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直到清朝末年,这种杂乱肮脏的局面才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以北京为例,改变首先从洋人的控制区拉开了序幕。仲芳氏在《庚子记事》中说:“近来各界洋人,不许人在街巷出大小恭,泼倒净桶。大街以南美界内,各巷皆设茅厕,任人方便,并设立除粪公司,挨户捎钱,专司其事。德界无人倡办,家家颇受其难。男人出恭,或借空房,或在数里之外,或半夜乘隙方,赶紧打扫干净。女眷脏秽多在房内存积,无可如何……偶有在街上出恭,一经洋人撞见,百般毒打,近日受此凌辱者,不可计数。”
虽然不情愿,国人还是不得不无奈而痛苦地接受了这个现实。随着国门的打开和西风东渐的加强,更主要的是人们也从痛苦的现实中看到了差距,看到了清洁卫生的好处和重要性,再加上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中国人开始进行自我约束,并首先从沿海开放的大城市开始实施规范化、秩序化管理。修筑下水道、平整拓宽马路、建造公共厕所、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市政方面制订了严格的交通规则、详细的环境条例,迫使国人改变长期养成的自由散漫,不讲卫生的陋习。上海租界、华界的管理条例中部有居民定时倒垃圾,禁止施放花炮,攀折树枝,不准在街上“倒提生禽”等规定。四合院里建公厕
北京不仅在大街小巷遍修厕所,一些四合院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在院内修建了厕所。市政当局张帖告示,不许人们随意大小便。城管方面备有专门车辆,清理运载粪便,以摇铃为号。《京华百二竹枝词》中专有诗歌咏这一公共厕所事业:
粪盈墙侧土盈街,当日难将两眼开。
厕所已修容便溺,摇铃又见秽车来。
四合院里建公共厕所,这不知道能不能算得上公共厕所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京粹”,因为四合院本身就是建筑史上独特的一景。四合院式的建筑本来是为一家一户的居住而设计的,根本不存在公共厕所一说。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因素,终于沦落成了好多人家混居的大杂院。其厕所的私有性也悄悄地演变成公有。四合院中(准确地说应该是大杂院)的茅房通常都很简单。一段残缺不全的碎砖头垒成的围墙,或农作物的秸秆编成的墙,刚刚半人高。人进去方便,要猫腰躬背,像藏猫一般,才能把自己隐藏起来。从进厕所时猫腰一般的动作,到猫儿溺一般的生理功能,使人很容易想到“猫”的生活习性,所以,北京人又把茅房称为“猫房”。不过,“猫房”一般特指设于院子里的厕所。20世纪50年代初,大杂院的公厕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和改造。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类厕所通常都小而简陋。最重要的是由于排水系统的不完善,大杂院的公厕一般都是旱厕、死厕,不通下水道。粪便多了,就请环卫工人来处理。那种处理方式可能在别处也不多见:一个工人背一个粪篓子,拿一把粪铲,把大便一铲铲地掏出来,倒到粪篓里,而后背走。文人笔下
张永枚先生曾经专门撰文,把大杂院公厕的运营情况描述得活灵活现,有家长里短,风土人情,也有历史变迁,社会发展:
五六十年代,大杂院的公厕,只一小问一个坑,门,破破烂烂,只剩门框,根本关不上,男男女女都在一个坑拉撒。厕内有人,以咳嗽为信号。一次,里院的张二嫂蹲在坑上,忘记咳嗽为号,外院老王家大小子进去小解,那场面着实尴尬。张二嫂指着老王家大小子鼻子骂:“缺德!”老王家大小子反问:“你干吗不发‘信号’?”吵得不可开交。这类尴尬事不时发生。外院北屋的铁路工人庆大伯,眼见一次次公厕“纠纷”,便从里院枣树砍下一根枣木棍儿,刻上兰花草,刻上字:“有人!勿进!”庆大伯向全院宣布:“谁上公厕,谁就把棍‘戳’在门口。”
自从有了庆大伯这件发明创造,公厕再没有以往的尴尬场面,男男女女,各自放心拉撒,相安无事。
七十年代末,房管所决心改善大杂院的卫生环境,拍板改建公厕。房管所缺钱请人工,只出建筑材料。庆大伯高高兴兴地说:“这是件喜事啊!咱们大院人要体谅房管所的难处,大杂院人就是人工!”
庆大伯牵头,动员全院青壮年上阵。大家照庆大伯的设计。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甩开膀子干,好些个晚上干到后半夜,给公厕加了一小间一个坑,做女厕所。这下子,男女彻底有别了,还接通了下水道,不再靠掏粪工人来掏。落成那天,大杂院人喜气洋洋。谁家来了客人,谁就笑呵呵介绍:“厕所这下可‘成’了,再不用在门口‘戳’根棍儿了!”大杂院人就这般稀罕这小小的实惠,知足常乐。(张永枚:《古老的公厕》,载1997年8月8日《南方周末》,第15版)公厕面貌的改变城市的公共厕所大概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过,那时的水冲厕所还非常简单,小便池的上方悬一根自来水管,水管上钻一排小的出水孔往外喷水。有人管理的,早上打开水龙头,没有人管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水长流。大便槽在对着粪池的那一头上方吊挂一个水箱,里面有个简易的装置,达到一定水位就自动打开阀门冲水。利用水流的势能将大便槽里的粪便冲人粪池。与此同时,一些条件好的企业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及个别大街上的公共厕所开始在便槽上贴上瓷砖。厕所的技术改造
减少厕所的恶臭,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采用定时或随时冲洗的水封式便坑。便坑内始终留有一定的清水,粪便受水冷却后就不易散发臭气。我国南方的城市主要就是用此法除臭的。但北方冬天水管容易冻裂,采用水封式有困难。为此,北京市环卫局科研所曾经做了保温厕所的试验。在朝北的男女厕门外各建避风阁,使:冬天的西北风不易吹入厕内,厕所的北墙外贴两层保温性能好的铝铂纸,纸外砌砖墙作保护,窗户上装一张塑料薄膜。结果,在室外最低温度零下14摄氏度,厕内温度为零下11.5摄氏度时,水管不冻。
北京市环卫局还曾经把1200座公共厕所的死粪井改成活粪井,以创造增加冲水次数的条件。采用活粪井,因粪便中大量的水从下水道排放,每个厕所的粪便运输量也可以比死粪井减少三分之。不仅降低了粪便的运输费用,也使粪便质量提高,解决了卖粪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