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23156800000027

第27章 秦文(7)

文章一开头即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概括了全文主旨,开宗明义指出逐客之非。接下来紧紧围绕这一论点,从三个方面对“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主张进行了驳斥。

首先,例举秦国历代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来说明任用客卿对秦国有利,暗示逐客的错误,很有说服力,也最易为秦王接受。

其次,以秦王爱好的物质生活享受来自各国,与其在用人方面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作对比,暗示秦王重异国之物,而轻异国之才,这对有统一中国之雄心大志的国君来说是非常错误的,这一比证更易于被欲“跨海内、制诸侯”的秦王所领悟。

再次,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阐明逐客必将招致的恶果。正面论证连用三个比喻,以之阐明一个国家要富强的条件。接着用两个排比,以自然现象为例,暗示秦王应该像“王者不却众庶”那样,罗致客卿而不拒绝其归附,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国力量强大,无敌于天下。然后再从反面立论,如果排斥客卿,无异于以人才资助敌国,其错误和恶果不言而喻,颇具说服力。

最后,阐明利害关系,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危害,从而与开头相呼应,不仅进一步突显了文章主题,且使全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前后贯通,一气呵成,结构十分严密。

本篇语言形象,结构衔接巧妙,其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乃全文一大亮点。如作者铺陈秦国四君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又铺陈今之秦王重物轻人的作为,两相对照,逐客之非,不言自明,具有雄辩的力量。而大量排比句的运用,犹如滔滔长江滚滚而来,富有气势,不仅使文章语言流畅,而且增强了韵律之美,读来音调铿锵,既富文采,又具逻辑力量。此外,文章笔法灵活多变,时而正面铺陈,时而反面推论;有时设问,有时感叹,有时反诘,真是奇妙无穷,堪称后来无数笔法之祖。

■ 妙评

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几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妙在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何氏义门,谓此文只“昔”字、“今”字对照两大段。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晓。可谓道者。……何义门又谓汉以后文字不能如此驰骋。实则文章逐时代而迁移。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言之精切。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炫其神通以骇人也。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三

■ 卜居(选自《楚辞》) ■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①。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②”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③”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④?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⑤?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⑥?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⑦?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⑧?将哫訾粟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⑨?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⑩?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乎{11}?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12}?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13}。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14}?”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15}。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注释】

①蔽障:蒙蔽阻隔。

②太卜;官名,卜筮官之长。因:依靠。

③端策:放正筮草。拂龟:拂去卜龟壳上的灰尘。这是表示虔诚的准备动作。策,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④宁……将……:选择句式。悃(kǔn)悃款款:诚恳忠实的样子。

⑤劳:慰劳。斯无穷:这样长远下去。

⑥诛锄草茆:剪除杂草。茆,同“茅”,茅草。

⑦媮生:苟且求生。媮,同“偷”。

⑧高举:犹高蹈,指隐居。保真:保全自己真实的本性。一作“保贞”。

⑨哫訾(zú zī):阿谀奉迎。栗斯:戒惧的样子。喔咿:强笑。嚅睨:强颜顺从的样子。妇人:指楚怀王宠姬郑袖。

⑩突梯:圆滑的样子。滑(gǔ)稽:原是一种酒器,转注吐酒不止。形容圆转自如。如脂:像油脂那样光滑。如韦:像熟牛皮那样柔软。如脂如韦,形容柔软而无骨气。比喻善于应付世俗环境。

{11}汜:同“泛”。汜汜:浮游无定的样子。

{12}亢:同“伉”,匹敌。轭(è):车辕前套在马颈上的人字形曲木。亢轭:犹并驾。骐骥:千里马。

{13}钧:三十斤为一钧。黄钟:古乐十二律之一,声调最洪大最响亮。比喻有才能的人。 瓦釜:即砂锅,平常的炊具,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砂锅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才的庸人占据高位,显赫一时。

{14}默默:一作“嘿嘿”。无言的样子。

{1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为尺比寸长,但与更长的东西比较就显得不足;寸比尺短,但与更短的东西比较却显得有余。比喻人或事各有长处和短处,没有绝对标准。数有所不逮:指卦数有所不及知,即卜筮不能解决所有的疑问。逮,及。

【鉴赏】

《卜居》乃《楚辞》篇名,其意为向神灵卜问自己该怎样处世。相传为屈原所作,实际上是楚国人在屈原死后为悼念他而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

本文记叙了屈原人生道路的选择。诗人以排比拟问的方式,把现实生活中两种对立的人生取向一一列出,再仰仗太仆郑詹尹占卜来解答何去何从。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寓褒贬笔法于排比拟问中。在每一对立的拟问中,实际上都带有作者鲜明的倾向以及明确的选择立场。诗人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的卜问,抒发了长期郁积在心中的愤懑。对“世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正直、孤傲和哀愤,展示了人生道路的严峻选择,至今还有振聋发聩的启迪意义。

篇中别用“乎”字,中段又用八个“宁”字、八个“将”字,且六次换韵,显系骚之遗音。而本篇的排比拟问方式,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如东方朔的《答客难》、班固的《答宾戏》、扬雄的《解嘲》,明显受其泽被。此外,全文以屈原问卜的散句开篇,以郑詹尹“释策而谢”答语作结,中间以一连串对立设问的韵语贯穿,往复盘旋,富有气势。这种体式,对汉赋“设为问答,以显己意”的出现,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 妙评

忽然端策而请,忽为释策而谢,正如空中云舒云卷。文人从无生有,自来如此矣。痴人便谓屈平真曾往问卜。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五

“蔽障于谗”四字,是一篇之纲。……灵均竭智尽忠,上不见察于君,下不见谅于俗,无处告语,故劈空撰出问卜公案。以为借龟策之陈词,庶几可质诸鬼神,以自曰其廉贞,此无聊之极思也。中段八个“宁”字、八个“将”字,语意低昂,隐隐可见。篇中计六易韵,亦骚之遗音。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六

别用“乎”字,与《二招》之用“些”、用“只”皆骚之变调,亦骚体也。而是篇又为《客难》《答宾》《解嘲》诸文开派。其篇法,排比中具条理。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五

■ 宋玉对楚王问(选自《楚辞》) ■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①?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②?”

宋玉对曰:“唯。然③。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④。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⑤。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⑥。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⑦。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⑧。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⑨;夫藩篱之□,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⑩?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11};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12}?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13}?”

【注释】

①宋玉:战国时楚国著名辞赋家,生卒年不详。相传为屈原学生,曾为楚顷襄王的文学侍从。其:表示询问,大概。遗行:可遗弃的行为,即不检点的行为。

②士民:指古代四民中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不誉:不称誉。实指人们议论他的不是。

③唯:独立成句,恭谨答应的意思。然:是的、对的。

④《下里》《巴人》:楚国民间通俗歌曲名,当时认为是一种较低级的音乐。国中:即国都中。属:跟着。和:以声相应。

⑤《阳阿》:古歌曲名。《薤(xiè)露》:出殡时挽柩人唱的挽歌。

⑥《阳春》《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名。

⑦引商刻羽:意为拉长轻劲敏疾的商音降为低平的羽音。商,五音之一,其声轻劲敏疾。羽,五音之一,其声低平掩映。刻,减,犹下降的意思。流徵(zhǐ):意即流转着抑扬递续的徼音。徵,五音之一,其声抑扬递续。

⑧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⑨绝云霓:穿透云雾。杳冥:指极高远看不清的地方。

⑩藩篱:篱笆。□(yàn):小鸟。料:估计。

{11}墟:山基。暴鬐(qí):显露鱼脊。碣石:海畔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靠渤海边。孟诸:古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

{12}尺泽:小水塘。鲵(ní):小鱼。

{13}瑰意:卓越的思想。琦行:奇伟的行为。

【鉴赏】

本文堪称一篇典型的而又独具特色的问对体美文,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情志。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楚王凭着左右近臣说的“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一句话,来责问宋玉“其有遗行与”。问得虽莫名,宋玉答得却很妙,他不作实对,而是意想凭空而来,绝不下一实笔,连用几个比喻,进行自我辩解:先以郢中歌者曲高和寡的故事和道理,隐喻自己品格高尚,难为世俗之人所理解;接着又以凤、鲲同鲵、■的反衬、借喻,暗示自己志高意远,不为世人所知;最后文笔一转,指出“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从而归结到“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笔力千钧,水到渠成。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字里行间,掺杂着淡淡的骚情雅思,耐人寻味,隽永无穷!

通篇都用比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尤其妙在作者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大小迥异、贤愚不同、志趣各殊而无法相互理解的两个事物拿来作比喻,从而突出了具备“圣人瑰意琦行”的宋玉,又怎能为世俗之民所理解呢?言外之意也暗含了对楚襄王轻信世俗之论的不以为然,真是绝妙的回答。而文中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等语流传至今,且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颇富理趣又不乏情趣。

■ 妙评

此文腴之甚,人亦知;炼之甚,人亦知。却是不知其意思之傲倪,神态之闲畅。凡古人文字,最重随事变笔。如此文,固必当以傲睨闲畅出之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五

惟贤知贤,士民口中如何定得人品?楚王之问,自然失当。宋玉所对,意以为不见誉之故,由于不合于俗;而所以不合之故,又由于俗不能知。三喻中不但高自位置,且把一班俗人伎俩见识,尽情骂杀,岂不快心!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六

意想凭空而来,绝不下一实笔,而骚情雅思,络绎奔赴,固轶群之才也。“夫圣人”一段,单笔短掉,不说尽,不说明,尤妙。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假问答成文,亦本《卜居》《渔父》之格。其后转相仿效,至昌黎《进学解》而大变矣。古人文体,各有源流,要以变化为贵。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邵子湘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