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
22615200000016

第16章 公而忘私成就大业(3)

公元前203年,楚霸王项羽由于连年征战,已经到了兵尽粮绝的地步,手下的将士只剩下十万左右,而且楚军士气低落,恋家思乡的情绪笼罩着楚营上下,项羽无奈之下只好从荥阳撤兵。可刘邦的汉军已经发展到三十万人,而且兵精粮足,士气高涨。此时,楚汉战争的形式发生了逆转,汉军对楚军大举反攻的机会终于到了。在反攻作战中,刘邦又采纳了韩信十面埋伏的计谋,在楚军撤退的路上号炮连天,伏兵四起,汉军像潮水般地涌来,直杀得楚军好像鸡犬一般的四散奔逃,真是兵败如山倒。项羽虽然是勇猛无比,但是看到大势已去,只好杀出一条血路,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垓下。后又在汉军的四面围攻下,项羽只好率残部突围,最后,楚军全军覆灭,项羽单枪匹马败走乌江,终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英雄盖世的项羽在江边自刎身亡。至此,历时几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全面胜利而宣告结束。

论功行赏排次第一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设下酒席大宴群臣,并一一论功行赏。刘邦在宴会上对群臣说:“各位贤臣良将,今天是我们夺取天下后举行的庆功宴会,大家都要尽情欢乐,好好庆祝庆祝。我给在座的各位出一个题目,请大家思考。我为什么能夺取天下,而功高盖世的项羽为什么会失掉了天下?”群臣你一言我一语,众说纷纭,刘邦最后总结说:“你们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啊。据我看来,成败得失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用人的不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送军需、供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豪杰,我能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们,所以取得了天下。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能臣范增,还不能重用他,因此最后被我消灭了。”从上面的刘邦的这番高谈阔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能在生死存亡的楚汉战争中,打败势力比自己强大的项羽,最后夺取了天下,张良、萧何、韩信是不可多得的功臣。这三个人也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而萧何在这三个人中应该是第一功臣,除了上面刘邦对萧何所评价的功劳外,萧何慧眼识才,发现并举荐了韩信,为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战胜项羽,起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

因此,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最后定萧何为首位功臣,封他为酂侯,给他的俸禄也最多。对于萧何的封赏,许多有功的将领心中不服,一起找到刘邦,问:“我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才得到封赏,而萧何安居关中,并没有立下任何汗马功劳,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罢了,为什么对他的封赏最高,都远远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刘邦说:“请问你们知道打猎吗?追杀野兽,依靠的是猎狗,而给猎狗发出指令的是猎人。你们攻城克敌,好比是训练有素的猎狗,而萧何却好比是能发出指令的猎人,如此看来,各位只不过是有功劳的猎狗,而萧何却是个成功的猎人。而且萧何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而你们又有几个人呢?多的也不过是带两三个家里人罢了,因此,我必须重赏萧何,请你们以后不要在下面随便议论了!”大家听到这里,一个个都无言可答。

刘邦回到内宫,又想起了当年在沛县时,萧何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提携和照顾,现在应当对萧何另眼看待和回报,于是又加封了萧何两千户的俸禄。

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刘邦向大臣们征求意见,群臣们都说:“平阳侯曹参在战争中英勇善战,身受七十余处战伤,他立下的战功最多,所以他应当排第一。”刘邦心里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的,一方面萧何曾经是自己在沛县时一起起兵反秦的亲信,另一方面,萧何对自己于公于私都有很大的恩情,但是在前次分封的时候,刘邦已经力排众议,重赏了萧何,所以这次对排位次的事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应该把萧何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在这个关键时刻,多亏萧何坐镇关中,从关中抽调军队来增援,不仅是兵员,就是粮草也全靠萧何由关中供应,才保证了军队的补给。正是有了萧何在后方坐镇,您才能在前方安心作战,即使多次被项羽打败,多亏了萧何这个坚强的后盾,您才能屡次起死回生,最后积攒力量,战胜了项羽率领的强大楚军。这些都为您创立汉家天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大功劳,与曹参等人所立下的一时的战功,萧何的万世之功显得尤为重要啊!我认为在排位次上,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这番议论,正中刘邦的心意,于是决定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对萧何的父母兄弟一一加以封赏。

蔡东藩先生在他的《前汉演义》中对萧何作了如下的赞赏和评价:“从龙带甲人关中,转粟应推第一功。为语武夫休击柱,发踪指示孰如公?”这首小诗对萧何前半生的主要功绩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制定律令营建宫室

刘邦登基当上皇帝之后,继续任用萧何担任丞相一职。萧何在相位上,继续辅佐刘邦,对国家上下,精心谋划,事必躬亲,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为汉朝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和初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汉朝初年,由于多年的战乱,国力已相当衰微,四海之内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壮大国力,发展经济,安抚百姓,政治稳定以及对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等等,任务艰巨,政务繁忙,萧何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萧何除了在人事安排上,为刘邦出谋划策外,主要是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方面,下了很大的气力。萧何借助当年收集的秦朝的图书档案资料,删除了秦朝法律中苛繁、严酷的条文,保留下了适合汉朝实际的条文,并在此基础上有较多的创新,制作成汉律九章,这是汉朝律令的开端,使汉朝的朝廷行政以及各个郡县的管理有章可循。其文包括朝贺礼仪、内部管理和对外交往等等。都一一制定了规章制度予以规范。萧何还辅佐刘邦出台了一系列赦免罪犯,减少兵员,减免赋税,奖励农耕等方针政策来发展经济,经过一段时问的恢复,多年战争留下来的创伤慢慢复原,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也逐步趋于稳定,国力逐渐强盛。

汉朝定都成阳后,(后改成长安)萧何又监管都城和皇室宫殿的建设,在此过程中,萧何亲临督造,从规划设计到现场施,他都一一过问,建立都城是百年大计,一定要有相当的规模,但国家初定,财力有限,而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也要尽量节省,整个过程谋划得非常辛苦,历时两年,都城和皇宫建设完工,刘邦前来巡视,萧何当时正在建未央宫,已经建好了东阙、北阙(高大的宫门),又开始建前殿、武库、太仓等,刘邦看到都城规划得井井有条,皇宫建设得更是宏伟壮观,心中十分高兴,但是又假装生气地说:“现在天下还不太稳定,百姓还处在疾苦之中,你为什么把皇宫建造得这么豪华呢?”萧何这时心中有数,皇宫的建设都是按照刘邦的旨意办的,刘邦现在说这样的话是让别人听的,于是不慌不忙地说:“正是因为现在天下还不安定,所以才把皇宫的围墙建造得坚固高大,人民的安全才有保障。皇宫壮观了,也能显示出天子的威严。再说建筑设计是百年大计,一定要为后代子孙的发展留有余地,如果现在建设得太狭小了,后代子孙们再要扩建改造,那就更加浪费,不如一劳永逸,更为划算。”刘邦这才转怒为喜,满脸堆笑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我又错怪你了。”其实当时未央宫的建筑规模并不算很大,规模还不到秦朝的阿房宫的三分之一,加上萧何督造时的精打细算,总体的花费国家还是能承担的,所以,老百姓的怨言并没有很多。萧何又知道刘邦的脾气,喜欢外观宏伟而内部装饰简单,这君臣的对话是做给别人看的,好叫老百姓传颂刘邦是一位为国为民,崇尚节俭的明君。从这件事上看,萧何与刘邦的关系相当密切,刘邦对萧何也是非常信任。

计诛韩信消除叛乱

刘邦称帝后,除分封兄弟子侄为王外,还分封了一些异姓王,让他们驻守各地。后来为了加强刘氏政权的统治,同时也怕这些异姓王造反,便寻找种种借口要消灭异姓王。萧何又投入到刘邦镇压异姓王的反叛、消灭异姓王的斗争中去。有一天,有一个叫周昌的人向刘邦密报,说阳夏侯陈稀招兵买马,阴谋反叛,自立为王,刘邦接到密报后,把朝中大事交付给萧何全权处理,自己率大军前去征讨陈豨。

原来这陈稀也是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武将,刘邦对他也很赏识重用,当时汉朝初立,刘邦加封陈稀为阳夏侯,并授予他代相的职务,管辖代地的军政要务。代地靠近匈奴,是北方抵御外敌入侵的军事重地,由此看来刘邦对陈稀还是非常器重的。但陈稀和韩信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因为韩信被刘邦冷落后而萌生了反叛之心。这时的韩信。刘邦嫌他功高盖主,先是借故剥夺了他的兵权,楚汉战争期间虽然被迫封了韩信为齐王,战后把他调离了根基很深的齐地,改封为楚王,后来干脆把韩信降为徒有虚名的淮阴侯。韩信是为刘邦夺得天下的重要功臣,最后如此下场,韩信心中充满了对刘邦的不满和愤恨。恰巧此时陈稀奉命去代地赴任前来看望韩信,两人密谋,由陈豨在代地起兵,韩信在都城内作为内应。

刘邦率大军征讨陈稀后,韩信的一个门客向吕后告发,说韩信是陈豨的内应,准备在夜间趁都城空虚,先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再袭击皇后和太子。吕后得到密报后,非常惊慌,急忙把萧何找来商量对策。两人谋划好对策后,由萧何来实施。第二天,萧何便向朝中的大臣们宣布,今天已经接到前线传来的捷报,说高祖刘邦率领的大军已经打败了叛军陈豨,就要班师回朝了,让大家都要前去向吕后道贺。众大臣接到命令后都去向吕后贺喜,只有韩信自称有病,紧闭家门不见任何人,没有前去向吕后道贺。萧何便借着探望韩信病情的理由来到韩信的住所,韩信自然不能再拒绝会面,只好走出卧室与萧何见面。萧何上前一边亲热地拉住韩信的手,一边对他说:“你不过是偶感风寒,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慢慢调养就会好的。今天皇上派人从前线传来捷报,说已经打败了叛军陈豨,众位王侯大臣都已经进宫去向吕后贺喜去了,只有你一个称病不上朝,也不去向吕后道贺,你又是陈稀的好朋友,这已经引起了大家的猜疑和吕后的不满。咱们两人是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为了你的切身利益着想,我还是劝你随我一同进宫,早一点向吕后道贺,这样就可以消除大家的怀疑和不满。”韩信听着老朋友萧何的话句句在理,情真意切,也就不好再推辞,只好随着萧何一道进宫。谁知到了吕后的内宫,四周早已经埋伏下不少武士,韩信刚一进门,这些武士们如狼似虎地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韩信捆绑起来。韩信高声呼喊萧何来救他,可这时萧何已经悄悄地躲起来了。武士们把韩信押到了长乐殿中,只见吕后阴沉着脸,怒目圆睁地坐在椅子上,对着韩信大声呵问:“大胆的韩信,你为什么要和叛军陈稀暗中联合谋反,你还要在城中做内应,妄图加害我们母子,你要从实招来。”韩信辩解说:“您这话是从哪里听来的,这是无中生有的假话,我是冤枉的,请皇后明察。”吕后严厉地斥责韩信说:“我现在已经接到皇上的诏书,说陈稀已经被捉拿了,经过审问,他已经招供了,他交代说是听了你的唆使,才起来造反的,而且还有你家里的门客,已经来向我告发你,你暗中串通陈稀谋反的信件都在我这里。你们同谋反叛有确凿的证人证词,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吗!”韩信还想再为自己申辩几句,但是吕后已不容韩信再说,喝令武士们将韩信拉出去处死。武士们将韩信拖到大殿旁的钟室中,将韩信乱刀砍死。一代大将就这样命丧于钟室,死于一个妇人之手。而出了这个计策的人正是萧何。想当初,萧何举荐韩信,劝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将韩信推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现在又是萧何,为吕后献策,诱杀了韩信,将韩信无情地置于死地。所以后来人在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哀叹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博信任自污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