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
22854300000015

第15章 生活诗(6)

云暗未通月,林香始辨花。

谁惊孤枕晓,涛白卷江沙。

【译文】

在山谷之口稀稀落落有两三人家,一马平川的田野无边无垠直达天涯。

暮春时节常常会遇上落雨,夜深人静独自欢鸣的是那田蛙。

阴云昏暗遮障了月光,一股股香飘林木才分辨出来自山花。

是谁在拂晓时把人从孤枕惊起?那是轰响的涛天白浪席卷着江上银沙。

【赏析】

此诗写大慈坞祖塔院景色,时间是第一天的傍晚到第二天拂晓,从季节说写的是暮春景色。作者选取了当时当地一些有特色的景观,具体表现了暮春多雨时节山寺的幽深闲静。雨在夜间悄悄下落,云暗天黑,显得分外沉闷,但静夜的蛙鸣和林中的花香又显出春日的气氛。尤其是雨后的拂晓,涨潮的江涛席卷江沙,轰响着映入眼帘,则更为壮观。全篇景情交融,作者雨夜留宿山寺淡泊宁静的心境得到充分表现。

送小白上人归华顶

秀登

瀑溅安禅石,秋云锁碧层。

一峰如卓笔,几日策孤藤。

树堰前朝盖,星辉下界灯。

超然归此处,心已契南能。

【译文】

银瀑喷溅安禅的坐石,秋云紧锁着翠绿的岩层。

一峰高耸有如巨笔卓起,可要几日拄着孤杖攀登?

朝前去有丛丛树堰掩盖,明亮的星辉就是下界的路灯。

坦然平静地回到此地,一颗心已经和祖师慧能相通。

【赏析】

此诗写送僧人归山,想象僧人一路行程的情景。首联写小白上人欲归之地“华顶”的高峻幽深,那是在一个秋云深锁瀑泉喷溅的山巅。二联再以卓笔形容山峰的高峻,因山高路险,因而悬想小白上人登上山顶不知要几日时间?三联描写夜行景色,丛树如盖,明星为灯。结联写小白上人的心情,以“超然”写上人的淡泊超脱,以心于祖师慧能相通,写上人修禅达到了高境。

赠大慈寺啸翁开士①

史守之

挂锡云飞处②,心闲境亦闲。

万缘空俗想③,一钵饱松关。

身幻从兹化,风高未许攀。

繁华满眼底,付与水潺潺。

【注释】

①开士:开悟之士,菩萨之德名,和尚之尊称。

②挂锡:锡指锡杖。挂锡指悬起锡杖,即止住于一寺,与挂钵、挂搭同义。

③万缘:缘即缘虑、思虑,万缘即万种缘虑。

【译文】

安居在云飞雾叠的地方,心中安闲环境也就静闲。

万虑皆忘去除尘念俗想,一钵温饱高卧青松翠柏间。

我身上的幻觉从此化开,但你的高风还不能仰攀。

愿把满眼底的繁华缤纷,都交付给山溪流水潺潺。

【赏析】

此篇寄赠诗赞颂啸翁和尚的清净脱俗、无为自适的山居生活,表白作者对山居生活的仰慕和期盼。全诗的表现特色是善于抓住有特色的景物和动作,语言颇鲜活生动。途中述怀

敬安

一瓶一钵暮山过,戴月孤身入薜萝。

觉路未开归路近,芒鞋空踏白云多。

【译文】

一瓶一钵暮从青山走过,披星戴月孤身没入丛丛薜萝。

觉悟之门没有打开归路却已不远,可惜芒鞋徒然踏破了垄头云朵。

【赏析】

此诗如题所述是游方途中抒怀之作。表现游方者虔诚问道之心理是生动感人的。所取之景亦为暮景。晚暮人回,而游方僧人仍戴月孤身入山,从辛劳中见其决心和毅力。结联写他为悟觉未开而不安,更见出其问道之虔诚和专一。此诗写人写景突出重点,意境鲜明。

送海峰上人行脚

敬安

南询从此始,烟水浩漫漫。

一钵飘然去,千山次第看。江云春树碧,海月夜钟寒。

处处随缘住,无求梦亦安。

【译文】

去南国游方从这里开始,前方是风烟迷离云水漫漫。

一钵随身飘飘然远去,千山万岭依次流览赏看。

春江上白云悠悠依绕绿树,海边行夜月凄冷钟声清寒。

随缘任运处处都是家,无有所求做梦也安然。

【赏析】

此诗描写游方僧人的云游生活,表现游方僧人的优游自适的心境。诗以浩渺迷离的大自然景色如浩漫烟水、江云碧树、海月夜钟等加以渲染,以景托情,颇富情韵和感染力。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①,杳杳钟声晚②。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竹林寺: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隋时建。是此次灵澈游方歇宿的寺院。

②杳杳:深远貌。

【译文】

远方的竹林寺苍苍茫茫,悠悠钟声在暮色中轻扬。

背着斗笠带着金色斜阳,独自归山走在崎岖小路上。【赏析】

此诗描写送僧回山寺的情景,着意表现僧人淡泊宁静超脱尘俗潜心修道的高境界。诗选取暮景,以特写似的手法描写僧人远去的身影。苍茫的暮色,悠悠钟声,和身披金阳的僧人的远影,构成一幅禅意盎然的僧归图。僧人的心境和风操就在不言中得到含蓄表现。这是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成功表现,构思别致,素朴隽秀,确是写禅境的名篇。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①。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②。

【注释】

①薄:草木丛生的地方。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带华薄。”此用其语。闲闲:悠然自得貌。

②迢递:遥远。嵩高:嵩山。《白虎通·巡狩篇》:“中央为嵩高者何?言其高大也。”闭关:闭门谢客。佛教中,信徒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七日)闭居一室,止妄修道,亦称闭关。

【译文】

清流旁草地绵延,远行人车马悠然。

流水若有意相随,飞鸟似无心结伴。古渡口荒城依旧,夕阳下霞满秋山。

我归逶迤嵩山下,闭门隐居为学禅。

【赏析】

清澈的河流映照着的野草甸上,诗人悠然离去。流水与飞鸟似与诗人有相同意趣而一路相随。这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归去情怀有相近之处。所不同的是归去后的依止。王维是在禅学佛教中找到了归宿。“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此种境界明显地异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韵。

城池已久疏人迹,渡口已久历岁月,阳光已是夕晖,山色也是肃秋,作者以旷远的时间、寂灭的人事和易逝的事物,写成了一个禅寂的意境。有人以为这境界过于冷寂,然禅者却自可从中体味到禅悦。这一境界,是作者情感的依止,也是作者精神的皈依。方虚谷曾评此诗曰:“闲适之趣,淡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王维曾自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以画家丰富而洗练的笔墨、细腻而舒展的线条勾画富有禅意的境界,极为工致。

望水

司空曙

高楼晴望水,楚色霭相和。

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

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

况是苍茫中,残阳照最多。

【译文】

在高楼的晴空方可见水,渺渺茫茫和楚山的烟霭融和。在旷野的尽头如白练横空,遥遥天边不能辨认其细波。

在那里从来就没有人迹,时不时地只有飞鸟穿过。

何况还是苍茫云天之外,缤纷多彩的夕阳残照最多。

【赏析】

此篇主要写远望中的江水。诗中水的形象就是佛性或佛道的象征。首联写只有在晴空方可见水,而望中之水又与烟霭相杂,是喻只有心空才可见道,然而,要见清又不易,这是因为还有污尘相蒙,恰如望中之水与烟霭相融难以见清一样。颔联亦同上联,谓在旷野尽头如虹可见,但终因其遥远而难辨其细波。这是指体道时,还不能由体起用。颈联亦为比喻是说到达道之圣地,非人之行踪所能达到,而要如鸟之凌空一样泯除神迹方可。结联再申说道如苍茫中的云水在夕阳映照下色彩缤纷迷离,因而要体认更为不易。全诗以望中之水为象征,相当突出地说明道的本质特色。

谒真谛寺禅师

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①。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②。

【注释】

①观身:佛教四种观行之一,即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中之观自身。此观行乃观自身之正因,虽有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所覆蔽,无了解诸法之力,故不得显也。

②割:此处为“离断”义。卜宅:选择住宅。

【译文】

眺望兰若山高处,烟霞山嶂几多重。

霜冻泉流依细石,晴日雪飘落长松。

问法方知诗是妄,观身始觉酒病容。

惜我未能离妻子,择地造屋依前峰。

【赏析】

这首诗亦作于大历中寓居夔州时期。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纷纷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又是反常的。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为什么清泉不怕霜冻?为什么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究竟有一股怎样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禅师对他怎样说法我们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杜甫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看重且又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再看诗,却将诗看作了虚妄。佛教本空,禅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诗自然为妄。酒亦是杜甫的喜爱之物,但当他听禅师讲观身的修行之后,知道自身本有灵觉之性,而酒亦为乱性之物,于是便不再想喝酒。饮酒赋诗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在禅师说法之后,杜甫对他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别的看法。可见禅法影响之深。不过,杜甫仍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之亲情。禅法吸引着他,亲情也难舍弃,他便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址,居住下来。这样,既可参禅问法,又可不离妻小。有许多中国文士都是这样满足自己出世不离世的双层心理需求的。咏小瀑布

皎然

瀑布小更奇,潺潺二三尺。

细脉穿乱沙,丛声咽危石。

初因智者赏,果会幽人迹。

不向定中闻,那知我心寂。

【译文】

小小瀑布更加奇特,潺潺奔溅只高二三尺。

细小的纹脉穿过乱沙,微微声响幽咽危石。

它能最早得到智者赞赏,而最终会成为幽人的圣地。

不在安定中去听,哪里能知道我心的静寂。

【赏析】

此诗描写小瀑布,是赞赏小瀑布的奇特和微妙,表现小瀑布所在地作为理想的修道圣地的宁静境界,古有“智者乐水”之名言,小瀑布的洁净无尘,确是修禅人最喜爱的原因,修道的圣境就是幽静洁净。赴无锡寄别灵一静虚二上人云门所居

皇甫冉

高僧本姓竺,开士旧名林①。

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

新年芳草遍,终日白云深。

欲徇微官去②,悬知讶此心。

【注释】

①开士:菩萨的异名。以能自开觉、又可开他人生信心,故称开士。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名林:在学林中享有声誉。

②徇:通“殉”。

【译文】

既为高僧便姓竺,已做开士享学名。

一人春山深处去,千峰绵延无踪影。

又是一年芳草遍,终日峰峦云迷蒙。

抛却此境为官去,料想有违高人情。

【赏析】

佛教本源于印度,中国人却能得其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颇深者,如今成了佛门的开士。或许,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不限国别,也不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仅如此,既已开悟,则方便通达,入于无隔无碍的境界,人与自然合而为一。高僧一入春山,便与千峰相融无碍。春来遍地芳草,终日漫山白云,是他们的环境,是他们的伙伴,是他们悠闲自在的心情。为一区区官职,放弃这种生活,高僧自然不理解,作者又何尝情愿?仕与隐的抉择,固然取决于主观,但未免不迫于境况。作此诗不久,作者便归隐阳羡山中。

闻钟

皎然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凤。

声余月树动,响静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①。

【注释】

①冷然:清越轻妙意。

【译文】

古来在寒山上,悠悠的钟声随着夜风绵绵飘动。

余音在月下树丛中回旋蔓延,尔后缓缓地消失在布满秋霜的云空。

整夜坐禅的禅子啊,就沉浸在这样清纯轻妙的心境中。

【赏析】

这是一首以物境写心境的极富禅意的诗。诗中对钟声的生动描绘是以动写静的妙笔。所闻之钟声是远寺传来之远钟,悠悠钟声随风飘来,虽然微弱,但在万籁俱寂的深山月夜中,还是清晰可闻,余音不绝。这种动的描写显然即是以动写静,以动反衬静。尔后是余音亦绝,夜空更趋宁静。这种宁静至极的静境,即是坐禅禅子整夜里所沉浸的轻妙清静的心境。别山僧

李白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①。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②。

腾身转觉三天近③,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④。

【注释】

①水西:山名。《江南通志》:“水西山,在宁国府泾县西五里,林壑遽密,下临泾溪。”泾溪:在安徽泾县西南一里,流至芜湖入江。

②金策:僧徒所用之锡杖。云梯:高耸入云之山路。

③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亦泛指高空。

④谑浪:笑傲放浪。支遁(314-366):《法苑珠林》:“沙门支遁,字道林,陈留人也。神宇隽发,为老释风流之宗。”远公(334-416):释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既悟道落发,卓尔不群。

【译文】

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和我们乘舟赏月露宿泾溪。

清晨你独自登上山顶,手携锡杖脚登云梯。

仰首时三天在你眉宇,举足处万岭踩在脚底。

你笑傲放浪如同支遁,风流倜傥唯远公可比。

【赏析】

来无所从来,此诗一开篇便写出山僧飘忽的行踪。在与李白的交往中,更见出其清绝超拔的气度。他的行为举止像文人一样风流:泛舟玩赏水中之月,夜晚露宿泾溪之畔。但他更有一般的文人甚至包括李白都不可及的精神境界:平明他独自离去,持杖疾步于云外山巅。大千世界,天地之间,仿佛只容其有腾身之所;绵绵群山,巍峨挺拔,却仿佛不堪其道履。至于他去往何处,亦给人留下不尽的悬念。对于这样一位自由洒脱、雄姿英发的高僧,即使在以大鹏自喻的李白看来,也高不可追。他笑傲放浪,他风流潇洒,就像东晋时着名的高僧支遁和慧远。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①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②,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③,妄迹世所逐④。

遗言冀可冥⑤,缮性何由熟⑥?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⑦。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

①诣:到。超师院,姓超的僧人住的寺院。禅经:佛经。

②贝叶书:古印度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因而佛经又称贝叶书或贝叶经。

③真源:佛学的真旨。④妄迹:虚妄的事迹。

⑤遗言:指佛经。

⑥缮性:缮,修补、整治。缮性,修治心性。

⑦膏沐:本指妇女润发油脂,这里用来形容青松为雾露润湿。

【译文】

从井里打来清水洗漱,清净内心拂去身上尘土。

安闲地拿着佛家经书,到那东边书斋静心阅读。

世人对佛经真旨了无所取,却对妄诞虚迹热心追逐。

佛经遗言可能和真理暗合,但不知如何才可修心开悟?

超师的屋宇堪称幽静,苔翠青青通向竹林深处。

旭日映照着雾露光辉夺目,青松翠柏如水洗般纯素。

心中淡泊宁静难以言说,领悟了真趣愉快而又满足。

【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领略佛旨进入禅境的愉悦,是一首表现禅悦心态的名诗。从中可以充分见出作者热心修禅的虔诚。他清晨就去读经,在读经前还洗漱清心,态度极纯真虔诚。他读经力求领略真旨,力求透过学道修治心性达到开悟,见出他的读经修禅不是像一般无知之人那样追逐妄诞,而主要求得内心的通达了悟。他从超师院的晨间幽静动人的景色中体悟到禅意禅境而感到极为愉悦。他体悟到的禅境就是淡泊宁静之境,这确是修道的理想境界。作者因进入到这种境界而极为欣喜,可以看到禅悦的心态是一种精神解脱的美感心态。送安律师

皇甫冉

出家童子岁,爱此雪山人①。

长路经千里,孤云伴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