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千古食趣:关于吃的那些事儿(超值金版)
23054600000060

第60章 借食谈史:一碗羊羹丧宋国(1)

在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有很多关于美食的史实和故事被保留了下来。它们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反映, 还对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饮食特点进行了相关的描述。围绕那些流传千古的美味佳肴, 我们接触到了各种有趣的人物和事件, 也了解了一些被人忽视的历史。

先秦古人吃什么

做孔子的太太一定是不容易的,因为他对饮食挑剔得厉害。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要求太太亲手做,“沽酒市脯不食”,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其实,孔子那个时代饭菜的选择很有限,做饭的方法也还在草创时期。主食主要是各种谷物,最早是小米,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种大麦、小麦和大米。但那时没有面粉这样的吃法,多半把整个的谷物蒸熟或煮熟了事。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造米酒,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的造法,基本就是“啤酒”类。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豆,煮食;大豆的叶子也吃,叫做“藿”。后来就还有“葵”(不是现在的向日葵,那是以后从新大陆传来的),据说是一种茎叶有绒毛,开紫花的野菜,中文现在叫锦葵,和《诗经》里常见的“葑”“菲”,就是现在说的大萝卜和红萝卜。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枣、杏等等。

那时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蒸和煮(加油翻炒的做法那时不存在),最有名的菜式是“羹”,基本就是把肉类放进“鼎”(三足或四足,中空,下面可架火直接烧),有时也加点蔬菜或水果同煮。还有一种肉酱叫“醢”值得一提。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浆和盐,放在米酒里发酵做成的。孔子的弟子,勇猛的子路就是因为打仗时穷讲究,“君子死,冠不免”,俯身去捡打落在地的帽子,结果被斩成肉酱。孔子听说了子路的死法,就在吃饭时把醢撤了。

先秦时期的古人,吃的实在乏味。直到后来有了张骞通西域和别族的交流之后,中原人的选择才多起来,有了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椒(黑胡椒)等等。

最早酿酒用曲的国家

不是随便什么东西烂了都能叫酒的。酿酒有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是淀粉糖化,二是酒精发酵。这两个过程必须由糖化菌、酵母菌来进行。微生物多了去了,能出酒的不多,培养出来更不容易。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武丁时期就已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规律,已能使用麦芽、谷芽制成蘖,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醴,使用谷物发霉制成曲,把糖化和酒精发酵结合起来,作为糖化发酵剂酿酒了。《尚书》就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制曲培养微生物酿酒的国家。

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经能成熟地、大规模地制曲和用曲酿酒了。这从殷墟发现的酿酒遗址中用大缸酿酒的情况和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酒器之多,可以得到说明。但那时的酒曲,也就是曲蘖,是松散的发霉发芽的谷粒,所以叫散曲。它含有有用的微生物不很纯,糖化和酒化力也不很强,所以酿酒时的酒曲的用量很大。

到了周代,由于酒曲的发展,曲蘖这个名称的含义也有了变化。曲,专指酒曲,种类也增加了,例如《左传》中记有“麦曲”的名称,在“曲”前加麦字限制,可见已不止一种曲。因为谷芽中含有糖化酵素即糖化酶,所以人们用它来制饴糖。当时制的散曲中,一种叫黄曲霉的霉菌已占了优势。黄曲霉有较强的糖化力,用它酿酒,用曲量较之过去有所减少。有趣的是由于黄曲霉呈现美丽的黄色,周代王室也许认为这种颜色很美,所以用黄色制定了一种礼服,就叫“曲衣”。黄色后来成了历代帝王家的代表色。两汉时期,曲的种类更多了,例如有大麦制的,有小麦制的;有曲表面长有霉菌的,有表面没有长霉菌的。特别是当时除了散曲外,还出现了制成块状的曲,叫饼曲,而且不止一种。

从松散的曲到成块的曲,不只是形式的变化。因为饼曲外面和内部接触空气面不一样,外面有利于曲霉的增长,内部则有利于根霉和酵母的繁殖。根霉菌有很强的糖化力,也有酒精发酵力,它能在发酵中,不断繁殖,不断地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使酵母菌好再将葡萄糖变为酒精。东汉时代,有种叫“九酝酒法”的酿酒法,用曲量仅及原料的百分之五,这表明当时的曲已是根霉为主,且曲的作用也从糖化发酵剂变成了所需要的微生物繁殖的菌种。从散曲到饼曲,是酒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晋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制曲法,即在酒曲中加入草药。晋代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就记载有制曲时加入植物枝叶及汁液的方法,这样制出的酒曲中的微生物长得更好。用这种曲酿出的酒,也别有风味。今天,我国有不少名酒酿造用的小曲中,就加有中草药植物,如白酒中的白董酒、桂林三花酒、绍兴酒等等。

红曲,是红曲霉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曲。红曲霉虽然耐酸、耐较浓的酒精、耐缺氧,但生长的慢,只有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繁殖,所以成为我国南方福建、广东、台湾一带酿酒的重要酒曲。宋代我国已能较普遍地制作红曲了。

红曲制作工艺难度较高,稍有不慎红曲霉就很容易被繁殖迅速的其他菌所压倒。

无怪明代李时珍赞美说:“此乃窥造化之巧者也。”

酒曲的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人类酿酒业的一项重大贡献。后来传给日本、印度和东南亚,东方诸国的酿酒方法也就都用酒曲做糖化发酵剂。直到19世纪末,西方国家在法国人卡尔迈特氏在研究我国酿酒药曲的基础上,分离出糖化力强并能起酒化作用的霉菌菌株,用以生产酒精,称为“阿米诺法”,才突破了酿酒非用麦芽,谷芽制作蘖作糖剂不可的状况。

更晚些时间,德国人可赫氏才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做微生物制成糖化发酵剂的方法进行酿造,这比我国发明用酒曲酿酒,已经晚了几千年。

一碗羊羹丧宋国

公元前607年春天的一天,中国历史上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在郑国和宋国的战场上出现了。

这是郑国接受楚国的命令去讨伐宋国,宋国命华元为将。战场上两军对垒,一触即发。突然,宋国军中驰出一乘战车,是主帅华元的战车。双方将帅正在猜测华将军要干什么。只见战车直驰郑国军中。郑国军士见没有后续部队杀来,才从错愕中反应过来,纷纷挺起兵刃,俘虏了车上的宋军将领华元,趁势发起进攻,宋军大败。原来,在出发前,华元杀羊犒赏三军,鼓舞士气。不知什么缘故,他的车夫羊斟没有喝到羊羹。羊斟心胸狭隘,因此而怨恨华元,居然不计后果,故意将主帅送给敌人,以解没有喝羊羹之恨,直接导致宋军的失败。宋国为救华元,答应以兵车百乘、战马四百匹赎回华元。东西还没有全部送到郑国,华元却趁机跑回了宋国。

楚国对郑国接受宋国赎金放走华元一事非常生气,第二年春天即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因此背叛楚国,与晋国亲近。

这件事还没有结束。时隔11年,公元前596年,楚国派申屈出使齐国,楚庄王特意嘱咐不要从宋国经过。因为楚宋两国本来就有仇,而且这时宋国的掌权者是华元。华元果然为报前仇设伏杀死了楚国使者。楚庄王为此“投袂而起”,亲自统帅大军包围宋国国都整整5个月。宋国派出使者到晋国告急,晋国上一年刚被楚军打败,不敢冒与楚国全面冲突的危险,只是派解扬为使者劝宋国坚守,不要投降。宋国见楚军不肯撤退,就派华元为使者去谈判。华元半夜里潜入楚军大营,见了楚军统帅子反,说:“我的国君要我为使者来谈判,现在城已经支持不住了。”子反带他见了楚庄王。王问:“城中怎么样?”华元实话实说:“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你说的是实话呀!我军也只有两天的口粮了。”因为华元的诚信无欺,实在是怕两败俱伤才罢兵而去。一碗羊羹居然导致三个国家都陷入战乱而不能自拔,真是匪夷所思。

附:

《战国策·中山策》说,中山(大概在河北保定附近)国君有一次宴请他的士大夫们,有个叫司马子期的也在座。大家热热闹闹,唯有子期不乐,就因为有一道羊肉羹的菜没给他吃上,心里十分窝火。子期一气之下跑到楚国,请楚王派兵讨伐中山国。兵临城下,中山国君弃国出逃,他一边逃一边叹气,说:我因为这么一碗羊肉羹而亡了国,这是怎么了呢?中山君出逃途中,有两个人拿着矛一路保护中山君,直到中山君回头看到只剩这二个人时,就问道:其他士兵都各自逃命去了,你们为何拼死拼活的保护我这个将亡之人呢?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属下的老父在皇宫大门口当差时,有一次又冷又饿差一点死了,而慈悲的您赏赐我老父一碗粥,老父因而没饿死,且一直念念不忘您的恩情。当他百年归西之前,告诫我们说:如果有一天中山国有难,你们就要拼死去回报这份恩情!)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施舍的时候不在于东西多或少,就要在最困恶的时候施舍;结怨不在于造成对方伤害是大是小,而在于伤到对方的心与否。我以一杯羊肉羹丢掉我的国家,却以一碗稀饭换得两个勇士救助性命。)

鼋羹引起的宫廷血案

公元前605年春秋时期,郑灵公即位不久后,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他的两位大臣子公与子家(两人都是郑国的宗室)来朝见。

路上,子公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子家说:“我这食指可神奇了。以往每次它一动,就表示我有美味可吃,屡试不爽,很灵验!看样子,今天去见国君可能会尝到珍奇美味哪。”

子家听了将信将疑。及至入殿见厨师正解割大鼋,便相视而笑。灵公很奇怪,便问笑什么,子公据实相告。灵公听后暗想:我偏不赐予子公鼋羹,让他的食指不能应验。

于是,鼋羹煮好后,灵公招来许多大臣,将鼋羹赐予他们品尝,独独没有赐子公。子公十分不解。郑灵公看在眼里,不免得意,哈哈大笑。子公尴尬至极,心有不甘的他“霍”地站起来,走到盛鼋羹的鼎边,迅速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拂袖而去。郑灵公见他胆敢挑衅,顿时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子公不可。

子公回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灵公要杀他,便与子家密谋,先下手为强,杀死灵公,报了未赐鼋羹之恨。郑灵公因为一个玩笑而遭杀身之祸,这就是一碗鼋羹引起的宫廷血案。

楚庄王绝缨之计

众所周知,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然而最有趣的,还是“绝缨会”,显示了这位春秋霸主非同一般的开阔胸襟。

公元前605(楚庄王九年),楚庄王平息了一场内部叛乱,心里非常高兴。回到郢都,开了一个庆功会。这个宴会名为“太平宴”。君臣兴致很高,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还没尽兴。

歌舞毕,已经喝多了的楚庄王把自己的妃子们叫出来为立功的文臣武将们献酒。一国之王的妃子自然不同凡响,只见她们穿梭于烛光暗影之中,恍若仙女下凡。纤纤细手,淡淡体香,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见此情景,都为之倾倒,几乎不能把持。

突然,一股急风来袭,灯火尽灭,霎时间,宫殿里一片黑暗。混乱之中,有位醉醺醺的武官乘机去拉身边的美人,试图一亲芳泽。不想这位美人,正是楚怀王最为宠爱的许姬,她颇有胆识,逢此变故,不仅没有惊慌,反而顺手牵羊揪掉了武官帽子上的缨饰,这样一来,那位造次的武官酒也醒了,慌忙把手缩了回去,吓得魂不附体。

许姬取缨在手,快步来到庄王前小声告状,要庄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

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侮。但庄王想了想,却高声喊道:“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不用打扮得衣冠齐整的了,大家统统把帽子全摘下来吧!”当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员都把帽子摘下后,庄王才叫点烛。这样,庄王和许姬始终都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谁。

散席后,许姬责怪起庄王来。庄王笑笑说:“今天是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的,大家很高兴,喝得都差不多了,酒醉出现狂态,这又有什么奇怪呢?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示了你的贞节,却让群臣不欢而散,就都会说我胸怀和度量太小,那以后谁还会为我拚死效劳呢?”许姬听了,十分佩服。

数年后,楚庄王派兵攻打郑国。副将唐狡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为全军先锋。唐狡拼命杀敌,使大军一天就攻到了郑国国都的郊外。楚庄王夸奖统率大军的襄老,襄老说:“不是我的功劳,是副将唐狡的战功。”于是,楚庄王决定奖赏唐狡,并要重用他。

唐狡却道:“大王切莫厚赏,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将已感激不尽了!”

庄王问:“为什么呢?”

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去拉美人手的人便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末将今日才舍命相报啊!”

庄王大喜,还是重赏了他。

慷慨悲情的“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我国徐州的古典名菜。“霸王”就是指老鳖,“虞姬”就是指鸡,该肴寓意深长又营养丰富。

“霸王别姬”这道名菜传说和楚霸王项羽与虞姬慷慨死别有关。项羽为秦末汉初盛名昭彰的勇士。他年少时就以力举千斤、膂力过人而威震当时,也有人因此称他为“霸王”。他率领起义军推翻了秦朝后,建都于彭城(即今天的徐州),和汉王刘邦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对峙局面。

后来,在徐州北郊进行的九里山战役中,刘邦彻底摧垮了项羽主力。项羽大势已去,追随项羽的仅有八百壮士了。项羽爱妾虞姬一直随军征战,她的爱情曾给项羽带来巨大的鼓舞。眼看汉兵将楚霸王项羽重重围困,必置之于死地,项羽哀叹大势已去,慷慨作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意是说:我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但现在时机对我不利,战事对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马不能行进了我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我应该把你怎么安排?虞姬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意思是说:汉兵已经占领了此地,四面也都是汉兵的歌声,大王要死了,我又怎能好好地活着呢。歌罢自刎而死。项羽见爱妾身亡,痛不欲生。这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大悲剧。后世艺术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很多关于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受到历代人们的广泛称誉。

享誉徐州的名菜“霸王别姬”就是根据这一段发生在徐州附近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创制出来的。它以造型别致,肉质酥烂,鲜香味美和汤汁醇厚光润而著称,在名肴佳馔里占据了一席之位。

羊肉串的老家不在新疆

在人们的感觉中,只有新疆烤肉串才正宗,才地道。可是烤羊肉串是源于新疆吗?

考古专家在鲁南临沂市内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东汉晚期画像石残墓中发现两方刻有烤肉串的画像石,经研究发现这两幅画中所见的人物形象皆汉人,他们烤的肉串是牛羊肉串。这两幅庖厨图反映出1800年前鲁南民间饮食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