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23156800000042

第42章 六朝唐文(2)

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陶渊明的不朽诗篇及其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及创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 归去来辞(陶渊明)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③。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⑤。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⑦。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⑧。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⑨。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⑩。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11}?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1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1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14}。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15}。

已矣乎{1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17}?胡为遑遑欲何之{18}?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19}。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20}。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1}!

【注释】

①芜:荒芜。胡:何,为什么。

②以心为形役:心为形体所役使,即迫于生活不得不出仕做官。

③不谏:意为难以挽回。谏,劝止。

④衡宇:横木为门的简陋住房。载:又。

⑤三径:指隐士居住的庭园。据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代兖州刺史蒋诩因王莽专权,辞官归家,杜门不出,在院子里的竹林下辟三径,只和隐士求仲、羊仲来往。后用以指隐士居住的地方。就荒:接近荒芜。

⑥引壶觞:举起酒壶、酒杯。眄(miǎn):斜视,流盼。庭柯:院内的树木。怡颜:容色和悦。

⑦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审:明白,深晓。容膝:容纳双膝,形容居室极狭小。易安:简易安适。

⑧策:持着。扶老:拐杖。流憩:游览休息。矫首:抬头。遐观:远望。

⑨景:日光。翳翳:光线昏暗的样子。将入:太阳快要落下去了。

⑩息交、绝游:停止、断绝与世俗人物的一切交游。

{11}驾言:指驾车出游。言,语助词。焉求:何所求。

{12}亲戚:乡里故人。情话:真心话。

{13}事:春耕等农事。畴:田亩。

{14}巾车:有帷幕的车。棹:桨。这里用做动词,用桨划的意思。

{15}得时:正得其时。行休:即将结束。

{16}已矣乎:算了吧。

{17}寓形:寄身,指生存。委心:听任本心的自然。任去留:任其自然地死、生。

{18}胡为:为什么。遑遑:匆忙的样子。

{19}帝乡:天帝所居之处,指神仙环境。

{20}怀:希望。孤往:独自出游。植杖:把拐杖插在田边。耘:除草。耔:培土。

{21}聊:姑且。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归尽:到达生命的尽头。复奚疑:又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鉴赏】

本篇是作者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家时所作,抒发了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乐天自在的意境,突现了作者高尚、独特的情怀。

文章一开头,作者即以反问的句式申述了“归去来”的原因和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未来的向往,以及挣脱樊笼、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接着着重写返家之乐,充分表现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生活。然后述其心志,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慨。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两句结束全文,把诗人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和盘托出,十分自然。

纵观全辞,情真意切。诗人把自己鄙弃官场、守志归隐、热爱田园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用“辞”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极为恰当的。因“辞”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它既有诗歌的优美韵律,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又有散文的句式自由,更适合表情达意。文章用字洗练,选词考究,无一废字,且对仗工整,音节谐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谋篇上与《诗经·东山》极为相似,《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突出了征人思家之切;而《归去来辞》写于诗人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归,更显得归心之切和归意之坚。这种谋篇上的特点恰好体现了陶诗浪漫空灵的特色。全文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如蓝天白云,舒卷自如;如山间清流,清澈率真,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统一,无怪乎被千古传诵了。

■ 妙评

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

——清·毛庆藩评选《古文学余》卷二十六

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颂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汉武帝《秋风词》,尽蹈袭《楚辞》,未甚敷畅。《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淡,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

——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论古今人物风流,惟两晋为盛,故发之文章,神思自然飘逸。如陶元亮《归去来辞》,于举业虽不甚亲切。观其词义,萧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明·归有光《文章指南》仁集

此篇自首至尾,凡五易韵,为《骚》之变体。细味其中音节,《骚》哀而曲,此和而直。盖灵均于楚为宗亲,宜存一副思君热肠;元亮于晋为遗老,第留一双逃世冷眼。一则为箕比,一则为夷齐,所处不同故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九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⑤。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⑧。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12}。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4}”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7}。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18}。闻之,欣然规往{19}。未果,寻病终{20}。后遂无问津者{21}。

【注释】

①缘:循,沿着。

②夹岸:溪流的两岸。落英:落花。缤纷:盛多貌。

③欲穷其林: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④俨然:整齐分明的样子。美池:清秀的池塘。属:类。

⑤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交通:相互通连。

⑥黄发:指老人。因为老年人发色自白转黄。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时儿童的下垂头发。怡然:安适愉快貌。

⑦问所从来:问渔人从哪里来。所,表示住所。

⑧要(yāo):同“邀”。邀请。

⑨咸:都。问讯:打听外界的消息。

⑩先世:先辈。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1}何世:什么朝代。乃:竟。无论:更不必说。

{12}为具言:为(桃花源中人)详细陈述。所闻:所知道的世间情景。

{13}延:邀请。

{14}语:告诉。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既:不久之后。扶:顺着。向路:进来时的路。志:记,做标记。

{16}诣:前往拜见。说如此:描述在桃花源中所见到的种种情形。

{17}寻向所志:寻找先前回来时所做的标记。

{18}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泽,为当时隐士,《晋书》有传。高尚士:清高的读书人。

{19}规往:打算前往。规,计划。

{20}未果:尚未实行。寻:旋即,不久。

{21}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指寻找通达桃花源的道路。

【鉴赏】

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原题《桃花源诗并序》,大约作于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即永初二年(421)。作品以引人入胜的手法,将人们引进武陵地区一个以桃花林为标志的与世隔绝的山中小村,那里风景优美如画,居民怡然自乐,丝毫没有人世的浮华喧嚣,充满了朴实淳厚的风气,但又令人历而不可复得。其中“先世避秦时乱”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点睛之笔,妙在寄托遥深含而不露。原文本作为《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本附属于诗,却因结构完整、形式完美而被人独立成篇,广为传诵,可见其魅力所存,已非诗能比。

作者精心组织故事,引人入胜。明明纯属虚构,却又写得仿佛确有其事。他以丰富的想象、简练的语言,把桃花源描绘得明丽如画,生动逼真,特别是南阳刘子骥的规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人为之神往,让人相信确有其事。但又巧妙安排,使人无法问津。真是匠心别具,隽永无穷。

此外,作者还不忘处处突出重点、反映理想。文章一开头就突出“异”字,大写桃花林美如仙境,作为烘托;接着就突出“绝”字,源口隐蔽而与世隔绝;然后又突出“乐”字,祥和欢乐;最后暗写“情”字,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结尾着重写只有“高尚士”规往,暗寓是理想境界,意蕴深刻。所以后世文学名家纷纷仿作,特别是“世外桃源”一语,千百年来成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旷神怡,悠然神往……

■ 妙评

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不必问其为仙为隐。靖节当晋衰乱时,超然有高举之思,故作记以寓志,亦《归去来辞》之意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矣。

——清·邱嘉惠《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

林西仲曰:“……愚以为元亮生于晋、宋之间,遐思治世,不欲作三代以下人物,为此寓言寄兴。犹王绩之醉乡,不必实有是乡;白玉蟾之寂光国,不必实有是国也。且其中皆见道之言,其曰桃花夹岸,非所谓三十六宫都是春乎?其曰山口仿佛有光,非所谓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灼灼乎?其曰童叟怡然自乐,非所谓游心乎?其曰‘不足为外人道’,非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乎?始得之无心,终述于有意,非所谓赤水玄珠,象固得之,离朱不得乎?”

——清·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虚境实写法》

■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③。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⑦?葛天氏之民欤⑧?

【注释】

①甚:非常,过分,深。

②造:赴。辄(zhé):总,常常。曾不:从不。吝情:留意,顾惜,挂念。

③堵:墙。萧然:冷落空荡的样子。穿:破洞。结:缝补。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器。晏如:平静安然的样子。

④黔娄:战国时齐国隐士,家贫,不求仕进。齐鲁之君聘赐俱不受,著有《黔娄子》四篇。

⑤戚戚:悲伤忧怨的样子。汲汲:急切忙碌的样子。

⑥俦(chóu):同类。

⑦衔觞(shāng):把酒,手持酒杯。无怀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⑧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鉴赏】

梁代萧统为陶渊明作传,曾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本篇不长,寥寥170余字,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陶渊明本无意为自己立传,却在文中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其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美。

文章以极质朴平实的语言,漫不经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志行高洁、卓然而立、呼之欲出的五柳先生的形象。大凡立传皆须署名,本文却以“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导入,风致潇洒;又以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辄醉、安贫却以文章自娱显志三者见其性情,可谓脱略形迹,胸怀超然澹逸;末赞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点明全篇主旨,凝结了五柳先生的精神特征,是其高洁人格的真实写照。结尾两句提问回应开头的“不知”“不详”,摇曳跌宕,文外有意,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文无一处涉及时世,而又处处影射时世。作者在文中隐去了自我的对立面——社会,隐去了“真’的对立面——伪,通过对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的否定,通过对自我价值及对“真”的肯定,体现了对“伪”的鄙弃,对现实社会含蓄而又鲜明的批判。这种虚中寓实、以抒情叙志代记载事迹的传记文手法,真是匠心独具,别开生面,隽永无穷,前人称之为“一片神行之文”,不谓无见。

■ 妙评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瓶无储粟;其寒则短褐穿结,缔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宋·朱熹《朱子语录》

不矜张,不露圭角,淡淡写去,身份自见,亦与其诗相似,非养深者不能。此在文中,乃逸品也。

——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卷十

孔稚珪

作者名片

孔稚珪(447—501)

字号:字德璋

籍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个人简介:南朝齐骈文家。史书谓其“风韵清疏,好文咏”。曾为齐太祖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文牍奏记;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为人“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喜饮酒,好诗文。骈文《北山移文》是其代表作,历来为人传诵。另有诗作《白马篇》(白马金具装),收录于《乐府诗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孔稚珪有集10卷,现仅存文10多篇,诗三四首,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辑有《孔詹事集》1卷。

■ 北山移文(孔稚珪) ■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①。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②。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盼,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③。岂期终始参差,苍黄反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④!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⑤?

世有周子,俊俗之士,既文既博,亦玄亦史⑥。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窃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⑦。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⑧。

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⑨。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⑩。谈空空于释部,核玄玄于道流{11}。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12}。

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13}。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14}。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15}。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