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绪消失在一呼一吸间
如何远离人生中的不愉快及痛苦呢?
我们一直在为此寻找答案。
有的人看到了真相,而更多的人却一直在苦苦追寻中。他们曾无数次以为达到了某种要求或是具备了某些条件,就会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但事实是,真到实现了他们所谓愿望的时候,他们很快又发现,他们还是有痛苦,还是有不愉快。为何如此?答案就是我们无法放下贪恋、执着的心。
我们的心总是习惯于对任何一种体验生起痴迷或排斥。倘若我们以一颗觉知的心接纳所接触到的现象或感受,我们就能完全沉浸在当下的平静中。当下即是喜悦,所有的不愉快都是我们的心对已经发生的过去的悔恨,或是对还未发生的未来的担忧。我们的负面情绪会伺机被一件事情或一句话牵动出来,那么,当情绪出现时,你如何应对呢?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介绍过两种主要的情绪调节方法,一种是处理突发情绪的“情绪平衡法”,另一种是净化内心的“观息法”。在本节里,我会为你进一步指出平稳内心的操练方法。这并不是一种新的方法,它就是观息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延伸应用,你只需要把握观息法练习的两个要点——“觉知”与“平等心”即可,随时观察当下的呼吸。因为是生活中的灵活操练,所以你不需要像基础练习那样盘腿、静坐或是闭上眼睛。
当一种负面情绪向你袭来时,你可以运用“情绪平衡法”来调节,也可以搭配观息法练习。比如你遭受到某种不平等的对待,或者是某件事令你感到愤怒、焦虑,或者是遭到老板的批评,或者是和同事发生了摩擦,再或者是和爱人、孩子发生了不愉快……如果当时的情绪非常剧烈,难以平复,你可以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找个安静的地方,一个无人的角落、楼梯间、卫生间都可以。这时候,你可以首先运用“情绪平衡法”,针对这时的情绪:
吸气:我看到“你”的出现
呼气:我允许“你”的出现
吸气:我接受“你”的出现
呼气:我现在愿意释放“你”
反复使用“情绪平衡法”,情绪得到基本的控制之后,接着就将心落在呼吸上,观察你的呼吸。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即使负面情绪仍在持续或是脑海里浮现出其他的负面想法,也不去理睬它们,让它们自由来去,就只是对此保持“平等心”,感受(观察)当下自然的呼吸。
你会发现,负面情绪会在呼吸间慢慢消失。这种搭配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发挥,“情绪平衡法”的重复次数,“观息法”的持续时间都可以按你自己当时的感觉灵活安排,直到你感觉情绪已经完全平复下来为止。
下一节如何停止制造“万一”的想法
如何停止制造“万一”的想法
你是否曾无数次给自己提出“万一”的可怕问题?“万一失败了呢……”“万一他要离开我……”“万一孩子被坏人骗了……”“万一这次考试又不及格……”
倘若如此,请停止这些灾难性的想象。请保持清醒,你的恐惧,仅仅是对你自己所制造出的思维的认同而已。
我了解,“万一”想法的背后,只不过是你想设法躲避未来的灾难。然而,在未来还“没来”之际,你已把当下的自己推进了焦虑和恐惧的深渊中。
不管你当下如何未雨绸缪,要清楚,未来是无常变化的,你无法掌控。况且未来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不过是虚幻的。去想象虚幻的未来,难道可以让我们当下心安吗?我反而认为,未来倒像是我们惩罚当下的一个幌子,仅仅一个想法就已造成了我们当下的恐惧。
“万一”的恐惧只是一个“想法”,是一部你自编自导的科幻剧而已。尽管它是如此地吸引我们,但是你要清醒,这只是自己虚构的。请停止一切影响扰乱内心平静的行为,不断去觉察自己当下的呼吸,无论是多么可怕的想法,还是多么紧迫的问题,就在那个此刻,请将你的心先专注在呼吸上,保持“平等心”,不去理睬它,不去解决它,更不要试图去寻找什么答案。因为那一刻,头脑在情绪的控制下,只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使你越陷越深,又怎么能把实际的事情处理好呢?
如果这种强烈的担心的情绪仍旧持续,你可以首先进行“情绪平衡法”的操练。
深深吸气,在心里面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对它说:我看到“你”的出现。
接着缓缓用力呼气,同样在心里面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对它说:我允许“你”的出现。
然后再深深吸气,在心里面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对它说:我接受“你”的出现。
再继续缓缓用力呼气,在心里面对那个令你担心的情绪或想法,继续对它说:我现在愿意释放“你”。
吸气:我看到“你”的出现
呼气:我允许“你”的出现
吸气:我接受“你”的出现
呼气:我现在愿意释放“你”
四句是一个回合,你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状况,做上三到五个回合。如果担心的情绪缓解了,就缓解了,如果没有明显缓解也不用急躁,仍然觉察当下的自然呼吸,保持“平等心”。
一定要记住,不要和头脑抗争,那只会令你越来越混乱。只要你持续地专注呼吸,保持“平等心”,不去抗拒、不去纠缠那个情绪或问题,不去寻找什么答案或安全感,我们的内心自会慢慢平静下来,回到当下的真实处境。而我们也自然就知道该怎么从容理性地处理当下的事情。
如果你常常问自己:“我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你会发现,你现在的问题,也只不过是对明天的、后天的或者是更远的未来的种种忧虑。但真实的情况却是,你此刻并没有真正的问题,即便是有,你当下也可以处理得当。未来对我们来说是无法预知的,因为它本是无常变化的。
你如何掌控和预知自己的未来呢?这只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想想看,现在不也曾是你过去的未来吗?有没有出现你所担心的“万一”呢?
当下的我们具有力量、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应付好当下的事情,你无须提前担忧、焦虑,因为在未来,自然会有鲜活的资源使我们应付好那个当下。
“万一”的想法似乎已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借着这个假设的命题,我们反复地自问自答,让自己陷入不安或是受害者的角色中难以自拔。殊不知,这完全是我们一手编导的虚幻景象。
为何我们总是去思考“万一”的问题呢?说到底是对自我的怀疑。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值得拥有安定,是否值得拥有爱。遗憾的是,我们的思考只会加重怀疑与恐惧,因为,我们所假设的“万一”命题没有答案,只会有更多的“万一”、“万一”……我们天真地认为“万一”的问题解决了,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只不过是自我怀疑所制造出来的衍生品而已。如果我们一味地去专注“万一”的问题,只会掩藏问题的真相,并且什么事都做不成。
事实是,只要我们看到“万一”的背后不过是对安定与爱的一种诉求,转而带着觉知的心去关照这一切,那么这种自我怀疑的思想便自然得到安抚了。
当你混乱的时候,不要陷入逻辑思考
我们似乎已习惯了用逻辑思考来解决各种问题,但这对于追求心灵平安的人来说,却是一个无底深渊。尤其是在我们焦虑混乱的时候,逻辑思考只会令我们更加迷失和不安。
你如何看待头脑的逻辑思考呢?你可以为巩固或支持某个观点而不断进行逻辑推理,但是,对于许多问题来说,同样的逻辑推理又会转而制造反对的理由。你可以作哲学争辩,你也可以作逻辑推演,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头脑永远无法给出答案,因为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超出一切的头脑逻辑。
看到一栋房子时,你知道它一定是某位建筑师设计的。看见一幅画时,你知道它也一定是出自某位画家之手。好像一切的背后都会有个创造者,你会以此为依据,进行合乎常理的联想推理。但同样的依据,又会使你陷入自我逻辑的混乱中。如果按“一切都有个创造者”来推理,那又是谁创造了创造者呢?头脑可以不断地进行回溯、推衍,甲是由乙创造的,乙又是由丙创造的……无止境地一直推衍下去,最后问题还是一样。头脑无法解释最初的那个X是怎么来的。
不要指望用头脑的力量来保护心灵的安宁。头脑只会不断地给我们提出问题,然后在那里自问自答。当一个分析驳倒了一个假设后,接着又提出另一个“如果”或“万一”——它就是这么没完没了。因为,头脑只会看到恐惧和不安,虽然它总是美其名曰地辩护说,是为了我们的安危着想。但结果是,我们还是会感到不安和不足。
在心灵归属的层面上,我们需要看清我们的“头脑”,但不要排斥它,也不要憎恨它。它不是存心如此,因为连它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运作特点。我们只需保持觉知,停止无休止的思考,持续去聆听、去观照这个思考背后的欲求和不安,自然我们就会从梦境中清醒过来,安住于“存在”中。
以往我们总是以判断、分析、思考来辨认自我的存在感,好似不思考的我,不称之为“我”。为此,我们信奉“我思,故我在”这套逻辑。但可悲的是,这个“我”一直在寻找中,因为,思考的“我”,永远都只徘徊在过去和未来的虚幻中,它看不到当下。它就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使你无法安宁下来。
如果我们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宁,我们必须改掉过去用思考来解决烦恼、痛苦的习性,停止头脑无休止的逻辑思考。“我在,故我知”才是生命的真相。这意味着,不去思考、推论、处理或总结,就只是去持续地观照(观察)那个想法或感受,慢慢地,那个思想之流就会停止,所有混乱无名的状态也将不复存在,而真知也自然就会呈现出来。这正是老子所教导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下一节“觉知”为内心的淡定保驾护航
淡定保驾护航“觉知”和“平等心”二者相互关联,犹如阴阳。如果没有觉知,也就不会有平等心;而没有平等心,也不会存在觉知。当我们不断提升觉知力的同时,平等心自然建立起来,我们就会更多感受到内心的安定。
觉知的力量——回归当下
一位哲人说过:“人的痛苦是一种不觉知的状态。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矛盾冲突,完全没有安住当下。因此你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觉知。”
觉知就是,你完全能意识到当下发生了什么,你也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在干什么,你就“在”当下那一时刻。当愤怒正在发生时,假如你保持觉知,认识到自己在愤怒,愤怒就会慢慢消失,因为不清醒的人才会愤怒。如果你处于当下,情绪就会在瞬间转化。因为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来自妄想,来自对下一刻的想象或是对过去的纠结。当你将心安住于当下这一刻的时候,你是清醒的,妄想停止了,胡思乱想没有了,而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一种苦,叫作“不清醒”。
反观我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呢?人在当下,但心却总是徘徊在过去或纠结于未来,错过当下的幸福时光。一个不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他的生活怎能井然有序,他的内心如何能获得安定和喜悦呢?要想改变这种习性模式,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来修正。“觉知”就是我们通往当下的途径。“觉知”就是关注当下的存在。
这并不是说你要做一个超然脱俗的圣人,但作为一个平凡人而言,享有更多的自由和喜悦,是我们基本的权利。只要我们持续地发展觉知力,我们将更多享受到当下所带来的喜悦。
在之前的章节里,我们着重谈到了调节情绪的观息法练习,这是基础也是核心的练习。经由观息法的操练,我们可以发展出一定的觉知和平等心。但若你想随时随地保持淡定,或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那么“觉知”和“平等心”就不应限于观息法及其延伸的练习中,以下将为你提供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的操练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觉知练习
发展我们的觉知力可以是随时随地的。如果你正在走路,就专注当下的行走,同时觉知(观察)脚下的感受。不管行走得快慢、曲直还是姿态优美与否,你就对此保持觉知,不陷入好坏对错等概念性的判断。
如果你正坐在车上,你也就觉知当下“坐”的感受。也许你在觉知“坐”的感受同时,也觉知到身体的其他部分或是内在的某个感受,这时你也就只是知道而已,不陷入好坏对错等概念性的判断。如果你坐着不舒服,想改变姿态,那你就改变姿态,但你要对这个改变的过程保持觉知,也不陷入概念性的判断。
吃饭时,你觉知饭菜在口中咀嚼的过程。吞咽的时候,你也就觉知这个吞咽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对你当下正在进行的活动保持专注,不陷入好坏对错等概念性的判断。
这种觉知的练习可以是随时的,无论是行走、坐卧、吃饭,还是洗漱、听歌,等等,你都可以练习。就只是对你当下正进行的活动保持专注,不陷入概念性的判断即可。
下一节我们的概念化生活
我们的概念化生活
我们的头脑已被“概念”装得满满当当。经由过去的经验,我们不断地去判断或比较眼前发生的一切。我们很少觉察到,对于眼前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都是受到我们过去经验的影响。无论是好的感受,还是坏的感受,都取决于我们的观念。
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好,我们会喜欢他的所有,甚至他抠鼻屎的样子,都会感觉那样优美。反之,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他的坐卧站行,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眼神,我们都觉得那么讨厌。对待自己,我们也往往不留情面,常常用批评、指责、悔恨等等攻击的方式对待自己。我们的看法制造出对应的感受,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怎样去看”,就会有怎样的感受。
经验的累积变成了一连串的“概念”。无形之中,“概念”把我们的心灵分割成两种极端,看看我们所奉行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美即丑、非善即恶、非好即坏、非成功即失败……我们就是这样,习惯性地以偏概全,带着过去的概念不断比较、判断着,使我们的心反复陷入过去或未来中,而很少能站在当下去感知。
一道菜本身没有好与坏,它本身也不存在好吃或不好吃的区别,但是经由我们过去的经验,这道菜好与不好的概念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吃过宫保鸡丁这道菜,当我说宫保鸡丁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想象呢?我想你的头脑一定浮现出这道菜的颜色、味道、口感以及材料构成,整盘菜的样子顿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为什么你会这样?很简单,因为你吃过。这道菜已经成为你的经验。
对我们国内来说,不管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这道菜都是常见的家常菜。但奇怪的是,同样一道菜,对于南北方的人来说却有不同的感受。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他所吃过的宫保鸡丁可能是配着黄瓜炒的,还放糖,醋也比较重。对他而言,宫保鸡丁的味道就是酸酸甜甜的。
假如某次这个人去了四川,当他吃到完全不放黄瓜而且味道极辣的宫保鸡丁时,他会有何反应呢?要么觉得好吃,要么觉得不好吃。但好吃与不好吃如何来界定呢?如果他说好吃,他的判断也只是同自己过去的经验比较而来的。反之如果他说不好吃,这也同样是与过去经验的比较而已。也许他觉得这盘宫保鸡丁口味过于麻辣了,所以不好吃,但是对于四川人来说这就是地道的口味,因此,这只能说他不适应这种口味而已。好吃与不好吃,也仅仅是受我们以往的经验制约。一道菜是如此,生活中其他事物给我们的感受不也是如此吗?
因为有比较,所以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高贵与贫穷、豁达与狭隘等概念便产生了。我们认为好的,我们就会产生好的感受。我们认为坏的,就会产生坏的感受。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不自主同内心经验的比较。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叫《盲人摸象》,大家也许都听过,但此刻我仍然想邀请你换个角度重新品味一下这个故事。
话说,一天街上来了一头大象。几个盲人听了之后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大象长得是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拦住了赶象人,请求让他们摸一摸大象。第一个盲人迫不及待地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他说:“我知道了,大象又大又扁,就像一个大簸箕。”另一个盲人听了之后,也争着向前摸,他摸到了象腿,接着急忙地反驳说:“你说的不对,大象又粗又圆,像一个柱子。”最后一个盲人很疑惑,蹑手蹑脚凑向前,结果他摸到大象的长牙,哈哈大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明明就像我们吃过的长萝卜嘛。”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觉得盲人很可笑。但是相比之下,现实中的我们,不也都是在依照我们过去所形成的内心经验,来判断眼前的景象吗。
怎样才算是美女,从男人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男人往往有不同的标准。有的男人强调胸挺臀翘有曲线才美,有的男人强调有明亮清透的大眼睛才美,有的男人强调有白皙的皮肤才美,有的男人强调有洁白整齐的牙齿以及匀称的瓜子脸才美,有的强调骨感美,有的却以杨贵妃式的胖为美……究竟什么才是美女真正的标准?事实上,上述所谓的美,也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你所喜欢的美,仅仅是你内在经验的投射。确切来说,你喜欢某人,你也许会称赞他的诸多优点,但往往是,你所认为的优点,在别人看来很可能就是缺点。而你之所以喜欢他,只不过是你透过这个人,在他身上“看”到了你自己内心喜欢的经验或者说感受。“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其他引起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的东西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黄波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大学生,在同学的眼中,他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所谓的“优秀”,也都是我们的一种比较,一种概念。尽管同学们都仰视他,老师也很看好他,但他却有一个无法言语的苦恼,那就是人际关系障碍。他总想搞好人际关系,但又总是感觉受到伤害,要么指责周围的人总是针对他、总是忘恩负义,要么指责自己不够好、没有心机。
为了搞好关系,黄波努力地寻找机会和别人接近。一个周日的清晨,他和一个同学相约去几公里外的地方爬山。上了公交车后,他找到了一个两人的座位,自己便坐在了靠窗处。当他叫同学坐到自己旁边时,同学拒绝了,他说:“你坐着吧,我喜欢站着。”
这件事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同学愿意坐就坐,不愿意坐,那就尊重他的想法,但黄波却陷入了惯性思维的纠结中。他开始琢磨:“为什么同学不坐在我旁边?是不是讨厌我?是不是我没有让同学坐在窗边,所以他生气了?或者是不是早上吃早点的时候,我没有跟他争着结账呢?”
黄波一边猜测,一边观察站着的同学。他发现同学面无表情地盯着车窗外,于是,他认定同学一定是生气了,而且一定是因为没有让他坐在车窗边。想到这,黄波内心顿时生起了愤怒,他觉得这个同学实在太小气了,自己在学习上那样地帮他,每次从老家带回好吃的都不忘记他,但他竟然为这么一点小事就生气了!
紧接着,黄波心中便给这个同学贴上了自私、狭隘、忘恩负义等概念的标签,并陷入了过去一连串令他感到不愉快的事情中,令他越想越生气。此时,他的情绪已经不仅仅是来自当下,还带上了过去积压的情绪了。
为了不表现出来,他还是强忍住了怒火。可虽然他忍着,他的表情却完全像要吃掉人似的。
来到了山脚下,他的情绪似乎有所减退,因为他感到尿急,顾不上与之纠缠了。
两个人开始爬山,但黄波想验证一下,同学是否是自己所想的那样。然而当他去想的时候,之前压下的情绪又被勾起来了。内心的猜测以及愤怒纠结的情绪,影响了他登山的步伐。同学看他有气无力的样子,便开玩笑地说:“早晨没吃饱饭吗?刚开始就爬不动了?”
黄波听到这句话后,内心暴跳如雷。他认为同学是在找茬嘲笑自己。他确信,同学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愤怒的情绪冲上喉咙,尽管如此,他还是竭力地控制情绪,立刻回了一句:“就算没吃饭也不会落在你后边。”带着十足的火药味。之后虽然他们还是按计划登完山了,但黄波一路上沉默寡言,把整个过程的气氛搞得非常凝重,这也让那位同学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退避三舍。
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班里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出去游玩。同学们都兴冲冲地涌上了公交车,各自找好自己的座位,但黄波发现,之前令自己感到愤怒的那位同学仍然还是站着,尽管旁边还有空余的座位。黄波看到此情景,顿时意识到是自己误会了他,心中压抑的情绪顿时消散了很多。可接着,他又陷入了自责,于是像小心眼、狭隘等自我评判的概念接踵而来,被黄波一一安放在自己头上。
这是一个现实版的故事,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总是重复着类似的模式呢?
我们的“看法”很有趣,它完全受过去经验的支配,而忽略当下的客观实相。我们总是将自己的内心经验,投射在已发生的或是未发生的事物上并加以强化,进而做出习惯性的反应。同时我们又总是带着过去的经验,以偏概全地看待眼前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常常保持一颗觉知的心,对自己当下的所思所为保持觉知,就不会让情绪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
下一节比较产生自卑
比较产生自卑
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
继续拿“美”的概念来讲,你如何解释何谓“美”呢?也许你会说出种种标准,但你所谓的标准,也只不过反映了你的看法。当然也有可能,大多数人的看法和你是一样的,或者你的看法代表了当前的主流,但这就是“美”的真正标准吗?
所谓的主流,也只不过是某些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约定俗成的一种规条,一种观念而已。就像上节我们提到的女性美,在当前社会来说,胖可能不是美的条件,但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的女性却是以“胖”为美的,因为杨贵妃就是胖的。那为什么不是张贵妃的瘦,李贵妃的高个子或是其他呢?因为皇帝李隆基最喜欢的就是杨贵妃,所以举国上下都在追崇杨贵妃的“胖”。在当时来说,胖就是主流。而所谓当时的主流,也只不过是人们对权势的崇拜,认为皇帝喜欢的,就是好的,就是对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潮的逐步渗入,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也悄然改变。我们学会了带着新的标准,去看待、比较眼前的一切。从房子、车子、工作、穿着、老公、老婆再到孩子等,一切都在被不断地比较。
据说,从前有一名高傲的武士,前来拜访一位禅宗大师。当他看到大师慈祥淡定的面容时,骤然变得紧张自卑。
武士说:“大师,不知道为什么,在见您之前,我是很自信的,但是当见到您的一刹那,我突然感到很自卑。以前,我从没畏惧过任何人、任何事,不论是在战场杀敌,还是面对死亡或困难的窘境,我都没有紧张恐惧过。”
大师慈祥地看着武士说:“你看看窗外的这两棵树,一棵高耸云天,而它旁边的这棵小树,还不及它的三分之一高。它们已经并存几十年了,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这棵小树也从来没有因自己比旁边的大树矮而感到自卑,也从没向大树抱怨过:为什么你比我高?”
武士低着头说:“因为它没去比较。”
大师慈祥地答道:“年轻人,你的问题就出在这。”
十年前,开着夏利车,我们还是觉得蛮神气的,可十年后的今天,再开夏利车,有些人会觉得掉身价抬不起头。究竟是夏利车本身让我们掉身价,还是我们在用世俗的看法来比较呢?
我们并不是要批判这种世俗的看法,毕竟我们活在世俗中,当然是要与时俱进。但如果说这种“与时俱进”,给你带来了压抑、沉重或自卑的情绪,让你无法淡定,那么你要知道,这只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种“看法”而已,它并不是客观性的。
你需要觉知的是,所存在的一切本身是不具意义的。所谓的意义,都是人所赋予的。当一种看法或认识给你带来了不安或焦虑,那么你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让自己轻松平静的看法,重新看待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人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某个固定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只有平静才是真实的,如果一种看法给我们带来焦虑、不安,那么这种看法一定是偏颇的。你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既然是偏颇的,就不是绝对真实的。不是绝对真实的,你又何苦执着不放。当你在自己的看法的背后能存有这一念时,你就是觉知的。有了觉知,你的内心就是自由的。你可以继续坚持以往的看法,但却不会执着于它。因为,你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只要你感到轻松自在,一切都是可以的。
下一节什么才是标准?
什么才是标准?
我们都知道马路上的靠右通行制,这在中国就是标准的交通规则。然而,去过英国或日本等国家的朋友都知道,那里的通行制是靠左的,就连驾驶座同我们都是左右相反的。原来我们一直认为无可争议的通行制,但在这些国家却是违章的。
谁会在大庭广众下穿病号服呢?但是演员范冰冰却在去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路上,穿了一身酷似病号服的衣服在机场亮相。不知道的会以为她刚从医院出来,然而她却是郑重其事地装扮。也许在别人看来这种装束有些另类,但我倒觉得这种打破常规的心态,是值得称赞的。有谁规定,黑白条搭配的衣服就是病号服呢?这种因循守旧的观点,也只是我们的一种选择。
如今,牛仔裤是一种休闲的穿着,但是你是否知道,牛仔裤的发明者李维施特劳斯,最初是针对矿工来设计牛仔裤的。但是你现在绝不会认为穿牛仔裤的人是矿工或是干粗活的人。
究竟什么才是标准呢?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对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东西,都毫无评判地接受,因为我们不知道比较和分辨。所以在那时,我们眼里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一切都使我们好奇,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好玩。那时的我们,对自己本来的样子也是完全地接纳和喜爱,完全不会因为皮肤的黑白而讨厌自己,也不会因为眼睛的大小而感到烦恼,更不会因为胖瘦而感到自卑。当然,我们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权势和财富而对他另眼相看,因为在我们的眼里一切都是平等和美好的。
然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心却渐渐被各种社会价值体系,分割成无数的“界限”。我们从没有怀疑过内心的“界限”,并始终信以为真。在我们看来,自己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标准的,因为我们会把所认为的真实或标准,同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相印证。有意思的是,我们都能对号入座。我们忽略了自己所认定的标准,也只不过是在社会约定俗成的某种价值体系内打转而已。所谓的标准,很多时候搅动了我们内心的平静,但我们却仍然固执己见,因为我们不敢放下头脑里所认定的标准。
就像一只老鹰,它原本可以展翅翱翔,但却以鸡的身份活了一生。
一个男孩在山林间玩耍,偶然在老鹰窝发现了一枚蛋,于是将蛋带回了家中。为了避免老鹰蛋被碰破,男孩将蛋放到了鸡窝里,但之后便忘掉了此事。
没过多久,老鹰蛋随同鸡蛋一起被孵化了。看着身边的小鸡,小老鹰以为这就是它的兄弟姐妹,给它温暖的就是妈妈。小老鹰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鸡的身份,同其他所有的小鸡一样叽叽叫,一样在地面上行走,就连飞也和鸡完全一样半跑半飞,跌跌撞撞。
慢慢地,小老鹰变成了成年的大老鹰。在岁月流逝的过程中,这只老鹰无数次仰望过在天上展翅翱翔的鸟,内心很是羡慕。它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鸟儿们一样遨游天空。可是一想起自己鸡的身份,就觉得自己是在痴心妄想。就这样,它不断压抑着自己内心的冲动,继续像其他鸡一样生活着。
有一天,它忽然看到就在自己头顶不远的上方,飞着一只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大鸟。看着那只大鸟优雅的身姿和美丽的翅膀,在天上毫不费力地滑翔,它既羡慕又意外。它感觉特别奇怪:怎么会有和自己一样的鸟?它对这只鸟特别好奇,于是就问旁边的鸡,鸡回答道:“那是老鹰,百鸟之王。它属于天空,而我们是鸡,属于地面,没有办法像老鹰一样飞翔。”
从那以后,这只老鹰多少次梦到自己像老鹰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多少次产生要飞起来的冲动,可是它却一直没有这么做。因为它完全被困在自我身份的认同上。这只老鹰一辈子都没有飞起来,最终抱憾终生。
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方面不像这只老鹰呢?我们完全不去觉知自己真实的本性,带着世俗的限制性观念,去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也许有些人宁愿选择像这只老鹰一样,当然他可以乐在其中,只要他感到轻松快乐,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某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某种观念信条,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和压抑,就说明我们出了问题,违背了生命的真实标准“爱”与“平静”。因此,我们必须放下种种的自我限制,活出真实的自己。
下一节“觉知”让我们变得清醒
“觉知”让我们变得清醒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清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是处于混乱中。我们日常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看上去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快乐。但奇怪的是,拥有了满足和快乐后,总还是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永远觉得还不够。贪婪的欲望有时让我们丧失理智,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接着又让我们陷入恐惧和自责中。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为他人负什么责任,关键是我们内心不会感到好过。难道这样的我们是清醒的吗?
有时,我们倒也感到了满足和快乐,但幸福的感觉却是那么短暂。就像吸毒一样,药劲过后,又无法控制去吸食,完全被这种毒瘾所控制,所谓的满足和快乐很快变成过眼云烟。遗憾的是,往往我们宁愿沉浸在这种虚幻的满足中,还把它视为是真实的。毒瘾已在慢慢地蚕食我们的健康,但我们没有清醒意识到。直到有一天,身心已不堪忍受了才猛然警醒。
我们也常常想要改变,可真要改变已经习惯的模式时,我们的内心又仿佛有某种不安,似乎有各种声音不断地提醒我们:“真的可以这样吗?这个方式行得通吗?它适合我吗?别人会怎么看我呢?”成长的过程,往往唯有经历风雨才能获得彩虹。我们只有坚持用觉知去关照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才能以健康安详的方式去拥抱生活。
有人可能会说,在这个浮躁与不安的社会,我们必须抓住更多,这样才能安全,才能得到肯定。
说到底,追逐功名利禄的根本,都是内心空虚的表现。简单来说,都是对“爱”和“关注”的一种诉求。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匮乏,它都是指向心理的,无一例外。我们越是觉知到这一真相,我们就会变得越清醒,而不会被世俗观念或是传统陋习冲昏头脑。因为内心真正的安宁不是来自外在,而是出于我们的内心。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有个小偷非常想变成一个好人,可是他无法改掉自己偷盗的恶习。他曾拜访过多位高僧,大师们都强调首先要停止偷盗的行为,这是改变的第一步。这个小偷努力过多次,但最后都失败了。
一次,小偷听说有一位伟大的智者叫龙树,他拯救了无数人的灵魂。小偷不远千里找到了这位智者,一看到他那优雅淡定的举止,小偷就敬佩不已。
他凑上前问龙树:“师傅,我是一个小偷,不知道我是否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
龙树慈祥地说:“任何人都可以改变。”
小偷继续问:“师傅,但是我首先要声明一下,我无法停止偷盗,也放弃不了小偷这个行当。我曾找过多位高僧,他们都要我首先停止偷盗行为,我也努力尝试过,但最后都失败了。我已经接受自己是小偷这个命运了,所以,除了叫我停止做小偷外,其他条件都可以。”
龙树笑道:“不要有任何的担心。你做什么行业,我都不在乎,只要你有改变的愿心就够了。”
小偷听了很高兴,心想:“这回我算是找对师傅了。”
龙树正式收小偷为门徒,经过几天的修习后,龙树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包括去偷别人的东西。但是你必须遵守一条规则,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必须要‘保持觉知’,带着完全的觉知去做。”
小偷高兴地说:“没有问题,我会试着按照您说的去做。”
几个星期过后,他回去对师傅说:“我很诧异,师傅,当我‘保持觉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法去偷别人的东西。如果我偷的话,就没有觉知了,我现在很矛盾。”
龙树回答:“不必再提你是小偷这件事,我不在乎这个。如果你想有觉知,由你自己决定。如果不要,也由你自己决定。”
小偷吞吞吐吐地说:“就在几天前的晚上,我溜进了皇宫,撬开了金库。只要我偷走那些珠宝钻石,我就会变成非常有钱的人。但您的话‘保持觉知’一直在我心中回荡,当我有觉知时,面前那些珠宝钻石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不同颜色的石头而已,贪婪的欲望没有了。但当我没有觉知时,它们又变得那么有诱惑力,我的内心反复经历这样的挣扎。”
小偷接着说:“有觉知时,我无法去偷那些珠宝,内心仿佛有个强烈的声音在对我说,‘你难道要为一些石头丢失自己吗?这是多么愚蠢可笑的事情!’没有觉知时,那些珠宝又变得那么秀色可人。但最后,我舍弃了这种诱惑,我选择带着觉知,拒绝因这些身外的幻象而丢失了自我。”
故事中的小偷是幸运的,他得到了智者的点化,最终没有丧失自我。但生活中的我们,又如何才能清醒地、真实地活着呢?
行动本身没有意义,想什么,做什么也并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去觉知这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这才是重点。
不管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物质生活、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或是什么样的事业目标,或是其他种种,都无可厚非。只要是我们想要的,都可以努力争取。但是,只有保持觉知,我们的生活才会是健康和喜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