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纲目
22887700000309

第309章 水部(252)

蜘蛛咬疮遍身皆有∶以葱一枚,去尖头,将蚯蚓入叶中,紧捏两头,勿令泄气,频摇动,即化为水,以点咬处,甚效。(《谭氏小儿方》)阳证脱肛∶以荆芥、生姜煎汤洗之;用地龙(蟠如钱样者,去土)一两,朴硝二钱,为末,油调敷之。(《全幼心鉴》)中蛊下血如烂肝者∶以蚯蚓十四枚,苦酒三升渍至蚓死,服水。已死者皆可活。(《肘后方》)疠风痛痒∶白颈蚯蚓,去土,以枣肉同捣,丸梧子大。每美酒下六十丸。忌姜、蒜。(《活人心统》)对口毒疮,已溃出脓,取韭地蚯蚓,捣细,凉水调敷,日换三、四次。(《扶寿精方》)耳聋气闭∶蚯蚓、川芎 各两半,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圣济总录》)口舌糜疮∶地龙、吴茱萸,研末,醋调生面和,涂足心,立效。(《摘玄方》)蚯蚓泥见土部。

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蜗牛

(瓜、娲、涡三音。《别录》中品)释名:蠡牛(蠡音螺。《药性》)、山蜗(弘景)、蜗螺弘景曰∶蜗牛,山蜗也。形似瓜字,有角如牛,故名。《庄子》所谓“战于蜗角”是矣。

时珍曰∶其头偏戾如 ,其形盘旋如涡。故有娲、涡二者,不独如瓜字而已。其行延引,故曰蜒蚰。《尔雅》谓之 蠃。孙炎注云∶以其负蠃壳而行,集解:弘景曰∶蜗牛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蛞蝓,但背负壳耳。

大明曰∶此即负壳蜒蚰也。

保升曰∶蜗牛生池泽草树间。形似小螺,白色。头有四黑角,行则头出,惊则首尾俱缩入壳中。

颂曰∶凡用蜗牛,以形圆而大者为胜。久雨乍晴,竹林池沼间多有之。其城墙阴处,一种扁而小者,无力,不堪用。

时珍曰∶蜗身有涎,能制蜈、蝎。夏热则自悬叶下,往往升高,涎枯则自死也。

蜗牛气味:咸,寒,有小毒。畏盐。

主治:贼风 僻, 跌,大肠下脱肛,筋急及惊痫(《别录》)权)。治小儿脐风撮口,利小便毒,研烂涂之(时珍)发明:颂曰∶入婴孩药最胜。

时珍曰∶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

附方:旧三,新二十。

小便不通∶蜗牛,捣贴脐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许更妙。(《简易》)大肠脱肛∶《圣惠》∶治大肠久积虚冷,每因大便脱肛。用蜗牛一两,烧灰,猪脂和敷,立缩。又治上证及痢后脱肛。用干蜗水一盏,煎半盏调服。日三。

蜗牛一枚,盏,汤瓶中封一夜,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调,扫敷疮上。日十余度,热痛止则疮便愈。(《集验方》)瘰 未溃∶连壳蜗牛七个,丁香七粒,同烧研,纸花贴之。(危氏)瘰 已溃∶蜗牛烧研,轻粉少许,用猪脊髓调,敷之。(危氏方)。喉痹肿塞∶用蜗牛绵裹,水浸含咽,须臾立通。又用蜗牛七枚,白梅肉三枚,研烂。绵裹含咽,立效。(《圣惠方》)喉风肿痛∶端午日午时,取蜒蚰十余条,同盐三、四个,小瓶内封固,俟化成水,收水点之。(唐氏)喉塞口噤∶蜒蚰(炙)二七枚,白梅肉(炒)二七枚,白矾(半生半烧)二钱。研为末。每水调半钱服,得吐立通。(《圣济总录》)耳腮 肿及喉下诸肿∶用蜗牛同面研,敷之。面上毒疮初起者∶急寻水蜒蚰一、二条,用酱少许共捣,涂纸上贴之,即退。纸上留一小孔出气。此乃凌汉章秘传极效方也。(谈野翁《试验方》)。赤白翳膜∶生蜗牛一枚,捣丹砂末于内,火上炙沸,以绵染汁敷 中,日二。(《圣惠方》)鼻血不止∶蜗牛(爆干)一枚,乌贼骨半钱,研末吹之。

(《圣济总录》)撮口脐风∶乃胎热也。用蜗牛五枚去壳,研汁涂口,取效乃止。又方∶用蜗牛十枚,(去壳,研烂),入莳萝末半分,研匀,涂之,取效,甚良。滴耳聋闭∶蜗牛膏∶用蜗牛一两,石胆、钟乳粉各二钱半。为末,瓷盒盛之,火 赤,研末,入片脑一字。每以油调一字,滴入耳中。无不愈者。(并《圣惠方》)蚰蜒入耳∶蜗牛椎烂,置于耳边,即出也。

(《瑞竹堂方》)染须方∶用蜒蚰四十九条,以京墨水养之三日,埋马屎中一月,取出,以白丝头试之,如即黑到尾,再入马屎中埋七日,再取试之,性缓乃以捻须,庶不致黑皮肤也。

(《普济方》)消渴引饮不止∶崔元亮《海上方》∶用蜗牛十四枚(形圆而大者),以水三合,密器浸一宿。取水饮之,不过三剂愈。《圣济总录》∶用蜗牛(焙)半两,蛤粉、龙胆草、桑根白蜗壳主治:一切疳疾(颂)。

附方:旧二,新一。

一切疳疾∶用自死蜗壳七枚(皮薄,色黄白者)洗净,不得少有尘滓,日干,内酥蜜于壳中。

以瓷盏盛之,纸糊盏面,置炊饭上蒸之。下 时,即坐甑中,仍装饭又蒸,饭熟取出,研如水淀。渐渐与吃,一日令尽,取效止。(韦丹方)之,良。(《圣惠》)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蛞蝓

(音阔俞。《本经》中品)释名:陵蠡(音螺。《本经》)、附蜗蜒蚰螺(详下文)。

集解:《别录》曰∶蛞蝓生太山池泽及阴地沙石垣下。八月取之。

弘景曰∶蛞蝓无壳,不应有蜗名。附蜗,即蜗牛也。岂以其头形似蜗牛,故亦名蜗欤保升曰∶蛞蝓即蜗牛也,而《别录》复有蜗牛一条。虽数字不同,而主疗无别,是后人误出。正如草部有鸡肠,而复出繁缕也。按∶《尔雅》云∶ 蠃, 蝓。郭注云∶蜗牛也。

《玉篇》亦云∶ 蝓,行则角出,惊之则缩,首尾俱能藏入壳中。苏恭以蛞蝓为无壳蜗牛,非矣。今《本经》一名陵蠡,《别录》又有土蜗之名,蜗蠡皆螺壳之属,不应无壳也。今下湿处有一种虫,大于蜗牛,无壳而有角者,云是蜗牛之老者也。

宗 曰∶蛞蝓、蜗牛,二物也。蛞蝓二角,身肉止一段。蜗牛四角,背上别有肉,以负壳行。若为一物,《经》中焉得分为二条?《蜀本》又谓蛞蝓为蜗牛之老者,甚无谓也。

时珍曰∶按∶《尔雅》无蛞蝓,止云∶ 蠃, 蝓。

止云蛞蝓,一名附蜗。据此,则 蝓是 蠃,蛞蝓是附蜗。盖一类二种,如蛤主治功用相似,而皆制蜈、蝎。名谓称呼相通,而俱曰蜗与蜒蚰螺也。或以为一物,或以为二物者,皆失深考。惟许慎《说文》云∶ 蠃背负壳者曰蜗牛,无壳者曰蛞蝓。一言决矣。

正误:弘景曰∶蛞蝓入三十六禽限,又是四种角虫之类,营室星之精。方家无复用者。

恭曰∶陶说误矣。三十六禽亥上有壁水 ,乃豪猪,毛如 簪。《山海经》云∶ ,彘身人面,气味:咸,寒,无毒。

主治:贼风 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本经》。 ,苦乖切,口戾也。轶音跌,车转也)。蜈蚣、蝎毒(《衍义》。

发明:宗 曰∶蜈蚣畏蛞蝓,不敢过所行之路,触其身即死,故人取以治蜈蚣毒。

时珍曰∶按∶蔡绦铁《围山丛谈》云∶峤南地多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觅死不得惟见托胎虫则局促不行。虫乃登其首,陷其脑而死。故人以此虫生捣涂蜈蚣也。又《大全良方》云∶痔热肿痛者,用大蛞蝓一个研泥,入龙脑一字,燕脂坯子半钱,同敷之。先以石蜗牛同功。

附方:新一。

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用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立效。(《救急方》)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缘桑螺

(《证类》)释名:桑牛、天螺(《纲目》)。

集解:慎微曰∶此螺全似蜗牛,黄色而小,雨后好援桑叶。

时珍曰∶此螺诸木上皆有,独取桑上者,正如桑螵蛸之意。

气味:缺。

主治:大肠脱肛,烧研和猪脂涂之,立缩(慎微。出《范汪方》)枚焙研,米饮服(时珍。出《宫气方》)。

发明:震亨曰∶小儿惊风,以蜜丸通圣散服之,间以桑树上牛儿阴干,焙研为末服之,以平其风。

时珍曰∶桑牛、蜗牛、蛞蝓三物,皆一类而形略殊,故其性味功用皆相仿佛。而桑牛治惊,又与僵蚕、螵蛸同功。皆食桑者,其气能入肝平风也。

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溪鬼虫

(《拾遗》)释名:射工(《拾遗》)、射影(《诗疏》)、水弩(同)、抱枪(《杂俎》)、含沙(《诗注》)时珍曰∶此虫足角如弩,以气为矢,因水势含沙以射人影成病,故有射弩诸名。《酉阳杂俎》谓之抱枪。云∶形如 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枪,螫人有毒也。《玄中记》云者,视其形,虫也。见其气,鬼也。其头、喙,如狐也。《五行传》云∶南方淫惑之气所生,故谓之蜮。《诗》云∶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即此物也。

集解:藏器曰∶射工出南方有溪毒处山林间。大如鸡子,形似角上有四岐,黑甲下有翅能飞。六之。

慎微曰∶《玄中记》云∶水狐虫长三、四寸,其色黑,广寸许,背上有甲,浓三分。其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气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博物志》云∶射工,江南山溪水礼》∶壶涿氏掌除水时珍曰∶射工长二、三寸,广寸许,形扁,前阔后狭,颇似蝉状,故《抱朴子》言其状如鸣蜩也。腹软背硬,如鳖负甲,黑色,故陆玑言其形如鳖也。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飞,作铋铋声。阔足如蟹足∶二如横弩上矢之状。冬则蛰于谷间,所居之处,大雪不积,气起如蒸。掘下一尺可得,阴干留用。蟾蜍、鸳鸯能食之,鹅、鸭能辟之。故《禽经》云∶鹅飞则蜮沉。又有水虎,亦水狐之类;有鬼弹,乃附录:水虎时珍曰∶《襄沔记》云∶中庐县有涑水,注沔。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甲如鲮鲤,射不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

月可渡,余月则杀人。其气有恶物作声,不见其形,中人则青烂,名曰鬼弹。

角主治:带之辟溪毒(藏器)。

发明:时珍曰∶按∶葛洪《肘后方》云∶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而无注下不禁,为阴毒,小缓。皆杀人,不过二十日。方家用药,与伤寒、温病相似。或以小蒜煮汤浴之,及诸药方。又云∶江南射工毒虫,在山涧水中。人行或浴,则此虫含沙射人形影则病。有四种,初得穿陷;一种突起如石;一种如火灼 疮也。疗之并有方法。王充《论衡》云∶短狐含太阳毒气而生,故有弓矢射人,中人如火灼也。

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沙虱

(《纲目》)释名: (音 旋。《广雅》)、蓬活(《万毕术》)、地脾。同上。

集解:时珍曰∶按郭义恭《广志》云∶沙虱在水中,色赤,大不过虮,入人皮中杀人。

皮里,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不挑,入肉能杀人。凡遇有此虫处,行还,以火炙身,则虫随火去也。又《肘后方中,此虫多着人,钻入皮里,令人皮上如芒针刺,赤如黍豆。刺三日之后,寒热发疮。虫渐入骨,则杀人。岭南人初有此,以茅叶或竹叶挑刮去之,仍涂苦苣汁。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也。愚按∶溪毒今俗病风寒者,皆以麻及桃柳枝刮其遍身,亦曰刮沙,盖始于刮沙病也。沙病亦曰水沙、水伤寒,初起如伤寒,头痛、壮热、呕恶,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杀人者,谓之搅肠沙也。

附录:沙虫时珍曰∶按∶《录异记》云∶潭、袁、处、吉等州有沙虫,即毒蛇鳞甲中虫。蛇被苦,每入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水黾

(《拾遗》)释名:水马(《拾遗》)。

集解:藏器曰∶水黾群游水上,水涸即飞。长寸许,四脚。亦名水马,非《海中主产难》海马之水时珍曰∶水虫甚多,此类亦有数种。今有一种水爬虫,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水爬,水马之讹耳。一种水虿,长身如蝎,能变蜻蜓。

气味:有毒。

主治:令人不渴,杀鸡犬(藏器)。

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豉虫

(《拾遗》)释名:豉母虫。

集解:时珍曰∶陈藏器《拾遗》有豉虫,而不言出处形状。按∶葛洪《肘后方》云∶江南有射工体有疮。取水上浮走豉母虫一枚,口中含之便瘥,已死亦活。此虫正黑,如大豆,浮游水上也。今有水虫,大如豆而光黑,即此矣。名豉母者,亦象豆形也。

气味:有毒。

主治:杀禽兽,蚀息肉,敷恶疮(藏器)。

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砂子

(《拾遗》)释名:倒行狗子(《拾遗》)、睡虫(同上)集解:藏器曰∶是处有之。生砂石中,作旋孔。大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气味:有毒。

主治:生取置枕中,令夫妇相好。合射罔用,能杀飞禽走兽。(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蛔虫

(《拾遗》)释名: (音回。俗集解:时珍曰∶蛔,人腹中长虫也。按∶巢元方《病源》云∶人腹有九虫∶伏虫长四分,群虫之主白虫长一烂杏,令人烦闷;肺虫状如蚕,令人咳嗽,成劳杀人;胃虫状如蛤蟆,令人呕逆喜哕;弱虫又名鬲虫,状如瓜瓣,令人多唾;赤虫状如生肉,令人肠鸣;蛲虫至微,形如菜虫,居胴肠中,令人生痈疽、疥癣, 疠、痔 、疳 、则不为害;虚则侵蚀,变生诸疾也。又有尸如薄筋,依脾而居,三寸许,有头尾。凡服补药,必须先去此虫,否则不得药力。凡一切症瘕,久皆成虫。紫庭真人云∶九虫之中,六虫传变为劳瘵,而胃、传变,或如婴儿,如鬼形,如蛤蟆,如守宫,如蜈蚣,如蝼蚁,如如蝠,如虾,如猪肝,如血汁,如乱发、乱丝等状。凡虫在腹,上旬向下。服药须于月初四、五日五更时,则易效也。张子和云∶巢变不可胜穷,要之皆以湿热为主。虫得木气乃生,得雨气乃化。岂非风木主热,雨泽主湿耶?故五行之中皆有虫。诸木有蠹,诸果有螬,诸菽有 ,五谷有螟、 、蝥、 ,麦朽蛾飞,栗破虫出,草腐萤化,皆木之虫也。烈火有鼠,烂灰生蝇,皆火之虫也。穴蚁、墙蝎、田蝼、石蜴,皆土之虫也。蝌蚪、马蛭、鱼、鳖、蛟、龙,皆水之虫也。昔有冶工破一釜,见其断处臼中,有一虫如米虫,气味: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