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
22615200000059

第59章 安邦治国万世奇才(1)

刘伯温

评书这种文艺形式素来为广大平民百姓所喜爱,《大明英烈传》几百年来借说书人之口早已传至千家万户,大明军师刘伯温经历代说书艺人的艺术加工,便成为了人人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式的传奇人物。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种种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一曲以隐语作答的《帝师问答歌》(相传明太祖食烧饼,刘伯温适至,太祖询以后世兴亡治乱之事,刘以隐语作答,答辞为歌谣体,故又称为《烧饼歌》),与唐朝李淳风、袁天纲合着的《推背图》同为古代着名预言奇书,为历代喜好研究玄学和术数的人氏所喜爱。一部在《四库全书》中被列为子部杂家着述的《郁离子》,近年来又成了哲学思想界的热门话题。随着旅游热的高涨,刘伯温设计的浙江俞源村,以其奇特的八卦太极图造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成为着名旅游景点。在刘伯温的身上,出现着一个又一个闪烁美丽光环的谜团,刘伯温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总是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在此,我们谨以史料为依据,试着为读者揭开蒙在刘伯温身上的神秘面纱。

清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修的《明史·列传第十六》云: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曾祖濠仕宋,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维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托里特穆尔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俄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舒穆噜伊逊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

基遂弃官还青田,着《郁离子》以见志。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制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好了,《明史》就先征引到此,再多便有抄袭之嫌了。应当承认,《明史》的可信度是很大的,有清一代,治学严谨,讲求考据,不肯一字无来历。奉敕编纂史书,绝不敢主观杜撰,清朝的大学士张廷玉与前明的刘基——刘伯温毫无瓜葛,更不可能暗中为其歌功颂德。所以,《明史》可以作为研究刘基的主要资料。

刘基(1311-1375)出生在一个既尚武又修文的家庭,际会于元明鼎革的特殊时代。

根据《宋史》及《刘氏家乘》,刘基可考的世系为:

十一世祖刘怀忠内殿崇班、保安军北番官巡检

十世祖刘绍能皇城使、简州团练使、鄜延兵马都监

九世祖刘永年官阶不详,系一武将

八世祖刘延庆相州观察使、龙神卫指挥使、鄜延路总管、泰宁军节度观察留后、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指挥使

七世祖刘光世太尉、御营副使、江东淮西宣抚使、御前巡卫军左护军都统制、护国镇安保静三镇节度使、太保、三京招抚处置使,历封荣国公、杨国公,赠太师,谥武僖,追封安城郡王、鄜王

六世祖刘尧仁右文殿修撰、知池州

五世祖刘集处士

曾祖刘濠翰林掌书

祖父刘庭槐太学上舍

父刘瀹遂昌教谕

纵观刘基祖上,无一平常百姓,乃文乃武,尤以八、七世祖为烈,这种世系传承的家风家教对于刘基的潜移默化是刻骨铭心的。

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刘基出生在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此时,元王朝建立已四十年,蒙古贵族的军事早以结束,忽必烈灭宋而成“混一之基”,结束了三百多年来金瓯残缺,神州砥裂的局面。正如元朝建号的诏书中所说:“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元朝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弱不振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开发。元朝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终元一朝,始终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皇室的不断倾轧,错误的民族政策,政治经济管理的不善,阻碍了社会经济复苏和振兴,更兼朝政日渐腐败,皇室沉湎于淫乐,权臣将帅相互诛杀,不待农民起义,元王朝自身已难以支撑了。

刘基虽然远祖显贵,但自五世祖刘尧隐居不仕以后,家道渐衰,虽然如此,仍不失为南田山中的望族。刘基年幼即聪慧颖异,神智绝人,父辈的饱学,对刘基的教育、熏染尤甚。

祖辈积淀的丰富典藏,在没有公共图书馆,图书文化市场极度匮乏的时代,为刘基博览群书创造了极为难得的物质条件。加以其从小勤勉好学,使得幼年的刘基就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十三岁的刘基赴处州府治下的括城(今丽水附近)郡庠求学。

幼年的刘基第一次走出清幽的小天地,接触到众多师生,种种高谈阔论,眼界大扩,耳目为之一新。在括城读书,主要是习举业,研讨《春秋》等儒家经典。受永嘉、永康学派影响,刘基抱定了人世济世的信念,习举业而不忘学天文兵法战策,为以后成为一代帝师奠定了基础。在括求学期间,刘基受两个人的影响较深,一是郑复初,此人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人称“四经师”,刘基向其学习了系统的理学;一是吴梅涧,吴梅涧(1281-1355)名自福,字梅涧。幼好黄老之术,父谓其骨根有仙源,社会上亦重仙佛,遂送入紫观修道。紫虚观在好溪之畔,少微山麓,距括城郡庠不远。吴梅涧在此师从着名道士学习《道德》、《黄庭》诸经,有大成,被天师授为崇德清修凝妙法师,令着金阑紫衣,主紫虚观达五十年。刘基学习之余,常去观中游玩,与吴交谈甚洽,遂成忘年之交。刘基一生传奇无数,与此间的机遇有很大关系。

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十六岁的刘基进入更高一级的石门书院继续修习举业。石门书院位于青田县西七十里的石门山麓,为一道教胜地——石门洞天。双峰对峙,宛如石门,内中别有天地,四周山崖环抱,无隙可人,洞北殿阁峥嵘,青松郁郁,修篁森森。洞东南有飞泉瀑布,数十丈高的落差,碎玉飞琼,飘飘洒洒,更为此神仙府第增添神秘色彩。

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二十一岁的刘基赴杭州参加江浙行省乡试,得中第十四名举人。转年,又赴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得中第二十六名进士,汉人、南人第三甲第二十名。科举是读书人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径,许多人皓首穷经仍未能搏得一第,元朝民族歧视严重,科举铨选也是如此,榜分左右两种:蒙古、色目人为左榜,只考两场;汉人、南人为右榜,要考三场。刘基能够首搏中的,接连折桂,足以证明其天资聪慧,加以勤奋好学,更兼有良好的家庭熏染和名师的严教,方造就了一代奇才。

取得功名以后,便等补缺为官,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补为江西瑞州高安县丞。县丞,官名,始于秦,两汉沿置,典文书及仓狱,为县令辅佐。历代所置略同。品位为正八品。

文人初入仕途,无不摩拳擦掌,亟欲施展其政治抱负,以求上报国家朝廷,下济苍生百姓。

在文人眼里,朝廷即是国家,而不论是由谁主宰,是哪个民族统治。忠君即是爱国,报效朝廷即是爱国,济世拯民即是爱国,爱国即是己任。只有国家利益,而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日种族主义。

刘基初入仕途之时,恰值元朝末,各种矛盾正在激化,一方面是统治者以横征暴敛维系其腐化堕落的生活,以高压政策维系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一方面是小民倒悬于水火之中,横征暴敛,杀戮焚掠,水旱风雹,地震海啸,飞蝗鼠患,饥馑瘟疫,天灾人祸大肆虐。社会秩序已近失去控制,各地造反起义时有发生。战乱引起的浩劫更加重了社会动荡,广大民众饱尝苦难,士大夫文人颠沛流离,豪门巨族也难逃浩劫。实际上已经到了朝代交替的时候。

贝琼在《送王子渊序》中说:“海内兵变,江南北巨姓右族,不死沟壑,则奔窜散处。”在这场浩劫中,人命贱如草芥虫蚁,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踩碎在泥涂中。

残酷的现实,惨淡的人生,使有良心的人更富有同情心,关注人的命运,激发仁人志士悲天悯人的情怀,解救天下苍生的志向。刘基咏叹道:“一民一物吾肺腑,仁者自是哀鳏恫。”

金秋时节,刘基从家乡青田出发,途经丽水、松阳、龙游、安江、衢州、沙溪、铅山,弋阳、南昌、直至高安。一路上,二十六岁的刘基即景抒怀,赋诗甚多,但从其初入仕途本不该有的抑郁基调中,似乎他已经预感到了仕途的艰辛。

鸡鸣发山驿,天黑路弥险。

烟树出狻声,风枝落萤点。

江秋气转炎,嶂湿云难敛。

伫立山雨来,客愁纷冉冉。

这种秋雨霪霏,客愁纷纷的画面,恰是其黯然心情的写照。但是,刘基非常人可比,他的政治抱负,品行气节,绝不因浊劣的社会环境而改变,他要在仕途中砥砺名节:

狭径非我由,周行直如发。

何当扬湛冽,尽洗贪浊肠。

为此,到任伊始,特作《官箴》以自勉:

治民奚先,字之以慈。

有顽弗迪,警之以威。

振惰奖勤,拯艰怠疲。

疾病颠连,我扶我持。

刘基在高安期间,以廉洁自律,发奸惩恶,不避强御而受百姓称颂。但是在政权已然腐败的情况下,又岂能容许刘基一人独善其身,刘基以一人之力又岂能改变大局?刘基秉公执法,为民除害之举,直接触忤了不法豪右,必遭他们的阴谋陷害。恰新昌州发生了一起命案,凶犯买通官府,判以误杀。原告不服,上诉至瑞州路,知府派刘基复审,使案情真相大白,凶手抵罪伏法,初审官罢官。但初审官和凶犯家属不甘失败,乃勾结刘基的上级县尹蒙族人达鲁花赤,企图陷害刘基。幸亏当时江西的行省大臣较为了解刘基,知其身单力孤,恶斗不起,遂将其调离瑞州高安,改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吏。掾吏属于一般文职人员,虽属平调,却没有实权了。刘基初仕江西,对元末官场有了切身的感受。不免产生有志难酬的愤懑,遂有了第一次的弃官归里,隐居力学,壮游山河的经历。

入仕之前,刘基主要是受儒家教育,但是现实生活远比按儒家思想所描绘理想图画复杂,巨大的差距,迫使他进一步祈求从书本中找出答案。于是,他又开始了三年的苦读生活。

至正年(公元1348年),刘基又回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从事教育铨选之职。上任不久,行省监察御史渎职,刘基愤而举报。御史品秩比刘基高,刘基以下犯上,为沆瀣一气的官场所不容。刘基在遭到宪臣无理斥责后,又愤然辞职。在杭州闲居达四年。此间,刘基结交了不少博学耿介之士,亦有方外大德,隐世高人。为以后能有才华施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此时,已是元朝末年,先后在各地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较有影响的是方国珍、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张士诚、陈友谅等人。

方国珍(1319-1374)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名珍,字国珍。世以贩盐浮海为业。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率众数千人人海,打劫元政府的漕运粮食,进攻浙东沿海。屡使被俘元官为其乞求官职,并遣人到大都贿赂当道,因而得任海道运粮漕运万户,割据温州、台州、庆元三路。至正二十七年降朱元璋。

韩山童(?一1366)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原为栾城(今属河北)人,其父因传授白莲教,被谪徙永年(今属河北)白鹿庄。他继续宣传教义,倡言天下将打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又宣传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更揭发元蒙古贵族的残暴剥削,宣称“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以鼓励治河民夫起义。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他与刘福通等聚众,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宣誓起义,他被推奉为明王,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不久被捕牺牲。

刘福通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白莲教首领。曾参加韩山童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回乡组织起义军,以红巾为号,攻占朱皋,开仓济贫,陆续攻下罗山、上蔡、汝宁、息州、光州,众至十余万。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迎山童子林儿到亳州(今安徽毫县),尊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自为枢密院平章,不久改为丞相。

郭子兴(?-1362)元末江淮地区红巾军首领。定远(今属安徽)人。地主出身。入白莲教,散财结客。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与农民孙德崖等四人率众起义,次年攻克濠州(今安徽凤阳)。秋问彭大、赵均用等人因徐州失守,率军来会。他后因与彭、赵等不和,依靠朱元璋的支持,移驻滁州。十五年春在和阳(今安徽和县)病死。明初追封滁阳王。

陈友谅(1320-1363)元末沔阳(今属湖北)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隶倪文俊为簿掾,渐升为元帅。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文俊谋杀寿辉不成,他杀死朱元璋见刘基身材修伟,长须飘洒前胸,睛若灿星,开合之间,似能洞察人间一切,好一副仙风道骨。刘基见朱元璋面如重枣,龙眉凤目,不怒自威,确有领袖群伦之气概。文俊兼有其众,任平章。连克江西、福建诸地。两年后迎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汉王。二十年夏,杀害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年号大义。次年朱元璋攻下江州,他退都武昌,寿辉旧部纷纷脱离,又屡为朱元璋所败,疆土日促。至正二十三年大败于鄱阳湖,在九江口中箭死。其子陈理继位,次年向朱元璋投降。

张士诚(1321-1367)元末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大丰)人,幼名九四,盐贩出身。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高邮等地。次年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渡江攻下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

次年降元,受封为太尉,曾与方国珍从海上运粮,接济元都。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东海。至十三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后屡被朱元璋击败,二十七年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自缢死。

作为生活在元朝时代的读书人,若非被逼无奈,谁肯铤而走险,甘冒杀头灭门的危险去造反。站在明的立场上,造元的反有理;站在元的立场上,造反无理。房屋破旧了,总是先努力修补,实在不行才会想到翻盖。此时此刻的刘基就属于努力修补之人。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江浙行省又任命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都事,属于处理一般事务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