要自立为王!”当时,张良正好坐在刘邦的旁边,张良是何等的精明,他深切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齐地离荥阳远在千里之外,即使这个时候韩信要自立为王,刘邦也是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止。索性不如顺水推舟,向韩信卖个人情,来换取韩信对自己的衷心。想到这里,张良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刘邦一脚,刘邦也不是傻子,立刻明白了张良的暗示,迅速反应过来,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做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前后两句话过渡得很自然,也就没引起韩信使者的疑心。

同年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前去攻打楚军。加封韩信为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这个顺水人情居然笼络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不至于韩信产生二心,而是让其一心一意归顺自已,从而赢得了楚汉战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在这个安抚韩信的过程中,张良起了关键的作用,若是刘邦只凭意气用事,在这作战的关键时刻与韩信反目成仇,那有可能就让韩信生出二心,这样就自然会分裂抵抗楚军的力量,那在短时间内打败项羽,建立汉王朝也成了泡影。所以,张良总是能在合理的时间提出合理的建议,刘邦对张良也是言听计从,二人的精诚合作,才建立了大汉政权。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对抗局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此时,由于韩信以齐地为根据地,不断袭击楚军,并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而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了楚军运送粮草的通路,使楚军供应困难。而汉军方面,刘邦的军师萧何稳坐关中,不断地给前线运送来大量兵员和充足的粮草,刘邦兵足粮足,在荥阳以西逐渐稳住了阵脚。战争的形势对项羽是越来越不利。项羽无奈,只好与刘邦议和。双方彼此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合约签订后要立即执行,从此以后,井水不犯河水。项羽遵守约定撤军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打算引兵西归汉中。但张良认为不可,张良认为现在的局势是对项羽不利,在项羽处于腹背受敌处境之时,正是刘邦出击的好时机。于是他和陈平一起建议刘邦:“如今我们汉军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现在正是消灭楚国的大好时机,所以现在应该采取穷追猛打的战术,一举完成统一大业。如果现在让项羽向东撤军,无疑是放虎归山,以后必将是后患无穷啊!”刘邦点头称是,采纳了两人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刘邦追击楚军到阳夏南面,同时传下令去,命各路率军西向,在固陵(今河南太康)会师。但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和彭越等人所率的援兵。没有了后援,一时间战事吃紧,刘邦惨遭失败,被围困在固陵营垒中。刘邦坚守在固陵的壁垒中,焦躁不安,便向身边的张良求助:“都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他们的援兵迟迟不来呢?”张良是最善于分析对方的心思的了,所以对这样的结果他早已是料到了。见刘邦询问,忙回答:“楚兵已呈灭亡之势,您也已经加封韩信和彭越两人为王,但您却没有给他们划定属于他们的疆界。所以两人见无利可图,当然也觉得没有理由来充当这个救兵了。如果您能和他们两个人约定打败楚国后,共分天下,我相信,这两个人肯定会立刻赶来。如果不这样,最终的胜负结果,还不知道呢。”刘邦一心要解当前的燃眉之急,虽然心中老大的不情愿,仍然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不出张良所料,两个月后,韩信和彭越两人果然派兵来增援。

汉四年(公元前203)冬,汉军各路人马终于将项羽围困于回奔彭城的路上——垓下(今安徽灵壁县沱河北岸)。在这个地方,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如“垓下之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从这些典故来看,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过程。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经过一番厮杀,十万楚军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损失惨重。一晃数日过去,楚军粮草断绝,外无援兵,不禁陷入一筹莫展的窘境。时值隆冬季节,加上刺骨的寒风,漫天的飞雪,楚军将士忍饥受冻,多有怨声。忽然一天夜里,随着凄切的风声,四面隐约地传来楚歌,低沉凄怆,令人伤怀。楚军中的士兵多是楚人,听到家乡的歌谣,再无斗志。就这样,韩信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楚军的士气,终于打败了项羽,才有了后来的“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这悲剧性的两幕。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史称汉高祖。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大摆筵席,举行庆功大典。酒席之间,觥筹交错,气氛十分热烈。刘邦显得特别高兴,当论及项羽最终失败,而自己开始很弱小,但最终能够取得胜利,一统天下时,刘邦说出取胜的关键,多亏了萧何、张良和韩信,这三人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汉初三杰”。在话语言谈之中,刘邦盛赞张良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啊!”子房就是张良。

定都关中复道谏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