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23156800000054

第54章 唐宋文(1)

柳宗元

作者名片

柳宗元(773—819)

字号:字子厚

籍贯: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作品风格:诗作清丽自然,慷慨悲健;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山水游记清深意远,疏淡峻洁,清邃奇丽,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个人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

柳宗元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著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苏轼评价其诗文:“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其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它们优美生动地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此外,其论说、传记也颇具特色,名篇迭出。

■ 驳复仇议(柳宗元) ■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①。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②。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③。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⑤。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⑥。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⑦。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⑧。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且其议曰⑨:“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⑩。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11}。”“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12}。”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13}。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14}。”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15}。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释】

①伏见:看到。“伏”是俯伏在地上之意,和下文的“窃”都是旧时下对上敬辞。

②谏臣:陈子昂在武则天时曾任右拾遗之职,其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批评建议,进行劝谏,故称谏臣。

③贼虐:逞凶害人。

④黩刑:滥用刑罚。僭(jiàn):非法,过失,超越本分。

⑤向使;假使。刺谳(yàn):侦查审讯定罪。诚伪:真假。原始,推究。判然:明白地。离:区别。

⑥枕戈:睡觉时头下枕着兵器,指时刻不忘报仇。介然:坚贞的样子。自克:自我实现、自己能完成。

⑦愆(qiān):违背。

⑧戕:杀害。悖骜:桀骜不驯。

⑨议:指陈子昂写的《复仇议》。

⑩大戮:指死刑。

{11}调人:周代官名,主管司法。

{12}反杀:指别人有正当的理由杀死自己的亲人,自己还要反过来去杀死别人。

{13}不受诛:未犯死罪却被处死。

{14}推刃:往来相杀不止。复仇不除害:指这样的复仇行为并不能消祸除害。

{15}爱:吝惜。

【鉴赏】

本文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提出的对徐元庆为报父仇而杀县尉事应“诛而后旌”的矛盾主张,认为礼和法是不矛盾的,关键在于“穷理认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辨明报仇杀人的是非曲直,赏和罚、褒和贬应该是统一的。他指出如果官吏依仗权势,挟私怨违法杀人而又没有得到惩处,受害者的子弟在呼号无告、含冤负屈时可以复仇,这是合乎礼义的,而不应受到诛戮。这种主张在当时对人民是有利的。

本文引经据典,文字简练,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说理清楚,是作者在长安任礼部员外郎时所作的一篇颇具代表性的政论文。

■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 ■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①”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②。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③?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④?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⑤?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⑥?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⑦。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⑧。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⑨。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⑩。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11}。

【注释】

①古之传(zhuàn)者:古时撰写史籍的人。指吕不韦《吕氏春秋·重言篇》、刘向《说苑·君道篇》和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等书都载有成王“桐叶封弟”的事。以桐叶与小弱弟:把桐叶削成圭形赠给年幼的弟弟,作为封地的凭信。小弱弟,成王的弟弟叔虞。弱弟,幼小的弟弟。戏:开玩笑。

②以时:及时。成:赞成,促成。

③不中:不认真,不恰当。

④苟:苟且,随便。

⑤妇寺:妻妾与宦官。寺,寺人,本为王宫内供使役的小吏,后亦称宦官。举:赞同。

⑥病:毛病,错误。当:恰当。

⑦遂过:成其过失,犯错误。遂,成。

⑧从容:安逸舒缓,不慌不忙。优乐:优游和悦。大中:光大中正。为之辞:为他开脱,替他文饰。

⑨使:驱使,驱赶。

⑩自克:自制,自我管理。小丈夫:平庸的人。缺缺者:玩小聪明的人。

{11}或曰:有人说。唐叔:叔虞封唐,故称唐叔。史佚:周初史官。

【鉴赏】

本文主要针对《吕氏春秋·重言篇》《史记·晋世家》《说苑·君道篇》所载“桐叶封弟”一事进行辨正,认为周公不当做亦不会做这样的事,批判了把君主言行绝对化的所谓“天子无戏言”的谬论,并借古讽今,借题发挥,指出君主应反复修正自己的言行,而辅臣不能一味地取悦逢迎君主,应该用“道”引导君主,使君主言行得当。

全文可分四段。首段叙事,立起辩难之的——“天子不可戏”。第二段,先总提一笔:“吾意不然”,然后就“戏”字反复辩驳,从“当封”与“不当封”两面夹击。接着将论题“天子无戏言”加以引申、诘问,斩钉截铁,力重千钧。第三段又进一步驳难,正面提出评判言行的标准,理断得义正词严,反诘得铮铮有声。三层辩驳,一层深入一层,字字经思,句句着意,如包拯断案,一切支吾其词,随难而倒。末段仅一句话:“封唐叔,史佚成之。”说“史佚”不可信,为圣人讳。给文意留有余地,耐人咀嚼。

这篇文章以“桐叶封弟”事,翻实为虚,大做文章,是柳宗元有感而为,实际上是为政治革新制造舆论,抨击阻挠社会进步的旧势力,意义深远。本文仅二百余字,但结构严谨,写来如剥茧抽丝,节节转换,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说理透彻,驳难犀利,有破有立,文法周匝,体现了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论说文的特色,是古文中的佳作。

■ 妙评

七节转换,义理明莹,意味悠长。字字经思,句句着意,无一句懈怠,亦子厚之文得意者。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二

裁幅甚短,而为义弘深,斟酌不尽。不惟文字顿挫入妙,虽处人伦之至道,亦全于此。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二

议论段段摧心破的,全要看他出之婉转耸快,龙行虎逐步骤绝佳处。

——清·邱维屏《文章轨范》卷二

前幅连设数层翻驳,后幅连下数层断案,俱以理胜,非尚口舌便便也。读之反复重叠愈不厌,如眺层峦,但见苍翠。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

■ 箕子碑(柳宗元) ■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①。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②。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③。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④。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⑤。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而不息⑥。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⑦”。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⑧。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⑨。”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⑩。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11}?

呜呼!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12}?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13}?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祭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14}。

【注释】

①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曾官太师,因封国于箕,故称“箕子”。纣王暴虐,箕子屡谏不听,无奈披头佯狂为奴,被纣王投于狱中。周武王灭纣后,箕子获释,不愿仕周,而归镐京。后箕子封于朝鲜,很有政绩。今《尚书》有《洪范》篇,传说是箕子为武王而作。正蒙难:遭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人品和高远的志趣。法授圣:以治理国家的法典,传授给圣明之君。化及民:施教化使人民接受。及,到。

②殷勤:重视。这里指“六经”中保留箕子言行的记载,情意恳切。

③天威之动: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为天有意志体现于许多自然现象中。戒:制止。

④并:通“摒”,舍弃。

⑤委身:以身事人,指微子臣周。与:参与。亡:灭亡。

⑥二道:指牺牲生命以维护国祚和委身投降以保个人宗庙香火的两种处世之道。晦:昏暗,引申为隐藏。谟:谋略。范:法式,法则。□(tuí):跌倒。

⑦明夷:《周易》卦名。夷,伤。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明则伤,故曰“明夷”。后因以比喻主暗于上、贤人退避的乱世。

⑧生人:百姓,黎民。用为圣师:指箕子所作的《洪范》,对后世圣明之君有指导作用。序:调整。彝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⑨《洪范》:《尚书》篇名。篇中记载了箕子与周武王的对话,是《尚书》的重要篇章。

⑩封朝鲜:《汉书·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训俗:改变社会习俗。道德无小大简繁。人无远:人民无疏亲远近。

{11}厥躬:他自己身上。

{12}殄:尽,灭。稔(rěn):原指庄稼成熟。这里指满盈、达到极点的意思。

{13}隐忍:指箕子见纣王无道而隐退,以待起事。

{14}汲郡:今河南汲县。独列于《易》象:指前之《易》曰:“箕子之明夷。”

【鉴赏】

本文是为箕子庙写的碑记。箕子处在乱世,又遭受迫害,却能忍辱负重,建立功业,作者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和同情。

作者史眼如炬,从箕子“正蒙难”翻出微言精义,确乎手眼不凡。文中首先提出了道德高尚而志趣高远的“大人”发端,结思奇妙。接着以“大人”三德——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为标准作为评价箕子的出发点,依次展开,具体论述,而重在“正蒙难”上开发。从与比干、微子的比较中见出箕子的高大,使箕子的人品、功业卓然兀立。这种写法能收到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效果。

文章先一总提,再立三柱,末作一结,文法匝周,论述有力,见前人所未见,无怪乎前人称之为“醇正坚实千古不磨之文字”。

■ 妙评

此等文章,天地间有数,不可多见,惟杜牧之绝句诗一首似之,《题乌江项羽庙》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

一篇文字,真如天外之峰,卓然峭峙。末忽换笔,变作天风海涛,可谓大奇已!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前幅总提分应,平列三段,此是就箕子身上实写。后幅另发一意,独作一段,此是就箕子意中虚写。有实写,子不蹈空;有虚写,笔不犯实。

——清·孙琮批《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 捕蛇者说(柳宗元)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③?”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④:“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⑤。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⑥。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⑦。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⑨。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馀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⑩。”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1}。

【注释】

①说:文体名,用来阐述某种道理或主张的文章。黑质而白章:黑色底子白色花纹。啮(niè):咬。