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一架佛罗里达航空公司客机在华盛顿撞毁。有78人丧生,这是从华盛顿飞往佛罗里达州的定期班机,机员都是老手。究竟出了什么错呢?调查归咎于机员的飞行前检查。正副驾驶员曾照常进行检查机件的程序。从表面上看来,他们好像事事都留意到了。但后来发现的证据显示,他们并没有事事经心。其中一项他们批注检查过但却没有开动的——是引擎的防冰系统。这次他们并不是在南方温暖的天气下飞行,当时天正下雪,雪积在机翼上。飞机起飞后随即撞毁,主要是驾驶员没有开动机上的防冰系统来应付积雪问题。
4.以偏概全
很多中学生大多喜用笼统言辞解释自己不喜欢的事和问题。比方有人说很讨厌冬天,要是他更仔细地想一想,就可能发现他讨厌的是穿厚衣服令他行动不便。如果他穿上一件羽绒风雪大衣,或在车里装上性能较佳的暖风系统,他可能就会改变他的想法。
5.钻牛角尖
中学生往往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是自己不能做到的事,而不是能够做到的事。一位年轻音乐家最近对哥特马克说,他常常不能把他谱的曲子写完。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直到有一天,他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他的问题。他不再以未能完成作品而自贬,反而认识到自己具有不断谱成新主题旋律的天赋。最后他与一个精于谱写音乐细节的人合作,撰出很多新乐曲。
中学生如果把问题放在另一个角度考虑,能为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大多数人都认为一旦住医院,痛楚是不可避免的,没有药物就无从抑制痛苦。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罗伯特的实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罗伯特和一些同事进行实验,教那些要接受大手术的病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痛楚。他们请他们想像自己在踢足球或做晚餐。在足球场上与别的球员碰撞,即使擦伤了,他们也不在意。同样的,在你忙碌地为10个人预备晚餐时,即使割伤了也不会在意。可是,如果你在阅读一份沉闷的商业文件时,被纸张割伤了,便会觉得真痛。罗伯特举这些例子,让病人知道痛苦并非是无可避免的,主要是看他们怎样看待他们的处境。
医院的人员(并不知道这项假设的)负责监察两组病人——曾接受辅导的实验组和未经辅导的控制组——的用药和留院时间。那些接受过辅导、以不害怕的态度来对待痛楚的病人,服用止痛药物较少,留院时间亦较短。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住医院这件事,而且态度积极一些,所以更能控制自己的康复情况。
要是中学生们想自己事事如意,生活“随心所欲”,就得多动脑筋,做事经心,而且要经常吸收新资讯,接受新看法。
发挥创造力的十大方法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人的这一天赋能力,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必要条件。中学生怎样才能较快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呢?
1.冲破习惯或常规的束缚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或称常规,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由这种习惯或常规来决定的,因而在企业和机关里,许多日常工作都有一定的惯例程序,但这种按惯例行事的做法不一定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中学生要明白这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忽略了隐藏着的创造契机,它对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利的。中学生应该凡事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全局将会怎样?”只有寻根追究,才能找出改进的途径。
2.穿透表面现象
由于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某些事情往往自以为“见微知著”,这就会带来一种弊病——单凭表面来判断一切,不作更深一步的思考。
例如,小王在单位里任办事员,工作勤恳,每天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处理一些没有办完的工作,就连周末假日也不例外,大家都感到他的工作热情很高,这种人理所当然地常常受到赞扬。可是,如果从工作效率或具体的工作方法上来看,那他就不值得表扬,因为惟有他一人每天要来加班加点,如果不是自身就是工作中或许有什么毛病。
中学生只有全面地看待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地了解情况,准确地收集信息,给发挥创造力创造条件。
3.把批判力和创造力统一起来
一般人认为,批判力和创造力就像油和水不能相混一样,也是难以妥协的。实际上,中学生要明白在创造活动中,这二者正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创造的机遇,但能否做出创造,这不仅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自身因素有关,与是否正确地处理这“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有关。批判力一般是否定性的,而创造力则是一种由希望和热情、勇气和自信心组成的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肯定性的。如果创造力在中学生的头脑里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你的脑子一定会变得灵活起来。反之,如果老是用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必然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二者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是必须统一的。批判和判断只以眼前的事实作为依据,它们更多地是倾向于保守地维持现状而不是倾向于前进。而创造力的目标则是未知的事物,开动想像的机器,并努力把“不可能”的事物转变为可能的。
4.超越经验和专业知识
一家规模不大的建筑公司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处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1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4个弯。这对非常有经验的老工程师来说都感到束手无策,显然,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任务。最后,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工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老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老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它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因此,工人们就很容易把那根线的一端和电线联在一起。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
那些老工程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但遇到新的问题却容易一筹莫展。所以,创造力并不一定和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成正比。
现代科技的特点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而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利用综合性学术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却越来越少。虽然专业面越小越有利于使研究深化,但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视野狭窄而使创造力大受影响。深度和广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知识过于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也容易忽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情报,因而难于实现创造性的飞跃。
5.积极思考,挑战现实
人有一种惰性,中学生也不例外,就是对各种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人们老是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总爱把现实存在当作最合理的状态,把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也看作是正常现象。一旦有人要对现状提出挑战,便会受到各种非难,甚至被看作“空想家”、“怪癖”等等。
西方有句古谚说: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觉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这话未必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有回避思考的倾向。
6.主动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力决非像神话中所描绘的那样会在某天早上突然降临到你的身上。创造力是靠充沛的创造欲望和强烈的创造动机来驱动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创造动机不足的人,无论你怎样激动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创造力是个人内在的素质,中学生必须靠自己去培养。而动机意识薄弱正是创造力埋没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本田宗一郎,以及提出喷气发动机设想的怀特等人,他们不甘于满足现状,执意进行改革,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信念导致了他们的成功。
7.克服消极情绪
如同人的思考能力一样,情绪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常常会阻碍创造力。情绪性障碍会使中学生的头脑简单化,扰乱中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容易钻进牛角尖。此外,怕失败,怕被嘲笑、怕被批评被孤立的恐惧心情,都会使中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
8.克服从众心理
中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与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让某种形式来改变自己个性。虽说组织起来的人们不一定要求每个成员都是同一种类型,但在同一组织或集体中的人往往有一种“必须这样行动”的约束,而实际上,人是各有其特点的,对于同一件事,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比强求一律的方式要好得多。
当遇上一些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做法时,人们往往会用“大家都这么干,我也只要照办就行了”这样一种轻松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就难免走进因循守旧的死胡同。
9.活用书本知识
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并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是应付考试,那是很有用的,但考试只能测定你学习的程度,同创造力是大不相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光凭“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当然,也许你曾受过从事某项工作的业务训练,或有一本关于从事某项工作的“手册”之类的东西。但你仍无法从中得到有关创造性工作的训练。
在学校里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当老师表示下次要提问一些问题时,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问“该看些什么书呢?”这样学生对书本的依赖性太强,纵然“满腹经纶”,在实际工作中仍可能一筹莫展。所以,中学生切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保持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这种人即使接受新的情报信息也往往会忽略过去。而另一种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他们对于事物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不放过,总想多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就像砂粒刺激了河蚌从而产生了珍珠一样,好奇心激发发明家的创造欲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