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纲目
22887700000244

第244章 水部(187)

时珍曰∶柑,南方果也,而闽、广、温、台、苏、抚、荆州为盛,川蜀虽有不及之。其树无异于橘,但刺少耳。柑皮比橘色黄而稍浓,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败。柑树畏冰雪,橘树略可。此柑、橘之异也。柑、橘皮,今人多混用,不可不辨,详见橘下。案∶韩彦直《橘谱》云∶乳柑,出温州诸邑,惟泥山者为最,以其味似乳酪故名。彼人呼为真柑,似以它柑为假矣。其木婆娑,其叶纤长,其花香韵,其实圆正,肤理如泽蜡,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仅二、三核,亦有全无者,擘之香雾 人,为柑中绝品也。生枝柑,形不圆,色青肤粗,味带微酸,留之枝间,可耐久也,俟味变甘,乃带叶折,故名。海红柑,树小而颗极大,有围及尺者,皮浓色红,可久藏,今狮头柑亦是其类也。洞庭柑,种出洞庭山,皮细味美,其熟最早也。甜柑,类洞庭而大,每颗必八瓣,不待霜而黄也。木柑,类洞庭,肤粗顽,瓣大而少液,故谓之木也。朱柑,类洞庭而大,色绝嫣红,其味酸,人不重之。馒头柑,近蒂起如馒头尖,味香美也。

气味:甘,大寒,无毒。颂曰∶冷。

志曰∶多食令人肺冷生痰,脾冷发痼癖,大肠泻利,发阴汗。

主治:利肠胃中热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开宝》)。

附方:新一。

难产∶柑橘瓤,阴干,烧存性,研末。温酒服二钱。(《集效》)皮气味:辛、甘,寒,无毒。

时珍曰∶橘皮苦辛温,柑皮辛甘寒。外形虽似,而气味不同。

诜曰∶多食令肺燥。

主治:下气调中(藏器)。解酒毒及酒渴,去白,焙研末,点汤入盐饮之(大明)。治产后肌浮,为末酒服(藏器)。伤寒饮食劳复者,浓煎汁服(时珍)。山柑皮∶治咽喉痛,效(《核主治:作涂面药(《苏颂》)。

叶主治: 耳流水或脓血。取嫩头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即愈(蔺氏)。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宋《开宝》)释名:金球、鹄壳。

时珍曰∶案∶陆佃《埤雅》云∶橙,柚属也。可登而成之,故字从登。又谐声也。

集解:志曰∶橙,树似橘而叶大,其形圆,大于橘而香,皮浓而皱,八月熟。

时珍曰∶橙产南土,其实似柚而香,叶有两刻,缺如两段,亦有一种气臭者。柚乃柑属之大者,早黄难留;橙乃橘属之大者,晚熟耐久,皆有大小二种。案∶《事类合璧》云∶橙树高枝,叶不甚类橘,亦有刺。其实大者如碗,颇似朱栾,经霜早熟,色黄皮浓,蹙衄如沸,香气馥郁。其皮可以熏衣,可以 鲜,可以和菹醢,可以为酱齑,可以蜜煎,可以糖制为橙丁,可以蜜制为橙膏。嗅之则香,食之则美,诚佳果也。

宗 曰∶橙皮,今只以为果,或合汤待宾,未见入药。宿酒未解者,食之速醒。

气味:酸,寒,无毒。

士良曰∶暖。多食伤肝气,发虚热。与 肉同食,发头旋恶心。

时珍曰∶ 乃水獭之属也。诸家本草皆作槟榔,误矣。

主治:洗去酸汁,切和盐、蜜,煎成贮食,止恶心,能去胃中浮风恶气(《开宝》)。

行风气,疗瘿气,发瘰 ,杀鱼、蟹毒(士良)。

皮气味:苦、辛,温,无毒。

主治:作酱、醋香美,散肠胃恶气,消食下气,去胃中浮风气(《开宝》)。和盐贮食,止恶心,解酒病(孟诜)。糖作橙丁,甘美,消痰下气,利膈宽中,解酒(时珍)。

附方:新二。

香橙汤∶宽中快气,消酒。用橙皮二斤(切片),生姜五两(切,焙,擂烂),入炙甘草末一痔疮肿痛∶隔年风干橙子,桶内烧烟熏之,神效。(《医方摘要》)核主治:面 粉刺,湿研,夜夜涂之(时珍)。

附方:新一。

闪挫腰痛∶橙子核,炒研,酒服三钱,即愈。(《摄生方》)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音又。《日华》)释名: (与柚同)、条(《尔雅》)、壶柑(《唐本》)、臭橙(《食性》)、朱栾。

时珍曰∶柚,色油然,其状如卣,故名。壶亦象形。今人呼其黄而小者为蜜筒,正此意也。其大者谓之朱栾,亦取团栾之象。最大者谓之香栾。《尔雅》谓之 (音废),又曰 (音贾)。《广雅》谓之镭柚,镭亦壶也。《桂海志》谓之臭柚,皆一物。但以大小、古今方言称呼不同耳。

集解:恭曰∶柚皮浓味甘,不似橘皮薄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壶柑。今俗人谓橙为柚,非矣。案∶《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郭璞云∶柚出江南,似橙而实酢,大如橘。禹贡云∶扬州厥包橘、柚。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皆为柑也。

颂曰∶闽中、岭外、江南皆有柚,比橘黄,白色而大。襄、唐间柚,色青黄而实小。其味皆酢,皮浓,不堪入药。

时珍曰∶柚,树、叶皆似橙。其实有大、小二种∶小者如柑、如橙;大者如瓜、如升,有围及尺余者,亦橙之类也。今人呼为朱栾,形色圆正,都类柑、橙。但皮浓而粗,其味甘,其气臭,其瓣坚而酸恶不可食,其花甚香。南人种其核,长成以接柑、橘,云甚良也。盖橙乃橘属,故其皮皱浓而香,味苦而辛;柚乃柑属,故其皮粗浓而臭,味甘而辛。如此分,柚与橙、橘自明矣。郭璞云∶ ,大柚也。实大如盏,皮浓二、三寸,子似枳,食之少味。

范成大云∶广南臭柚大如瓜,可食,其皮甚浓,染墨打碑,可代毡刷,且不损纸也。《列子》云∶吴越之间有木焉,其名为 。碧树而冬青,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渡淮而北,化而为枳。此言地气之不同如此。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消食,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去肠胃中恶气,疗妊妇不思食、口淡(大明)。

皮气味:甘、辛,平,无毒。

正误:时珍曰∶案∶沈括《笔谈》云∶《本草》言橘皮苦,柚皮甘,误矣。柚皮极苦,不主治:下气。宜食,不入药(弘景)。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时珍)。

附方:新一。

痰气咳嗽∶用香栾,去核,切,砂瓶内浸酒,封固一夜,煮烂,蜜拌匀,时时含咽。

叶主治:头风痛,同葱白捣,贴太阳穴(时珍)。

花主治:蒸麻油作香泽面脂,长发润燥(时珍)。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枸橼

(音矩员。宋《图经》)校正:原附豆蔻下,今分出。

释名:香橼(俗作圆)、佛手柑。

时珍曰∶义未详。佛手,取象也。

集解:藏器曰∶枸橼生岭南,柑、橘之属也。其叶大,其实大如盏,味辛酸。

颂曰∶今闽广、江南皆有之,彼人呼为香橼子。形长如小瓜状,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浓,白如萝卜而松虚。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

时珍曰∶枸橼产闽广间。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有长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浓,皱而光泽。其色如瓜,生绿熟黄。其核细。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果食。置之几案,可供玩。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或捣蒜罨其蒂上,则香更充溢。《异物志》云∶浸汁浣葛 ,胜似酸浆也!皮瓤气味:辛、酸,无毒。弘景曰∶性温。恭曰∶性冷。陶说误矣。藏器曰∶性温主治:下气,除心头痰水(藏器)。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时珍)。

根、叶主治:同皮(《橘谱》)。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金橘

(《纲目》)释名:金柑(《橘谱》)、卢橘(《汉书》)、夏橘(《广州记》)、山橘(《北户录》)、给客橙(《魏王花木志》)。

时珍曰∶此橘生时青卢色,黄熟则如金,故有金橘、卢橘之名。卢,黑色也。或云卢,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案∶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卢橘夏熟,枇杷 柿。以二物并列,则非一物明矣。此橘夏冬相继,故云夏熟,而裴渊《广州记》谓之夏橘。给客橙者,其芳香如橙,可供给客也。

集解:时珍曰∶金橘,生吴粤、江浙、川广间。或言出营道者为冠,而江浙者皮甘肉酸,次之。其树似橘,不甚高硕。五月开白花结实,秋冬黄熟,大者径寸,小者如指头,形长而皮坚,肌理细莹,生则深绿色,熟乃黄如金。其味酸甘,而芳香可爱,糖造、蜜煎皆佳。案∶《魏王花木志》云∶蜀之成都、临邛、江源诸处,有给客橙,一名卢橘。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夏冬花实常相继,或如弹丸,或如樱桃,通岁食之。又刘恂《岭表录异》云∶山橘子大如土瓜,次如弹丸,小树绿叶,夏结冬熟,金色薄皮而味酸,偏能破气。容、广人连枝藏之,入脍醋尤加香美。韩彦直《橘谱》云∶金柑出江西,北人不识。景 中始至汴都,因温成皇后嗜之,价遂贵重。藏绿豆中可经时不变,盖橘性热、豆性凉也。又有山金柑,一名山金橘,俗名金豆。木高尺许,实如樱桃,内只一核。俱可蜜渍,香味清美。以上诸说,皆指今之金橘,但有一类数种之异耳。

气味:酸、甘,温,无毒。

主治:下气快膈,止渴解酲,辟臭。皮尤佳(时珍)。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枇杷

(《别录》中品)释名:宗 曰∶其叶形似琵琶,故名。

集解:颂曰∶枇杷,旧不着所出州土,今襄、汉、吴、蜀、闽、岭、江西南、湖南北皆有之。木高丈余,肥枝长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成实作 ,生大如弹丸,熟时色如黄杏,微有毛,皮肉甚薄,核大如茅栗,黄褐色。四月采叶,曝干用。

时珍曰∶案∶郭义恭《广志》云∶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又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颇尽其状。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详金橘。

实气味:甘、酸,平,无毒。

志曰∶寒。诜曰∶温。多食发痰热,伤脾。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毒黄疾。

主治: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大明)。

叶修治:恭曰∶凡用须火炙,以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或以粟秆作刷曰∶凡采得,秤湿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乃为气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以甘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干。每一两,以酥二钱半涂上,炙过用。

时珍曰∶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涂炙,乃良。

气味:苦,平,无毒。

权曰∶甘、微辛。弘景曰∶煮汁饮之,则小冷。

主治:猝 不止,下气,煮汁服(《别录》)。弘景曰∶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治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大明)。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发明:时珍曰∶枇杷叶,气薄味浓,阳中之阴。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

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宗 曰∶治肺热嗽甚有功。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如常治讫,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矣。

附方:新七。

温病发哕因饮水多者∶枇杷叶(去毛,炙香)、茅根各半斤。水四升,煎二升,稍稍饮之反胃呕哕∶枇杷叶(去毛,炙)、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钱,日二。(同上)酒 赤鼻∶枇杷叶、栀子仁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本事》)面上风疮∶方同上。

痔疮肿痛∶枇杷叶(蜜灸)、乌梅肉(焙)。为末。先以乌梅汤洗,贴之。(《集要》)痘疮溃烂∶枇杷叶,煎汤洗之。(《摘玄》)花主治:头风,鼻流清涕。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时珍)。

木白皮主治: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尤佳(思邈)。

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

杨梅

(宋《开宝》)释名: 子(音求)。

时珍曰∶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段氏《北户录》名 子。扬州人呼白杨梅为圣僧。

集解:志曰∶杨梅,生江南、岭南山谷。树若荔枝树,而叶细阴青。子形似水杨子,而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无皮壳。四月、五月采之。南人腌藏为果,寄至北方。

时珍曰∶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东方朔《林邑记》云∶邑有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以酿酒,号为梅香酎,甚珍重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桑上接杨梅则不酸。杨梅树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则无。皆物理之妙也。

藏器曰∶张华《博物志》言地瘴处多生杨梅,验之信然。

实气味:酸、甘,温,无毒。

诜曰∶热,微毒。久食令人发热,损齿及筋。忌生葱同食。

瑞曰∶发疮致痰。

主治:盐藏食,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干作屑,临饮酒时服方寸匕,止吐酒(《开宝》)。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烧灰服,断下痢,甚验。盐者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脏下气(诜)。

附方:旧一,新三。

下痢不止∶杨梅烧研,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普济》)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 鼻取嚏,妙。

头风作痛∶杨梅为末,每食后薄荷茶服二钱。或以消风散同煎服。或同捣末,以白梅肉和一切损伤,止血生肌,令无瘢痕∶用盐藏杨梅和核捣如泥,做成挺子,以竹筒收之。凡遇核仁主治:香港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