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偷袭珍珠港
23044700000004

第4章 美日间的脆弱纽带(1)

一 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不说东条英机如此心怀鬼胎,就说历史上美日关系,也早已变成冤家对头。

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早在19世纪末期就开始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悍然侵占中国东北,成了远东新的战争策划发源地,其行为直接威胁了美英等国的殖民利益。1937年7月7日,日本又一次制造了“卢沟桥事变”,直接损害了美英的集团在中国重要政治经济权益,因为,他们的矛盾更加激化。就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时,在中国大捞好处,疯狂地进行经济掠夺,并以对德国宣战为名,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中国的青岛、济南等地,霸占了山东全省不说,还借机把四面楚歌的德军从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上赶走,占领了这些岛屿。此外,日本还通过强硬的外交手段,使自己进入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之一,取得了大国的身份证。之后,日本又以军事大国的身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

南洋处于通达欧、非两大洲及印度的海上咽喉要道,又是石油、橡胶、锡金属、大米、茶叶等重要物资的着名产地,战略地位十分特殊。

这里原本是美英等国的势力范围和托管地,日军因为侵华受到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已经陷入内外困境,便想“死中求活”,意欲把战火扩大到东南亚。但日本若想将南洋据为己有,与美英一战便势在必行,是以一直暗藏杀机。而此时的日本,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正是日本在中国战争深陷不能自拔的时候。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日本军队所获取的战略物资越来越难以满足其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因此,时任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及日本海、陆军的一些实权派大臣,都坚持首先“南进”。他们认为,要利用美国的犹豫和害怕爆发太平洋战争的心理,向太平洋发展,以夺取东南亚的丰富战略资源。其方针是:先夺取印度支那南部,切断中国南方的国际通道,拖垮中国;进而占领泰国、荷属东印度、马来亚诸地,以便攫取大米、橡胶、石油、锡矿等急需资源,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军事基地,以支持一场与美英争夺太平洋霸权的战争。而“太平洋的心脏”--珍珠港,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的第一目标。

好在日本的狼子野心很快被英法两国看穿,他们为德国这匹“战马”套上了《凡尔赛和约》的缰绳之后,便决定联手抑制日本咄咄逼人的势头。

1921年11月12日,有着“远东巴黎和会”之称的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在这次会议上,美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中国等国家首脑都应邀出席了。他们主要就“远东问题”、“太平洋问题”和“各国海军裁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美国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海军裁军问题,却是针对当时日本正在推行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为基干的“八八舰队”扩军计划而提出的。日本政府虽然心里十分不悦。可是,由于此时的日本无力与英美各国硬碰硬地进行抗争,只得在会议上选择忍气吞声。

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利用英国对自己经济上的依赖,用频频向英国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使其与日本断绝“交往”,迫使英国靠向了自己这一边,同时强迫各国正式承认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这样一来,美国就能够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逐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霸主地位。而日本方面,除了政治上的屈辱外,海军实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发展限制。根据会议通过的《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美国、英国、日本三国之间的主力舰吨位比例分别为5∶5∶3。这次会议是日本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遭受的最大挫折,让日本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耻辱”。从此,其对美国之恨更甚从前。

之后的日子里,日本偷偷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以待实力逐步壮大之后,开始“反击”。终于机会来了,在1934年12月29日,日本大使斋藤在华盛顿向美国政府发出通告:日本政府将于1936年底终止《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日本的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政府强烈的愤怒和不满。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拉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警报。此时的美国,还本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并没有加入战争。日本的“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实力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样一来,美日双方在根本利益上产生了严重对立,鉴于此时的日本军事实力早已是今非昔比,美国也不敢贸然对日本发动战争和实行严厉的制裁措施。而日本,早已是急不可耐了。

1939年9月,欧洲大地被纳粹铁蹄无情践踏,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以闪电战的方式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不久,法国投降,英国从英吉利海峡仓皇撤退,欧洲战场形式日渐清晰--德国以压倒性的优势笑傲欧洲。看到这一切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自然欣喜万分,他们认定德国很快就要占领英国,英国投降指日可待。看到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日本法西斯终于按捺不住其侵略野心,他们一致认为此时正是日本在亚洲用武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的绝佳机会,当然也是占领英国、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的最佳时机,意欲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动全面战争。“千万不要误了这班车。”这就是当时日本朝野中的好战分子和野心家们最常用的一句话。

1940年5月14日,在德军攻克荷兰,荷兰女王和内阁大臣仓皇逃往伦敦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者就已急不可待,他们立即给日本驻荷兰公使石射猪太郎发去电报,指示他赶快访问荷兰外交部,并向荷兰要求建立紧急的经济关系,要求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必须向日本方面供给石油等10余种必需物资。谁知日本的要求遭到了荷兰政府的断然拒绝,恼羞成怒的日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准备武力攻占之。

从6月开始,日本陆军参谋部就着手商讨进攻菲律宾、马来半岛、法属印度支那、泰国、苏门答腊、爪哇、新几内亚的侵略计划。同时,日军开始向这些地方分派侦察人员,密切关注上述地区的形势变化。

6月18日下午,日本决定向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出兵,用武力切断英美各国经过印支向中国运送武器的援华公路。

6月29日,也就是德军攻占巴黎后的第15天,日本在广播中公然声称自己的势力范围应该包括南洋各个地区,矛头直指英、法、荷等国家和地区。同时,日本加紧宣传,将自己侵略亚洲各国的滔天罪行美其名曰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9月23日,日军迈出了南侵的第一步,占领了印度支那北部。1940年9月,德国和日本在东京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加入进来。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又称《柏林公约》。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认为世界一切国家各据有应有的空间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务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

此外,三国政府愿意对世界上其他区域内有意与三国朝着同样方向共同努力的国家给予合作,俾使三国对世界和平的最终愿望得以实现。

为此,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同意如下:

第一条

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二条

德意志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

第三条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同意遵循着上述路线努力合作。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第四条

为了实施本协定,由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各自指派委员组成的联合技术委员会将迅速开会。

第五条

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

第六条

本协定应于签字后立即生效,并将从其生效日起继续有效十年。在上述期限届满以前适当时间,各缔约国如经任何一国请求,应为本协定的延期举行谈判。

下列签署人经各国政府正式授权,在本条约上签名盖章,以兹证明。

1940年9月27日订于柏林

德国代表:里宾特洛甫

意大利代表:齐亚诺

日本代表:来栖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它将法西斯的疯狂本性暴露无疑,也将这些“战争疯子”的野心昭告于天下,并且至少在“程序”上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在此期间,美国也不甘示弱,对日本进行了报复,先是公开支持英国与德意日对抗,接着又正式宣告《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1940年1月26日到期后不再续约。并且做出援华姿态,限制若干日本继续的军用出口物资,牵制日本南进。1940年5月,罗斯福又下令例行演习完毕的美太平洋舰队这一“威慑力量”进驻珍珠港。1940年冬,日本舰队开到金兰湾海面,颇有些示威的意思,英国立即宣布马来西亚、新加坡进入紧急状态,美国也匆忙发出了远东撤侨劝告。

就在美日关系如此复杂而紧张的情况下,1941年1月23日,也是山本五十六正式提出奇袭珍珠港计划之后的半个月,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却以“和平使者”的面孔起程赴美就职。他在下车的时候还蛊惑般地说道:“不管两国之间存在什么严重的问题,我们都能以友好的合作态度……通通解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开战。”

二 暗潮汹涌的谈判

1941年,美国华盛顿的夏季还是一如既往的闷热,大街上空荡荡的,似乎连空气都懒得流动,几欲让人窒息。

然而,在美国国务卿赫尔所住的华德门花园公寓的一间密室里,气氛似乎更加凝固。虽然桌上的美食看起来色香味俱全,但是双方却丝毫没有胃口。进行秘密会谈的其中一位是美国代表国务卿赫尔,另一位正是日本代表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

由于野村在赴美之前,松冈洋右曾再三叮嘱过谈判内容一定要绝对保密,会谈不能让其他人知晓,因此野村在会见赫尔国务卿时,走的是佣人进出的小门,进入赫尔居住的饭店后,又秘密来到赫尔的私人房间。从1941年2月到12月,野村和赫尔进行了差不多11个月的外交谈判。这种马拉松式的会谈,前后加起来达45次。每次会谈,双方都表现得彬彬彬有礼,实际上却暗藏杀机。表面的和平统一,掩盖不住实际的貌合神离。日本的侵略野心从未消失,美国的坚守底线也寸步不让。日本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阻止美国在欧洲参战,避免美日之间的矛盾继续激化,同时还要想尽办法让美国默认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而美国一向是将利益看成第一位的,他们不会轻易让日本的阴谋得逞--这场虚伪的会谈“盛筵”,注定是一笔让双方都郁郁失望的空头交易。

在此之前,野村吉三郎曾经做过日本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当时的美国海军部长助理就是现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此,野村与罗斯福之间,还算是有过一段友谊。日本政府试图通过野村与美国建立亲近友好的外交,以此麻痹美国。而且在野村抵美之初,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会见了野村,两人畅叙从前的友谊。最后,罗斯福告诉野村:“美日之间的关系每况愈下,其根源是日本不断的武力扩张活动。此外,每个国家在太平洋都有活动的自由,如果为争夺它而发生战争,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好处,只会伤害国家之间的感情。”

野村认真地听着罗斯福的谈话,他极为认可,并答应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日美两国的关系得到缓和。但其笑容背后却是日本熊熊的野心:利用欧洲局势,让德国与美国先开战,在西方更多地吸引美英力量,自己则加紧准备侵略战争。利用美国迫使蒋介石投降,以期能有坚实的“后盾”,然后再南下对美英大开杀戒。而罗斯福总统也是老谋深算,打算在军事上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先在政治上安抚日本,企图牺牲其在中国以至荷兰、印度的某些利益,对日本暂时妥协,换取日本放弃进攻美国在南洋的属地菲律宾的企图,求得所谓“太平洋上的平静”。

早在野村上任之前,

1940年11月,日本和美国之间就有所谓的“民间代表”奔走游说,大搞业余外交,来调整“美日邦交”。野村抵美之后,更是对这种做法推波助澜。1941年4月15日,在野村和美国政要会谈的同时,美国邮政部长弗立克·沃克和詹姆斯·沃尔什神父等人正在日本与岩畔豪雄大佐、井川忠雄理事进行“民间”会谈。后来,会谈的场所移到华盛顿,野村也参加了“民间”会谈,经过讨论与协商,最后形成了一个非官方的文件--《日美谅解方案》。这个被美国史学家费思称为“出生在私人小医院双亲不明的婴儿”的方案,却得到了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的赞同和支持。

1941年4月19日,这个方案提交到了赫尔手上。这份《日美谅解方案》主要内容有六项:

一、在太平洋区域,日本不会用武力来改变现状;

二、只有在德国受到侵略的时候,日本才会履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义务;

三、由美国出面敦促蒋介石政府与日本谈判,如果蒋介石政府拒绝,那么美国将立即停止援助蒋介石;

四、美日达成一致,不允许第三国改变东亚现状,共同宣告“亚洲门罗主义”;

五、美国协助日本在西南太平洋获取战略物资,并同意恢复与日本的贸易往来;

六、美日开放各自经济门户,美国要从经济上支援日本。

对于这个所谓的谅解方案,美国国务院召集远东方面的相关专家在一起讨论了三天。激烈的讨论过后,却没有得到一个最终的结果。专家们认为方案中的一部分完全不能接受,一部分经商讨后可以接受,一部分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可是,美国政府对于其他国家的战争一向是抱着作壁上观的态度,这次自然也不例外。正是由于美国一贯的绥靖政策,才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置身事外。而这个方案,虽说有些过分,但它却像一把打开大范围接触和深入谈判的钥匙。赫尔非常生气。他认为,这是一个完全对日本有利的方案,这是对美国的侮辱。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所谓的方案,并带有讽刺地说:“美国不会低三下四地去迁就任何人,尤其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好战分子!”

1941年4月14日,赫尔带野村去拜见罗斯福总统。罗斯福对野村说:“有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那就是我们两个国家所发生的一切矛盾和冲突,都是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去解决的。但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贵国政府要排除我们对贵国的某些行为所产生的不安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