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你一生的20位西方哲人
22627000000001

第1章 弗洛伊德(1)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有过的情绪经验推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合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他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领域。

弗洛伊德生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该市现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的父亲是一个开明而严格的羊毛商人,母亲是一位典型的犹太家庭妇女。

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这里也是他此后一生居住的地方。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对整个人产生了兴趣。

当他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读医科。一开始弗洛伊德并没有集中精力攻读医学,而是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

1876年到1881年这6年的时间里,弗洛伊德在德国著名科学家布吕克的实验室进行生理学研究。

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他订了婚,并进入维也纳总医院当医生。

1884年弗洛伊德与J·布洛伊尔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从此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886年春弗洛伊德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并在同年9月与马莎·伯莱斯结婚。他们的婚姻十分美满,育有三男三女,小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189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逐渐发展起来。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1900年弗洛伊德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在这里,他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依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

这本书大大地提高了弗洛伊德的声望,之后,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

1902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容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14年弗洛依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

1920年,弗洛依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

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

1927年发表了《幻想的未来》,对宗教做了精神分析的评述。

1930年他对现代文明做了剖析,并在1934——1938年间写成了《摩西和一神教》的批评性著作。

他晚年时期患了上口腔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

1938年由于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身为犹太人的弗洛伊德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1939年9月23日,精神分析法创始人西格蒙-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终年83岁。

弗洛依德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

弗洛伊德著作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

《歇斯底里研究》(1895)

在本书中,弗洛伊德在本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歇斯底里症的形成的分析论述,从而揭示了歇斯底里症背后那些深层原始意识的根源。他认为,歇斯底里是多种复杂的心理同常见的动机、目的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那些正常的受压抑精神力量,在反常的条件下转化为变态心理的结果。该书的发表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建立。

《梦的解析》(1900)

在书中作者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潜意识理论,用于解释梦。这本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作者把它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一本重要的代表著作。

《性学三论》(1905)

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的技巧,运用治疗病人的实际资料,对性的问题作了一番有系统的分析,从而研究了人类性欲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并阐明了他的性学学说。本书是弗洛伊德继《梦的解析》之后对人性探讨中最富创见和最永恒的贡献之一。

《论无意识》(1915)

在本书中弗洛伊德从:对无意识概念的辩护;无意识的诸种含义:一种地形学的观点、无意识情绪、地形学与压抑的动力、无意识系统的特征、两种系统之间的交流、对无意识的识别这七个方面对“无意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自我与本我》(1923)

《自我与本我》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修改作者的一些早期的理论,弗洛伊德曾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死本能概念,否定了作者早期提出的性本能和自我对立说,使意识——潜意识的二分法失去了重要性。为此,他在原有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基础上建立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系统,提出了系统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

弗洛伊德心理哲学包括:日常生活心理分析;性爱与文明;精神分析论;梦的解析等几个方面。费洛伊德把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等等的形成归根人的性本能的一种节制。认为一切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是出于一种人的性本能冲动的“升华”。而人类文明都来源于人的性欲的一切转移。

本我、自我、超我

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

意识和潜意识

弗洛伊德将心理生活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的,他说这是精神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前提,而且只有如此划分,才能使精神分析了解在心理生活中那些既重要又普遍的病理过程,并在科学的框架中为其寻找到一席之地。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不能承认意识是心理生活的本质的看法,但不否认意识是心理生活的一种属性,在心理生活中,意识可以与其他属性共存,也可以不复存在。

弗洛伊德说,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承认潜意识的存在。对于潜意识的不承认,在他看来,只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研究过催眠和梦的有关现象——这种现象和病理现象大不相同——才得出这一结论的。

弗洛伊德研究证明,首先,“意识”一词是一个纯描述性的术语,它是建立在最直接、最具确定性的知觉基础之上的。其次,经验表明,一种心理元素(例如,一个观念)一般说来不是永远有意识的。在他看来,意识状态的特点是瞬息万变的,一个现存的意识的观念片刻之后或许就不再是有意识的了,虽然在某些很容易出现的条件下还可以再成为有意识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潜意识”一词是与“潜伏的和能成为有意识的”相一致的。

弗洛伊德是从压抑理论中获得潜意识这个概念的。在他看来,是压抑为人们提供了潜意识的原型。但是,他又发现人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弗洛伊德把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称之为“前意识”;而把潜意识一词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于是我们有了三个术语,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而它们不再具有纯描述意义。

弗洛伊德在自我本身也发现了某种潜意识的东西。他说,它的行为就像被压抑的东西一样,虽然这种东西本身并不是有意识的,但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要使它成为有意识的,就需要做特殊的工作。但是,从分析实践的观点来看,对于它的表达,只能采取了另一种对立——这种对立源自我们对心理结构条件的理解——来代替这种对立,即有组织的自我,和被压抑的、从中分裂出去的自我之间的对立。

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于我们的潜意识概念来说,我们所发现的结果甚至更为重要。他认为潜意识并不和被压抑的东西相一致,而一切被压抑的东西都是潜意识的。但不是说所有的潜意识都是被压抑的。自我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潜意识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发现自己面临着必须假定有一个不被压抑的第三种潜意识时,那么,成为潜意识的这种性质对我们来说已开始失去了意义。

自我和本我

在病理学的研究上,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这个词在其本来意义上也可能是潜意识的,由此我们就希望更多地去了解自我。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是心理结构的外表,而“自我”也是潜意识的。

经弗洛伊德研究发现,自我是本我的那么一部分,即通过前意识知觉——意识的媒介已被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所改变的那一部分;从某种意义来说,自我是表面分化的一种扩展。还有,自我有一种寻求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的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不受限制、占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在自我中,知觉所起的作用就是本我中转移给本能的作用。自我代表我们所谓的常识和理性的东西,它与含有热情的本我形成对照。所有这一切都与我们的熟悉的通常的区别相一致;但同时只能认为这种区别在一种平均的或“理想的”情况下才适用。

在这一事实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在功能上的重要性,即是把对能动性的正常控制转移给自我。

在他看来,对形成自我并使其从本我中分化出来,除了前意识知觉系统的影响外,还有另外一种因素同样发挥了作用。一个人的身体本身,首先是它的外表,是外部知觉与内部知觉都可以由此产生的一个地方。这一点可以像任何其他客体一样的被看到,但它把两种感觉让给了触觉,其中一个相当于一种内部知觉。心理生理学已全面讨论了身体以此在知觉世界的其他客体中获得其特定位置的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首先是一个身体的自我,它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实体,而且它本身还是一种表面的投射(自我基本上是身体的感觉中派生的,主要是从身体表面产生的那些感觉获得的,因此,可以把它看做身体表面的一种心理投射)。

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说,我们假定在自我之中存在一个等级,一个自我内部的分化阶段,我们称之为“自我理想”或“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不仅仅是被本我的最早的对象选择所遗留下来的沉淀物,它同时也代表反对那些选择的一种能量反相作用。他说,超我和自我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条规则,即“你应该如此如此(像你的父亲那样)”;它也包括这条禁律,即“你绝不能如此如此(就像你父亲那样)”,自我理想的这种两面性是从这个事实中获得的,即自我理想对俄底浦斯情结施加压抑作用的任务。

通过对描述超我的根源,弗洛伊德还认识到,它是两个非常重要因素的结果,一个是生物因素,另一个是历史因素,即在一个人身上长期存在的童年期的无能和依赖性,以及他的俄底浦斯情结的事实和我们已表明的那种压抑,都和力比多潜伏期的发展中断有关。

在他看来,自我理想是俄底浦斯情结的继承者,因而也是本我的最强有力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力比多变化的表现。通过建立这个自我理想,自我掌握了它的俄底浦斯情结,同时,使自己处于本我的支配之下。而鉴于自我主要是外部世界、现实的代表,而超我则与其形成对照,是内部世界、本我的代表。自我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将最终反映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现实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之间的这种对立。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理想在一切方面都符合我们所期望的人类的更高级性质。

超我借以产生的方式,解释了自我和本我的对象贯注的早期冲突是怎样得以继续进行,并和超我继续发生冲突的。如果自我在满意地掌握俄底浦斯情结方面并未获得成功,那么,从本我产生的俄底浦斯情结的精力贯注,将在自我理想的反向作用中找到一种发泄口。在理想和这些潜意识的本能倾向之间可能发生的大量交往说明,理想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潜意识的,无法达到自我的。在心灵的最深层曾经激烈进行的斗争,并未因迅速的升华作用和认同作用而结束,现在是在更高的领域内进行着,就像在科尔巴赫的油画中的“汉斯之战”一样,是在天上解决争端的。

两类本能

通过对心灵三个部分,即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清清晰论述,弗洛伊德得出了一个结论:自我很容易受知觉的影响,其实,自我只是本我的一个经过特殊变化的部分。

在《超越快乐原则》中弗洛伊德已经提出了一种本能的观点,在此他将继续以其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对它们进一下区分:第一种是就是爱欲或性本能。它不仅包括不受禁律制约的性本能本身,以及受目的制约的或由此派生的具有升华性质的本能冲动,而且还包括自我保护本能,必须把这种本能分配给自我,而且在我们的分析工作之初,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使之与性的对象本能相对立。第二种,就是把施虐狂作为第二类本能的代表。出于受生物学支持的理论上的考虑,我们假定存在着一个死亡本能,而把有机的生命带回到无机物状态则是它的任务。

弗洛伊德研究发现,两类本能之间具有互相融合的概念的性质,同时它们也具有“解离”的可能性。性本能的施虐狂部分是本能融合服务于一个有用目的的典型事例;施虐狂促使它自身独立的这种反常行为则是典型的解离,虽不是绝对完全的解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